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烁方 | 如何面对心灵的分裂与冲突

有一种柿子树,不是种来卖钱的

而是专门等着鸟儿冬天里没有吃的时候

飞来吃它的柿子......


【心﹒深处】栏目专门刊登资深老学员的修学与成长体悟、新发现、新领悟,甚至读书心得,生活感慨,等等。感谢玉虎老师的用心组稿。


作者  周烁方  |  如何面对心灵的分裂与冲突


分裂与冲突的状态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引子

根据地理学家考证,在遥远的古代,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它们分裂、漂移、彼此碰撞,才变成了今天七大洲五大洋的样子。 


今天,地球上有许多的民族,许多的国家。有联盟、有合作,也有战争、有冲突。于是地球的历史成了一个浪漫的故事,讲述着如此不同的我们在很久以前是一体的,融合的。也暗示着,分裂与冲突的状态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

基督教的伊甸园回不去了,佛教的不二境界还远在天边,逃不出轮回,也成不了仙,。人们在分裂中冲突,在冲突中迷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在万物中又是如何渺小。因此,如何面对分裂与冲突,是人永远值得关心,甚至必须面对的议题……

当我从这样的臆想中醒来,发现自己还只是一个人,一名心理学工作者。做做咨询,讲讲课,思考思考人生真谛,从没得到结果。

一个故事

好多年前听过一个故事,当时觉得很无聊,却一直忘不掉。这个故事是说:

两个神学家迷失在一个荒岛上,无法离开。这时候下起了雨,岛上没有任何可以避雨的地方。于是他们开始争论,说是否应该跑起来。其中一个说:“我们当然不应该跑,因为这没有任何意义,跑到哪都一样会淋雨。”另一个却说:“不,我们还是应该跑起来”“为什么?”“因为我们总得做点什么,让上帝看到,我们知道天上下雨了”

今天这个故事突然冒出来,和我想要诉说的话题恰好相关。

面对心灵的分裂与冲突,至少有两种基本的态度。

第一个神学家的话暗示着第一种态度:“我们当然不应该跑,因为这没有任何意义。”这种态度更接近于佛教,如其所是地认识自我、他人、事物、冲突,看到其中的空性,矛盾和冲突自然不再成为问题。

第二个神学家的话暗示着第二种态度:“我们总得做点什么,让上帝看到。”这种态度更接近于基督教,把自我、他人、分裂、冲突与一个更高、更深、更广,无所不在的存在连接起来,于是这一切变得有意义,更高的意义与价值涵盖了原来的冲突双方,于是新的东西在二者的分裂与冲突中诞生,一切迎刃而解。

我试着用更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两种态度,及其对应的方法。


第二种态度


第二种更容易明白,所以我先说第二种。

比如夫妻吵架,吵架的时候双方各执己见,都认为自己是对的。丈夫说:我不让步,因为我又没有错。妻子说:我不让步,因为我的感受是真实的。

他们两个都没有错,这是事实。一个人凭什么要在自己没错的事情上让步呢?吵架时让步是一种对自我的损害,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吵架时都不愿意让步。他们这样做,站在各自的立场上都是合理的。

然而在这样的时候,丈夫和妻子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人,他们之间是分裂的,是没有关系的。谁愿意为了一个和自己没关系的人而损害自己呢。这时候,他们需要一个更高的价值,更深远的存在,能够把他们两个人包含进去。在这个例子就是——家庭。

丈夫和妻子组成了一个家庭,家庭包括了丈夫和妻子。家庭是更大的意义,更高的价值,高于其中的个人。这时候,丈夫和妻子吵架,他们每个人捍卫了自己,但家庭没有得到维护。因小失大,得了芝麻丢了西瓜。

当家庭的存在能够被意识到的时候,情况会发生神奇的变化。丈夫可以退让,退让会让他的个人自我有所损害,或者委屈,但退让会带来整体的和谐。妻子生气,丈夫退让和包容,这样子整体就和谐了。这不是“为了那个女人”而做的牺牲,而是“家庭”作为一个更大的自我,它内部的和谐,高于个人内心的舒适感。丈夫退让了,他做出了相应的牺牲,可他获得了一个和谐的家庭。所以这不是毫无意义地损失,而是为了更大价值所做出的牺牲。更大价值的实现,总是需要其中的一些个体做出牺牲。它们不是无谓的牺牲,是通往更大的意义,更高价值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如果没有人退让,没有人牺牲一下自己,那么两个人都可以坚守自我,自我并不会面临任何的损失。但他们不会拥有“家庭”。如果他们相信“家庭”是重要的,相信“家庭”和谐的意义与价值大于个人的情绪感受,他们就会开始学会放弃一些东西,牺牲一些东西,他们就开始彼此配合,走上这样一条追寻更高意义的道路。

关键在于,相信更大意义、更高价值的存在。

个人的内心冲突也是如此。“我的心里就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想要努力上进,一个想要放松休息。如果我努力上进,想休息的部分就会觉得很累,很疲惫,不情愿。如果我放松休息,想上进的部分就会觉得焦虑、愤怒,同时充满了无力感。会这样打架的两个小人通常也是分裂的。他们非此即彼,势不两立,一个人满意,另一个人就痛苦。他们没有看到彼此,只顾着自己。而作为他们载体的“我”,也被他们所影响,无法同时看到这两个人,一会儿被这个占据,一会儿被那个占据。

解决方案,同样在于更大的意义,或更高的价值。比如“我”的内心和谐,高于A的满意,或B的满意。这时候,我们要把两个小人看做一个整体,一个联盟,他们不能彼此划分得那么清楚,上天让他们同时存在于“我”的内心,他们互相影响,休戚相关。

这时候,“我”不能被他们其中一方所卷入,或者占据。因为当“我”认同了其中一方,就没有这个整体的“我”了,就只有A和B,没有那个更大的价值了。另一方面,“我”也不能抽离出来,不管他们。“我”必须要关心A和B,同时看到他们的存在,并且看到他们作为一个整体组成了“我”。

如果做到了上述说的这些,“我”的态度就会影响到A和B,A和B会渐渐地意识到,彼此是有关联的,对方的不舒服也影响着自己,因而这里没有个人的胜利与满足,只有妥协与调和。

但我们无法预测,A与B调和之后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因为他们以前未曾作为一个整体协作过。现在他们开始协作,互相妥协,调和。他们不是机械地组成了一个A+B的整体,正如同家庭不等于一个男人加一个女人。他们是在创造,在新生,他们会形成一个新的,以前不曾存在的整体。相信更大意义的存在,相信更高的价值,然后把过程交给他们自己,他们自己也听从着上天的声音。

具体到这个例子,最后的结果,也许是协调好了上进和放松的时间安排,也许是学会了在努力中休息,或在放松的状态下做有意义的事。但最后的结果中,一定能够看到双方各自的妥协,为对方着想的部分,又不忽略自身的需要,还有很多很多无法预料的创造性举动。

关键是,相信自己处在一个更大的里面,有更大的意义高于自我的意义,有更高的价值高于自我的价值。然后协调、牺牲、退让,去实现那更大的。

第一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更简单,但是更难理解。我尽量阐述。

为了认识和描述这个世界,为了记录和交流我们的经验,大部分人使用了一种简单的二分法来使这一切变得容易。高或矮,胖或瘦,男或女,对或错,贫或富,长或短,冷或热。这样划分的好处在于明确、无歧义。高就不矮,胖就不瘦,对就不错,冷就不热。这样的二分法,使得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体验精确地表述,近乎无限地细分,这种精确与细分的体验让人迷醉。可有时候,我们会忘了,二分法只是一种认知的方式,而不是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本身,也不是我们内心的体验本身。

举个具体点的例子。

有一类人特别坚强。他们很坚毅、刚硬,很少流露情感,他们坚信自己这样是“好”的。所以他们会避免自己成为柔软的人,有感情的人,会被感动、会哭的人。可是他们的心里有这样柔然的一面,这一面被掩盖着、压制着,同时不由自主地在任何时候寻求着表达与实现。这时候,他们就会很害怕。因为他们认为,我是“坚强”的,那么我就不能是“柔软”的,坚强和柔软是对立的。坚强就意味着不柔软,柔软就意味着不坚强。偶尔,在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柔然”一面的时刻,他们充满了恐惧,会认为:如果我变得柔软了,我就会失去我的坚强,我从此就会变成一个柔软的人,天啊,这要我怎么活下去,我的工作和生活都要求我坚强!

这时候,他们就落入了“二分法”的圈套,把认知方式当成了真相。他们以为,这个“我”要么是坚强的,要么是柔软的,不可两全。甚至于他们中的有些人真的会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柔软的,甚至柔弱的,没有任何刚性力量的人。

但如果他们能试着停止思考,放下成见。甚至于带着恐惧,去看到,“我是坚强的”,同时,“我是柔软的”,他们不使用二分法,不把两者对立起来。渐渐地,一种奇妙的感觉诞生了:我是坚强的,同时我是柔软的。我即柔软又坚强,我即坚强又柔软。这时候,他们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是关于“我”是什么样子的真实感。这种感觉真实而立体,“我”既不是柔软的,也不是坚强的,同时“我”即柔软又坚强。这种“我”同时兼具柔软与坚强的感觉,是如此的真实。这种感觉并不像二分法那么“确定”,那么“精确”,它有一些模糊,有一些恍惚,但是又展现出无与伦比的真实感。二分法带来了便利,但同时扭曲了真相,当我们抛弃二分法,自然就看到了这样一个超越二分的真相。

《道德经》写道: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真相不是那么确定的东西,不能够以二分法来衡量与描述。在遭遇二分法带来的心灵分裂与冲突时,如果能够放下二分,看到真相,就会对心灵,对“自我”有一个更加真实的认识。而这个认识确实很难用二分法描述,只能说,很真实、很立体、很真实。这里所说的真实,是一种感受,一种认识到本质的感觉,并不是和“假”对立的“真”。

关键在于,放下二分法,放下对二分法的执着,放下对“确定”与“精确”的依赖,看到真相往往包含了看起来分裂与冲突的东西。冲突自解。

结语


面对心灵的分裂与冲突,还有许多别的方法与态度,不能尽述。走在心灵成长与探索的道路上,如同被困在没有遮挡的荒岛上,下起了雨。我们无法确定终极的意义何在,但却总要以某种态度,某种方式来应对。但愿本文能够给同路人一些灵感,一些启发,继续在这条不容易的路上走下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刻顿悟,主宰我们思想行为的到底是什么?
< 少有人走的路>读书笔记
莫言说:“如果你在单位老实听话事儿又少,用不了多久,你就成为单位心照不宣的软柿子。
高考倒计时35天丨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宗白华:人生的真实内容是永远的奋斗,是为了超个人生命的价值而挣扎
垂死病中惊坐起,今天我还没学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