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壶光转,赏灯猜谜| 追慕红楼梦

古典人文公众号

为你保留最后一片净土

文 | 箫雪隼


上元佳节将至,灯笼箫鼓,彩灯悬幡,酒醆莺花,喜猜灯谜。灯谜,又名文虎,猜灯谜, 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素有“知识小百科”、“文化大观园”之称。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起源于古代的隐语和廋辞,钱南杨《谜史》载:灯谜“古谓之‘隐’,《韩非子·喻老》‘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语’是也。亦谓之‘廋’,《国语·晋语》五‘秦客为廋辞于朝’是也。《集韵》:‘隐,廋语也’”。两汉时期,隐语和廋辞慢慢地向灯谜文义谜方向发展。它大体经历了先秦隐语(廋辞)汉魏六朝离合以及隋唐谜语等几个发展阶段。灯谜作为民间谜语的一种特殊形式风行于宋、金、元三代,至明清兴盛之势尤炽。


灯谜谜面之藏头隐语似真似伪,在未出现谜底之前给猜谜者以思考,思之再思,一旦猜中了谜底,猜谜者可得曲径通幽,常常把人带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趣味自然回味无穷。而一则具有审美价值的灯谜从形式上的短小精悍,到内容上的取材(文学典籍、历史典故、诗词歌赋等),犹如一首好诗,一副妙画,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同时一则灯谜从谜面、谜题到谜底的揭晓,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风土人情,无所不包,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思想作用:“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意思是大者可以振兴政治、完善发展自我,次者可以匡正时弊,晓谕迷惑,故为历代文士所看重,人们甚至把灯谜、书法、水墨画、京剧合称为中国艺术“四绝“。遗憾的是,也许是出于正统文学的观念,也许是由于灯谜难登大雅之堂的特点,人们对它多少有些小瞧。导致这一蕴藏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文学形式,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甚至湮没无闻。

《红楼梦》是用小说和谜语的形式来隐写真实的生活内容的史书和谜书,所以,只把《红楼梦》当成小说来读,许多地方便无法读懂。作为谜书,《红楼梦》机关重重,处处都是谜语,而那些以谜语形式出现的内容,自然更是其全部谜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有在元宵节猜灯谜的传统和习俗,曹雪芹据此制作了一些元宵灯谜,来隐写相关的故事线索。

《红楼梦》里的灯谜共有二十七则,其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俄语”收九则第五十回“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收八则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收十则。《红楼梦》里的灯谜以及关于灯谜活动的描述绝非闲笔,它们在人物的塑造以及气氛的渲染、主题的明晰等方面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红楼梦》里的灯谜主要用词、用诗:

《红楼梦》第五十回里史湘云编的灯谜以词的形式,取的是《点绛唇》的词牌名“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无趋?名利尤虚,后事终难继。”(谜底:耍的猴儿)而《红楼梦》里更多的灯谜采用了诗的形式。且不说第二十回里宝、迎、探等人编的谜语用的是诗,就是第五十一回里宝琴根据自己游历过的古迹一气作的十首灯谜均是怀古诗。宝钗所作的灯谜“竹夫人”虽是物谜,但同时也是好诗:“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竹夫人)将《竹夫人》与吕居仁的《咏秋后竹夫人》相比较:“ 与君夕宿尚同床,正坐西风一夜凉,便学短巢墙角弃,不如团扇筐中藏。人情易变乃如此,世事多虞只自伤,却笑班姬与陈后,一生辛苦望专房。”二者在构思和技巧上均十分相似,谁能说宝钗作的这首“竹夫人”又不是一首好诗呢?


《红楼梦》里亦有对民间谜语吸收

第二十二回大观园举行猜灯谜活动便有记载。元春出谜语给大家猜,宝玉等人亦各出一则给元春猜。别人的元春都猜着了,只有贾环的猜不着:“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礴”(谜底:枕头和兽头)。贾环的谜与《山东谜语》中收的“枕头”谜:“一只小羊八只角,日里放了夜里捉。” 以及《河南谜语》里收的“兽头”谜:“ 兄弟两个一条街,干看着不得挨。”具有相同的表现手法。贾环不爱读书,编的谜语自然没有宝钗等编的雅致。元春猜不出来,反说贾环的谜语“不通”。其实贾环的谜语不过是保留了民间谜语的质朴本色而已,只是在贾府书香门第的气氛参照下显得不合时宜罢了。


《红楼梦》借助灯谜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其方式多种多样,既有通过制谜、出谜、猜谜的过程显现人物性格的,也有通过谜语本身揭示人物性格的:

第二十二回里,太监拿来元春所制灯谜给众人猜。“宝权等听了,近前一看,是一首七言绝句,并无甚新奇,口中少不得称赞,只说难猜,故意寻思,其实一猜就猜着了。” 明明是一个很简单的谜语,她一猜就猜出来了。可因为是元春所制,她就扭泥做态,一面口中称赞,一面假意寻思。简短数语就把宝钗心思填密、处事圆滑、举止内敛的性格特征表现出来。贾政所制的谜语:“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谜底:砚台)。贾政以封建卫道士的标准作为自己一切行为和人生趋向的标准,“身自端方,体自坚硬”一句,颇有其自我写照的意味。


探春所制谜语:“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谜底:风筝);惜春所制灯谜:“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谜底:海灯)。探春所作的风筝,惜春所作的海灯,这两个谜语表面看来是物谜,其实通读全篇,掩卷之际,仔细斟酌起来,这两则物谜又何尝不是曹雪芹以探春、惜春之命运作喻所设的事谜?你看探春最后远嫁他方,可不正暗合了那一句“游丝一断浑无力, 莫向东风怨别离”?又第一一七回惜春立意出家修行,“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这种结局与那“清净孤独”的海灯又有何区别?


《红楼梦》关于灯谜的前前后后的描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上述作者写作主旨的最好注解:

贾府的富贵豪奢之势在开头的十几回里通过刘姥姥人荣国府、秦可卿出殡、元春省亲已是渲染殆尽。灯谜一事的出现恰是这贾府由盛而衰的标志。你看第二十二回里:贾母见元春这般有兴,自己越发喜乐,便命速作一架小巧精致围屏灯来,设于当屋,命他姊妹各自暗暗的作了,写出来贴于屏上,然后预备下香茶细果以及各色玩物,为猜着之贺。贾政朝罢,见贾母高兴,况在节间,晚上也来承欢取乐。设了酒果,备了玩物,上房悬了彩灯,请贾母赏灯取乐。上面贾母、贾政、宝玉一席,下面王夫人、宝钗、黛玉、湘云又一席,迎、探、惜三个又一席。地下婆娘丫里站满。

处于盛时的贾府,灯谜会是这样花团锦簇,一派祥和热闹。可惜好景不长,下一次的灯谜会虽经众人精心准备,但由于“太妃欠安”、“宴乐俱免”,荣府不再有元宵灯谜之会,热热闹闹的灯谜会就此半途而废,不了了之。贾府由盛而衰的命运仅从贾府玩灯谜一事即可看出端倪。《红楼梦》的悲剧性质开篇就已阐明,这种宿命的伤感和悲凉气氛一直笼罩全篇。灯谜作为娱乐活动,气氛原该喜庆,可是我们在女子们所制的灯谜中,仍然感觉到一种解不脱的悲哀。且不说探春风筝谜的无限哀婉,你看那元春所制谜语:“能使妖魔胆尽催,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谜底:爆竹)。本当是举家团圆欢度佳节之际,正该喜气洋洋,可是贾政认为元、迎、探、惜等人分别所射爆竹、算盘、风筝、海灯等乃“不祥”之物,于是“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之八九”,“ 翻来覆去竟难成寐,不由伤悲感慨”。众女子所制的灯谜既与她们的命运相关联,因此怎脱得了悲伤感慨?无怪乎贾政闷闷不乐。

《红楼梦》第五十回“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 一节书,李纨、李纹、李绮三姊妹编了一套灯谜“ 奇文”,待人相析,谜面和谜底如下:“ 观音未有世家传”——“ 虽善无征” 。

“ 一池青草草何名”——“ 蒲芦也” ;

“ 水向石边流出冷”——“ 山涛” ;

“ 萤”——“ 草” 。


此组灯谜,向未得到应有重视,盖以为寻常小小游戏,泛泛闲文,无关宏旨,因渺忽之。或以为作为灯谜,既有谜面又交了谜底,既提出问题又作出了答案,事已圆足,又何求焉?殊不料这整个谜面、谜底及其有序结构,对全书的思想意义而言,又构成了新的谜面。这个浮面的符号体系,经过了匠心独运的编码,它这“ 能指”的“ 所指”之底,它所携带的信息之底,它所隐喻的意蕴之底,才是真正的谜底,有价值有意义揭示的谜底。

清朝的谜语研究较前代更盛。据记载乾隆年间的《玉荷隐语》被认为是质量较高的谜语专著,清著名学者俞抛著有《隐书》,晚清灯谜大师张起南的《聚园春灯话》,更是集灯谜之大成,理论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至今仍有参考借鉴价值。不仅如此,清朝的“谜热”多以文人参与并以灯谜为主,曹雪芹因为身处这样的大环境中,难免不受其影响,因此《红楼梦》中巧妙地用“灯谜”将整个故事写得更耐人寻味,其中更是用灯谜隐射了不少史实,意蕴深远。



更多精彩内容:

  红楼梦,一部诗意小说

 旗袍尽染胭脂色

 当古诗词背串了之后...

  莫愁何事却多愁,愁逐春水不尽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元宵•三则
元宵节猜灯谜习俗的由来
【灯谜教材】第一讲 灯谜的起源
中国三千年谜语史
谜语历史略考
【网络中国节•元宵】元宵节里话灯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