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仰望雪域阿里

  

 

我从朋友处带回《雪域阿里》纪实散文集的当晚,是铜川2016年的第一场大雪。第二天清晨,当我的世界里一片白雪皑皑时,和我昨晚的梦衔接在了一起。我分不清是在梦里还是在西藏的阿里。当我站立在铜川的西山之颠,家的门外时,整个人才从《雪域阿里》回到了现实。

前不久我才从西藏旅行回来,虽然人回来了,可思维还在西藏滑行。三个月两次进藏,依然还是留下了遗憾,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已经到了日喀则却没有勇气走进阿里。那时已是11月初,没有旅行社愿意带人进入阿里了,喜欢单飞的我,懂得阿里不是我任性的地方。

我和朋友聊两次进藏的情形,说到第一次跟几个朋友自驾游走川藏线;第二次坐火车走青藏线,又说到西藏想去的地方基本都去了,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去成阿里,阿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多么诱人的地方啊,可我最终不敢去。虽然两次进入西藏,还是恐于阿里的高海拔最终退缩而归。朋友听我说没有走进阿里,她向我推荐了一部书,说是她延大的校友,在西藏阿里援藏了三年,回来后写的一部《雪域阿里》。我迫切地让她拿来叫我看看,想从中了解一些阿里的民俗风情和地理境况,以弥补我对阿里的缺憾。

当主色调为天蓝色精美的《雪域阿里》捧在我的手里时,眼前一下子敞亮了。西藏的蓝天、白云、圣湖、牧场、牦牛……全部浓缩在这精美的书封里。虽然书封只有蓝、白、棕、金四种色调,但她就是西藏的名片。书带回去后,我一头就扎进了《雪域阿里》,当晚就把“雪域风情”部分读完了。当我正读着《雪域阿里》的时候,窗外扬扬洒洒舞起了雪花,可我并不知道窗外的美好意境,所以才有了第二天清晨,我站立在铜川的雪地里,对西藏阿里的亦真亦幻。

《雪域阿里》第一部分,“雪域风情”十一篇文章我是一气读完,非常欣赏作者对阿里真实的描写,现场感非常的强,读着这部《雪域阿里》,就像是跟着作者一起走进了阿里的戈壁滩;参加了阿里年青人的藏式婚礼;也站在了圣湖与鬼湖之间仰望蓝天、白云;感受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土林地貌和古格王朝遗址。曾多次在网上搜索阿里,也数次在《藏地旅行攻略图》上寻找阿里,而今在《雪域阿里》里,很享受地进入了阿里世界。作者将他初入阿里的感受、见闻与阿里的地理环境以及种种传说描绘的栩栩如生。作者没有用诗情的语言,而是以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或是还原阿里百姓的原话来达到弘扬故事的原汁原味。

从《雪域阿里》第二部分“援藏掠影”开始,渐渐的已不是我开始读这部书的初衷了。“援藏干部”这个名词完全占领了我的整个精神领域。作者详细地描述援藏干部在阿里与恶劣的环境斗,与稀薄的氧气斗,与自己的身体斗;更主要的是带领着藏族干部和广大的藏民与洪水博斗;与蝗虫博斗;还要随时准备与那些想分裂国家的恐怖分子博斗。援藏干部所处的恶劣环境无法让人想象,他们经常被困在大雪山里,常常被狼群围困,想想都胆擅心惊。刚铁般的援藏干部,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不仅仅只有坚强和责任,他们也有着最柔软的感情。当他们看到藏民缺医少药时,没有了粮食和穿的单薄时,都会把自己的钱或多或少地拿出来救济他们;当牧民的羊和牦牛迷路找不到家时,援藏干部也会在夜晚的风雪中,冒着生命危险去为他们寻找牛羊。当援藏干部们病了的时候,他们躺在什么都没有的房间里,在经常停电的情况下,忍受着病痛或是面对死亡的恐惧,在沉默的黑暗中,常常想起他们内陆温暖的家和妻子儿女;当他们看到不法分子盗猎藏羚羊,把一堆一堆的藏羚羊骨丢在无人烟的戈壁滩上惨不忍睹的情景时,会落下伤痛和愤怒的泪水。援藏干部不仅是人去了阿里,他们为建设阿里还要不断地从内陆筹资金筹材料,以解决阿里的实际困难而常年奔波在雪域高原。作者写到了一位陕西的援藏干部温江城,在阿里牛羊多,野草少,草场难于承受的实际问题时,他要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戈壁滩引进草种。他的这一行为引来了有些人热讽冷嘲,甚至想看他的笑话。可为了造福于藏民的援藏干部温江城,执著地从陕北老家带来了紫花苜蓿种子,还叫来了老家的农业技术员。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种植试验田,从无数次的失败中看到了一线的青苗露头,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了,在阿里这片无生命区硬是让它长出了绿油油的紫花苜蓿。援藏干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换来了藏民们的信任和尊重。援藏干部在阿里工作时,是没有上下班时间的,也没有任何条件可讲的,上级下达的工作无条件的完成,困难自己解决。作者讲到有次他为村子的牧民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一天走了几个地方,阿里一个村和一个村相距少则几十公里,多则几百公里。又到了一个小村时,已经是半夜了,由于全天的工作,再加上一直行进在高海拔区域,他头晕脑胀,几乎处于半昏迷的状态中,他住进冰冷的旅馆时,依然不能睡眠,他想更加完善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宣传演讲稿。他坐在床上,浑身都是冰冷的,脚已没有了知觉,于是他起身到街上唯一的一家小商店买了一个暖水袋装上热水放在脚头,坚持一遍一遍地改动宣传演讲稿,直到满意为止。第二天他走进村委会,在冰冷的办公室里聚集了一百多个牧民,这是个小村子,能集中到一百多个人,很让他震惊,他想那必然是每家都去人了,而且他们全穿着藏装,齐刷刷地等在那里。藏装相当于他们的正装,是喜庆的日子或者正式场合才穿的,可见他们对这次援藏干部的宣讲特别重视,都想听听党中央关于西藏发展的最新声音。他们有座的坐在凳子上,没有座的干脆坐在地上,零下几十度的冰屋子里听得非常认真,不时传出掌声和笑声。作者被感动了,他在心里感慨地说,所有的付出都值了。我读到这里,双眼模糊了,一是为作者对牧民的真情付出,二是淳朴的牧民让我感动。他们为了听到党中央的音声,穿起节日的盛装来听援藏干部为他们讲课,他们这是对党的信任和对援藏干部的尊重。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了一个场景,西藏的孩子们,尤其是阿里地区的孩子们,他们不会说汉语,可他们都会用汉语唱国歌,每个星期他们和内陆的孩子们一样在学校的操场上升国旗唱国歌,他们的表情和他们在大昭寺前磕长头一样的虔诚,这些都少不了援藏干部的心血和做过的功课。

最后一部分“英雄之光”让我常常掩书沉思,在物欲横流的当今,谁人不求实在不求现实啊!却有那么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抛下温暖的家,远离安享的大都市去西藏去阿里,这得要多大的勇气和忘我的精神。他们都是公务员或是国营企业的领导,他们不是不知道西藏的地理环境和高海拔缺氧给身体带来的损害。我在网上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在阿里,坐在车上还喘粗气,笑了第一声,还不知道第二声能不能笑出来”。然而他们来了,不单是男的,还有女的,不是一个而是千个万个,并且是一个又一个的倒在了西藏、倒在了阿里。然而,依然是一批又一批的在继续。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在恶劣的环境中,向阿里的牧民传递着党的声音,传递着祖国民族大团结的温暖,一批又一批援藏的资金和建设材料在援藏干部的努力下源源不断地运往西藏,运往世界屋脊阿里;援藏干部的形象在我心里高大起来,久违的“一身正气,两袖轻风”闪进我的脑海。不是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他们是去西藏镀金,是想升官,是想捞取政治资本。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没有去过西藏的人,没有体验过高海拔缺过氧的人,请千万不要对援藏干部再说三道四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会有人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流水的官职。谁都不敢保证去了就能百分百的活着回来。在没有读这部《雪域阿里》时,从不关注援藏干部在西藏具体是干什么的,离我的生活很远。甚至以前电视、广播、报纸大篇幅地宣传援藏干部孔繁森的时候,我都没有真正地看过和认真地听过他的事迹,模糊地以为他是因病去世的。我读了《雪域阿里》后才了解了孔繁森是因公牺牲的,他三次援藏,刚五十岁就为建设西藏建设阿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事迹真的感动了我,我流下了迟到和感动的泪水。“援藏干部”这个名词,听的最多的是在西藏旅游时,导游常常提到,我们坐旅游车经过一个地方时,或有一座建筑;或是一片风力发电;或是一个厂房,导游就会指向它们告诉游客说,往这里看,那是什么地方的援藏干部帮助建起来的。能听得出来,导游为游客介绍援藏干部的成果时是敬意的。

我读完《雪域阿里》这部书,又反反复复读了几篇让我非常感动的几个章节。有种想为此书写点什么的欲望,特别想让我的朋友和我一起分享《雪域阿里》。我掩书而思,作者在写这部书的时候,他不完全是享受的过程,他是用他真实的经历和满腔的热血来回顾他用生命丈量过的世界屋脊阿里,也许他在写作中常常会哽咽,有的情景会让他难过的写不下去,在阿里落下的病痛也会困扰他无法坚持,也有他不想再回首的往事……

许多年前我就有一个愿望去西藏,由于恐惧高海拔,一直不敢猎足,当我的生命年轮一轮一轮往前扩充的时候,我不能再等了,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西藏,正因为我走进了西藏,体验过高海拔缺氧时的痛苦和恐惧,所以更敬佩援藏干部的无畏精神。《雪域阿里》作者的精神就是阿里的精神。我在西藏时看到过这样的口号“艰苦不怕吃苦 、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这就是西藏精神,就是阿里精神、就是援藏干部精神。前两年我读过很有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藏地密码》十本我全部读完了。今天当我再想起它起,感到了它离我很远,它就是小说;而读《雪域阿里》读出了心潮澎湃和流泪的感动,犹如我刚从阿里回来。 

当我真正坐在电脑前,写《雪域阿里》的读书感想时,正是2016年铜川的第二场大雪,窗外雪花飞舞,窗内《雪域阿里》的故事在继续。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但我被书里的故事时时感动着,在这里我想对作者谢恩主说,虽然我们不认识,虽然我们从没有谋过面,然而我从心里敬重你;感谢你用血汗和泪水奉献出的《雪域阿里》;感谢这部颜值非常高的正能量《雪域阿里》,此书让我看到了生命禁区的美丽,感受了生命升华的高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谁不爱自己的家乡?如果爱,他为何两离桑梓,独恋雪域?
西藏阿里黑帐篷营地的传奇
穿越时空的缅怀
尘封30年!脚穿布鞋,手执铁管,援藏干部独自爬上6444米甲岗峰
《山海间》最后一首诗致敬艾青
雪域阿里:另类的天堂(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