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公守颍|苏轼与千古雄文《潮州韩文公庙碑》

  北宋元祐七年(1092)初,颍州太守苏轼已届57岁,回溯几十年的宦迹游踪,树高千尺,总要落叶归根,他此时的乡愁别绪愈加浓郁。于是盘算着上书朝廷,乞往四川境内的梓州(唐时称潼川府,治郪县,今四川三台县))任职,这样可以离久违的家乡四川眉山会更近一些。正月里,苏轼听说朝廷有意把自己从颍州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苏轼正思忖着力辞这一任命。正月下旬,苏轼又意外地得知将调任扬州的消息。

  正月二十八日,朝廷正式的除命下,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左朝奉郎、知扬州军州事、充淮南东路兵马钤辖”,苏轼原来虚惊了一场。颍州较之扬州固然属于僻壤,而从“僻壤”调到“名邦”,苏轼感到很满意,这是因为恩师欧阳修曾在这里为太守。全国只有两个地方可以称誉“欧苏旧治”,一个是颍州,一个是扬州。

  古代官员的调动根据水路与旱路里程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到任时限。苏轼一面加快了临行前工作交接的速度,一面紧锣密鼓地收拾书籍行装,做好人走家搬的启程准备,一时间“迫行冗甚”,时间安排的很是满当。一俟正式调令送达,苏轼即将出发赴约新任。

  韩公祠内韩愈塑像

  二月初,苏轼热情地接待了来自远方潮州(今广东省辖地级市)的一位客人,他是潮州知州王涤派来的专使,并带来了知州王涤写的亲笔信。王涤,字长源,号太原叟,山东莱州(今属山东烟台)人,元祐五年(1090)他以朝散郎知潮州。王涤养士爱民,堪称能吏。在任上,王涤所作所为皆向韩愈看齐,深受士民爱戴。王涤与苏轼有过一些诗文来往。王涤撰有《拙亭记》,自述任潮州太守期间做过的几件实事:“增学田以赡诸生,建韩庙以尊先贤,浚芹菜沟以疏水患,筑梅溪堤以障民田。”请谁来撰写“韩公庙碑记”呢?苏轼是继欧阳文忠公之后的著名文坛领袖,誉满天下的文章圣手,王涤自然地想到了苏轼。

  王涤为表敬意,特写了亲笔信,派出了专使,请求苏轼为潮州新建的“韩公庙”撰一碑记,并随信附上了潮州百姓呼请官府重建韩公庙的文书,以及韩公庙建成后的形制图,便于苏轼撰文时参考。潮州专使还说,王太守讲了,完成不了任务就不要回潮州。这不是逼着苏轼当堂作文,完成《韩公庙碑》的撰写吗!处在工作变动的节骨眼上,苏轼颇感为难,他就采取了一个折衷的办法。

  胡耀邦手书 韩文公祠 

  苏轼对韩愈的为人做事和道德文章极为崇奉,他给潮州知州王涤回信说:

  承寄示士民所投牒及韩公庙图,此古之贤守留意于教化者所为,非簿书俗吏之所及也。顾不肖何足以记此。公意既尔,众复过听,亦不敢固辞。但迫行冗甚,未暇成之,愿稍宽假,递中附往也。(吴)子野诚有过人,公能礼之,甚善。向蒙宠惠高文,钦味不已,但老懒废学,无以塞盛意,悚怍而已。

  苏轼信中“此古之贤守留意于教化者所为,非簿吏之所及也”。既是对韩愈的赞美,又是对王涤礼遇古之贤守,重视教化义举的肯定,这是那些才智凡庸的官吏所能不及的。苏轼认同王涤的价值取向,“公意既尔,众复过听,亦不敢固辞。”苏轼慨然从命,乐而为之。答应下了为韩文公祠撰书碑文的任务。同时也如实地说明了目前的实际情况,即“迫行冗甚,未暇成之,愿稍宽假,递中附往也。”虽然此说并非敷衍搪塞,但苏轼仍深感惶恐惭愧,他还请王涤予以宽限和谅解。碑文写好后,将在第一时间交由驿递机构,以最快的速度寄去。苏轼还对王涤太守礼待自己的潮州朋友、当地贤士吴子野表示赞赏和感谢。

  潮州太守王涤,为促成请苏轼撰《韩文公庙碑记》之事和保险起见。还请托了苏轼的两位好友出面说情,他们也分别给苏轼写了信。一位是钱穆父,另一位是吴复古。足见太守王涤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之高。而他派来的专使也跟着苏轼一直从颍州到了扬州,直至拿到了苏轼撰写的碑文,加上给王涤、吴复古等人的回信,这才如释重负,高高兴兴地回潮州去交差了。

  ——钱勰(1034-1097),字穆父,杭州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人。北宋大臣、外交家,吴越武肃王钱镠五世孙。钱勰生有奇表,神气秀发,清廉刚正,文章雄健深沉,诗词清新遒劲,书法师承欧阳询,草书造王献之阃域(境界)。陆游《老学庵笔记》(第十章)记载了一段趣话:钱穆父风姿甚美,有九个儿子。恰好京师开封有“九子母祠”,祠内除了九子母像塑,还有一戴幅巾的美丈夫塑像坐于西偏陪祀,俗为“九子母之夫”。苏轼生性幽默爱开玩笑,他依此给钱穆父起了个绰号,叫“九子母夫”。

  时任内翰执事的钱穆父,受王涤之托亦以《韩文公庙碑》相请,苏轼在颍州给穆父回信说:“不敢以浅陋固违,但迫行,冗甚,不暇。俟到扬州,得少静息,当下笔,成,即递中寄去也。”

  ——吴子野(1004-1101),名复古,号远游,潮州海阳(今属汕头市龙湖区)人,为潮州前八贤之一。他的父亲吴宗统,曾官拜翰林侍讲,世居潮州。子野本人也曾任皇宫教授。他治学严谨,虽出入官宦门庭而刚直不阿,且志趣清逸,深得苏轼器重,成为终生挚友。苏轼在被贬黄州、惠州和儋州期间,年迈的吴复古长途跋涉、风餐露食去流放地探望苏轼,此举让人为之动容。他在潮州山中建了一座“远游庵”,苏轼为其榜名并撰《远游庵铭》。“远游庵”作为他读书养性之所。吴复古信奉道教,独创“远游”为养生之道,陶然于山水之间,高寿97岁,苏轼撰有《祭子野文》。

 三里湾新渡码头望波亭

  二月末的一天清晨,苏轼一家老小和仆从,在颍州城东的新渡码头上了船,沿水路由颍河入淮河进运河,一路顺风下扬州。在顺流而下的官船上,苏轼的脑海里并不平静,他在整个行程中都在琢磨着碑文的主题思想,典型事例,如何开篇布局,如何做到语言简洁、生动畅达、铿锵有力,如何做到碑面整洁,清新不俗,大楷碑文端庄典雅。……

(未完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潮州韩文公庙碑〔〔宋〕苏轼〕 - 在路上 - JavaEye技术网站
评论写作真题: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清代官员 著名书法家伊秉綬 1811年行书节临《韩文公庙碑》册页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苏轼在潮州轶事 | 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