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意象对话系列新书《人格》人格分类章节之【内倾外倾】


135编辑器


第八章 人格分类  导言



严格说起来,人格是不能相互比较的。每个人的内在构筑人格的基本组块都是不同的,而且构建方式也是不同的。做任何分类都会是粗暴的,并且使我们对人的理解更为不精确。

 

如果想了解人格,其实最好的方法不是做分类,而是勾画出这个人的意象中的各个自我意象和客体意象的关系,也就是我的人格意象分解技术。

 

但是,从应用的目的来说,人们需要对人格做一些分类,并且用这种分类的结果指导我们的行动。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和别人打交道,而且日常生活中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详尽地了解别人,也没有办法做人格意象分解。我们必须在对别人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决定我们如何和这个人互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一个分类。有了分类,我们不需要一一学习和每个具体的人如何互动,只需要学习如何对待某一类别的人就可以了。这样固然不够细致,但是却省事,而一般来说粗略地知道和一个人互动的基本的方式,也大体上足够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需要对人格进行分类。人格分类不是真实的一个实体化的东西,只是为了我们方便的一个工具而已。因此,心理学上那些不同的分类,如艾森克的EPQ、卡特尔的16PF、大五人格、荣格的分类理论,以至于通俗心理学家的什么九型人格,都不过是一些工具,没有哪个是真理,没有哪个分法比别的方法更符合人格的真相,只是看哪个比较拟合度好又简单,在生活中好用就行了。

 

如果我是高血压药物的销售员,对我有用的就是“A型性格和B型性格的分类,因为前者容易得高血压而后者不容易得这个病,而大五人格理论对我却并不重要。假如我是一个魔术师,可能我需要的人格测试,就是易受暗示型和不易爱暗示型的分类,或者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的分类,而不需要知道他们的16PF的分值。


当然,如果我长久地和一个人交往,也许我需要一个更全面的分类,从而对那个人了解得更细致一点,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涉及人的更多方面的分类体系,那个时候大五等方法就更有用一些。我自己觉得这个时候,还是人格意象分解好,它全面而信息量非常大。不过,这不是本书的重点。这里就不多说了。

 

从一个心理咨询师角度看,人格可以分为健康人格和不健康人格。大体上,所谓健康人格是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满足感较多的人格,同时也是内在和外在冲突少的人格——因为冲突必定导致冲突双方不能被同时满足,所以满足一定会更少。

 

出于更简便地理解来访者的需要,心理咨询师还可以使用其他的一些分类,除了内倾、外倾分类外,还有就是对适应不良的人格的分类。下面我对这些分类做一些简单的梳理。我这里不对那些人格类别作详细的讲解,只是大略地把这些不同人格类型的某些特点作一些相互之间的比较。


内倾和外倾


内倾和外倾(朗读者 王海洋) 来自小布地学意象对话 04:27

内倾或外倾,或者在我们日常语言中所说的内向或者外向,代表着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人格区别。一般来说,内倾的人更喜欢安静,喜欢享受一定程度的孤独,相对更加敏感,等等。而外倾的人则喜欢交往,不太能忍受孤独。早期荣格比较关注这个区分(也许因为他是生活在一个外倾社会中的极端内倾者),而现在这个概念已经非常普及。

 

根据荣格的观点,其实区分内倾或外倾应该主要看他们的心理能量投注于内还是外,而不是根据他们的行为方式。一个人做了很多社交活动,但是他实际上最关切的并非人际活动,而是自己的内心,他还是一个内倾者。相反,一个人虽然很害怕社会交往所以很少去社交,但是如果他在内心中渴望着人际交往,那他还是一个外倾者。

 

在本书中,我们也同意内外倾取决于心的趋向,而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只是其结果。内倾者和外倾者,其心的趋向有什么区别呢?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内倾的人,证实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我通过觉察到自己有内部心理活动来证实自己存在;外倾的人,通过看到别人对自己的反应证实自己存在。如果前者像是在看自己的身体,后者就像是要通过镜子来看自己的身体,而其他的人就仿佛是他的镜子。


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加内倾,另一些人却比较外倾呢?从最根本上来说,也许这就是一个自由选择的结果,或者是最早的一个机缘的结果。有的人在生命早期的某个时刻,突然从某个体验中感到了自己的存在。而这个体验是内部发生的,他可能就比较容易成为内倾者;如果这个体验是外部某个人带来的,他可能就比较容易成为外倾者。这个体验什么时候发生,本质上是不可控的,但外界也会一定程度上对它有影响。比如一个养育者如果经常和婴儿互动,总是对他有反应,那很有可能第一次孩子的存在体验是和养育者有关联的。

 

也有可能,敏感度比较高的孩子,更容易成为内倾者。因为敏感,所以不需要外界有什么反应,他就已经从自己的感受中得到了自我的存在感。而敏感度比较低的孩子,则比较容易成为外倾者,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感受不够敏感,所以只有外界给出更有力的反馈的时候,他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存在感。

 

内倾和外倾,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哪一个更加健康,它们只不过是一种区别。但是,它们对心理健康会有不同的影响,会有各自的利弊。

  

内倾的优点是,受外界的影响比较小,更少的依赖性和更多的自主性,在他人心理不健康的时候受到的消极影响比较小。外倾的优点是,更容易获得外界的帮助,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比内倾者更容易成功。特别是当今的社会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是商业化社会,这种社会也是比较适合外倾者生存的社会。


     ▼
本章节完




以上内容节选自意象对话创始人朱建军教授的《人格》一书中“人格分类”章节。文字转录及朗读录音由珍珠级意象对话心理师王海洋女士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理学科普:如果你具有这些特征,说明你根本就是“假内向”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书摘
九型人格与荣格类型学的相互关系
走近荣格。 - “教育大发现”(SocialLearnLab) | Google 网上论坛
刷爆朋友圈的网易人格测试,其实大家都被骗了!
分析心理学:人格的类型:两种态度:内倾和外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