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今“书法艺术创新”之我见

原题:就当今书法文化艺术之创新——我的点滴浅释

文/杜少卿(投稿)

当人类第一次直立行走,握起简单的工具时,人与动物这一畛域便经纬分明。人类长期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寻求自身的生存发展,从第一次刻痕做标记,不得不承认对文字创造开始了。依据漫长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文字逐步发展,书法脱颖而出。书法文化伴随着人类历史,社会的需求,同时伴随人类发展嬗变至今,如今世界无不分享着中国特有的,无与伦比的书法艺术,她必将也是世界艺术领域里一朵永不衰败的艺术奇葩。

历史的车轮毫无顾忌向前推进,现代社会处于高科技信息时代。书法文化意念也随着社会变化而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三年五载就成家的现象屡见不鲜,无褒贬之意,只说现象。任何事物都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新的历史时期书法文化空前高涨,那另一方面则是负面影响,甚至还涌现出所谓的学院派、现代书法、后现代书法等等。这些流派一般来讲,不是以书写可识的汉字艺术作为最终的或唯一目标,它们打出了比较鲜明的旗号,要突破书法上的传统意义,所以书法领域出现了很多面目,这是过去历史所没有的,体现了时代变化与更新。

欧阳中石先生的讲座

2008 年 8 月初,耄耋之年的欧阳中石先生,冒着酷暑,拖着病体,为第十一届书法文化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做专题讲座“我的书法观”,感人至深。有幸亲自聆听中石先生的讲座,他特有的温和语气,将一生积淀的学问,有条不紊地娓娓道来。凝炼的语言,通达的字理,字斟句酌的授业风格,不愧为中国当今的书坛大家,地道的书法人,令人肃然起敬。中石先生说:我一生所追求的就是这几个字“切实如需”。说着简单,做起来很难。文字是符号,书、写,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书,是写的东西,“写”字在早期有三点水,表示写什么就宣泄什么。书写得好的字称作“法书”,合乎规范。书法的讲究要以学问做载体,创作的佳作与书写的形式相得益彰,才叫“书法”,所以用笔书写出的作品只能认为作品(文字)不是书法,书法容纳了很多的学问,单纯的写字,不是搞书法。老先生把“法书”与“书法”间的辩证关系讲得丝丝入扣,清清楚楚。朴实的言语里,渗透着深刻的明理。

古代书法艺术

纵观我国的文字发展,及书法发展史的各个时期,甚至各朝各代都有代表着那个历史时期的书写大家。如今,家喻户晓的“二王”父子,张旭、怀素、苏东坡、王铎,不胜枚举,他们用毕生精力,为当今的后人留下了一大笔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绝不是单纯的书家,个个都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

除吃透古人的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是通古博今的大学问家,再者哪一位名垂青史的大家,他们创造性的书法艺术都是精通前人的书艺,并且博采众长,厚积薄发而自然天成。

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艺术之精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寒食诗帖》等等,全都是文书俱佳,流传千古而生命力丝毫不减的文化瑰宝。只有博学抒情的真功夫才能达到出于自然,流于自然,顺其自然,心手相应的境界。内容与书法形式精妙绝伦,互相映衬,精妙的书法艺术致汉字增添光彩,而更具生命力。从古至今的精妙之作,我们虽然没有机会通览,但今天所见到的旅游景点的楹联、匾额、刻石等书法艺术之作件件真是美不胜收,不仅字体完美,内容完美,其博大精深的学问也令人叹为观止。加之传说“钟繇如厕”“虞世南被褥摹字”“王羲之的空摹”等,无不说明一个真理:不食足古人,不做足学问,“创新”从何而来,怎么个创法呢?到头来落个无根之树,无源之水。

当今书法文化艺术的功能

我们现代人在书法技法上,在书法文化上所用的时间是有限的,与古人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当然也有历史的局限。但是对于学习、研究古人的书法文化艺术的方法,也是不同的。沙孟海曾教导他的学生:“专业书家,除技法外,必须有一门学问做基础,或是文学,或是哲学,或是史事传记,或是金石考古……”强调的是必须,这正显示出了学习,创作,研究书法文化艺术的真谛。

在新的形势下,电脑对于书法的冲击是有目共睹的。钢笔取代毛笔,电脑取代书写。书写汉字,受到高科技的严峻挑战。

然而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书法文化艺术的功能的多重性,使得它虽然面目古老,至今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正是文化功能的体现。因此书法在实用性减退的时代,虽然从表面上看形成了单纯的一种技艺,但是她的文化功能反而加强了,并且还会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现代人如何学好书法

现代人如何学好书法?这恰恰要求今天的书法人,在书法技艺上再赋予她更丰富的,更有生命力的文化内涵,也恰恰验证了古人大家的真才实学,谓之真功夫,精妙作品的品位有多高。其中决定艺术内涵的关键因素是文化底蕴。苏东坡说:作学之法,识浅见窄,学不足三者,终不能见妙。黄庭坚讲的更贴切:“胸中有道义,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眼低手高是不存在的,而眼高手低是合乎常理的。”这是我们当今书法人必当遵循的书路。

以书为艺,亦讲德,识。失德而缺魂,文薄少神,学文术雅,习古法而寻根。只有德高,文厚,艺精,根深,且能悟出法之妙理,才能登高望远,应时而进,才讲得起昭示当代,无愧于后,告慰古贤。不正是我们今天书法人追求的目标吗?!

向15万书友秀出你的字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人的书法水平为什么这么好?因为他们是写字,不是搞艺术
书法的学习二:明理法
文气 诗意 书境——兼谈读书和书家的文化修养
我的老师刘汉春先生,以“逃名远利”为座右铭,默默耕耘的书法大家——畅春斋主杨秀和
学艺兼修 技道两进——朱乐朋的学术与艺术管窥
学习书法不仅要学习古人,还要学习现代人的创新——入展精品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