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忆北京城的烟酒文化

旧社会过来的老酒友健在的不多了,在解放前北京人喝的是“高粱烧”。喝上纯粮食酿的酒是上品。

解放后有了“二锅头”也分一毛三一两的和一毛七一两的。六、七十年代趁钱的北京人讲究喝一毛七一两的二锅头,啤的喝“双合盛”的“五星啤酒”和“白牌”“北京啤酒”。抽三毛四的“香山牌烟”。穷讲究的喝一毛三一两的二锅头,啤的喝散啤酒,四毛钱一扎,抽两毛七的“八达岭牌烟”、两毛三的“北海牌烟”。除极少数“凤毛麟角”,找遍北京城没有谁整瓶儿的买酒,整条儿的买烟存放在家里的。都是随喝随打,烟盒儿见底再买。此景一直延续到了八十年代后期。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外国酒、外地酒进京了,北京人喝的、抽的就杂了。趁钱的时髦的北京人喝洋酒——人头马、轩尼诗类,一盎司(俗称yì zhēi gè),一千二百元,啤的喝青岛听啤和俗称小炸弹的青岛小瓶啤酒,三十元一瓶(一听),抽洋烟儿——良友、万宝路、美国一号类,十元一盒(此时期最高工资九十四元)。此高消费场所只限于五星级饭店和京城屈指可数的私人小酒吧。

朝阳门南小街路东的“聚友村酒吧”可谓东城第一家酒吧,三元桥可谓朝阳第一家酒吧。当然还有更高的,如:路易十三、两千元一盎司,古巴雪茄、五十一支、女士抽的四十五一盒的凉烟儿。穷讲究的追时髦的北京人喝洋酒——黑方及国酒——花雕,抽洋烟儿——小希尔顿及国烟儿——大重九。

在朝阳门南小街口往东一拐弯儿路南有三间门脸儿。解放前及解放初期是“棺材铺”,公私合营后是街道厂——挑补绣花厂,八十年代末由街道出资在原址开了一家“咸亨酒店”。经理是一位回族的杨女士,主营黄酒、茴香豆,从此北京人才知道黄酒加温后才好喝。逛不起酒吧的“斯文者”常常关顾,一时也形成京城“雅士聚集的场所”。可叹,缘于拆迁等缘故,老店都不在了,想当年的时髦雅士不知近况如何,无论如何曾经有了这些时髦雅士才有了北京烟、酒文化,叛逆和冲动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作者:闲散的北京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京酒之最
扒一扒北京城那些温暖人心的小酒馆的前世今生
外国人品酒
二锅头与威士忌:我在国外喝酒的日子
人生如酒
戒烟戒酒戒忧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