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西夏折二“元德重寶”旋读背阴刻“己己”双日环钱所想到的

     公元1000多年,在我国北方有一个西夏王国。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顺在元德年间(公元1119-1127)铸有一铜钱,称作“元德通寶”和“元德重寶”。它们是西夏一改过去只铸西夏文钱的状况,在钱币中首次且是唯一只用汉字铸造的西夏钱币,成为西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枚汉文流通货币。

  当时,正值宋、金结盟时期,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西夏”王朝弄了个与汉文化融合的产物。

      所以,它们是一款极具历史时代意义的古钱币,被列入中国古钱币大名誉品之一,中国古钱币五十名珍之一。

      崇宗铸造的"元德"钱中,“元德通宝”钱文有楷书,隶书,真书三种(又有说仅前两种),光背,发现地宁夏、内蒙等地;“元德重寶”仅楷书一种。几种钱币均稀罕少见!

     “元德通宝”楷书和隶书版均仅有小平钱。直径在20-25mm左右,厚度在1.1~1.5mm左右。

“元德通宝”的楷书版指的是“通”字书为楷体,“通”字“辶”为单点,“元德通宝”中的少见版。

  上海博物馆藏品真书“元德通宝”小平,直径24毫米,厚1.5毫米,光背。
  


   我自藏有一枚“元德通宝”楷书通版。生干坑品。径23.6mm厚1.4mm穿5.8mm重3.7g。

   与上博藏品拓图比较, “元”字第二横1mm处有断笔成“、”,这证明它浇铸币。

   “通”字“辶”为单点,但“通额”字整体短,“甬”部的“龴”部和“用”均矮短。

   “寳”字与博藏螃蟹脚有异,写成“八”字脚。

   “德”字双人两撇太直,德字下“心”也有异。因钱币包浆尚且老道,币文突起部分的光泽和地章锈迹没有几百年不可能形成,币文整体与前展钱币实物图相似,不排除是钱币的另一版本,也不排除是西夏后锈之仿品!


    “元德通宝”隶书版实际是指“通”
一是隶书写成三个撇。版别最为单一的。隶书通的特点就是通字是三个撇。

    “元德重宝”的版式为折二,折三型钱。折二型“元德重宝”早前有人说其铸造量小,发行量少,今存世仅有两三枚,珍罕还无定价。

      传收藏大家方药雨旧藏有一枚,已归中国历史博物馆。1982年前后,甘肃又发现元德重宝,钱身有裂痕,今在天水。

      这两枚都是折二型,文字基本一致,和元德通宝楷书小平似为一人所书,另有折三型元德重宝,沈子槎旧藏。

      元德重宝入选“古泉五十名珍”。

  世面上还出现一种比通宝小平钱尺寸略大一点的“元德重宝”钱,真伪待考。

       我有一品,熟坑品。与上图有90%

相似。“重”字最后一横端口流铜严重,证明它是浇铸而成。直径24.8mm厚1.5mm穿5.7mm重4.6g。铸币材质可能是银。

  折二形制的“元德重宝”钱文楷书,直径应在2.75~2.96厘米,3.7~8.2克;折三钱3.1~3.3厘米,6.3克。中间方孔边长为5mm。文字风格接近楷书版“元德通宝”。

      但又有人撰文称“元德重宝”折二钱有宽缘、窄缘、大样、小样、阔重、狭重、阔元、狭元、升重、背绝纹等版别;折三钱有阔元、狭元、阔德、狭德等版别。既然业界均认为此钱存世仅有数枚,稀罕少见,何来这多版别,岂不是自相矛盾?


     现在可见到的“元德重寶”币文排列顺序有直读&旋读两种。但当下从各种媒体可见的是99%直读(上下右左)钱,而对旋读的鲜有报道,或有见披露而避而不谈,都未掀起涟漪。大概是未引起“权贵”的重视或者被只靠泉谱辩真伪的“本本”派嗤之以鼻了。


     2007年中国嘉德秋拍中,曾有一枚直径24.8毫米、重5.4克的“元德重宝”旋读大样钱。书体近于行楷,文字隐起。版式大异于诸谱所载,可谓闻所未闻。它早年出土于陕北横山,曾在市井间流传,因索价过高,一时难以归类;数年后,被钱氏追回入藏,视若珍宝,在业内传为佳话。

      据说,这枚钱币从实物上看,经泉界众多名家上手推敲,认为确系真品勿庸置疑,但就是没人吹捧!

      这是一枚自藏品旋读文“元德重寶”钱,直径32.6mm,应归为折三形制。厚2.2mm,币文高0.8mm,穿7.5mm。它的币文排列是上右下左旋读。币背还有“已己”记年及位于穿左右之空心O形阴刻纹,重达11.85克。材质可能是银铜合金。其包浆浓郁,髦耋味道浓郁。

  这是我刻意从互联网收藏的另一枚,

直径32.4mm,应归为折三形制。厚2.3mm,币文高0.7mm,穿7.5mm。重达10.65克。背面也是阴刻有“己己”及双日。材质“合银”。

  我想,既有折二旋读者,折三也是情理之中。

      细观此钱字口深峻有0.8mm之高,书意刚劲有力,横撇竖捺勾点书法有范,非民了素人可至。宽外缘,穿口规整,穿内壁被精修,地章平整光洁,有母钱之韵。1125年是西夏崇宗李乾顺的“元德”的第七个年号。猜想阴刻“已己”和双日,是一种纪念。

      根据对西夏和辽铸钱的研究经验知晓,背字阴刻都是铸后补刻的。所以,阴刻纹都不是在钱范上的,均难以找到像模范翻铸文字和图饰一模一样的阴刻钱币。对锈钱的后补阴刻纹,多是为了纪念什么事件或有意的时间,纪念性质比较浓是铸后再刻。既然有“铸”,就不会只有一两枚(我就藏有尺寸和阴刻纹饰相似,但材质和重量有异的两枚)。但这种钱币在互联网少见,是被雪藏,还是其他。。。

      我根据藏品的圆柱体体积和材质比重做了模拟计算,确认这钱是铜银合金铸造。采用这样昂贵的铸材,铸钱又如此精湛,民间私臆造不太可能!它绝非行用钱而绝大多数是宫廷赏赐钱,比常见的大一圈,还是与通常行用的直读钱不同的旋读!

     此藏品与通常行用钱比较有以下几个特别之处: 旋读,宽缘,厚重,背阴刻,最重要的是左挑元字之书体特别。币文横撇竖捺勾点,起币成“锋”,落笔有“顿”,锋芒处有如刀刻。

     据前人研究,“元德重宝”版式挺多,但这么多独特性集于一身还是少见。

     我分析,此币也有可能系西夏之后的“己己”年大辽后铸。我现收藏的西夏,辽,金钱币中,多有阴刻者。其阴刻文字,纹饰,经考证都是有的而矢,且主要用于赏赐和祭祀。将此钱也辩识为大辽后铸,一切疑问就都可解。

      所以,背阴刻不一定是纪念性质的,但一定和某件事的发生有关。

      在西夏,大辽钱币中,适兴的背刻字钱多为祈福祭祀钱。就这枚钱来说。西夏“元德”年号(或作“天德”,1119年-1127年三月)是西夏崇宗李乾顺的第六个年号,共计9年,但其中并无“己己”干支年,一直要到1129年才是“己己”干支年。所以,把“己己”作为一个年度纪念不适。

      但在农历背景中,“己巳”年的五行属性是“土”,“己”为土,“巳”为火,双日为火,强火生土,强土再生金(钱为金)。相应而来的五行方位则是“西南方”。根据中华文化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土能生金,但又被水克制,所以己巳年对于金属事业的发展非常有利,但对于水相关行业则不利。在钱币背穿上下刻“己己”,左右刻两个圆圈,“双日为火”。所以,此钱阴刻之意,似应为“元徳”年间王室大祭时的祈福钱,一个繁荣春天的开始,春华秋实的象征。

      此外,在风水学中,“己巳”年也被认为是“五黄土星”年份。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风水局势会比较复杂,容易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己巳年里,应该加强对于风水的了解和引导,以保证自身的运势不会被不良的风水破坏。其次,己巳年也具有一些传统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巳时”是一天中的第六个时辰,大约是上午9点到11点之间,而“巳日”则代表着农历二月。因此,钱币上的“已己”阴刻纹也可能与这些讲究有关。

文末小结:

    1、折三旋读“元德重宝”背阴刻“己己”双日钱,可能是西夏所铸。1129年后,西人或辽人后刻。

    2、折三旋读“元德重宝”背阴刻“己己”双日钱,系1129年辽人后铸和后刻。

    3、折三旋读“元德重宝”背阴刻“己己”双日钱,尺寸大,厚重,采有贵重“合银”铸材铸造,方显钱币珍贵,是西夏,大辽的铸钱惯例。因而,它绝非行用钱,而是为某种特定用途的赏赐钱或祭祀钱。

     4、因“元德通寶”、“元德重寶”是稀世奇珍,造假者为利蜂拥而来,假币泛滥,藏家应睁大眼睛,辩珍识伪,不要落入造假者的圈套之中!


         2023年7月29日撰稿于成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元德通宝和元德重宝母钱互证是大“真”品---俺不管专家信不信
金代钱币(35)楷书崇庆通宝折十钱
中国古钱币是绝无仅有的,古钱币大珍
西夏方孔圆钱透出的辉煌与梦想
“西夏钱,字端楷,制精好,然史册不载”:被刻意隐瞒的西夏铸币史
宝塔中发现一枚小钱,竟如此重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