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辉县那些事儿(续篇)

      自从本编发过《辉县那些事儿》之后,有很多热爱辉县历史文化的朋友,提醒我遗漏了很多重要内容。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共同走进辉县历史,从五千年的共城历史演变中,撷取另外十件历史事件,来窥见辉县历史在整个华夏民族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彰显共城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不朽地位。

      辉县市地处我国地理版图中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之间,北依连绵太行,南临浩莽平原。八百里太行山在这里撇下一道弯,弯出了一片神奇的土地!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隽秀瑰丽,文化历史厚重,文物名人众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发生过许许多多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成为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保存着大量的实物遗址、志书记载、口头传说,是宝贵的民族文化和人文精神财富。

诗经百泉   奠基辉县

    百泉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已闻名遐迩,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写百泉的诗句:“毖彼泉水,亦流于淇”(见《邶风》中的《泉水》篇)。“泉源在左,淇水在右”(见《卫风》中的《竹竿》篇)。诗经《大雅》中的《公刘》有诗曰:“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京师于野。”意思是:忠厚淳朴的我祖公刘,沿着溪泉的岸边走过,广阔的原野令人凝眸。登上山岗放眼南望,京师一带的美景一览无余。

    这里的“泉水”“泉源”指的均是百泉。这不是本编的无妄杜撰,而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解释。更有学者考证说,《诗经》里面所有提到的“泉”皆指百泉。看下面这个篆体字

    多么像辉县的马蹄地形正中涌出的百泉流水呀!

     而《诗经》中写到“淇河”的诗篇也有36首之多,辉县盘上侯兆川正是淇河的源头,古共大地在上古时代一直属于鄘、卫、邶地,所以《诗经·国风》中的很多诗篇都跟辉县有关。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用诗经来记述生活,用诗歌来反映美好山川,悠久的古共历史是从优美的诗经中诞生的,为我们的家乡奠定了诗意的基础,积淀了浓重而厚实的诗意的文化!

         (这是清乾隆年间《卫辉府志》中的辉县地图,众多的泉眼还不包括西部的扳倒井、白甘泉、北岸泉、焦泉、竹林泉等)

武王伐纣  宿兵百泉

     有人说,最早记载百泉的书籍是《荀子·儒效篇》,其中有句子:“武王伐纣,朝发于戚,暮宿于百泉”。跟《诗经》比起来,怕是太迟了点。但是这一句话,倒是记载了决定中国历史发展命运的另一件大事,跟百泉相关。

     辉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始终是兵家必争之地。

     从远古传说中的共工与颛顼大战而怒触不周山开始,这里上演过一出又一出战争好戏。史书上文中记载的“武王伐纣,朝发于戚,暮宿于百泉”便是发生在辉县的一件大事。

    武王伐纣的大致时间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了。《荀子》中的原句是:“武王伐纣,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压于牧之野。”这中间的“戚”地,古时人们考证说是现在的濮阳,但是深究西安、孟津、百泉、朝歌、牧野与濮阳的地理位置,傻瓜才制定这样的行军线路,所以,真正的戚地就是现在的辉县、获嘉一带。

     当代考古学者认为,位于辉县与获嘉边界的峪河吴村一带、穆家营与丰城村之间的凤头岗遗址,才是商周王朝控制东方地区的重要军事地点的“戚”故地。

     公元前1046120日,讨伐纣王的几十万大军,自孟津出发,沿着太行山一直奔向东北方向,在凤头岗一带稍作休整,第二天直奔百泉,并在百泉宿兵休整,一路走走停停,由姬昌周武王的军师太公姜尚推算着时辰、天象、吉日,从百泉开始,改变方向一直向东进发,还留下了“周卜村、吐玉口”等地名,然后越过姜太公的老家卫辉太公泉乡(姜太公对这一带地形是十分熟悉的,所以才会走胜算最大、路程最短的线路),从太行山上奔突而下,直捣朝歌并引发牧野大战。

     中国的历史曾在百泉驻足,并最后完成了从商到周的过度。而共和行政也从这里开始,在史书上留下了叫做“共和元年”的第一笔记载。

燕乐射猎   安居乐业

     通过战争取得和平,而一旦有了和平的境况,我们的先祖必定会利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过上祥和快乐的生活。

       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选择辉县作为新中国第一次大型集中考古发掘地,赵固是五个发掘地点之一,在这里发掘出了战国青铜器具——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在这面铜器上,有建筑、树木、河流、仙鹤、牧场、钟罄、龙舟等等,更有几十个形态各异的人像,或采桑、或歌舞、或击磬、或射猎、或烹饪、或划桨、或牧马,不一而足。生动而形象的再现了战国时期,在这偏远的一隅,我们辉县的先民们,呈现的这一出歌舞升平、国泰平安的太平盛世的生活情景。

      燕乐射猎刻纹铜鉴的研究价值很高,涉及了建筑、音乐、体育、绘画、服装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其中的建筑物被认为是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建筑,鱼纹马首双人划桨的小船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龙舟。所以,有人提出,赵固是龙舟的故乡,一点也不过分!

      如今,当你从新乡走进辉县时,交界处的大牌坊正中,就浮雕了燕乐射猎刻纹铜鉴。(您在经过迎宾牌坊,仰望那个燕乐射猎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行车安全哟!)辉县至薄壁的卫柿线赵固段,路边的农家墙壁上,那些古色古香、古朴典雅的图画,皆取材于“燕乐射猎刻纹铜鉴”!

     (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内的燕乐射猎刻纹铜鉴残片)

      (燕乐射猎复原图片)

      (辉县市赵固乡新区广场上矗立的大理石燕乐射猎鎏金图片)

孔子圣徒   高柴传经

     战争——和平——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步调,在和平的环境里要想取得进步发展,学习先进技术、传播思想文明是最重要的途径!

     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无疑是传播思想文化的第一人,是儒家学派的教育家。孔子有圣贤弟子72人,其中的子羔就是辉县人。

     公元前521年,子羔出生于辉县东关,名高柴,古书上说他:相貌丑陋,生性朴拙。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追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跟孔子学习礼仪和治国方略,后来做到了外地的县令。他做县令期间,在教化人民遵守礼节、传播儒家思想等方面,受到了人们的啧啧称赞,说他“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后世把他封为“共城侯”“先贤高子”等。清朝时,辉县东关的北街上,还为他修建了祠堂,祠前三米高的石碑上,镌刻有“子羔故里”四个大字!

     如今,子羔庙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辉县人民秉承高柴风范、积极宣传儒家思想的传统并没有丢弃,尤其是辉县教育,在孔子高徒子羔的影响下,一直在传承文明、提升国民素养、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健康发展着!

赵魏争战   长城遗址

     其实,战争才是历史的常态。尽管辉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但在群雄纷起的战国时期,辉县并不因为她偏僻于太行一隅,而离开战争。

     那时候,太行山下的韩魏赵三国各霸一方,又皆怀有戒心,赵国以邯郸为都,韩国以新郑为中心,魏国则占领着晋中一带,却又割据了林州、辉县,直至开封,并将其定位都城。于是,三国励精图治,备战备荒。在赵国和魏国之间,就在浩茫的太行山脊上修建了这道长城。

     辉县境内的赵长城长约四十公里,北起南寨镇北岸泉村北,向东过鹿岭后折向正南,然后沿着山脊过司寨东山,一直折向拍石头乡的黑沟水村,再向南进入张村乡、常村镇,最后消失在新乡凤凰山分将池一带。当地村民一直把赵长城叫做边疆岭、边界岭,现在实际也是辉县跟林州、卫辉的分界线。

     残存的赵长城遗址,高约0.3米至2米,宽约3米,全部用青石垒砌,城墙上每隔数百米,设有哨所、烽火台。赵长城遗址在2006年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辉县现有赵长城遗址、琉璃阁遗址、孟庄遗址、共城遗址、百泉、白云寺、善济塔,隋唐大运河百泉至合河段共八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新乡市拥有国宝文物最多的县)

文化发现   汲冢竹书

     我国素以有蕴藏雄厚的文化典籍而闻名于世,因此,我们的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才得以延续和传承,历史文化发展史上有“四大文化发现”说:一是汉武帝末年从孔子家墙壁中得到《尚书》、《礼》、《论语》和《孝经》等“古文经书”;二是西晋初年的《汲冢竹书》的文化大发现;三、四是同期的“殷墟”甲骨文和敦煌宝卷的发现。

     有史书记载:西晋太康二年,盗墓贼汲郡人不准(念fubiao)在位于汲城娘娘庙一带的战国时期魏国魏襄王墓葬群,发现了计有十六种七十五篇数十车的竹简,人称《竹书纪年》,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纪年体史书,填补了因为“焚书坑儒”而带来的文化空白。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09814日,河南省考古专家通过对汲城娘娘庙一带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这里的古墓葬全为汉墓。彻底推翻了之前被认为是汲冢竹书的发现地的定论。近年来,辉县占城镇的大梁冢村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被很多文化名人考证为汲冢竹书的发现地。

     首先,魏国都城为大梁(即开封),魏襄王去世后,其墓葬地远离开封,为安全起见,被简称为大梁冢是很有道理的。其次,西晋太康十年卢无忌所立的汲县《太公望碑》所言太康二年,汲之西偏,有盗发冢,得竹简之书。与大梁冢在地理方位上也是一致的,而当时的辉县、获嘉一带皆归属汲郡所辖,皆属魏国,大梁冢也的确位于当时的汲郡所在地汲城之西。《获嘉县志》和《辉县县志》也均有大梁冢即为“汲冢竹书”发现地的记载。

     明成化年间的《河南总志》记载称:汲冢在汲县西二十里。当时的汲县县城即是现在的汲城所在地,大梁冢也正好位于汲城西二十里处。

     (明成化《河南总志》中的一页内容)

     历史上的辉县一直属于汲郡、卫辉管辖,卫辉府是河南的河北三府(黄河北岸的彰德府、卫辉府、怀庆府)之首府,“南通十省,北拱神京”的卫辉府,只是在新乡成为道清铁路与京广铁路的枢纽之后,才屈身于新乡管辖而逐渐没落。很多辉县历史上的名人,例如孙登和贺铸,都被称为汲郡人或是卫州人,而少有人知道他们本是辉县人,就像现在的乒乓名人刘国梁,本是封丘人,却被大家一致称为河南新乡人一样。所以,地处辉县与获嘉交界的大梁冢,被称为汲冢,也是同样的道理。

     尽管专家们各说一词,到现在为止,汲冢竹书的发现地和发现时间一直争论不休,但是,辉县作为一处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水宝地是无可争议的。

    (位于赵固煤矿洪泽区的一片高台上,大梁冢也是岌岌可危)

石勒刘耀   结盟重门

     本编在上一篇《辉县那些事儿》中提到,位于高庄乡大史村一带,有数千米的城墙遗址,为曹操第四玄孙魏少帝曹芳被贬为齐王之后的齐王宫所在地。其实,齐王宫还不是原城,它处于当时的一座规模巨大的古城重门城之内。

     重门城在历史上曾是一座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古城池,是往来于安阳邺城到古都洛阳长安之间的古驿路上的重要中转站。这里也曾发生过很多重大的军事事件。

     五胡乱华时期,西晋八王十六国,大肆破坏中原政权和汉民族文化。公元3105月,据守辉县重门城的后赵皇帝石勒,与前赵皇帝刘曜在此结盟,重门城一时成为两军存放粮草和辎重的后方要地。几十万携带着战争辎重的大军聚集在太行山前的重门古城一带,决定着中原地区的历史命运。之后,两班人马又分崩离析,311年,刘曜攻陷长安,成立前赵国。次年,石勒建都河北邢台县,成立了后赵国。

     作为古代驿路上的重要站点,重门城曾经是竹林七贤们赶着牛车逍遥走过的地方,是曹操玄孙曹芳被囚禁二十年的齐王宫所在地,更是一代枭雄刘曜、石勒的立足成功之地,当然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从西汉末年至宋代的千余年中,重门城一直是共城辉县的一座重镇,直到辽金南侵、元末战乱才趋于衰落,风雨飘摇于明代,最后毁于清,现在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这中间,重门城数次遭遇黄水河的洪水冲击,而屹立不倒。北魏郦道元注解《水经·清水》时,曾涉足重门考察,记载了重门城周围“安阳陂、百门陂、卓水陂”等名词,说明了重门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如今,重门城、齐王宫等,在洪州城边缘的浩荡黄沙中,承受着呼啸的北风和羊窑河水的侵袭,都已已经变作了一脉黄土!但她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印记终究是淹没不了的,透过残破的城墙和散落一地的瓦片,仍然彰显着灿烂的光辉,永垂不朽!

(以上四张图片,为本编在2010年,骑行大史村,在村西北的古城墙上所拍,图片右下角是本编的搜狐博客地址)

文化名人   留墨百泉

     辉县的厚重历史是那样闻名遐迩,百泉的秀丽山水是这样令人神往,引来历史上的文人墨客纷纷驻足辉县,留墨百泉!

     如今,在百泉的周围散落着的数千块历代石碑,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北宋时期的辉县名人林舍,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与苏轼同榜进士,同为大理评事。30岁时由于对宋室朝政不满,就辞官返乡兴教办学。

     苏轼与林舍志同道合,结为知己,曾互相提携。林舍挂冠回乡不久,苏轼就投书林舍说:“先生熙朝及第,壮岁休官,以节志推之,可以追渊明矣。”夸赞林舍有陶渊明一样归隐乡野、恬淡旷远的情怀和志向。林舍接到苏轼的书信以后,为朋友的肺腑之言所动,当即挥笔疾书复信苏轼:“望择日来共,同游百泉……”

     之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苏东坡,应林舍之约,欣然莅辉,并在林舍的陪伴下,于百泉挥毫泼墨,写下了“苏门山涌金亭”,还在北宋画家崔白的《布袋僧真仪图》旁题字夸赞“妙乃过吴”,在百泉湖畔演绎了一段佳话。苏轼还登临啸台,写下了《登啸台》:

    高士隐苏岭,平台留至今。

    峰峦相掩映,松柏共阴森。

……

阮籍闻长啸,嵇康愧夙心。

谷严悉响应,鸾凤比声音。

信是江沱咏,诚非泽畔吟?

我来重游览,清气通尘襟。

     以上仅为其中的一例,其他在百泉留墨写诗的历史名人,实在是数不过来,每一个名人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一通石刻都有一段传世佳话。仅在百泉碑廊里面,现存的还有岳飞的行草碑刻;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子昂的玉虚观碑、盘谷序碑,元好问的诗作碑刻;明唐寅唐伯虎的扇面碑,袁宏道、赵贞吉、叶秉敬、书法家董其昌、郑燮郑板桥的竹画等碑刻;清代孙奇逢的题字碑刻、清乾隆的亲笔御碑等等,都是历史珍品。

     百泉——积淀了千百年的历史精华,荟萃了数不尽的文化精品!

      (上为北宋花鸟画家崔白的《布袋僧真仪像》,苏轼在上面题字说:妙乃过吴也

岳飞抗金   大战金兵

     辉县因为背靠太行,面向中原,正处于山地丘陵向平原地区的过渡地带,因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武王伐纣宿兵百泉,王莽刘秀在此争帝(因为仅有传说),刘耀石勒在此结盟,穆桂英挂帅在洪州城大战西夏(所以不在其列),留下的历史遗存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古城遗址,异彩纷呈,点缀着灿烂的中国历史。

     民族英雄岳飞也曾在辉县的抗击金兵。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面对金军的大举入侵,原籍汤阴的岳飞投奔到了爱国将领河北路(河南黄河以北,以邺淇浚汲为中心,曾一直被称为河北路、河北道等)招抚使张所部下,不久,又被改编到王彦部下,任统制。当年秋天,就随王彦率七千人北渡黄河攻打金兵。在收复了新乡县城后,岳飞就驻兵百泉,把军营安扎在了苏门山西侧的营盘山上,率兵转战于辉县一带的太行山里。精通书法琴艺的岳飞以豪情壮志,挥笔抒写了《后汉书·耿章传》中“车驾至临淄……有志者事竟成也”这段话,并将它刻在石碑上,还写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至今仍完好的保存在百泉碑廊里面。岳飞的激情动员,极大的鼓励了将士们,与金兵作战的勇气陡然被激发。

     之后,岳飞带领众将士与金兵大战侯兆川(辉县盘上),演绎了许许多多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著名战例。最著名的就是在侯兆川的淇河源头香木河上,用牛皮缝制成水袋,把河水屯住,然后等金兵正在过河时,牛皮大坝被突然放开,汹涌的河水淹没了金兵,岳家军打了大胜仗。

     后来岳飞率部登上了九峰山、王莽岭,并在山上扎下坚固的营寨,在太行山上广招抗金义士,仿照岳飞背部的“精忠报国”大字,人人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岳飞“八字军”。

     岳飞被冤杀后,“八字军”后代仍坚持在太行山上抗击金兵,直至金、元等朝代建立后,他们坚持游击在太行山上,并认定自己是大宋臣民,坚决不入新朝户籍。二百年间,“八字军”后人已忘记自己姓什名谁(有很多兵士本来就是孤儿流亡人员),所以在明朝洪武年间人口普查时,他们才以赵宋后代自居,纷纷以宋姓、赵姓入籍中原汉族建立的明朝。至今辉县盘上,尤其是从土窑洼、小井、滴水寨、南盘、石店、土梯、九峰山直至山西陵川马武塞一带的太行二栈上,有很多宋姓、赵姓人口,他们大多都是当年岳飞王彦“八字军”的后代。辉县的现有84万人口中,除了张王李三大姓氏之外,赵姓和宋姓人口数量也位居前列。

    (镶嵌在百泉碑廊里面的岳飞手迹)

明初移民   入籍辉县

从南宋的岳飞抗金开始,太行山下的共城一带,一直就是辽、夏、金、元等,数个胡人王朝搏杀征战之地,公元1215年,也就是金朝贞祐三年,共城被金朝统治者更名为和平县、苏门县,最后确定为辉州,叫了上千年的“共”正式被“辉”所取代。

 那二百年间,辉县因为战争的缘故,人口锐减,民不聊生,田地荒芜,人烟断绝。

 从大明王朝开始,汉民族又开始掌权中原,洪武三年开始,明太祖朱元璋实行人口迁徙,移民屯田,开垦荒地,重振中原。从山西省洪洞县集合关中人口迁往中原各地。辉县作为紧邻山西的县城,有数万人通过白陉古道安家在辉县。

据明朝的三次人口普查显示,洪武24年,也就是1391年,辉县人口为15268人(这已经是从洪武三年开始的人口迁徙20年后的数字,估计元末明初的时候,全辉县连一万人也不到),三十年之后的永乐10年(即1420年),人口骤增到38497人。所以,至今辉县人民口授相传的“祖先哪里来,山西洪洞县,老家在何处,树下老鸹窝”,是有确凿根据的。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辉县人,其祖先都是从山西迁过来的移民。

      (上图为明成化《河南总志》中记载的洪武24年和永乐10年的辉县人口数量:户2393,口15268。)

不算总结

     就是这样,历史的云烟在古共大地上变幻着白云苍狗,我们的先民们凭借着共工治水、愚公移山的精神,在这片神奇的故土上繁衍生息,并铸就了灿烂的共城文化。愿我们所有的辉县人铭记共城历史,提升文化自信,在构建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理论指引下,挖掘和传承辉县悠久厚重的灿烂历史文化,为把我们的家乡建设成富足殷实而有文化底蕴的豫北新城而奋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卫辉府最辉煌时究竟统治哪24县?
共城城址:矗立了近3000年的夯土建筑
河南省唯一以“县”命名的市,总人口超70万!
[转载]魏国都城的变迁
开封旧事---夏都老丘今安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七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