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首《自赞》,写意一生

一首《自赞》,写意一生

——  浅谈一代儒宗孙奇逢

/江渔

了解孙奇逢(15841675)的途径很多,包括读其门人弟子的记述,读先生自己的日谱年谱以及一些史学专著。一个偶然机会,我接触到了王士祯(16341711)的《池北偶谈》,在其中发现了记述孙奇逢的章节。王士祯,自号渔洋山人,清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曾在顺治康熙年间出仕为官。从生平上看,他比孙奇逢小了50岁,但和先生还是存在过时空交集;即便两人没有过事实交往,如此贴近先生的时代,他对先生的记述也应该是真实可信的。他所著的笔记《池北偶谈》中,以《苏门孙先生言行》为提领,生动扼要地刻画了孙征君的感人形象。他的笔记,没有加入个人的主观情结,纯以白描手法客观呈现,言简意赅,极富感染力。他以一则孙先生《自赞》开篇,先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再用诸多细节去骨血丰盈人物,让孙征君形象既富于文学性,又真实可感。

试读这则《自赞》如下:“苏门孙徵君锺元先生奇逢,以康熙乙卯卒,年九十二矣。其自赞云:「问尔为谁?曰岁寒氏。岁既云寒,尔何为尔?曰幼读书,妄意青紫;长知立身,颇爱廉耻。虽困公车,屡蒙荐起;骨脆胆薄,不慕荣仕。衣厌文绣,食甘糠秕。隐不在山,逸不在水,隐于举人,七十年矣。绕膝多男,及门有士。老而学《易》,欲探厥旨。聊以卒岁,如斯而已。」”

颂赞类文章一般都是写给别人的,但也有一种赞与颂赞的赞不同,只是几句结论性的话,通常是四字一句,多为韵文。孙征君先生这则赞就属于后者。这则自赞是征君八十六岁时自题;其八十六岁生日,门人子弟为他画像留念,他自题画像之上,落款“己酉八十六翁书于兼山堂”。除此之外,还有七十九岁自赞和八十岁自赞两篇,尤以八十六岁这篇著名。全文虽然不足百字,信息量却极大,几乎涵盖了他一生。在这首赞中,他完成了对自我的拷问、沉淀和澄清,对自己的生平做了简要回顾,客观公正地评价了自己一生的知行。语言平中见奇,意境旷达风致。

孙征君86岁画像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容城人。”说“苏门孙徵君锺元先生奇逢”,应该是他被迫举家南迁隐居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之后,苏门一直为隐逸之士所青睐,晋孙登就曾在此隐居。“苏门孙徵君锺元先生奇逢,以康熙乙卯卒,年九十二矣。”这一句应该是王士祯加进去的旁白,代为介绍引出征君先生。后面就自然而然导出了先生的自赞。

老先生很风趣地以“我”口吻向“你”发问,“你是谁呀?”然后自答,“是岁寒氏!”在明朝刚刚败亡后,孙征君以岁寒三友自喻,表明了他恪守人臣、民族之节的风骨。问,“既然(明朝廷)已经风雨飘摇,大势已去,你又何必执着做你自己呢?(何不随波逐流?)”答,“我年轻时读书,也曾意气风发,妄想着加官晋爵,为国效力;等到年长些知道了做人的道理,更加懂得了廉耻”,这句话体现了儒学的“慎独”精神,一个人即便在孤独状态下也要懂得自律,表里如一,不做不道德的事。“虽然困顿于公车(举子上京赶考乘坐的车马),但是也曾屡次被贤良举荐”;这是件耐人寻味的事情,一方面先生年轻时多次参加科考,选择了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然而造化弄人,他止步于举人;另一方面朝廷有感于先生的贤能,多次征召他入朝为官,他又多次婉拒。先生的磊落自嘲从一个侧面也暴露了当时科举考试的弊端。对于科举入仕,《池北偶谈》中有如下记载,“先生前后庐墓六年,常言少年妄意功名,自双亲见背后,哀痛穷苦中,认取本来面目,觉向来气质之偏。”于是变得“不慕荣仕”,安贫乐道。对于“不征”,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师儒传 中记载,先生自己这样说过:“荐者以贤视我,我不敢自贤而自处于不贤,何罪之有?”

如此看来,这其实与自赞中所谓“骨脆胆薄”没有任何关系;论及胆略魄识,先生亦非常人所及。孙奇逢少年侠义,早早就透露出风骨与担当。《池北偶谈》中有载,“先生十四岁,谒杨忠愍子尚宝补庭。补庭问:「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何?」先生应声曰:「效死勿去!」尚宝叹曰:「足卜子生平矣!」”在明晚期,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之际,「效死勿去!」绝不是一句沽名钓誉的套语,而是一个热血男儿保家卫国的诤诤誓言,这种城在人在,城破人亡的大义凛然向死而生的气节,颇具英雄风骨。不禁让我们想起金庸先生笔下的大侠郭靖当年以死据守襄阳的英雄气概;不过郭靖只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文学形象,而孙奇逢却是青史留名。虽然孙奇逢一生“前后凡十一征,终不起”,从未出仕,不能尽展平生抱负;后来却也曾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誓言。“九年,清兵逼容城,帅乡里子弟完城以御。时邻邑俱陷,独容城屹然若金汤。”注意“帅”而非“率”,这一字之易,足见孙征君已经成为左近当之无愧的精神领袖;而“完城”两个字则充分证明了征君的军事指挥才能。尽管后来为了保全族人一脉,他退守五峰山,再次失家后又举家南迁,但这些已无损于他“效死勿去”的气节。青年时期的孙奇逢可以说风节凛冽,嫉恶如仇,“奇逢湛深于学,而清刚疾恶,厉风节,赴义若饥渴。”这在他不惧阉党淫威,多方斡旋营救左浮丘、魏廓园、周蓼洲三公冤狱时,表现的淋漓尽致;当时他说:“人固当有死,为三君死,死不恨。且死定有命,阉其如我何?”海内高其义,有“范阳三烈士”之称,谓奇逢与鹿正、张果中也。而这些征君先生在自赞中丝毫也未提及,其淡泊名利的品质可见一斑。

话题拉回来,随后我们看到了这则赞中相当出彩的一句,“隐不在山,逸不在水,隐于举人,七十年矣”。征君先生巧妙化用了“小隐于野,大隐于市”这句,说自己隐于举人,是自噱也是明心见性,可谓幽默旷达。隐需要智慧,征君先生在《四书近指》--述而第七--谓颜渊章中这样阐述过,“行者行其所藏,藏者藏其所行。此内外王之也。”用舍行藏,顺应时势,不逞匹夫之勇,谋定而后动,行其所行,藏其所藏,是先生对孔子学说做出的新解,这里的“藏”即为“隐”。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很多都在哲学和思想上达到了让人仰止的高峰,就是因为他们能够放下功名利禄,安于寂寞,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样,征君先生在放下功名后,以举人的身份,探求天道学问,“以慎独为宗,以体认天理为要,以日用伦常为实际”,开馆授学,桃李天下,被时人尊为“北方孔子”,无疑也达到了一个人生巅峰。难怪老先生颇为自豪地说,“绕膝多男,及门有士。”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耄耋之身,“老而学《易》”,探求宇宙间的真理,在变中求变,以不变应万变。对于时间,对于宇宙,老先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把个人的孤独放在宇宙的茫然中,发现个体生命是如此渺小,犹如沧海一粟。在不停地追问与开解中,他豁然贯通,慨叹过去已成逝水,未来茫如捕风,唯有当下可以把握,最值得珍惜,而一味等待来日,诿责他人,只会虚掷了光阴。《池北偶谈》中录下了这段文字,“先生尝题壁云:「人生最系恋者过去,最冀望者未来,最悠忽者见在。夫过去已成逝水,勿容系也。未来茫如捕风,勿容冀也。独此见在之顷,或穷或通,时行时止,自有当然之道,应尽之心。乃悠悠忽忽,姑俟异日,诿责他人,岁月虚掷,良可浩叹!」”这则题壁有着现代诗一般的节奏和深邃的意境,放在今天看依然自带光芒。晚年的孙奇逢,更有一种苏轼的洒脱旷达,有夏峰歌为证,“垂老去乡关 ,听泉声三十年 ,夏峰烟月浑无厌, 茅屋数椽 ,修竹几杆, 这便是桃园鸡犬, 又何须驾柴车东海与西山。”是不是有种“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觉呢?最后老先生用一句轻描淡写的话收束了这则自赞,“聊以卒岁,如斯而已。”我更愿意这样理解此语,“就活到老学到老吧,仅此而已。”

综上所述,孙征君先生这则赞写得极其平易,看似波澜不惊,其实别有天地。世上很少有人能看清自己,孙先生就是一个;他是个具有大智慧的人。他丰富而高尚的人格魅力,像磁石一样,不仅在当年,吸引着三山五岳的学者士人前来相师相就;不仅在当年,他道德的教化能力潜移默化到寻常布衣百姓之间,甚至为他所不齿的那些小人“亦相与爱敬之,不之害也”;即便在今天,他治学的态度,他的节义精神以及他淡泊名利的思想,依旧值得整个社会大力弘扬。当这种道德的力量渗透到每个人灵魂深处,社会也必然会焕发出一种更加儒雅和谐积极向上的气质。

而王士祯先生,以一个文化学者的敏感,在孙奇逢漫长的人生长河中撷取了几朵浪花;正是这几朵浪花多方位广角地为我们呈现了孙征君的一代儒宗形象,永远激励鞭策着后人。

作者:江渔,原名王泽,河北雄安容城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岁寒陵严霜”之明清大儒孙奇逢
百泉湖畔访大儒——傅山在河南
大疫,荒与慌-今日头条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五十一:河北容城孙奇逢——身型家范 堂传孝友数百年
掌上辉县
“家规十八则” 句句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