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朱元思书》说课

一、 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绘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风光,表达了作者爱慕自然,厌弃名利,避世归隐的高洁志向。文章句式整齐,骈散相间,简练隽美,音韵和谐,是南朝山水小品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因文章仅一百余言,篇幅短小,且全文以写景为主,词句多可意会,不必逐词逐句计较,因而在指导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用一节课的时间指导自读,基本可以学完。然而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致。我决定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并借助音乐或多媒体课件的表现效果,通过文章优美的语言和优美的画面第一时间打动和感染学生。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恐怕是勉为其难,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和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阅读理解简短的文言文的能力、文言语感能力以及想象、联想等创造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洁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重难点:赏析作者优美的文辞及其笔下美好的自然风光。

(三)、过程安排:

1、 以多媒体课件展示富春江优美的风光,同时指导学生感受文章的配乐朗诵,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然后学生自读,注意语速与停顿,感受文章的文美与景美。

2、 结合课下注释译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难于翻译的词句。仍难解决的,请教参考书籍或老师。

3、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完成阅读练习:A.哪句话概括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的描述和评价?B.文章怎样绘水,怎样写山(山有何奇,水有何异)?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的?C.山水美景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表现山水又有什么作用?

4、 继续小组合作,展开联想和想象,以各种形式(如以作者身份或导游的角色)向其他同学介绍富春江的美丽景色。

5、 结合课件的美丽画面诵读、背诵课文。

6、 巩固积累课文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

7、 选取家乡一处美景,认真观察欣赏后以“风景这边独好”为题写一个300字的片段。

二、 教学案例(片段实录):

在多媒体课件优美的山水风光和音乐声中,学生们兴致盎然,课文诵读非常顺利。当进行到小组合作探究,分析阅读文章的时候,我一边巡回视察学生的讨论探究情况,一边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我为自己在译读课文和分析文章时敢于大胆放手给学生的做法深感自豪。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本文的题目是《与朱元思书》,可是文章的内容却跟朱元思没有关系,也并不是一封信的样式啊。”说真的,我真为我的学生能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感到高兴,尽管这个问题我并没有当成重点问题认真准备过。我原先的想法是将本文当成一篇简短的山水小品文加以欣赏,只用一节课上完,而不打算牵扯太多的枝枝蔓蔓,于是我决定将这个问题一笔带过:“吴均的作品在流传过程中大部分遗失了,本文很可能是其原书信的一部分,因为景物描写精美,且语言简练隽永,才被选入了我们的教材中。” “既然是写信,为什么文中却有这么多写景的文字呢?作者想告诉朱元思什么呢?”看着学生们充满期待的眼神,我略一沉思,微笑着鼓励他们可以继续探讨,等大部分学生基本讨论结束后,我走上讲台,对其他学生说:“刚才xx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也很有点难度的问题——本文标题是‘给朱元思的信’,可是文章内容却主要写了富春江的秀丽景色,也未提到朱元思其人,这是为什么?大家有兴趣弄清其中的缘由吗?”“想!”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的回答。“那有没有哪个同学能从文中发现其中的答案呢?”我将期望的目光投向了班上的同学,他们沉默着,没有人回答,于是我提示道:“文中除了写景的文字外,有没有不是写景的文字比如抒情或议论的内容呢?”刚说完,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作者是想通过这封信告诉友人,他已经厌弃了功名利禄,希望寄情于山水之间。”“哦?”我表现出对她的回答极感兴趣的样子,鼓励她继续说下去:“你是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答案的?”“从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看出来的。课下注释中的解释就很清楚的提示了这一点。”“她说的有道理吗?”我故作怀疑的用求助的目光扫视着其他学生。“有道理!”部分学生若有所思的回答。我趁热打铁,继续问下去:“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作者在信中的大量的景物描写?”在综合了几个学生的答案之后,我们共同得出了“通过精美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厌弃了追求功名利禄的高尚节操”这一结论。这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不可以理解成是他对友人的召唤呢?以山水美景来呼唤他的朋友放弃对名利的热衷追求,来同他一起游山玩水,共享快乐?”我惊喜于学生们思维的活跃,而他的这一看法也得到了一部分同学的肯定。可这位同学没有坐稳,又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我不太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厌弃名利,难道名利不好吗?我怎么感觉我们人人都在追求名利呢?”他的问题犹如一枚炸弹,在班上掀起了一阵哄笑,学生们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我们是不是有些离题了?”我自嘲的朝学生们笑了笑,“这个话题与本课有关吗?”“有关!”学生们显然有些不依不饶,很有兴趣的看着我笑。我清了一下嗓子,还是把球又踢还给他们:“那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人应不应该追求名利呢?”看学生们陷入沉思,我顺势布置他们小组探讨。很快,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的意见:“人是应该追求正当的名利的,因为名利跟荣誉一样,是可以激发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的,但我们不能不择手段的追求不正当的名与利。”“是啊,”我因势利导,“追求功名过了头,就会变得利欲熏心、唯利是图、沽名钓誉。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名士,如诺贝尔、居里夫人等都从来不把功名利禄作为他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然后我结合参考书上介绍的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坎坷命运,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吴均厌弃名利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其“吴均体”文风清拔俊逸的缘由。

很快,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在总结和赞扬了学生们踊跃质疑和发言之后,结合本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二选一的作业,并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短文:1、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吴均,政治失意后泛舟沿江而下,给远方的朋友介绍一下沿途的美丽景色。2、结合本节课的讨论,谈谈自己的名利观。
师:大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到风景秀丽的地方游玩的时候,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如在图画中的感觉,有一位官员叫吴均,他到富春江上游玩了一次,结果产生辞官归隐的念头,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吴均一同去感受一下富春江的非凡魅力。
  师:那么吴均是谁呢?看注释①,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
  师:板书题目与朱元思书和作者(吴均)
  师:吴均来了吗?
  生:(笑)没有
  师(笑)为什么没来?(指一名学生读注释,吴均生平)
  师:题目是《与朱元思书》谁知道什么意思?
  生:给朋友朱元思一封信。
  师:好,本文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游记,根据大家学习文言文的学习经验,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写成的游记该掌握哪些知识?知道你就站起来说,不用举手。
  生1:首先是弄懂它的意思,其次是写作思路
  生2: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还要看到景物是什么特征,对吧?
  (屏幕:1、学习目标会读写重要的词,并说出在句中的意思2、熟读并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的特点)
  师:出声的朗读课文准备提问题(生自读)
  生1:互相轩邈什么意思
  师:有知道的吗?


  生2:互相比高远
  师:轩的意思是高,前面有一个互相,不能互相高,应该是互相比高,比高就由形容词变成了一个动词。
  生3:作者写“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师:在写景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句话,从自然风光写到了人,你说目的是干什么?
  生4:看到了美丽的风景后,不想再做官。
  生5:自然风景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涤荡人的心灵,忘记人间的纷扰。
  师:是什么让人不愿做官,我在说的时候你可以随时打断我的话,这里的风景让人不愿走了,就想留下来,说明这里的风光及其
  生(齐):优美
  师:这种写法是什么?
  生6:借景抒情!
  师:还不对,是侧面描写。对不对。
  生7:这篇文章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师:这个问题呆会儿我们还要一起研究,你记着这个问题,如果下课的时候这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你记着问我。
  师:下面我们先把词句先解决一下(屏幕: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千转不穷鸢飞戾天窥谷忘反横柯)
  (生齐读两遍,并写写记记)
  师:我们要掌握下列词语(屏幕:风烟俱净()天下独绝()急湍()甚()箭互相轩邈()鸢()飞戾()天横柯()上蔽(师生共同解决)
  师:字词方面的问题还有吗?没有了,我们来搞一个游戏,搞一个翻译课文接力赛,四人一组,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一个人先起来翻译,其它的同学听,听出错误来了,就给他纠正,谁给他纠正的,谁接着翻译。(学生活动)
  师:提出翻译方面的疑问
  生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怎么翻译?
  师:谁会?
  生2:争着往高处长,笔直的指向天空,就形成了千百个峰峦。
-
  师:下面我们带着感情读一遍课文,什么样的感情呢?我们想一想,吴均坐着小船在美丽富春江上漂游,心情如何?
  生1:愉悦,心里有无限美感。
  生2:还有读要使人身临其境
  师:对,要把景呈现出来,带着这种心情读,大声读。(生自读,推荐学生读)
  师:下面我们做一个尝试,能不能在读的时候,把景儿呈现出来,把句子用手势表达出来。我举个例子(按课文顺序朗读全文,指导全体学生一同做手势)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右臂舒展,做徜徉于广阔山水状。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竖起大拇指,做赞叹状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手指指向下方,做细观欣喜状。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手迅速前后划动,示意水流之急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双臂高举,示山势高峻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右手括于耳廓,身体微侧,做洗耳倾听状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伸手做试摸头顶上方的树枝状
  师:(屏幕: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加入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例如第一段中“风沙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这样解释:读到这句话,我仿佛跟作者来到了富春江上,看没有一丝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蓝蓝,水蓝蓝,远山也在绿中泛着蓝色,和天水溶在一起了,我仿佛走进了画一样的梦中,顺流而下,任凭小船东游西荡)
  准备三四分钟,可以写一写,也可以简单的记一记词语。
  (学生准备)
  师:谁来说一说你对优美的句子的理解,不用举手,摸起话筒就说,有时侯勇气比能力更重要。
  生1:我比较喜欢第二节的第一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水皆缥碧说了它的水是比较清澈的,好象洗去了心中的杂念,而且一览无余的看到水底的景象,直视无碍,可以看到水底的游来游去,不得不羡慕这些鱼是多么的自由自在,也多么希望自己能像这些鱼一样在水底畅游。
  师:想象力丰富,也有文采,说的真好。说完了就坐,自由发言。
  生2:我比较喜欢“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响声,漂亮的鸟彼相鸣,织成美丽的旋律,蝉儿们这时也来了情趣,在树上无休止的叫个不停。猿猴这时被美丽的景象所陶醉了,千百遍的叫着也丝毫没有累意。
  师:蝉和猿在你笔下也带上感情了,说的真好。
  生2:谢谢老师
  生3:我喜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通过这一句可以想象出湛蓝的水黛绿色的山,它们争着向高处生长,像那些永不言弃的人们。
  师:实际上你谈的是你自己的理解,实际上作者的感受,不是豪迈的,是那种望峰息心的,平息了内心的那种往上爬的念头。和作者的不一样,但谈的很好
  生4:我喜欢的也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的高山上生长着耐寒的长绿树,茫茫的暮色也给人带来几分寒意,一座座山像一个个不服输的孩子,正着向高处远处伸展,千百个山峰仿佛将要拥抱整个天空渐渐汇成一片。我多么想抛弃生活中的种种琐事成为它们中的一员,隐居在这幽静的山谷中。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水平够发表的水平了!
  师:你看到这富春江的景色,你悟出了它有什么特点了吗?描写了富春江的哪些景色?
  生1:写了山、水、树、鸟、蝉、猿。
  师:(板书:山、水)写树的目的是为了写山,是山的画屏。
  生1:还写了动物时
  师:写动物时侧重写了什么呢?
  生1:侧重写声音。
  师:游客算不算景物?我们爬泰山时看有那么多人,说明泰山是人们喜爱的山,人们敬仰的山,游客也是一道风景线。,这么多景物,你看出它各有什么特点了吗?
  生2:我说水,水清、急、是青绿色的
  师:(板书:清)描写水清的句子是(生接背),水急的句子是(生接背),快速记忆,齐背
  生3:还能看出了(衬托了)吴均以后的幸福生活。
  师:是“预示”了
  生3:还能预示吴均以后的幸福生活。因为作者身临其境有美景相伴,又有动物们为伴,这就组成了生活的全部,后半生可以在这种环境中度过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
  师:你是吴均的真朋友!
  生3:谢谢
  生4:景物都很灵动,水很清很急,变换多姿的。平时我们看到的山都是岿然不动的,作者写的山形象有感情,写它们争着向上生长
  师:分析的很正确。同学们看这里的山也好水也好,游客山林也好,实际上作者就写八个字就足以表达这个意思了。
  (生齐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板书: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节课还有一些的景物的特点我们来不及归纳,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放给同学们课下解决。课上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问题只要开了头,就能解决的那一天。
  师:最后我们一起背诵课文,作为这节课的结束。来举起右手来,(生笑着举手臂,师生共背。)你快来吧,老朋友。好下课!

 

 

一、说教材

   《与朱元思书》是我们初二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属山水小品,文章以简练隽永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因此,我把“熟读课文,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提高审美能力,及通过想像对美的再创造能力”确定为本节课的活动目标。本文是一篇美文,课文中有大量的美资源,如语言美、结构美、景点美和情感美,再加上本期“三同六步”的主题是“学生的课堂,语文的课堂”,因此,我把“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写景佳词妙句,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课堂规范及习惯”确定为活动重点,而本文又只是节选部分,作者写这封信的真正目的是像《三峡》一样为写景而写景,还是表达淡薄名利、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我们无从查考,所以我把本文的主旨和寓情于景的写法确定为难点,若有学生提到,再稍加点拨,不作具体深入讲解。

二、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而在课前对学生所作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文言文语言过于拗口,不同于现代文来得平白。根据以上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方法定位在阅读教学法上,让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规范和习惯,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鉴于本文属山水小品,类似于上学期学过的郦道元的《三峡》和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因此,我将由陶弘景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导入,诱发学生对过去所了解的美景的回忆,然后引用元朝的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通过字面意思对比,激发学生阅读课文、走进富春江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课文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之后,适时地引导学生走入文本,在此环节中,为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让学生自主选择听课文范读的形式(老师或录音),并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分辨文言文的句读和重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放声自读,体验朗读的乐趣,然后再一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同学个别朗读------在经过多次的接触文本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地感知课文,为后面的语言品味垫定扎实的基础。当然,这必竟是一篇文言文,对个别词句的疏通理解还是有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此环节主要由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解决。

   (三)诵读品味美景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齐声朗诵课文,进一步走近文本。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审美能力,对美的资源进行感悟和再创造,我在此环节中,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概括景区的总写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然后要求用“富春江的_______美,美就美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从而让学生自主发现富春江的水清、急,山峻峭、富有生机等特点。在学生找到某些美景时,适时地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能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笔形成文字在课堂上交流,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默读品味语言

   通过美景的品味,让学生领略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作者为了把富春江的奇山异水描绘得生动形象,在遣词用语方面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因此,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默读课文,品味语言,说说文中哪个词(句)用得妙?并谈谈你的看法。”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美之所在,并在此基础了形成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因此,在这一环节中,为了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要求学生根据作者的介绍,再结合个人体验,展开想像的翅膀,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写景小散文。

    当然,在真正上课的过程中,有很多环节不尽如人意,比如在听课文范读和学生朗读之后,缺少学生的互评和自评,这样对学生的切身体验较浅,还有在“景区寻美”这一环节中,由于备课时的疏忽,未能先让学生动笔,总有一种美中不足之感。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又是摸不着北,这一些,对我今后来说都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希望各位同仁能不吝赐教!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大纲中有文言文背诵推荐篇目20篇。《与朱元思书》即是其中的一篇。它是初中语文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单元提示中要求“熟读并背诵课文,读出一点语气来”。《与朱元思书》是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的吴均写给友人信中的一部分,选文层次清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春江自富阳到桐庐间的山光水色,描绘了祖国南方秀丽江山的奇异景象,使人读后确有悠然神往之感。同时,文中也表现出作者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从形式上,本文是一篇骈文,文笔精美,自然流畅,基本上使用四六句式,声律和谐,具有一种音乐美。根据以上内容和要求,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感知理解课文内容;2、熟读背诵全文;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为了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的放矢,首先采用“目标导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居于支配地位的,教和学的活动首先要确定好准确适度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因此,在引入课题后,即出示教学目标,在其引导下,分步实施完成。本文是一篇美文,是学生积累的最佳材料,在一课时内力求达到背诵,因此,诵读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而诵读能力的训练又与其他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对课文内容理解得透彻,朗读才能把握得有分寸,朗读才会有正确的语音、语速、音量;对课文的字词句熟悉,朗读时才会有准确的发音、停顿、重音。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理解、品味、鉴赏、记忆、积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完成学习目标。在教学中,课题、作者、教学目标、读文后字音词义的检测都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出示;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插入了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读文思考、标划,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圈点批注的学习习惯;为了解决重难点,选取了大量的图片并进行了超级链接,使画面具有交互性,完整性,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以帮助学生记忆,这样,运用图片、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调动了学生的感官,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替代或补充传统的教学设备(如黑板)的不足,方便清晰的展示问题、板书或提示内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由学过的写景文引起学生的回忆,导入新课。明确指出本文又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作者以其清新的文风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醉的画面,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学习的期待。 

  第二步,初读感知课文。本文是一篇自读篇目,文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因此没有必要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先让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要求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结合文下的字、词、句释义理解课文,读后对重点字音和词义进行检测,因为有了检测,学生的自读也有了着落。 

  第三步,诵读课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指名试读,在肯定学生收获的前提下,教师指导并进行范读,明确读此类写景抒情的文章语调一定要舒缓,注意每一小节间的停顿,在每种景物出现后留一个想象的空间。然后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屏幕提示的问题思考、标划。 

  第四步,讨论交流问题答案,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出示相关内容,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系列的问题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解决,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也随着清晰地展示了出来,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把握。这为学生背诵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步,结合一幅幅优美的图片,分散难点,引导学生分步记忆文章内容,如,在引导背诵第一节时,选择了一幅山水画面,一艘小船在水中游来游去,学生结合画面,想象作者坐着小船饱览“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同时,引导学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把分散的景物融合成一幅完整的画卷。然后,教师用优美的语言为学生描绘这一幅幅画卷,学生对文中的语句相应地进行朗读、记忆。 

  第六步,结合图片的综合展示,以图引文,引导学生进行齐背,达成目标。 

  第七步,在悦耳的音乐声中,为学生展示美丽的风景图片,帮助他们达到从感受美到创造美的完美境界,以达到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的思想教育目标。 

  本课时的设计,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读、讨论、交流,多媒体的辅助,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因水平有限,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设计】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整合设计(1-4)
《小石潭记》说课稿
十六 小石潭记 【杨媛瑗 [ 云南省 省级优课] 】
初中语文图文详解:八上《小石潭记》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基于ID4T模型的教学设计(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