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式居住文化浅谈(上篇)





引言


中式住宅渐盛。这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国力增强,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本土意识回归与文化自信。虽然时代背景不同,现在中式与传统中式存在思维观念、生活方式、建造工艺等方面的差异,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髓应是一脉相承,否则DNA不对,中式也无法认这门血亲。本文意在就此进行浅谈。



一、 礼制思想的(伦理)秩序观

中华民族在世界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其中礼制思想功不可没。


礼制思想缘于古礼,后由儒家继承并发扬光大。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总结一下,就是:除非幻想,“非礼”的事咱不能做,看日本生活片也不行。儒学为入世、治世之学,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西汉时,大儒董仲舒用 “三纲五常”忽悠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被推崇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所以,儒家推行“礼制”肯定不是仅仅为了让人讲礼貌这么简单,而是通过伦理道德建立一种等级秩序,去维护政治统治与社会稳定。


“礼”的重要精神就是尚古,学习典制,以儒家“三礼”《周礼》、《礼记》与《仪礼》为基本规范。自汉朝全面复兴礼制以来,各朝各代对“礼”都非常重视,在国家规章制度中会明确相关内容,并包括城、邑、宫、室等的规划布局、等级规定与建造标准,所依循的就是《周礼·考工记》,其中大家熟悉的“匠人营国”篇也成为汉长安、汉洛阳、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城这些皇城的规划原则。


在传统遗存建筑中,中国最大的豪宅—北京故宫是体现“礼制”的代表,其规划参照《周礼》、《礼记》布置,遵从“天子择中而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两宫”的天子营国之制。至于各建筑制式,如体量、屋顶、开间、进深、台阶、色彩等亦按“礼制”规定。


故宫


民居方面以北京四合院为典型。其总体布置按“北屋为尊,两厢次之,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位置序列。内院的正房为主人房,两边厢房供儿孙居住,前院倒座为客房和男仆房,后面罩房是女仆房及厨房、杂物间,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父权统治、男尊女卑、主仆有别的家庭伦理秩序的要求。



北京四合院


由礼制思想产生的传统建筑文化至今影响重大,如:中轴、对称的规划原理;核心建筑居中而设的原则;内外、主次空间的序列组合;制式化建筑的整体协调;开间、斗拱的模数思想等等。如果摒弃那些类似尊贵卑贱的封建观念,传统建筑的礼制只是一种不断发展成熟的理性秩序观。即使如今,若有人把正房或主卧让给女保姆住,也肯定会被认为不正常。只要人类社会以物质形态存在,高低上下主从的伦理秩序关系便难于完全避免。


礼制思想所产生的“礼序文化”也成为现在许多中式住宅的设计与营销理念,如泰禾院子系列,其秉持“礼序筑居”理念,继承传统门第文化,融入中式院落布局,以多重空间礼制递进,体现居住尊严与内涵。


泰禾院子



二、 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影响之深远,以致国人无论整啥均喜以“天”为托:皇帝号称“天子”,发个指示或会议纪要需“奉天承运”;做事得“成事在天”,若侥幸成功或惨遭失败都会感叹:“天意啊”;文章讲究“浑然天成”,陆游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美妙音乐叫“天籁之音”,大美女称“美若天仙”,大才子为“天纵英才”,大才子死了则“天妒英才”……就连农民起义,都会打个“替天行道”的旗子。


“天人合一”思想主要源于早期人类“靠天吃饭”而对大自然的依赖,中国各家学说中均有反映,尤以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道两家影响较大。总体而言,“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天合,做事要符合天道(自然规律),但儒、道两家对“天”的理解又有不同。


1. 儒家的“比德”与“中和”


儒家的“天”为“伦理之天”,运用“比德”方式,将自然事物或现象与其提倡的伦理道德相结合,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夫玉者,君子比德焉”、“岁寒三友”、“花中四君子”。。。。。。这种“比德”思想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审美与取向,在自然环境中也愿毗邻山水而居,园林中堆山理水明志趣,花木种植喜取其“德”。


另外,儒家还以“天”为喻提出“中和”思想。“中和”即中正和谐,有时与“中庸”通用。《礼记·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个人理解为:中为天下原则,和为天下规则,如果既有中正的做人原则又懂和谐的做事规则,那么天下太平各就其位,繁荣昌盛不用计生。儒家将“中和”的地位抬得很高,皇家也极为推崇,所以著名的故宫三大殿之中才会有个“中和殿”。


儒家“中和”思想对于塑造中华民族整体特征有着重要作用,其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思想、性格、行为等方面,也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建筑审美上,其表现为一种整体意识的和谐美、含蓄美,主张避免极端与片面,避免个性与奇奇怪怪,提倡一种有节制、有限度的美,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也


而中国传统建筑在群体空间的组织与协调方面,也的确堪称世界建筑史之一绝。故宫就不说了,单就类似王家大院、常家大院这样的大户私宅而言,一家几代数百口,大房二房无数房,却能组织在一个整体空间内,且各小群体还能保证相对独立,这种调和能力令人叹服。


王家大院


2. 道家的“道法自然”


道家的“天人合一”则秉持返璞归真的理念,视“天”为“自然之天”,其实“自然”两字本就源自道家术语,《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自然”是指一种天然而非人为的混沌状态。


道家是出世、避世之学,主张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顺其自然、无为而自成,反对人为道德束缚。其看似消极,似乎在与儒家顶牛,实则互补。儒道两家理念就像人们日常上班与休闲的状态,前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在历史上,文人们基本上都儒道双修,一张一弛、一进一退,时而“天生我才必有用”,时而“明日散发弄扁舟”,两家学说在互融互通中使人生充满意味,过得更从容。


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居住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师法自然”、“顺其自然”与“回归自然”三方面。


“师法自然”是中式园林建造最重要的原则,《园治》云:“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是此意。但其又非简单模仿,而是将道家由自然中提炼的哲学思想融入于造园中,如有无、虚实、美丑、动静、繁简、轻重等,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无限的天地,构筑中式园林独特审美文化。


“顺其自然”反映在中国的自然古村落中。这些村落在构建之初并无整体规划,只是结合自然环境,自由生长,逐渐集聚,在时间的长河里繁衍,最终与自然融为一体,与天地和谐共生。


古村落


“回归自然”原是道家隐士的一种避世行为,后来魏晋乱世的玄学(新道家)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将其推向高峰,成为人们向往的生活,现在大家喜欢在风景区有个第二居所或住在山林间的民宿,都是这种思想的延续。


归原小镇


民宿



三、 辩证主义的思维观

如果要说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有许多可以总结,比如整体思维、直觉思维、求同思维、实用思维。。。。。。但我觉得最牛的还是辩证思维,无他,就因为老子名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短短十三个字,所表达的“有无相生”之建筑空间哲理让人回味无穷。不过,“有无”思想更牛的是,它还深刻地揭示了宇宙“无中生有”的起源秘密,老子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在两千多年后才由量子理论推算提出,霍金的《大设计》中有说明。


中国辩证思维的系统化始于《周易》,其中“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及两卦相叠的六十四卦,就是从正反两方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与发展,而《系词上》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不仅是《周易》辩证思维的核心命题,更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话说这《周易》的确是一本很神奇的书,号称众经之首,被当作中华传统文化的总源。几条横杠看似简单朴实,实则玄奥万变,可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兵家等各家学说都严重受其影响。韩国更是崇拜得干脆把《周易》的太极、八卦放在国旗上。我也曾翻过几天,头疼欲裂,后来做了几道“脑筋急转弯”才好些。


由于《周易》的影响,辩证思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遍地开花。


在各家学说中,道家直接继承《周易》,构筑了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一句“无为无不为”给很多懒人提供了理论基础;儒家“中庸”之道继承《周易》的阴阳和谐思想,调和了包括夫妻、婆媳关系在内的许多对立矛盾;禅宗的“色即是空”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色狼;阴阳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使大家找对象时,不光看门户、颜值,还要查查生辰八字、属相星座;而兵家的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空城计、以逸待劳、暗渡陈仓等三十六计,俨然就是一部军事辩证法,运用在其他领域,使各行各业诡计丛生。


在我国古代寓言中,也随处可见朴素的辩证智慧,如:《刻舟求剑》是动与静的辩证;《愚公移山》是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白马非马》是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农夫与蛇》是表象和本质的辩证;《守株待兔》是必然和偶然的辩证;《东施效颦》是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田忌赛马》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其他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挂羊头卖狗肉”“居安思危”“张冠李戴”“阴奉阳违”“大智若愚”等等这些口头语也无不体现我国人民的辩证思维的普遍性。


在长期的发展中,辩证思维的范畴不断扩大,并在我国的传统居住建筑中广泛地运用,以下略举几例:


1. 阴与阳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阴阳代表着世界的最基本对立关系,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并将天地、日月、昼夜、生死、男女、凹凸、曲直、奇偶等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现象,均抽象为“阴阳”概念。但对立的只是属性,阴阳思想主要是研究其中变化规律,以协调两者关系。如:住宅选址上讲究“负阴抱阳”,以阴阳平衡为风水宝地;建筑屋顶、门头的阳刚与阴柔结合。


中式门头


2. 虚与实


“虚实”是老子“有无”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有无”绝对,而“虚实”相对,可以用来对比不同形态内容,比如情与景、花与影、美女与春光,大大地扩展了“有无相生”的外延。


“虚实”不仅是一种对比关系,还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理论,对意境、气韵、黑白、繁简、疏密、开合、显隐等艺术思想的产生具有深远影响,在居住建筑中亦处处体现,如:黑与白,墙与廊,实体与水影,建筑与庭院,虚窗与实景等等。


网师园


3. 藏与露


“美人如花隔云端”,“犹抱琵琶半遮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藏与露常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之美,其实并不尽然,个人觉得也是一种性感之美,只在于衣服穿多穿少,身体藏哪露哪。叶绍翁诗云“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即使满园的春色都被隐藏,一只红杏已足够代表,这朵娇艳的红杏如此魅丽,难道不够性感?此诗以《游园不值》为题,也有可能是诗人抠门不想买门票的自我安慰。


在居住建筑中,藏与露既有艺术性也有实用性,主要表现为:一、保护隐私。如四合院中的影壁与转折动线;二、曲径通幽。创造丰富的空间层次,渐入佳境;三、画框取景。限制视线范围,针对性框景、借景、对景;四、心理暗示。半藏半露,指引吸引或使人遐思,体现神秘美、朦胧美或如“一枝红杏”的性感美;五、遮蔽不利环境等等。


恭王府  曲径通幽


4. 小与大


中国素有“小中见大”文化,如“圣人见微以知著,见端以知末”、“一叶知秋”,禅宗亦有“芥子纳须弥”说法,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即使连小孩子也不放过,老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


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随着明、清时期江南文人园的建造蔚然成风,在城市有限的土地上,私家园呈现越来越小型化,因此“小中见大”成为一个重要的造园思想,计成的“多方胜境,咫尺山林”,文震亨的“一峰若太华千寻,一勺若江湖万里”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像勺园、个园、半园这些名园则直接以园名明趣。


另外,中国的盆景艺术也是“小中见大”的杰出代表。


扬州个园


5. 形式与内容


一般而言,我们的审美都是以形式美为标准,然在儒道思想影响下,真、善成为评价美丑的重要标准,《庄子》中就曾描写过十余位身残貌丑的人,但他们都德高或意坚具有精神美。美与丑是相对的,要从形式与内容两者辩证地看,因此我们皆以嫫母为美、妲己为丑。


东晋葛洪曾云:“得精神于陋形之里。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我国历来有审“丑”的习惯,这在苏东坡、八大山人、郑板桥等的书画中可见,其中丑木、丑石、丑鸟、丑书已脱离世俗的审美标准。在园林艺术中,丑石也为常设之景,如江南的四大名石:冠云峰、瑞云峰、绉云峰与玉玲珑,莫不鹤立鸡群。苏东坡说:“石文而丑”,郑板桥说:“丑而雄,丑而秀”,米芾嗜石如癫,言相石之法为:“曰瘦、曰皱、曰漏、曰透”。相比于玉石的温润滑光,这些名家所好,大概是丑石的清奇孤傲、虽千疮百孔仍铁骨铮铮的象征意义。


苏东坡  枯木怪石图


留园  冠云峰


6. 时间与空间


按传统物理学理论,时间和空间是人(或物质)运动、变化的存在形式。但空间的可选择性与时间的不可逆性是对立矛盾的,只有通过合理的动线组织,才能使空间与时间统一,形成理想的运动与变化结果。


在这点上,中国绘画通过散点透视,使空间与时间无缝连接,获得整体连续。而传统建筑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不同空间的组织与串联,或曲径通幽、引人入胜;或先抑后扬、豁然开朗;利用不同空间体验形成独特的审美感受;二是运用“步移景异”的手法,采取游廊、亭台等形式引导动线,动可游,静可赏,形成连续又散点的时空画卷感。


拙政园游廊




丨敬请期待下期丨

《 中式居住文化浅谈(下篇)》



——————  远洋设计汇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1《黄帝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
一文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我对儒释道辩证法的论述——对新时代儒释道理论的研究—经世致用
三教九流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