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 回顾渝校时期的交大人生活

  今年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5周年。85年虽已过去,但历史刻骨铭心,永远不能忘记。在这段烽火岁月里,日寇入侵,“至一九四零年,战事严峻,艰险倍增,交大遂设分校于重庆,选址小龙坎,是为交大渝校”,而后升为总校,且移址九龙坡之黄桷坪,即今日四川美院所在之地。??烽火??岁月中,????交大人于此处,???????演绎了一出可歌可泣的爱国篇章。???


  战争背景下的交大人是怎样奔赴交大渝校九龙坡校园的?那些校友前辈们在艰苦环境下是如何勤勉求学,于危难之地习振兴中华之章?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些文字,回到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感受交大人在这段风雨岁月中的致学精神吧。

报到篇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由于局势动荡以及日寇的大举侵略,地处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不得不迁往重庆。山河动荡中,一大批知识青年、学者追随交大的脚步,动身西迁,不远千里,不畏艰险,踏上了求学之路。


交通大学学生在九龙坡宿舍前合影


1942年重庆九龙坡交通大学校园图

“我们一行9人共商赴重庆,大家经济拮据商定选择花钱最少的路线,往宜兴出发,经南京、蚌埠、田家庵、界首、商丘、漯河、南阳、老河口、万县等地,到达重庆。由宜兴到蚌埠,一路乘车,还算顺利……从蚌埠到田家庵约五六十里路我们一行疾步飞走,不说话,不休息,终于在天黑前平安到达田家庵…...我们途径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四省,步行数千里,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在十月中旬到达目的地——重庆。”
      ——毕素华《历尽艰险,奔赴重庆进交大》
“1942年7月下旬一个晴好的下午,我们一行人出发前往汉口,这是去重庆的第一站。离开上海毫无困难或麻烦。当时正值粮食供应十分困难之际,敌伪当局在紧急疏散人口,有利于我们的出走……我们的旅程大致可分为三大段,一是穿越江汉平原在藕池口过长江到达湖南的津市,这是尚在日军占领或三不管地域;二是从津市到三斗坪,这是在国民党政府管辖下的地域;三是从三斗坪乘江轮到达重庆。其中以第一段旅程最为危险,而第二段虽少危险但艰苦依然……”
                                                          ——金邦年 《一次难忘的沪渝之行》

学习篇

  交大最初成立在小龙坎,每年只招收机电系学生两个班,每班50人。重庆交大规模虽小,但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课本均采用了交大的老传统,对数理化基础课的教学尤其注重。从校友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交大源远流长的严谨治学风。

在西迁重庆的6年时间里,国立交通大学在日机的连年轰炸下,在艰苦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出了21名院士。其中包括1943届机械系、中国运筹学奠基人许国志、1944级造船系、我国第一艘万吨轮的设计者许学彦,1945级造船系、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1945级电信所女研究生、电子计算机专家、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夏培肃,1946届航空系、世界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等。


九龙坡交通大学校园


1943年在抗战大后方培养出的第一批交大学生毕业,

吴保丰(前排左五)等与毕业生在九龙坡校园文治堂前合影


“在小龙坎大一时数学微积分、微分方程由张钟俊教授担任,物理由曹鹤荪教授担任。课本均是英文原版,讲课用英语。讲授认真,要求严格,考试和测试特别多,且不预先通知,注重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初时我们多数同学虽刻苦攻读,但还是不及格的占大多数,以致有一段时间内,考试测验的成绩以开方乘十来计算,后来我们才适应。但这给我们养成了严格认真的科学工作作风,并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英语基础,在工作中终身得益匪浅。”
——束耀生《重庆小龙坎交大初见时的回忆》

师资篇
  环境艰险,物资短缺,可国家教育不能终弃。众多交大教师响应号召,以一颗赤子之心为九龙坡交大提供了一流的师资力量。
交通大学校长吴保丰(1941-1944年任渝校代理校长,1944-1947年任校长)
交通大学重庆分校主任徐名材(1940-1941年在任)

“我们这些学生当时20出头,而这些老师较多在35岁左右,大多从美国或其他国家深造回来。他们精神充沛,思想新颖,学生们受益匪浅。据我的记忆,电机系有张钟俊、倪俊、张思侯等教授;航空系有季文美、曹鹤荪、马明德、许玉赞等教授;机械系有柴志明、陈大燮两位年龄较大的老师;管理系也有好教授。”
——胡世平《半个世纪的生活变迁》
“当年交大开创电信研究所,在交大校史上正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研究所所长是张钟俊先生,麻省理工博士,短小精悍,目光炯炯。他的同宗张思侯先生,却是温文尔雅,完全是中国书生本色。教‘近代物理’的是黄序棠先生,讲课声如洪钟,笑容可掬。兼课的有包可永先生,那时他是资委会的材料处长,在资委会及工业界是响当当的人物,来去匆匆,忙得不可开交。”
——魏凌云《杂忆九龙坡校园生活》

生活篇


交通大学九龙坡校园的大礼堂——文治堂


九龙坡校园内朝气蓬勃的交大学生


食:“自己办食堂,大饼牛肉汤”
“1942-1943年,学生自治会鉴于附近小街的饮食店价格太高,向学校借了数千元在马路边盖了两间草房,取名‘合作食堂’,招请了一名北方厨师,专卖大饼和牛肉汤。因价廉物美,大受同学欢迎。此外,当年学校食堂有一位姓杜的四川厨师,擅长用菠菜、碎牛肉炖豆腐,同学们都爱吃,一时‘交大豆腐’名传四邻,附近的学校和单位都派人来取经。”
——冯大千《回忆重庆九龙坡交大学校生活》

住:曳曳灯下卷,拳拳治学心
“我在重庆时,成渝铁路还没有建起来,九龙坡还是一个山村。学校迁来不久,水电还没有通。因为没有自来水,到长江又有三公里路,所以平时用水靠打井水。洗衣、洗澡则在阳塘边。没有电,照明靠油灯。一个油盏添上桐油,几根通草作灯芯,晚上就在这‘一灯如豆’下看书,做功课。”
——张良起《九龙坡往事片段》

趣:茶水中品甜,艰难苦作乐
“在九龙坡,我们也苦中作乐,至今记忆犹新的是看话剧《安魂曲》,由曹禺、张瑞芳主演,话剧晚上十一点才开演,这样我们就有时间从九龙坡出发进城。”
                       ——许国志《此生难得是人和》

“生活中另一件有特色的事是‘泡茶馆’。九龙坡交大面向公路,路边就有茶馆。大茶棚下摆满了许多方桌,一早来到茶馆,占一位置,泡一杯茶——沱茶或香片好像是三毛钱,一杯白开水一毛钱,不断有开水供应;然后摆开书本、作业,可以坐上一天。教室、寝室、茶馆就成了平时学生的三处落脚点。”
——张良起《九龙坡往事片段》

  重重封锁冲破,重庆校区兴起。众多交大学子在烽烟乱世中渐渐安顿下来,重振风华,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我们看到了他们不畏艰险千里求学的顽强精神,也看到了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刻苦钻研的求知精神,这是交大的精神,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交大人,不断前行。

烽火已过,和平盛世。寻访办学旧址,修缮纪念设施,是老校友们的牵挂,代表着交大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也是交大人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见证。2015年128日,在重庆校友会支持下,交通大学渝校办学旧址纪念设施在四川美术学院落成,上海交大校长张杰、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上海交通大学重庆校友会会长李永远、西安交通大学重庆校友会会长王国胤共同为饮水思源碑揭幕。 

危难之秋,青云之志不坠;风雨砥砺,弦歌之声不绝。这段薪火传承、思源致远的历史篇章,将伴随交大更好地迈向未来。




作者:车路、康佳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舌尖上的川渝美食之—芭夯兔
攻略 --重庆西站1月25日竣工投用,这份出行指南请收藏 重庆周末去哪儿
九龙坡到永川两江新区到长寿 新建两条高速路
逆天!重庆交通有大动作 增加多条出省通道 主城交通也大变脸!
重庆主城扩容之后,二环的陶家商圈将是一匹黑马!
老照片:抗战胜利后的离渝人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