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公与颍|扬州“欧公柳”与颍州“双柳亭(下)

  北宋皇祐元年(1049)三月,欧阳修由扬州移知颍州,至皇祐二年(1050)七月约一年半的时间。这是欧阳修第一次来颍州。出于对前守恩师晏殊的崇敬和纪念,在晏殊创建于颍州西湖境上的“清涟阁”(去思堂)前,手植双柳并建凉亭,额曰“双柳亭”。

  “双柳亭”与“清涟阁”(去思堂)毗邻。关于西湖“双柳亭”的来历,有“旧志说”与“考辨说”两种说法。“旧志说”,北宋庆历四年(1044)月,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因被谏官孙甫、蔡襄弹劾,从宰相高位上坠落,以工部尚书衔出知颍州,并“手植双柳于清涟阁前,至欧阳修为守,双柳成荫矣,遂建此亭”。此说认为是太守晏殊“手植双柳”在先,他的门生欧阳修建“双柳亭”在后。

  “考辨说”认为,“双柳”应为欧阳修皇祐元年(1049)三月十三日(一说二月十三日)任颍州太守时所“初栽”,距“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杨”之时不远。至和元年(1054)五月,欧阳修在颍州服母丧期满复官,奉诏赴京前至西湖“去思堂”作惜别之游,抚摸着亲手栽植的柳树已能遮荫,抚今思昔,感慨万千,遂作《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因而有感》,全诗如下:

曲栏高柳拂层檐,

却忆初栽映碧潭。

人昔共游今孰在,

树犹如此我何堪。

壮心无复身从老,

世事都销酒半酣。

后日更来知有几,

攀条莫惜驻征骖。

  诗中有“曲栏高柳拂层檐,却忆初栽映碧潭”句。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是杨柳科柳属的高大落叶乔木,极易成活并生长速度较快的树种。在皖北地区,5年左右时间的柳树得风得水,是完全可以长成“高柳拂层檐”的遮荫大树。

  相比而言,“考辨说”更靠谱些。欧阳修热爱园艺,喜欢植树是一以贯之的。从欧阳修《去思堂手植双柳今已成阴,因而有感》的诗题“手植双柳”,到诗中“却忆初栽”等短句,以及全诗的内容意境来看,“去思堂”前的“双柳”,无疑应是欧阳修所栽植。此处的“双柳”,当然也可以称誉为“欧公柳”。

  如前所述,欧阳修手植双柳并建“双柳亭”,是出于对恩师晏殊的敬重和纪念。因此,明清时晏殊后裔先后莅颍州重建“双柳亭”。如明天启初年(1621),凤阳府知府晏日启,复建“双柳亭”于西湖之南。清乾隆三十年(1765),安徽布政司晏斯盛重建“双柳亭”,并引湖水环绕,立浮桥。

  颍州古西湖代表性建筑之一的“双柳亭”,一直延续到清代,乃至民国仍然存在。清末颍上县学生员集体游览颍州西湖,作有《西湖绝句十五首》,其中多首涉及“双柳亭”。如其语句:“湖上波光浸曲堤,亭前柳色晚烟迷”;“双柳高亭翠荫凉,红莲诗句忆欧阳”;“双柳毵毵绿荫笼,飞亭栏槛敞玲珑”;“双柳亭前一延望,红莲画舸支遐思”;“游人怀古徘徊久,双柳亭边夕照红”;“堂开会老向沧浪,双柳红亭水殿凉”。

 

 清道光年间的绘制的《西湖全图》和《湖上胜迹图》,均有两株沧桑古柳在静静地守望在“双柳亭”边,与一侧的“清涟阁”相映成趣。我国著名山水国画大师李伯英先生,生前曾凭记忆创作了写实性的国画作品《颍州十八景》,其中的《西湖双柳亭》,艺术地再现了“双柳亭”“清涟阁”(去思堂)的历史风貌。尤其是“双柳亭”前的一对古柳,老干沧桑,垂枝如丝,柳色如翠,依然焕发着勃勃的生机活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誉为欧阳修晚年的一大力作,这首采桑子描绘的意境让无数人羡慕
诗词晚读:宋词发展简谈五(北宋晏欧词)
【西散原创 • 征文展示】谢士萍作品 | 诗酒流韵古颍州
宋词鉴赏辞典7
欧阳修的颍州情结(一)
欧阳修 采桑子 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