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调谦和张廷玉,是谁激发他尖酸刻薄另一面?
userphoto

2022.06.07 云南

关注

文 | 毛立平

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的毛立平。上一集我们讲到,张廷玉在雍正一朝始终受到赏识和重用,连死后都要张廷玉配享太庙,这种始终如一,对于性格一向喜怒不定的雍正皇帝而言,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张廷玉之所以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除了他的确有才能之外,还因为他一贯谨慎低调内敛的性格特征,让皇帝不会对他产生任何的防嫌。

但是,大家可能不会想到,张廷玉的行为或者性格当中,也有尖酸刻薄、打击异己的另一面,而这一面主要体现在他对待政敌鄂尔泰的态度上。那这一集我们就来讲讲,张廷玉与政敌鄂尔泰之间的关系,看看张廷玉与鄂尔泰这两位雍正朝的宠臣之间是如何相互倾轧,也通过这两人的关系来揭示康雍乾时代汉臣与满臣之间的矛盾和对立。

我们前边一再讲过,张廷玉的性格是一向小心谨慎、低调内敛。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他的这种性格的一种经典体现。张廷玉桐城老家的房子与邻居吴姓之间有一块空地,吴家在扩建房屋时就把这块地给占了。张家人很恼火,就派人到京城去送信,希望张廷玉借助自己朝中大员的势力为家里讨个公道。

张廷玉就在家书上题了一首诗,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然后把信寄了回去。家人得到书信上的教诲,就撤让了三尺的土地,而邻居看到之后有感于张廷玉的礼让谦和,也把墙向后撤了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这条巷子至今还是桐城的一个文化旅游景点。

不过呢,有些材料中六尺巷故事的主人公是张廷玉,而有些记载则把主人公记为张廷玉的父亲张英。不管是谁,张氏父子谦和内敛的本性是一脉相承的。

六尺巷还毕竟是个故事,其真实性或者说主角究竟是父亲还是儿子,都有待考证。不过张廷玉坚持让儿子让出探花的故事却是的的确确记录在正史之中的。雍正十一年,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参加科举考试,雍正皇帝在批阅殿试的考卷时,发现一份卷子字迹端楷、言语恳挚,也很有文采,就录为一甲第三名,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探花了,结果在拆卷的时候,才知道这份卷子的主人就是张若霭。

儿子高中探花,而且这成绩可比张廷玉当年中进士的名次高多了,大家还记得我们上集讲过张廷玉进士的名次吧?现在祖孙三代都是进士,这真的是一件应当大大庆贺一番的喜事,但张廷玉却不是这么想的。他立即请求进见皇帝,在雍正面前免冠叩首,再三恳求皇帝拿掉儿子探花的名次。

雍正表示,决定名次时并不知道这是你儿子,因为卷子当时是封着的,所以这个名次也是公正的,何况你儿子秉承家学、学识渊博又忠君爱国,这个探花也是名至实归啊。但张廷玉表示,会试大考每三年才举行一次,成千上万的人不远千里来京应试,最终榜上有名的才不过三百余人。

所以这三鼎甲,就是前三名,看起来是从三百多人当中选拔出来的,但实际上代表的却是天下十余万士子的理想啊,希望皇帝能够成全他,把这个探花让给刻苦钻研的寒门士子,自己的儿子能够名列二甲之中,就已经很荣幸了。雍正皇帝还是不同意,说你儿子的才能就配得上一甲,你们张家也是几代人向朝廷效忠累积的德行才能有这么好的儿子,大家都心服口服,你何必要这么谦让呢?但是张廷玉还是坚持跪求皇帝能够体谅他的愚衷,也算是给儿子留点进步的空间,这才是留给儿子的福分。

雍正无奈,只好答应了张廷玉的请求,把张若霭的一甲第三名改为了二甲第一名。其实,张廷玉这次坚持要求降低儿子的名次,除了体现出他谦让和体谅天下寒士的美德之外,也是担心自己家族风头过盛,招来更多的嫉恨。比如就在张若霭高中探花的同一年,另一位重臣鄂尔泰,他的儿子和侄子也参加了会试,两人也都中了进士,但是名次却靠后很多,因此张廷玉是采用了“满招损、谦受益”的古训,来降低一些同僚之间的嫉恨。

尽管谨小慎微、低调内敛一直是张廷玉家族所秉持的处事原则,但是三代进士,受到三朝皇帝的赏识和恩宠,还是让张氏家族或者说张氏集团迅速膨胀了起来,甚至在朝中形成了一个“桐城派”。这个桐城派和方苞所开创的古文派别没有关系,这个文派咱们一会儿再讲哈,这个桐城派是以张廷玉父子三代为中心形成的朝中的势力派系,据不完全统计,到乾隆初年仅张氏一门在朝做官的就有十九人,而张家又与桐城另一大姓姚氏世代联姻,比如张廷玉的原配妻子姚氏,就是康熙朝官至刑部尚书的姚文然的女儿,也是张廷玉外公姚孙森的族孙女。

姚姓也有十余人在朝为官,两家形成的联合势力是绝对不可小觑,再加上张廷玉父子和岳父的门生故吏,更是不可胜数。乾隆六年,左都御史刘统勋就曾经上书弹劾张廷玉,说张、姚二姓占了半部缙绅,建议皇帝对两姓的势力加以抑制,三年之内暂停两姓人员的升迁。对于这个问题,乾隆其实看得很清楚,他在一年前就曾经说过,现在朝中满人都想依附鄂尔泰,汉人都想依附张廷玉,但是这两位都是我父亲简用的大臣,我也很倚重他们,所以想尽量予以保全,谅他们也不敢妄行结党,这只是无知之辈乱揣摩罢了。这个话乾隆说得挺隐晦,但其实已经对张廷玉和鄂尔泰发出了初步的警告。

那讲到这里,我们也该简单介绍一下张廷玉的政治敌手鄂尔泰了。鄂尔泰,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生于康熙十九年,比雍正小两岁。虽然鄂尔泰二十岁就考中了举人,这在满人当中还算是比较难能可贵的,但是在康熙朝他却始终没能担任要职。一直到康熙六十年元旦,已然四十二岁的鄂尔泰还在郁郁不得志地赋诗慨叹说:“揽镜人将老,开门草未生”。

但是,鄂尔泰并不是那种为了升官就放弃原则的人,根据《啸亭杂录》的记载,雍正在做皇子时,就曾经想拉拢鄂尔泰为自己效力,却被鄂尔泰严词拒绝了,他说皇子不宜交结外臣。这个拒绝反而让雍正觉得鄂尔泰为人刚直、值得信任。于是在登基之后就立即把鄂尔泰找来,对他说:你当初以那么微小的官职就敢上拒皇子,可见守法甚坚,我要重用你。从此,鄂尔泰是官路亨通,历任广西巡抚、云南巡抚、云贵总督、云贵广西总督等封疆大吏。

我们前边提到,雍正十年,鄂尔泰被调回京师,当即入值内阁,并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因为他之前长年在西南做官,又是雍正朝一项重要的改革,“改土归流”的主要执行者和倡导者,因此在地方势力很大,后来回到京城,成为首揆,不少京官,特别是满洲官员,都对他趋之若鹜,很快形成了一个能够与张廷玉叫板的势力集团。

这里大家可能会问一个问题,就是军机处是张廷玉一手创办的,除了怡亲王胤祥之外,张廷玉无疑是军机处最为重要的人,怎么鄂尔泰一回来就成了首席军机?这里面的原因我们还得从满汉势力的划分开始讲起。

我们前边多次提到过清朝的“满汉复职”制度,就是同一职位上有一位满官和一位汉官同时任职,大学士和军机大臣也是尽量做到满汉均衡。但是,在强调满汉一体的同时,清朝更强调“首崇满洲”,就是不管任职的先后、年龄的大小、威望的高低,在排列官员班次的时候满洲官员一定要居于汉族官员之前。

雍正曾经想突出张廷玉的地位,在雍正五年时特意说过,说大学士当中,除了居首的满洲大学士外,其余大学士就按任职先后顺序排序吧,不把满人都置于汉人之前,特别是张廷玉的排序要在满大学士孙柱之前,表现出雍正对张廷玉排序的额外抬举。但是,张廷玉的排序只能是在资历不深的孙柱之前而已,领班大学士仍然必须是满人。终雍正一朝,张廷玉都没有担任过领班大学士,一直位居第二。

在鄂尔泰回京之前,领班大学士是马尔赛,后来马尔赛奉命出征西北,雍正就命令尹泰做领班大学士。直到雍正十年鄂尔泰回京,就立即“位居首揆”,担任内阁和军机处的首领。直到乾隆十年,鄂尔泰病逝了,讷亲,就是我们之前讲过的被傅恒用他祖父遏必隆的腰刀斩于阵前的那位讷亲,补授了保和殿大学士,乾隆就下旨说:排序时讷亲着在张廷玉之前。讷亲自己都觉得资历太浅,就奏请把自己排在大学士的最末一名比较合理。乾隆就回复说:我朝旧制,满(洲)大学士领班,如果是按任职先后顺序的话,当年鄂尔泰就不应该排在张廷玉之前了。

这下大家比较能够了解张廷玉的感受了吧,作为康雍两朝的资深老臣、雍正朝前期的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处的一手缔造者,他的地位却始终要排在满洲后辈的后面。年轻的时候这种局面还可以不计较,但是随着年龄、资历和威望的增强,仍然是随便来一个满人就插在自己前面,这种感觉一定很不好。像讷亲还表示谦虚、说自己不好意思排在张廷玉的前面,那鄂尔泰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上来就是要和张廷玉分庭抗礼,难怪一向谨慎低调的张廷玉对鄂尔泰忍不了。

《啸亭杂录》记载,张廷玉与鄂尔泰共事十余年,但是常常整天都不说一句话。鄂尔泰如果有所过失,张廷玉一定微词讥讽,必能让鄂尔泰无地自容。比如有一年夏天天气特别热,鄂尔泰就把帽子摘下来凉快一下,在周围看了一圈都没找到一个合适的放帽子的地方,就自言自语说“这个帽子放在哪儿好呢?”张廷玉马上嘲笑说:“还是放在自家头上最妙!”搞得鄂尔泰脸色难看了好几天。

帽子,或者说帽子上的顶戴花翎,是官员级别和身份的象征,只有犯错革职时才会摘掉顶戴花翎,进行惩罚。鄂尔泰的一句无心之语,就让张廷玉立即抓住把柄,以张廷玉的口才必然能把鄂尔泰讥讽得没有回嘴之力。

还有一个文学大家刘大櫆也曾经遭到过张廷玉的压制,据说也是因为鄂尔泰的原因。我们刚刚提到了桐城派这个清代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文派,以致于时人发出“天下文章在桐城”的慨叹。而刘大櫆就是桐城派的“三祖”之一,被方苞誉为是像韩愈和欧阳修一样不世出的人才。

但是呢,才华横溢的刘大櫆却与科举无缘,屡试不中。方苞就推荐他去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以此入仕,结果却遭到张廷玉的压制又落选了。关于刘大櫆的落选,正史中一般认为是张廷玉一直反对开设“博学鸿词”科,维护科举取士的正途,刘大櫆因此是受到了牵连。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刘大櫆参加博学鸿词考试时,很受鄂尔泰的赏识,这就引起了张廷玉的反感,说刘大櫆是“吾乡之浮荡者”因为刘大櫆也是桐城人,并且对刘大櫆进行刻意的打压,导致刘大櫆一生郁郁不得志。

这些故事讲起来,跟我们之前讲的低调谦和的张廷玉是不是简直判若两人。我觉得,张廷玉之所以和鄂尔泰过不去,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积极一点来讲,张廷玉的为官生涯当中,鄂尔泰算得上是在各方面都能跟他分庭抗礼的一个对手。俗话说,知己难逢,对手难求。张廷玉在地位达到巅峰时期碰上了鄂尔泰,也算是棋逢对手。

比如鄂尔泰曾经说过:“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致糊涂矣。”张廷玉听后就很是赞叹,说这句话“最有味,宜静思之”。再加上雍正朝后期和乾隆朝初期,两个人是并立于朝廷,基本上总是被皇帝同时提起,官员也将他俩视为马首,导致二人之间很难没有一点攀比和竞争。

那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反复提到的满汉之争了。张廷玉集团主要是科举出身的汉族文官,我们之前讲过康熙亲政后逐渐恢复对汉族文官的重用,他们力图用修齐治平的儒家思想影响皇帝的统治,把控朝中的格局;而鄂尔泰则是满洲贵族利益的代表,他们希望强调和保持满人在朝廷中的优势地位,对于没有任何军功和地方实际治理经验、满口之乎者也的汉族文官也很是瞧不起。所以,这一场争斗,早已不是简单的张廷玉与鄂尔泰两个人的事情而已。

乾隆七年,两个集团就发生了一次大的火拼。鄂尔泰的得意门生仲永檀弹劾张廷玉集团的张照“以九卿之尊亲操戏鼓”,就是说朝廷官员玩音乐,有点有失体统。结果却被张照反杀。张照随即揭发仲永檀把皇帝留中的密折的内容透露给了鄂尔泰的儿子鄂容安。

清代,大臣用密折向皇帝汇报事情是从康熙朝开始出现的,到雍正朝在张廷玉的努力之下密折制度进一步完善。密折上所奏的内容,除了上奏折者本人和皇帝之外,原则上不能有其他任何人知晓。而仲永檀敢把密折的内容泄露出去,这事儿可就大了。乾隆帝当即下令展开调查,结果发现确有此事,就下令王、大臣等将仲永檀和鄂容安革职拿问。而张廷玉,就是该案审讯组的主要成员之一。

很快,审案的王大臣将仲永檀和鄂容安勾结泄密之事调查清楚奏报给皇帝,并且呈请将鄂尔泰也一并革职问罪。大家看,张廷玉想趁机彻底打击鄂尔泰的目的还是很明显的。

那乾隆对这个案子里面的党派之争也是洞若观火,他说,仲永檀如此不端之人,鄂尔泰却在朕前屡奏其端正直率,显然是在庇护自己的党羽,这一点朕早就洞悉了。如果我想将鄂尔泰革职拿问的话,也早就降旨了。只是因为鄂尔泰是皇考留给我的顾命大臣,如果深究此事的话,鄂尔泰罪名重大,他根本承受不起,而且国家还会因此少了一个能办事之人,有点可惜了。希望鄂尔泰能够从此洗心涤虑、痛改前非,乾隆最后警告鄂尔泰:朕从前能用汝,今日能宽汝,将来独不能重治之罪乎!算是给了鄂尔泰一个严厉警告。

仲永檀与张照互相弹劾一案,张廷玉一党可以说是大获全胜,但是乾隆仅将仲永檀治罪而宽免了鄂尔泰,一方面是出于对勋旧大臣的一种优容,另一方面的目的也在于要保留一点鄂尔泰的势力,以免张廷玉一党独大。但是到乾隆十年四月,鄂尔泰就病故了,享年六十六岁,乾隆帝还亲临祭奠,并且遵照父亲的遗诏,将鄂尔泰配享太庙。那在此后的10年时间里,只剩下张廷玉继续陪着乾隆战斗。

那么,没有了鄂尔泰的张廷玉是否独享位极人臣之尊呢?乾隆会怎样对待这位三朝老臣?他是否可以像鄂尔泰一样得到配享太庙的待遇呢?我们将在下集为大家讲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雍正为乾隆安排的四位辅政大臣,其中一人与甄嬛纠缠不清
雍正临死之前下两道密诏,一个决定了皇位,一个让新帝稳坐江山
乾隆正准备登基,为何张廷玉却站出来,称雍正还有一道密旨
勤政皇帝雍正死因:“过劳死”?
人物春秋 不倒翁---张廷玉倒了 大清朝第二大汉臣——张廷玉
张廷玉退休前的3个小错,撩到了乾隆帝的逆鳞,还记得3尺巷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