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扬州 | 我们的文昌楼


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


开栏

《我的扬州》栏目由何伟老师担纲,展现扬州的历史文化和市井风情,以及与这座城市相关联的人物命运变迁欢迎扬州作家、文学爱好者们踊跃投稿,一起书写“我的扬州”



为什么叫文昌楼

“文昌楼”是我们的,也是所有扬州人的。文昌楼就是文昌阁,位于扬州市区主干道文昌路与汶河路的交汇处,建筑高度达24.25米,其精美绝伦的寰宇穹顶结构以及古朴典雅庄重的外貌,时刻都逸散出好地方扬州的秀气、大气和文气。是扬州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象征,城市地标。

古人认为:“重屋为楼,四敞为阁”。即两层以上为楼,而四面(或者更多面)开窗,可供人凭栏观景的叫做阁,可见楼与阁是有所不同的。

我们知道文昌楼有三层,各面皆为格窗,该称作阁,并且文昌阁这个名称是有文献记载的。当然,古人也常把楼阁连用,成语就有“亭台楼阁”,白居易有诗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眼下,我们尚未弄清文昌楼的叫法始于何时。

▲ 文昌楼及附近旧景(图片来于网络)

从有记忆开始我听到的就是文昌楼。记得文革期间,文昌楼一度还被改成了“造反楼”。文昌阁叫成文昌楼由来已久,应该算不上一种真正的对错。而改叫造反楼,就是那个混乱年代的一种谬误了。好在历史走过一段弯路总会转回头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社会生活重回正规,很自然就没人再叫造反楼了。
1984年扬州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扬州人也迅速恢复了城市自豪感,尊重保护弘扬古代文化逐渐蔚然成风,90年代以后人们就都叫“文昌阁”了。至于我们很长时间都还这样文昌楼的叫着,并非刻意,而是一种潜意识里的习惯。骨子里是对于逝去的芳华岁月的眷恋。所以,本文姑且继续沿用文昌楼的叫法。

古老的文昌楼

扬州建城2500多年,自古经济繁荣,文风昌盛。

扬州的汶河路的前身,在唐代是漕运的河道,被叫做“市河”或“官河”。这条官河穿过罗城,从北城河直通荷花池,连接南北水关。明弘治九年,扬州府同知叶元在府学之东的汶河上建了一座文津桥,以便于人们可以从河东直达河西的府学。此河遂改名为文津河,简称“文河”。

到了明万历十三年,两淮巡盐御史蔡时鼎又在文津桥上增建文昌阁。当时河道通畅,河水清冽,游船可过文津桥入瘦西湖。府学是府级行政区的官办教育机构,文昌楼即是规模庞大的扬州府学建筑群落之中的学庙,旧日阁上悬有“邗上文枢”匾额。文昌楼发挥着礼制与教化的作用,也是地方兴地脉和焕人文的象征(文昌,在古代天文学中系指文曲星,是主宰功名利禄的神,古代读书人尤为崇祀)。

▲ 雨中的扬州美女

民国五年(1916)由于拆除新旧城之间的城墙,大量建筑下脚入河,河道由此逐渐淤塞,无法通航。到了1959年扬州市全程填埋河道,改造为“汶河路”,文津桥从此埋于地下。所以,历经朝代更迭和动乱兵燹等因素,当年的府学众多建筑皆荡然无存,唯文昌楼历经岁月变迁保留至今。
她的劫后余生,不仅成为扬州古代历史文化底蕴的绝好见证,还因罕见的“桥阁一体化”建筑组合,以及河流变身为道路,桥梁隐没于地下等与此相关的城市面貌诸多颠覆性变化,都令人感慨万千,也遐思无限。

▲ 穿过汶河路的上班族


我们的文昌楼

这么说,是因为文昌楼是一个非同小可的存在,与每个扬州人都息息相关。

你说你是扬州人,你的一辈子一定与文昌楼有过交集:小时候大人带你去过,你上学上班曾经无数次路过,你购物去过,你开车经过,你漫步时瞻仰过。虽说平常日子都是行色匆匆不经意的,但也许就有刻骨铭心的事情,当年的“78·2工程”就是。

1978年2月开始,扬州市在文昌楼附近拓宽道路同时实施地下人防工程,简称“78·2工程”,当时全市有9万人参加了大会战。那时没有挖掘机械,全靠铁锹挖,箩筐抬,板车推。我曾好几次随我们无线电元件三厂的突击队在下班以后前去。

▲ 78·2工程现场(图片来于网络)

记得分给我们的施工地段就在文昌楼东侧,工地上灯火通明人头攒动。虽然我秉性也吃得苦,但毕竟不太擅长做这种抬啊夯的重体力活。前一天就因为抬土,右肩疼得不能碰。又看到那沉甸甸上百斤重的一筐泥,心里面就发怵。正在这时工友杜建祥过来了,他笑嘻嘻地递过扁担说:“来欧,搭手了,快上肩撒!”我只好扁担上肩咬牙往起站,突然发觉这担子变得很轻,回头一瞥发现杜建祥将箩筐都拉到了他的跟前,重量全落在他的肩上了。几年后我被调离了元件三厂,而壮实、朴实而又仗义的杜建祥一直在那个厂子。
一晃过去了40多年,几年前他居然都因病离世了。杜建祥与我之间就是一个车间的好工友,他帮我就是帮我,一笑而过。而我呢,虽是心存感激,但也没有想到一定要以什么方式去予以回馈。
后来,我经过文昌楼,偶尔就会忆起当年78·2工地上的这一幕。这就是那个年代才有的,人与人之间纯而又纯的情谊。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却促使我们在漫长人生旅程中始终追寻着向上向善的方向。

我还与文昌楼有过两年朝夕相处的经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上重新重视知识文化,古城扬州的文风又昌盛了起来。我虽出生知识分子家庭,但受读书无用论毒害仍然很深。
记得当时还在五七干校的父亲问我,你不想继续读书,又没有好单位分配,让你贴烧饼你干不干?我毫不犹豫的表示,只要不再上学干啥都可以。因为父亲还是“走资派”,初中毕业我就只能进集体所有制的小厂。一线工人一干就是十年,到了1980年市里组织技术员职称考试,好多数理化的考题我都不会做。文革初中没学到什么,高中是空白,这事对我刺激很大。终于得到一个脱产两年学习的机会,1983年市总工会开办劳模文化班,教室就在与文昌楼咫尺之遥的工人文化宫内。那两年真是如饥似渴地学,累了就去文昌楼那儿走一走,吹吹风。包括在文化宫里打篮球,然后去淮海浴室洗澡,偶尔去文园饭店学员们球友们点几个简单的扬州小炒一聚。紧接着我的家也从梅岭搬到了石塔寺,似乎整个生活全都向着文昌楼聚集。

▲ 工人文化宫旧貌(图片来于网络)

1984年系统读完初高中课程,1985年参加成人高考,面对各个科目的试题就感到很从容了。记得电大开学发给我校徽那一天,从天宁寺电大校部回家,走到文昌楼放下自行车,进入拱门里外四处看看,我感觉到我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悄悄将白底红字的校徽别在胸前口袋里,不显露出来,下定了一边工作一边苦读的决心。
我想,文昌楼是一座历经战火洗礼和几百年风雨侵蚀却依然矗立的学庙,扬州更是一座曾经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的光荣城市,在这百废待兴的改革开放年代,我一定不能有所辜负的。毕竟这岁月的列车,不会为谁停下。那三年可谓是吃尽苦中苦,1987年法律大专毕业。连续五年的“恶补”,终于补齐了文化的短板。上的是电大,并且还是业余的。这个现在看起来根本数不上的学历,却是曾经混混沌沌地在时代断层里野蛮生长的我们,一旦觉悟过来便不管不顾地竭尽全力地去与命运抗争,在挖掘潜能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登上的一座高峰。

▲ 十字路口的女青年

“我们的”文昌楼,就是说我们许多人走的路虽不尽相同,但都有着在时代洪流里起伏跌宕的类似人生履历。
我们再看看21世纪的文昌楼,粉墙黛瓦,容颜靓丽,一年四季鲜花簇拥,通衢大道在其脚下向远方延伸,各种车辆风驰电掣。
夜晚来临,文昌楼更像一座流光溢彩的灯塔,好像在引导人们无惧前程迷茫,信心满怀地去砥砺前行。

而如今,回首人生的你会发觉自己一辈子似乎很拼,真的也没干出啥惊天动地的大事来。此生能聊以自慰的,也就是庆幸自己一辈子活在一座有着灿烂文化的幸福城市。并且,能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中,奉献出自己有限的聪明才智,“像种子一样,一生向阳,在这片土壤,随万物生长”。
到了奔七的年纪,偶尔回想起这一切仍然历历在目,仍觉得来这人世间一趟值得,此生真的无憾了。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扬州文昌阁的十个秘密曝光……你都知道吗?
扬州文昌阁和四望亭很相似,哪个历史更悠久,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城市记忆 | 扬州文昌阁:一座城市地标的前世今生
浒墅关文昌阁重修记
91岁高龄专家揭秘——扬州文昌阁下文津桥保存完好
扬州老照片:老汽车站,五亭桥,三元路,沙施河,汶河路,瘦西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