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草园】漫议“林县头”

     漫议“林县头”

郭成林

     “林县头”是很有名的一种头。写出这句乐了,这是什么话?头难道也是能分种划类的吗?赶紧修改,重新开头:林县头很出名。改后再想想,原先那话竟然也不错,当年有人专门拿林县人的头说话说事,当武器,贬损林县人,实际上是将人的头分类了。

为什么想起这个话题?有一个触发点。那是有一天,听一对父子在家说什么事,很不投机,从对话发展到对抗,老子就怒气冲冲说出一句:

“你这‘林县头’!”

这一句把儿子骂楞了:“啥叫林县头?”

我于是想到,这个词语不再听到很久了,要不是这当老子的再骂出来,我差点儿都忘记了。外地人不再用这一带有歧视意味的词语嘲骂我们,我们也不再用它自嘲互骂,有好长时间了。

地域歧视是一种负文化,时间上说由来已久,空间上说各处都有。我们林县历史上穷,生活水平比不上周边地区,加以一些其他因素,如那独特的方言,加起来给我们打上与众不同的标记,被人家讥嘲。表现之一是送了带有侮辱性的称号,就叫“林县头”。这是很高明的骂术,有点骂人不带脏字的水平。

林县头——难剃,是一条歇后语,也有两个意思。表层是生理上的,深层意思是精神性格上的。只要与林县人发生冲突,都能把这句话当炮弹打过去,还是杀伤力极强的。一言以蔽之,对某些外地人来说,林县人的所有缺点和不足,都能用这林县头来形容概括。“林县头”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

林县头,首先是基于生理特征的奚落。听医生分析,林县人头型特殊,脑勺后延,额头前突,船型的头顶。脸因而显得窄而长,有长度没宽度。这头型竟成了突出标志,使林县人一眼可辨,“好认”。

有什么样的头型就有什么样的发型。常说理发与剃头,二者对象同一,方式有异。光头要剃,平头得用推子推。男人自来剃光头,叫和尚头,也叫葫芦瓢。解放初曾有一阵,年轻人羡慕平头,又没有推子,就用剃头刀剃出平头,像是白坛子扣个黑锅盖。又亚如穿西装吸旱烟,折衷拼凑不伦不类,滑稽幽默。光头,似乎是农民的符号和标记。而对当时的干部来说,保留这光头,也成为联系群众不忘乡土的重要标志。我二哥当兵赴朝鲜,父亲给他约法三章,不许说侉话(普通话),不许留平头,不许抽洋烟。前两条简直是基本原则和政治本色。

林县头也并非一无是处,偶尔还有它的妙处,首先提高了辨识度,好认好找。“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就在,头型特别处。我三哥当科长时,厂里会议多而长,家里有时必得找他,我嫂总结出一个经验:从后往前,一排排横看过去,只看那后脑勺最长的,十有八九错不了。不仅如此,在那些上年纪老人的嘴里,这长长的后脑勺反而是值得骄傲的。我大娘就得意地说:“长脑勺好啊,戴得稳乌纱帽,不像外地人那头,噙不住扣不牢,一摇头就掉了。”照她的说法,这尖脑勺竟然成了我们的长处,乡土性国粹。很容易叫人想起阿Q的话,你想有,还没有,你不配!精神胜利法,放之四海而皆准。

话是这么说,林县头的缺点是否认不了的。听医生说,这也并不是后天的问题,首先是缺钙导致,无论如何影响美观。而一旦长大成人,就没法矫正了。办法之一,要充分利用新生儿骨骼可塑性强的时期,帮助矫正。姥姥听说生了外孙,拐着小脚去看,先看鸡鸡,后看那头,一再交代叮嘱,可得叫娃娃“躺好”那个头,再也不要那长梆子头了,这是“头等大事”,不然以后娶媳妇找工作走南闯北都吃亏。不让平卧,只叫仰躺,强制矫正。这样孩子的头型好看了,影响脸型也好一些了。天庭饱满地额方圆的新一代开始塑造出来。什么叫产品更新换代?这就叫。

  二

外地人讥嘲林县头,既针对生理特征也针对精神性格生活习俗等等。林县人的确与众不同,有他非常特别的地方。在我看来,精神层面的“林县头”,有几个特点。一是苦,二是土,三是硬,四是直。其实后两点大致一回事,表现略有差异而已。

林县人是标本式的中国农民,中国农民所有的优良品质,都能在林县农民身上找到注脚。伟人说,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依此类推,林县农民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农民。林县人那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少有人能与之比肩。林县人能吃的苦,外地人大多吃不了。凡是有关勤俭节约的谚语民歌典故传说,都在林县人身上能得到验证,家家户户是传承人,祖祖辈辈在践行着,真是可歌可泣。我敢说,林县人的吃苦耐劳,在世界范围内难找同类项。曾经有朋友来林州参观红旗渠,事后我问,红旗渠如果叫你们家乡人来修,行不行?他很肯定地说不行,他们吃不了那个苦。

林县农民又有很独特的风尚。曾有高层领导向时任林县父母官提出一个要求,叫他只用一件事,证明林县人与外地人的不同。这地方官思忖片刻说,林县人祖祖辈辈不出乞丐,也叫要饭的。这位高层领导说,行了,有这一条就够了。有了这一条,很多疑问都能解决。

林县苦,穷,但林县人穷且益坚,活得很硬气。历史上一到青黄不接,一遇灾害,就有讨饭的人现身林县,林县人这时一定尽力帮助之。林县人有个观念根深蒂固家喻户晓,倘若有人上门乞讨,你再苦再饿也比他强,你要帮了他,积德到子孙。你要不帮他,天理也不容。至于自家平时如何吃糠咽菜,嘴里省肚里俭的,都不考虑。但到了自己家乡面临灾荒,揭不开锅,他却宁愿苦熬挣扎。林县人“脸单”(太要面子的意思),实在活不下去他会逃荒,但不会要饭。我才教学时,组织忆苦思甜,有个学生写作文读给爷爷,读到旧社会活不下逃荒要饭。爷爷听了不高兴,说别逃荒要饭一起说。我逃过荒,上山西,路上吃过黄矸土,咽不下,瞪着眼跺着脚强咽。但没有要过饭。

做,吃,人生不过两件事。再简单不过两个字,足以概括人的一生,但又包涵了太过丰富的内容。哪个是手段哪个是目的,直接说做为了吃还是其相反,农民们不多想,想也弄不清。这本原性的论题并没有困扰农民,他们是务实的,不喜欢讨论。其实直到今天,林州人在吃这个问题上仍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做是为了吃,抑或吃是为了做,到底啥为啥,大部分人还没想清。林州人善做不善吃,最善于吃的就是吃苦。你叫他开荒种地他行,叫他做点好吃的他抓耳挠腮作难,这是他的短板。世纪之交,林县人成了林州人,但一听“享受”二字就皱眉头。他说,大米白面尽着吃,天天过年,当农民啥时候过到这样子了?这还不中,真是十不足上天。所以两代人两种观念仍然在碰撞。某日晌午,市区建筑工地,大锅饭菜已经够丰盛,有些小青年还要掂一瓶啤酒要一碟肉,林县人永远看不惯,骂一句“作孽!”走开去。

林县多的是山,多的是石头,也塑造出林县人的性格 ——硬。说一是一,不懂得迂回转弯子,不会花言巧语,不会言行不一。说到做到,一诺千金。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很硬气,有时还难免伤人。但时间长了,就会觉出林县人能“共”,好共事,不必怕被林县人捉弄了。就凭这个硬,这个信得过,这个“实受”,林县人在外边当小干部小组长小领导的不计其数,大官却少。这后边有可研究的。披荆斩棘,冲锋陷阵,流血牺牲,林县人在前。上甘岭与黄继光齐名的特级英雄孙占元,正是林县人。有这个硬气,才敢跟困难跟大山硬碰硬。林县人一旦瞪了眼,红了脖子黑了脸,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不做则已,一做就做大做成。这些品质正能量都影响了后人。“再大大不过红旗渠”。

这上述种种,大致都能归入“林县头”范畴。至于如何分解其属性,也不难。        

 三

撼山易,撼观念难,撼动林县人的观念难上难。这些“林县头”,你要想叫他去掉什么,添加什么,真不是简单的事。正是改革开放,使林县人——林州人的观念,也与时俱进发生巨变,改天换地的同时改变观念。叫我说,林县人更新自我,有两个节点。一是当他修建红旗渠,站在太行山上时,那一刻他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他能移山填海,他扬眉吐气。一是走出太行山时,他看到了世界之大,日新月异,把自己融入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适应它运用它掌控它,在此同时他开始审视并且改变自己,做好加减法,保持自我那些优秀基质。官方的文章说是从战太行到出太行,一步步向社会主义新时期走来。而二者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值得研究。

“中国原来大着哩!”据说这是农民起义军领袖的一声浩叹。说是有一年的有一天,我的老乡韩欲民,这天门会总掌门人,上到了河南辉县的十八盘,眼前突然铺开一片茫茫大平原,他手搭凉篷望了一阵,发出上边那一声浩叹。这一声浩叹非常有名,很有典型意义。一定程度上讲,所有人一生中都有这么一次浩叹。林县人,林州人,近年来产生这种浩叹的又有多少?

前些年碰到外地朋友,他半正经半戏谑地说,林县头不是过去的林县头了。我说啥意思?他笑而不语。我想此话深刻,值得玩味,于是再三思考。我想,大概是说林县头学会了以前不会也不想学的东西,不再一味的直,一味的梗,一味的硬。他们学得外圆内方起来,他们在学习市场法则,在学习讨价还价,比过去能说了,会谈判了。最算是落点的变革是,他们也在学着会“过”起来。林州人不笨,除非不学,一学必会必优。除非不做,一做必成必胜。除非不鸣,要鸣就一鸣惊人。

于是我们眼前就长成并活跃着这么一些林州人。他们有宏观意识,有战略眼光,有国际视野。他们敢想敢做,会自我设计,会规划调控。他们能言善辩,内方外圆。他们西装革履风度翩翩。把这些品质去化验一番,数据出来你会发现,这里边有祖宗的基因,也有新因素的加入。你还会发现,从这一代口里,你很难听到“老人言”,“农谚说”这一类开场白口头禅,他们动不动就掏出手机,叫数字和专家说话,一下子把世界端到你的眼前。他们不再那么固执,脖子不再那么永远梗着,偶尔也很绅士地摊开两手诙谐一番。他们不再以木讷为荣,学得能言善辩。他们不再等待机会,期盼伯乐突然出现。他们在自我推销,不再等待人家把自己牵出去,自己就跳出了马圈,是骡子是马自己跑一程叫你看。他们能挣会花,出手大方,敢上饭店,三杯两盏。影响所及,沁润日久,金石为开。连老一辈也不再啥都看不惯。孙子在饭店里吃喝,奶奶爷爷先是反对,继而不合作,再后就跟着,“反对又不是咱掏钱。”

代沟,代代有之,其实是历史进步的标志和产物。有人说,我们现在的代沟一是大二是快,这就叫断代!我们这一代,前可见古人,后可见来者,我们就是断代史。有的人竟然说,现在是三年一代,这么说,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然而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变革,是必将记入史册的辉煌历程。

红旗渠练了胆,改革开放开了眼,林州人胆识兼具,今非昔比了。红旗渠使林县人扬眉吐气,从此被人刮目相看。改革开放使林州人日新月异,更上一层楼,展现新风貌,外地朋友说,得“仰脸看”了。带有轻蔑意味的“林县头”,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代之以风貌一新的新农民,他们有个很响亮的名字叫:林州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旗渠(七)
再读红旗渠:那不只是一条引水的渠
《老书记!您别着急走》徐增奇
红旗渠的故事
愚公精神:60年代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劳动纪实老照片
百年百物 这条渠有个震撼人心的名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