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诗词中的物候和节气②节气诗 | 观天者说荐读

古诗词中的物候和节气②节气诗

我国的传统历法采用阴阳历,由于具体的历年长度毕竟与回归年不符,因而历法上的月和日与农业生产的节令无法形成确切的对应关系。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中国古代独创了二十四节气。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中又一种“阳”的成分

我国农历规定太阳黄经每增加15º为一个节气,节气依据地球公转周期而定,本质上属于阳历,节气的变迁周期是1回归年,在公历中的日期是大致固定的。每月通常有两个节气,上半年在5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至多相差一两日。节气的名称,除了几个如立春、春分等直接取自天文学定义外,其余都反映了所在时段的气象现象或物候,如雨水、惊蛰等。

24个节气就是表示地球运动在公转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一个节气,首先是指地球在绕太阳的轨道上到达这一位置的瞬间;其次,它又指包含这个瞬间的一日;其三,节气还指从这一节气到下一节气大约半个月的一个时段,古人还将每个节气的时段分成三候。二十四节气与公历的日期有基本固定的对应性。在我国的普通天文学教科书上,通常会列出二十四节气表,表中列出各个节气的太阳黄经和公历对应日期,如下表:

同一节气在农历中的日期变化很大,不同年份前后可以相差几近一个月,但不可能无限制地拉大差距,因为在历法中插入闰月,能够“填补”差距。为了合理地安插闰月,节气又分为节气和中气两大类,并交替安置,属于节气的是立春、惊蛰等,直到小寒;属于中气的有雨水、春分等,直至大寒(上表中分别以“某月节”、“某月中”为标识)。农历中闰年及其中闰月的设置与节气的设置有关,即规定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的《太初历》已订入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历法中节气的设置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从节气也演变产生了一些民间节日和民俗活动,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就在秦汉时期,节气逐渐充实的过程中,人们已经开始把每个节气分为三“候”(候字有气候的意思)。1候是5天(现代气象学里也以5天为1候),3候合成一个节气。因此,全年二十四节气,就有72候。把每候的自然现象,不论风雨雷电、虫鱼鸟兽、花卉草木等的活动和变化记录下来,称为“候应”。候应其实就是每候应时而生的自然现象,相当于近现代物候学中研究的物候。

关于候应的正式记载可以说与节气同步,见于秦朝吕不韦辑的《吕氏春秋》(成书于公元前246年)。这书中有的说法传承至今,如此书孟春中列的候应有:“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草木繁动等”。

汉朝时成书于公元前后的《逸周书·时训解》篇里已明确地把1个节气分为3候,每候列出一项候应,统共72项。候应发展到这个阶段,可说是到了完备的程度。在距今大约1500年前的后魏时(属南北朝时代的北朝)开始,在过去广泛使用的历书里,不仅载入节气,而且也记载着候应,所以候应曾经是普遍流传而广为人知的。这个传统一直继续到上世纪50年代,从这时候起的民用历书中,已经不再刊载候应。

因为历史上形成的候应,以现在的眼光审视,已不再完全适应现实情况:首先我国疆域广大,各处气候相差很大,根据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物候确立的候应,殊难适合于全国各地。其次,候应中的有些材料囿于古人对大自然的片面认识,而叙述不准。其三,有些材料不符合科学实际,例如寒露三候中的“雀入大水为蛤”等。最后,有些事物的古代名称已发生很大改变,如立夏三候中的“蝼蝈”指青蛙,不查辞书是难以看懂的。不过。候应是我们的祖先经过长时期的观察和体验,创造和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曾经成为二十四节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对于指导农牧业生产起过相当积极的作用。我们在这里介绍候应,目的在于从一个方面展示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我们说过,人们使用的历法是从物候历开始的。

按照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立春被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并被归入正月。“立”是“开始”的意思。在我国古人的观念中,立春既是春天的开始,又是一年的开始。在现代天文学上,也作为(天文)春季的开始。这里所说立春是一年之始,并非农历更非公历的年首,即并非俗称的新岁,而是“一年之际在于春”所说的“年”。在我国古代“年”与“岁”这两个字的意义是有差别的。年是指农事安排、作物收获的周期,与四季更替的物候直接相关。立春正应了这个“年”的开始。岁却表征由天文观测定出的回归年所确定的历年。

我国大量古代诗词涉及节气,有的虽然题目或诗句中都不明提某一节气,但描述对象是某一节气的物候或景象。历朝历代咏春的诗词多得不胜枚举,有些诗并不明提立春,而吟咏“早春”、“初春”、“当春”,都是立春前后的一个短时段,试举数例。

杨巨源“城东早春”诗: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第二句道出,新春时节,绿柳刚刚透点嫩黄,色彩大半还未匀称。

韩愈“初春小雨”诗: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以精细的观察刻画了小雨过后的早春景色,草色似有若无,正是初春季节特有的物象。

杜甫“春夜喜雨”诗: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诗圣歌咏的当是第一场春雨。

下面让我们读一首以立春为题的诗。

南宋张栻“立春偶成”诗:

立春偶成

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显而易见,这首诗描绘了立春时节的物候和景象,你能看出诗行里哪一句说到立春了吗?我国古代曾有以传统音乐的调名纪月的方法,称为律吕纪月法。律的原意为用来定音的竹管,以不同竹管的长度定出12个标准音,就叫12律。12律又可分为阴阳两类,奇数的6律为阳律,叫做6律;偶数的6律为阴律,也叫做6吕,两者合称为6律吕。正月属阳律,正月即将来临,故称“律回”。可是眼下的立春不在即将到来的这个正月,而是在当前的十二月。由于传统历法里的闰年有13个月份,只要闰年的正月有个立春,下一个立春就会在十二月。这称为“两头春”,今年2020年相应的农历庚子年正是一个有两头春的年份,而后一个立春称为“岁尾春”。“岁晚”就是说的岁尾春。

杜牧“江南春”诗: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旂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里呈现的江南景色恰恰是初春几个节气候应的形象描绘。试看春天来到千里江南,一片花繁叶茂,红绿相衬;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和风习习,细雨濛濛。这些正囊括了下列各个候应:立春的“东风解冻”,雨水的“草木萌动”和惊蛰的“桃始华,仓庚(黄莺)鸣”等。

唐代杜牧有一首诗可谓妇孺皆知,题目就叫“清明”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人遥指杏花村。

歌咏清明的诗歌很多。清明又是民间节日,这一天家家祭扫先人,现在已是法定假日。请读宋黄庭坚“清明”诗:

清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第一、二联描绘的物候有:桃李之花盛开;春雷震动天地,龙蛇也从蛰伏的地方惊起;郊外的原野上雨水充足滋润着草木返青。第三联则叙述清明祭扫先人的习俗和寒食节的来历,涉及到两个典故,就不在这里展开了。

关于春分,请读唐徐铉的诗“春分日”

春分日

徐铉

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首联第一句中的“仲春”即二月;第二句说明春分日与立春和立夏等距,位于春季的中间;事实上,春分还有昼夜等长的意思。第三联首句描绘春分日群燕纷飞的情景,正与春分三候中的一候“元鸟至”相应;元鸟是燕子的别称。

南宋陆游“立夏”诗:

立夏

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立夏被看成夏季的开始,这时“东君”(太阳)已重整旗鼓,正要披挂上阵了,但暑气“尚微”。

窦常“北固晚眺”诗,描绘的是芒种这个节气:

北固晚眺

窦常

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

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山趾北来固,潮头西去长。

年年此登眺,人事几销亡。

南宋杨万里“暮热游荷花池上”诗,所吟咏的“暮热”应是大暑正尽,立秋即至的时节,诗云:

暮热游荷花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在黄道上与立春相对。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一叶知秋”的成语。立秋三候中的一候是:凉风至。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这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的热风。

请读南宋刘翰“立秋”诗:

立秋

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夏秋季节交替时对天气变化的细微感受,也体现了立秋时节的物候,即凉风初起,梧桐叶落。

张嵲“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诗: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处暑的意思是“出暑”,这是立秋后的第一个节气,秋日的景色已开始显现了。

杜甫“月夜忆舍弟”诗: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描写的时间背景是白露,萧瑟秋夜,惨淡的月光伴随着凄厉的雁鸣勾起了漂泊江湖的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诗的第一联第二句正与白露三候中的一候“鸿雁来”相应。

强至“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诗:

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庚戌秋分

强至

金气才分向此朝,天清林叶拟辞条。

三秋半去吟蛩逼,百感中来酝蚁消。

候早初逢旬甫浃,月圆前距望非遥。

如今昼夜均长短,占录无劳史姓谯。

秋分在黄道上与春分相对,是秋季的中点,故有“三秋半去”之说。秋分日与春分日一样,也是昼夜等长,诗中也有咏及。

白居易“池上”诗,吟咏寒露节气的景象:

池上

白居易

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

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

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白居易“咏菊”诗,吟咏霜降节气的景象: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寒露节气时“叶犹青”的破荷到了霜降时节已经呈现“败荷倾”了。展现了节气更迭与物候变迁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精准。

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被看作冬季的开始。瞧,西风已经把园林扫荡净尽,只有菊花告别了秋季,还在冬季继续绽放。

柳宗元“江雪”诗,描绘的景象当相应于大雪节气: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邵雍“大寒吟”诗:

大寒吟

邵雍

旧雪未及消,新雪又拥户。

阶前冻银床,檐头冰钟乳。

清日无光辉,烈风正号怒。

人口各有舌,言语不能吐。

大寒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笔者在秋老虎的淫威下打印这首诗,也难免感到咋舌。

有两首同为唐诗,一首描述夏至,另一首涉及冬至(小至又称小冬日,是冬至后一日)。前一首称“今日(夏至)一阴生”,而后一首谓“冬至阳生”。请看

权德舆“夏至日作”诗:

夏至日作

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与唐“小至”诗: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这两首诗反映了我国传统哲学中阴阳相生相克的基本观点:以阳和阴表征事物对立的双方,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譬如大自然中以太阳、白天、炎热等为阳,以月亮、黑夜、寒冷等为阴。一年里,夏至日白天最长,中午的太阳达到最高,阳光照耀最强,即达到了“至阳”。过了夏至,白天开始缩短,太阳的高度逐日降低,阳光的照耀渐渐减弱,导致天气开始转凉。正应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物极必反”的理念,开始了阴长阳消的变化趋势,故有夏至“一阴生”之说。这种趋势持续到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中午的太阳达到最低,阳光照耀最弱,即达到了“至阴”。过了冬至,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开始阳长阴消的过程,此乃冬至“阳生”之谓的缘由。

作者简介

萧耐园,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院退休教师。爱好外语和文史,也爱好摇笔杆。退休后曾翻译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书籍10余本,写天文专业著作6-7本,科普文章近百篇。

荐读人简介

肖军,研究馆员,北京古观象台常务副台长。1986年南京大学天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天文馆、北京古观象台从事天文学史研究和天文科普工作。参编《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合著《宇宙史话》等。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 || ​《古诗日历》:读懂诗意每一天
【随笔】立秋
水墨本草 | 二十四节气本草水墨绘
竺可桢-顺应天时
24节气人尽皆知,那么72候是什么,和24节气有什么关系?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最后10个倒数节气原本配有诗词俗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