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洗心岛学堂|好文推荐】主体的结构:自体、他者与自我|訾非

本文转载自訾非老师的新浪博客。


我坐在电脑前写这本书,我意识到了我正坐在电脑前写书。这个意识,同时就把我的世界分成了几个组分。

首先,我的身体、我的电脑以及其他属于“我的”物质,在我认定它们属于我时,便被我纳入自体(self)。这时候,我(I)就意识着我的对象(身体、电脑等)——我(I)意识着自体(self)。那么,我(I)和自体(self)就发生分离。自体(self)成了我(I)的对象。

我(I)之所以能够认识自体(self),乃因我不是我的自体(I am not myself),我(I)和自体是两个不同的实在。这其实是乔治·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2005)早在上个世纪初就已经指出的人的“主体分裂”。主体分裂之后,产生了主我(I)和宾我(me)两种相对独立的心理实体。这也是稍后拉康在他提出的“镜子阶段”理论中指出的现象(拉康,2000);它其实也是庄周在“吾丧我”这句哲言中所表述的对人性的理解。[1]

自体(self)是作为自我(I)的对象而存在的。我(I)是那认识自体的,而不被自体所认识的存在。我(I)做出选择,发出行动的指令,接受来自自体的要求,甚至在多数情况下受到自体的驱使乃至摆布,但它终究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当我(I)受自体(self)的促使而顺从其意的时候,它会感到被迫和不由自主,在行动后果不良时感到悔恨。而反过来,自体(self),在受到客观现实或者自我(I)的约束时,则会 向自我发出痛苦和烦恼的呼声。[2]

自体的确立,在我(I)能够对自我进行反思性的观察与体察之前,还离不开另外一种对象——他者——与自体的对立与交流。他者,作为另一种更加外在于我(I)的对象,是确立自我的边界的要素。一个把手伸向火炉的人,会在一阵疼痛中意识到自体(self)与他者(others,炉火作为客体在这个人主观世界中的存在[3] )的两分。而一个在缩回手之后再次把手试探着伸向火炉的人,则体验着我(I)与自体的两分——自体(self)害怕来自他者(others)的伤害,而我(I)则想一探究竟。

他者,对于自体而言,是一个复杂的存在。它对自体的呼应,使得自体得以肯定,得以发挥其功能;它对自体的否定,也从相反意义上使自体得以确立和确认(敌对只是这否定的一个特殊的形式,对于自体来说,最使其惶然的莫过于那陌生而古怪的不可知的混沌世界,它与自体无法构成联系、呼应或者对立。在这个深渊面前,自体有消融之虞。)

他者,不论被自体体验为肯定它的,还是否定它的,或者与它毫无关系而把它孤立出来的,无不是自体得以发现自己的存在(即便是一种受威胁的存在)的前提。他者虽然与自体区别开来,却在本质上是被我(I)所认识、所感受的客体的主观印象,是主观世界的一部分。在一定的情境下他者又会被纳入自体,成为自体的一部分。他者,本质上是主观的,是外在世界与主观世界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与他者对应的客观实在(例如真实世界中的火炉,而不是被一个人看到、触到然后被放入头脑中,变成他者的火炉),是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认识的,我们只可能相对地认识它,它是不依赖我们而存在的客观实在。这个客观实在,我们称之为客体(object)。

前面我说我的身体、我的电脑等是自体的成分,这有一个需要澄清的原则性话题。所谓“我的身体”“我的电脑”其实是我感知、感受到的主观的身体和电脑,那客观的身体、电脑,也不是我能够完全认识和把握的客观实在。这些客观实在,虽然在与构成他者的另一些客观实在相互作用时被我(I)认定为我之所属,它们本质上来说是与他者的客观对应物没有本质区别的客体。因此,就外在于人的客观实在来说,它(客体)同时是自体(self)与他者(others)的源泉。

而且就内在于人的主观世界来说,自体和他者是内心两个永远在相互转化的成分。他者常转化为自体,自体也可以转化为他者。一个初为人父的男子以他父亲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儿子,他心目中的他者(关于父亲的记忆)就在转化为自体;而如果这个男子认为如此对待孩子,孩子也会产生自己当年同样的感受,这时候他的自体就被用以建构他者——他把自体投射给了他的儿子(他者)。

自体(self)、他者(others)、自我(I),此三种存在,大体概括了人的主观世界(我们不妨把这个主观世界按照哲学的习惯称为“主体”)。我把自体之外的所有主观体验都看成他者。这个提法,并不是要否认客观世界——那个自在之物——的存在。而是说,我们对于客观世界,只能有主观的认识。但是笔者反对相对主义者的断言:既然人的认识总归是主观的,就没有对错之分。例如,相对主义者会说,把月亮看成女神的一只眼睛的原始部落神话知识,和把月球理解为石头的球体的科学知识,并没有什么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是两种知识体系而已。 [4] 沿着这种相对主义的路线,就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与常人眼中所见之物,也没有真假之分,进而认为病与非病不过是两种标签而已。这种看法是荒谬的,是把“想象”和“经验”两种心理过程混为一谈必然导致的后果。

自体(self)、他者(others)、自我(I)这三种存在中,只有自我(I)能够对自体、他者、以及运作于两者之间的冲动与畏惧予以认识。能对客体产生不同于感官冲动的认识,这就是我们在一般意义上定义的智慧,或者更确切地说——智慧的起点。

-----------------------------------

注释:

[1]见《庄子·齐物论》。
[2] 因而,就“不自由”而言,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我(I)被自体(self)驱策之时(或被自体蒙蔽而醒悟之后)自我所感到的,另一种则是自体那种天真的求乐倾向受到阻碍时自我所体验到的。人只有在自我和自体的自由同时得到伸张时,方能真正感到自由,而这样的机缘,却是稀罕难求。自我时而与自体处于对立之中,不顾它的要求,我行我素;时而又迁就它,以自体为中心,为它而运转;自我对待自体的另一种方式是感受自体,对它不回避也不迁就。自我与自体的这几种关系,同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何其相似。自我如何对待自体,也的确与个体的成长经历中父母与个体的互动关系有关。
[3]笔者把客观实在的炉火称为“客体”,而把(当手伸向现实中的炉火时)炉火在个体内部的主观映像称为“他者”。
[4] 当我们说月球“是”什么时,我们是在问它是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而原始人则是把自己如何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模式直接投给了月球。

-----------------The End------------------

洗心岛学堂简介

洗心岛学堂采取VIP会员制,以大咖沙龙+专业短训课程为主要课程形式,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分析原理与中国文化,心理分析相关技术,临床心理学必备技能等,并增加技术体验与临床案例讨论。

活动预告

☆儿童沙盘案例讨论(高岚)

中国人的文化无意识(申荷永)

沙盘游戏及表达性治疗中的象征(胡艾农)

沙盘游戏中关系与边界的探索(李英)

心理类型与沙盘游戏(江雪华)

精神分析与佛教(尹力)

沙盘中的移情与反移情(石聪欣/钱永霞)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心理学(訾非)

沙盘游戏治疗进阶:沙盘中的阴影与情结(李江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体心理学之体验
关于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之十一——创伤
訾非:本能冲突、自恋与觉醒
[转载]投射性认同的三个经典表述
心理学名家 海因茨 科胡特
自体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我本能:性本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