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烹饪雷区:炒菜不香,是因为“味道”没炒熟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学习烹饪的方法是“错误”的,我们学烹饪都是直接从做菜开始。

试想下,脑袋里啥理论知识都没有就上手炒菜,这能香吗?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新手做饭都是手忙脚乱的原因,这就好比咱们小时候学骑车一样,还没掌握平衡,上去不摔跤才怪。

厨房技艺的传承与人类文明同时诞生,留存了几千年的方法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

常规的学习方式都是从理论学习开始,然后再经过实践检验。

烹饪上的这种“反常规”方式有着更加务实的特点,只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烹饪知识来填充理论上的空白。

明白了这种方法的特殊性,学习反而简单了。

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一种烹饪理念:菜品的成熟,指的是味道的成熟,而不是食材

很多朋友对此很感兴趣,遂写了这篇文章,深入的探讨这种理念。


一道菜是一个个体,食材是组成菜的单元

在常规的认识中组成一道菜的食材被认为是一个个体,在烹饪中,通过不同的处理方法把本不能同时成熟的食材,最后一同成熟。

例如土豆炖肉这道菜,肉的成熟需要时间更久,若把土豆和肉同时下锅,等肉熟了土豆已经化整为零,找不到了。

我们只能在肉炖的差不多的时候,再下入土豆,最后土豆成熟整道菜品就好了。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回想下,在平时做菜的时候,大家判断出锅的时机是不是都是以食材成熟为标准?

很多新手朋友常挂嘴边的一句话:“不能保证好吃,但是肯定能保证熟了。”

看似一句自嘲,实则隐藏着我们大部分人对烹饪的认识。

大部分人把关注点放在了食材是否成熟,而评判一道菜的好坏则需要用味道作为标准

这就仿佛是篮球比赛中,某位运动员身形姿态非常优美,具有极高的欣赏性,但是投篮命中率很低,照样赢不了比赛。

因为评判比赛输赢的标准是进球的数量,而不是投篮姿势是否优美。

当我们把一道菜作为一个个体把味道的成熟作为判断,了解一道菜味道的形成过程,有了这样的转变,做菜自然就好吃了。

味道的形成过程,大概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异味去除:把食材中我们不喜欢,或者不需要的味道去除。

本味释放:通过不同的方法,刺激食材释放本味。

味道融合:食材本味和香料、调味料释放的味道融合。

味道吸收:食材吸收融合后的味道,形成融合味与本味的味道交替。

去除异味,使其挥发或将其掩盖

食材的异味,大部分并不存在于食材内部,而是一种“共生”状态。

例如肉类异味基本上存在于残存的血水中,鱼虾类异味存在于内脏或者表皮粘液,植物类的食材通过彻底的清洗基本可以去除。

把携带异味的部分清除,是去除异味的第一步。

洗、泡、焯。这三个方法最常用,也最有效。

冲洗,可以把食材表面血水,筋膜,粘液亦或是泥沙等等肉眼可见的物质处理干净。

浸泡,主要针对容易残存血水的牛羊肉,鸡腿鸡翅,水中浸泡血水通过分子运动渗出。

焯水,可称为“内部”清洁,温度逐渐升高,分子运动提高,加速内部血水或者其他物质渗出。

以上的这些方法,都是让异味挥发,温度是味道挥发的关键

还有一种方式,将异味中和或者掩盖。

使用酒、葱姜、香料或者其他调味料,都可以达到这种效果,挥发后残存的异味,再用这种方法进行中和或者掩盖,基本上就吃不到异味了。

温度是释放味道的最有效方法

前面提到过,温度是味道挥发的关键,本味和异味均是味道,刺激本味释放最有效的工具仍旧是温度。

例如熟的红薯比生红薯更甜的原因:加热后水分蒸发变少,糖分浓度更高。更重要的原因是加热会让部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我们知道作为多糖的淀粉味觉上是没有甜味的,只有葡萄糖和蔗糖这种单糖和二糖才会有味觉上的甜味。

温度提升让分子运动加快,也会破坏部分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使得味道释放更加充分

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其他物质带动或者辅助芳香油脂的挥发,我们用到的香料,香味基本上来自于他们特有的芳香油脂。

在卤肉时提前小火油炸,可以使香味挥发更充分。

香料提前泡水,水分深入香料内部,在油炸的时候一是可以带动内部香味挥发,二是因为水分的存在不会让香料被温度过高的油炸糊散发糊味。

还有就是菇类食材,在烹饪前用油煸炒,高温会让菇类特有的鲜味挥发出来,味道更好。

五味调和,即为鲜香

自古以来的厨师都在做一件事,就是五味调和。

但是,五味的调和并不是简单的加入调味料在锅中翻炒就可以了。

想要食材本味和调味料以及香料味道融合,最需要的,是时间

前面介绍了本味的释放,包括食材本味,香料本味。释放后,则需要用我们常用的烹饪手段,做味道的融合。

粉蒸肉

我们耳熟能详的,煨,煮,炖,蒸这些需要时间的烹饪手法其一是为了食材成熟其二则是在做味道的融合。

很多人会忽略这一步,得到的味道会大打折扣。

入味难,难于“上青天”

入味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算我们得到了美妙的融合味道,无法给食材入味,那就事倍功半了。

想起一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

放本味不难,味道融合不难,最难的是怎么给食材入味

我刚开始做菜的时候,遇到的最让人头疼的情况,就是炒出来的菜汤汤水水,菜没有味道,汤汁则咸的齁人。

很多食材因为本身质地原因,入味确实令人头疼。

例如豆腐这类食材,分子结构稳定,味道很难进入内部。

这种情况,就需要用到烹饪常用的一个方法,挂味

挂味很容易理解,就是让味道包裹在食材表面,也称为裹味

这种方法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勾芡,淀粉遇热成熟,可以吸附承载融合味的汤汁包裹在食材表面。

第一口吃到的是融合味,随着咀嚼,食材本味则会随之释放,这种层次感是烹饪的最高境界。

以前文章里提到的“逢烧必炸”其一的目的也是为了方便入味。

拍粉后过油,淀粉熟化包裹食材内部水分,在烧制过程中,熟化的淀粉又可以吸收汤汁味道,形成裹味效果,与勾芡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篇文章,只能算是这种烹饪理念的引言,并不能当做说明书来使用,后面还会持续更新相关的内容。

我对烹饪有着浓厚的兴趣和一些个人的感悟,想通过文字分享,与大家一同提升厨艺。

若是觉得我的文章能对您有些许帮助,可以点击关注,别错过后面的更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懂了这几个烹饪原理,我“突然”学会了做菜
菜谱里写不出来的“烹饪原理”,才是提升厨艺的精华
断生,热烹,倒炝锅,从细节里,扒一扒专业厨师的味道哲学
七十多种香料带图详解,完全掌握后就能配出属于自己的独家秘方
炒菜时,有5个坏习惯要改掉,几乎很多人一直犯,别不当事,都学学
中国首台自动炒菜机问世!30秒做一道菜 比一级厨师做的都好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