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史踪迹|阜阳“刘公祠”的创建与迁建

●金人统治时不存在纪念抗金英雄的祠祭 

●明正德志参阅《元志》未有“刘公祠”记载

●明嘉靖年间颍州通判吕景蒙首创“刘公祠”

●明万历年间兵备使者王之猷重建“刘公祠”

●明崇祯年间颍州官方移建“刘公祠”于今址

  阜阳市“刘公祠”,也称刘武穆公祠、刘太尉祠、刘锜庙,又称刘侯祠、报功祠。自明嘉靖年间颍州通判吕景蒙创建“刘公祠”至今,已有近490年的历史,是颍州官民为纪念南宋抗金英雄刘锜、知府陈规、通判汪若海,副将军赵樽、耿训、韩直、许清、阎充和义勇曹成等将士浴血奋战取得顺昌府大捷而建的专祠,也是弘扬和赓续民族气节,抵御外辱、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

  绍兴十一年(1141)南宋与金又议和,顺昌府城复为金人版图,并将顺昌改为颍州。金人统治时期,颍州不可能存在祭奠抗金英雄刘锜、陈规等人的“刘公祠”。阜阳目前能见到的最早的明正德《颍州志》在编纂时参考了《宋志》《元志》,未见宋元时颍州有“刘公祠”的记载。明成化柳瑛编纂《中都志》亦无“刘公祠”记载。进入明嘉靖年间,祭祀刘锜、陈规等抗金保城英雄之事才成为现实。经对史料的研究挖掘,“刘公祠”(报功祠、全胜堂)之名首现于明嘉靖年间,并历经两次迁建和数次修缮。在明嘉靖之前,刘錡、陈规等“抗金英灵”应是处于“祀无定所”的游离状态。

  首创于嘉靖年间。明嘉靖十二年至十四年(1533-1535)间,颍州通判吕景蒙在南城西的原“欧阳文忠公祠”内创设了“刘公祠”。吕景蒙,象州(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象州县)人,明嘉靖十二年(1533)由御史贬官为颍州判官。“欧阳文忠公祠”旧在城北,沦于河,明正统二年(1437)春提学御史彭勖复建在城南西。明嘉靖年间吕景蒙修葺“欧阳文忠祠”,将苏轼与吕公著合祭祠内。后因欧阳修、苏东坡、吕公著三贤俱奉祀于颍州儒学(文庙)名宦祠,又并晏殊的木主设于西湖书院祠内,近来朝廷将欧阳修复祀于全国各地的庙庭(孔庙)大成殿内,受到更加广泛盛大的崇拜。通判吕景蒙认为“礼烦则乱”,多头繁琐的祭祀失之于敬畏和庄重。遂将“欧阳公祠”重点改祀南宋顺昌府(今阜阳市)大捷的忠臣、东京副留守刘锜,知府陈规、通判汪若海等人,易其祠匾额为“报功”,匾其堂为“全胜”,这是颍州地方志最早记载的“刘公祠”。明嘉靖十七年(1538)颍寿兵备道林云同易其匾为“仰高祠”,设“仰高书院”于祠内,诸生讲业于中。而祭祀刘锜、陈规等抗金英雄的塑像神位等仍在“全胜堂”内。

  重建于万历年间。明隆庆五年(1571),凤阳府特派通判驻节颍州,办公地点设在“欧阳文忠公祠”(仰高祠)内,称为“府行署”衙门。因颍州地处凤阳府之西,故雅名曰“凤阳西府”,又因专司捕务,又叫“捕盗府”、捕盗厅等。如此多的机构单位集中在一起,致使大院十分拥挤。

  明万历十七年(1589),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佥事王之猷,目睹了这一情况,将“全胜堂”(即刘公祠)从“仰高祠”内迁出,在南城迎薰门(南门)瓮城(月城)内重建了“刘公祠”,并在春秋上巳(sì,农历三月三)日祭“祀宋太尉刘錡、顺昌知府陈规,通判汪若海等,以顺昌功也。”(明万历《颍州志》卷上·九卷·祀典)王之猷(?-1600),字尔嘉,号柏峯,山东新城县(今桓台县新城镇)人。明朝政治人物。万历五年(1577)考中丁丑科进士,授平阳府推官。万历年间,凤阳等处大侵(严重歉收,大饥荒),民群起啸聚为盗。十七年(1589)六月,擢升王之猷为河南按察司副使整饬颍州兵备(治所在颍州,提督庐、凤、淮、扬四府)。在任上,议赈,议蠲,施糜粥,平粜价,事事有法,于是相戒不为盗,而独戮其渠魁(首领)数十人。后晋浙江按察使,仍镇淮扬,诘奸戟暴,政务便民,节义所关,奋不顾身,有烈丈夫风。崇祀乡贤。在任上作楷书《刻大明律集说序》(日本藏)。

  移建于崇祯年间。明天启七年(1627),土地兼并严重,使农民失去了生存的根基,加之陕西连年不雨,草木枯焦,官吏横征暴敛,农民处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于是白水县农民王二聚众起义,攻破县城,杀死赃官,揭开了明末农民革命的序幕,随后响应者四起,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先后加入起义军。到崇祯六年(1633年),农民起义的范围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造成了明朝廷的严重恐慌。除了派重兵围剿之外,还命各地修缮城池,加强防范。颍州官方同样不敢怠慢,在修缮城池时想到了南宋抗金守城取得“顺昌大捷”的英雄刘錡等人,遂将位于南城瓮城内的“刘公祠”移建北城西北隅城墙上,希望抗金英雄的英灵发挥作用,保佑颍州城池安然无恙。

  明崇祯八年(1635)正月十五日,退休在乡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与其长子张大同(1577-1635)等,参加了抵抗闯王高迎祥农民军所部的战斗,十二日颍州城陷后同时遇难。张大同为当时饶有名气的文人,生前他曾写有《宋刘太尉祠成偶题壁上》一诗,颂刘太尉祠竣工:“新祠一望压城隅,仰俯兴怀率尔旴。酣战竟摧拐子马,奇兵先破铁浮图。英雄异世空凭吊,祸乱于今堪叹吁。闻道榆关烽火急,凭栏无语漫踌躇。”(张明华《芦花湄集校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4月第一版)。张大同在“刘太尉祠”竣工后写的这首凭吊诗,即抒发了他伫立祠前对抗金英雄刘锜的追思怀念,对当下乱世烽火的无奈和感叹,又解决了“刘太尉祠”何时迁建于北城城垣之上的问题。相对于万历间建在南城“迎薰门”瓮城内的“报功祠”及“全胜堂”(即刘公祠),或可推知“刘公祠”应是迁建于明崇祯元年至八年(1628-1635)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朝统治风雨摇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此后,“刘公祠”作为颍州古城墙的垣上建筑,一直耸立在北城西北隅今址,镇守着颍州古城,护佑着城内百姓。清代颍州诗人陈安、葛焘曾作同名诗《刘公祠》,其中“勋名赫奕辉青简,庙貎巍峨压女墙”、“殿宇巍峨接太清,刘公英爽镇西城”等诗句,都是用“巍峨”来形容刘公祠高大壮观、雄伟矗立的英姿,足见刘公祠在士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高大形象。清顺治《颍州志》(卷五·典礼志)记载了祭祀刘锜、陈规、汪若海等人的《祝文》,颍州官方每年春秋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活动,追思他们的丰功伟绩。

  “刘公祠”,曾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清嘉庆十三年(1808)、清光绪三年(1877)十一月、民国三十年(1941)等多次重修重建,遂成规模,曾立有多块碑记。目前“刘公祠”为阜阳市文物保护单位,仍在原址重点保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闽阙里:福建建阳书坊的兴衰史,宋元明三朝傲睨全国的刻书中心
粮仓记忆|古颍州最大官府粮仓与预备荒政六仓
令南宋诸多名将都败下阵来的金兀术,被此人打的狼狈而逃
顺昌大捷:南宋名将刘錡打败金国骑兵的三大法宝
46 刘锜顺昌破兀术
陈规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