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serfield医药百股百评(22):三诺生物 

关键词血糖  Trividia PTS

之前在谈到鱼跃医疗的时候我曾经说过鱼跃是国产血糖仪医院份额最高的企业其实从整个血糖仪大市场来说三诺生物才是国内国产企业真正的第一名正好三诺生物出了年报预告我们今天就谈谈血糖仪这个领域的国产龙头

说实话也好久没仔细跟了并表Trividia和PTS的节奏有点把握不太清楚总之说说我对这个行业看法以及对三诺的理解吧

三诺业务分析

三诺主要产品就是血糖仪原有市场侧重国内OTC领域14年才开始做国内医院市场16年收购美国第三大血糖仪品牌Trividia17年收购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厂商PTS完全了全球化布局

1国内业务收入12亿左右其中OTC渠道11亿医院渠道1亿

2Trividia国外血糖业务销售额 10亿左右盈亏平衡算利息略亏损

3PTS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全球销售额4.5亿左右几百万美金利润

市场格局

全球格局罗氏强生拜耳雅培 四大巨头罗氏22亿美金强生15亿美金拜耳13亿美金雅培10亿美金三诺+Trividia+ PTS预计销售额4亿美金左右排名全球第五全球市场规模大约100亿美金左右

国内格局 OTC终端17年市场规模大约30亿出厂规模15-20亿三诺OTC市场销量份额50%销售额份额30%第二强生15-20%第三罗氏15-20%第四艾康1.5-2亿第五怡成1.5亿其次鱼跃雅培拜耳不到1亿医院市场规模15-18亿元增速5-10%以进口为主市占率85%17年强生6-7亿罗氏5亿雅培和拜耳大约1-2亿华广上亿国产方面鱼跃8000万三诺6000万略亏损

从国内血糖行业发展看进口替代驱动力

血糖这个细分行业是我们无论研究医药还是研究其他行业都值得借鉴的领域行业发展变化进口替代以及不同渠道的竞争力对比都是一个比较合适研究样本

通过国产龙头三诺生物的发展我们回顾血糖仪市场发生进口替代的历程08年三诺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并且打通OTC渠道后就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反超了原有国内龙头怡成血糖仪销售收入从08年3500万增长到2017年超10亿10年大约30倍的增长这段时间也是三诺发展的黄金阶段

技术过关是前提从开发出第一款产品到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后做到质量基本过关是进口替代的必要条件之一

2004年三诺开发出第一款血糖仪
2007年安稳系列血糖仪解决了高频率测试试条使用次数问题
2008年安准系列血糖仪试样本血量降低至0.6ul以下测试时间缩短至10秒以内

差异化竞争策略是关键三诺也想进入医院体系但是在精度要求更高的环节进口产品依然牢牢把控着市场三诺选择了OTC渠道这个更依赖性价比的市场通过买试纸送设备的方式迅速占领市场

研究小贴士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升客户黏性关键

盈利模式白送设备靠耗材赚钱的经营策略在IVD领域比较普遍其实这有点互联网思维的意思以免费设备卡位需求节点毕竟每个医院每个患者对单类仪器需要是有限的谁先圈住了用户就占了先机所以竞争激烈的结果就演变为仪器投放一般都是保证用多少试剂耗材设备不用花钱就可以白送投放给医院或者患者

研究小贴士为什么国产品牌在OTC市占率很高但医院市场还是进口垄断

血糖仪技术关键在于高血糖或者低血糖时候一定要测的准其实原来国产血糖仪的问题是在正常范围测试结果都没啥问题但是极高或者极低值就会有偏差关键是血糖正常的人测量不太准问题不大但是糖尿病患者在异常值的时候一定要准而原来国产血糖仪恰恰就在这一点有所欠缺导致医院进口产品的替代迟迟没有发展罗氏强生拜耳雅培还是占大部分市场份额

三诺的全球化并购之路

三诺做到国内OTC市场份额第一但尝试之后始终没有突破医院市场在这个时候三诺开启了全球化策略早期三诺有一些古巴和委内瑞拉的订单但是欧美等重要区域实在无法进入三诺选择的办法就是并购而在过去几年几大巨头也在出售自己的血糖业务板块三诺也持续参与并购

我们先看看三诺并购方面都做了哪些尝试并有哪些成果

2014年收购华广生技20%股权最后由于华广是台湾企业最后失败

2015年拜耳出售血糖业务5亿人民币销售额的三诺生物联合中信准备收购10亿美金售额的拜耳血糖最终松下联合KKR拿下来拜耳血糖业务三诺蛇吞象的戏码没上演成

2016年三诺花了2.73亿美金17亿人民币收购了全球第六美国排名第三的尼普洛诊断现在改名Trividia

2017年三诺花了2亿美金含里程碑收购了PTS产品线延伸到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并购Trividia和PTS之后三诺如愿完成了全球化战略

2018年强生也把自己的糖尿病业务以21亿美金出售给私募股权基金据说三诺也组团参与并购尽管报了高价但是由于违约保证金参照高通-恩智浦等原因但是最后还是落选

从这些并购历程可能会看到两个问题为啥这些巨头都在卖自己的血糖业务为啥总是不卖给三诺

问题1个人判断主要是由于对于几大巨头来说血糖是一个过于成熟甚至走下坡路的板块强生的血糖业务最近几年就在持续下滑对于这些大型企业可以售出一次性兑换现金了去投入到更更有潜力的板块

问题2拜耳和强生最大块肉三诺为什么没吃到应该不是报价的问题我觉得可能一方面是对于中国企业的不信任特别是体量比自己业务小一个量级的企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资金出境的问题不说三诺这两次具体如何就说当年华东要收购某外国仿制药企就是按照人家的期间根本没办法一次性拿出十几亿美金所以说实际经营并不是电视剧吉利并购沃尔沃的剧情并不是每次都能够上演的

我们看看三诺为完成全球布局花了巨额并购了糖尿病检测海外企业蛇吞象的后果如何

1首先说为什么是巨额收购其实2笔收购合计近30亿人民币规模对于10亿收入/2个多亿利润市值才60亿的三诺来讲不说是蛇吞象也算是小并大而且前期是大股东先收购在手里在注入到上是公司的时候还经历了波折而大股东本身手里还没啥钱过桥贷款的利息就让大股东不得不减持股份感觉小马拉大车拉的有点累

2海外资产的典型特征就是有收入有EBITDA但没利润而三诺收购的Trividia和PTS都是这种情况收入规模不小合计有2亿美金收入但是净利率都很低PTS能够有百万美金级别收入而Trividia还处于亏损中

3所以三诺是否能把两家体量不小的企业盘活并整合成功重新提升盈利水平是很关键的问题很多国内企业把国外有技术有收入的企业花大代价吃下来但是几年无法整合并盈利可能会对本部都造成影响港股微创医疗过去几年都处于这样的波动之中

4不管怎么说我一直支持并欣赏有中国企业能够走出国门去并购海外企业参与全球化竞争这也是中国崛起的具体表现联想并购IBM PC吉利并购沃尔沃都是这样的案例不一定能确保整合成功但是一旦尝试成功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都能够做到跨越性发展

说说Trividia

Trividia最早叫NDI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后面被尼普洛株式会社收购产品血糖仪主要在美国销售美国市场份额第三仅次于强生罗氏市占率约13%年销售260万台仪器10亿支试条

三诺海外并购Trividia前依靠国内市场销售额是全球第九虽然说收入增速还可以但是产品技术短期无法突破价格定位弱于进口品牌OTC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0%天花板隐见所以三诺收购全球排名更靠前的企业就成为全球化布局突破现有瓶颈的战略选择

前面也说过华广和拜耳的收购失败让三诺不肯错过后续的任何机会尼普洛出售血糖业务的时候三诺毫不犹豫的并购下来一方面希望完成全球化特别是美国市场布局现在三诺+Trividia合并计算3.5亿美金左右全球第五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整合提升三诺技术能力并降低Trividia的生产成本

但是Trividia本来就是一个有EBITDA没利润的公司而奥巴马医改导致美国血糖试条大降价过去几年降价了70%这可能也是几大血糖巨头都抢着卖血糖业务的原因之一吧这一点不知道三诺做尽调是否考虑了这一点最后的结果就是16年准备把Trividia注入到上市公司的时候Trividia16年业绩非常差医保降价倒逼T从老产品切换到新产品时候老产品线折价+新产品销售起量慢+收购费用利息影响心诺健康Trividia母公司一口气亏了3亿多最后中止收购了中止了

经验总结的角度说国内企业收购海外企业如果不了解经营环境很容易吃亏另外大股东并购资产→装到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也要提取考虑资产标的短期可能的经营变化如果可能出意外就变成砸在大股东手里了而一般都是杠杆并购利息费用对大股东都吃不消

从18年Trividia的经营情况看扣利息能够做到盈亏平衡未来恢复净利率水平仍然是发展第一要务

投资角度并购海外资产容易对报表造成短期影响譬如纳思达收购利盟之后短期利润就直接变成亏损那么市场预期线性变化的阶段大额资产并表带来的利润突变会对股价造成较大波动

说说PTS

三诺在16年收购了海外企业PTS在血糖领域从血糖仪延伸到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业务短期看PTS业务很稳定血脂监测大约3000万美金收入糖化血红蛋白监测1500万美金收入我们看收购时PTS的简单报表

PTS在14年相比13年收入增长50%主要是中收购了拜耳诊断的糖化血红蛋白监测仪业务但是从利润表端也表现出来收购之后整合阶段的利润下滑状态

而三诺未来在这个领域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把PTS中国区业务做起来国外市场已经成熟并增长稳定但是国内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两个项目远没有血糖监测这样普及而且也存在一个know-how问题血红蛋白这个检测指标在国内还没普及愿意使用定期使用这个指标监测的都在大医院而大医院又愿意选择通量更大的生化法只有在二级以下医院由于生化法成本高样本少才会主要选择PTS的POCT法但偏基层医院这个监测指标还没有那么普及

如何看三诺18年业绩预告

业绩预告18全年增长15-35%按照中值20%增速计算是要好于18Q3时14%的增长趋势的算到18Q4单季度业绩大约70%增速表观很好看看看中值的绝对值大约8000多万也还算正常PTS并表11个月合计有2000-3000多万增量叠加本身国内业务还有20%增速

但总的来说自从三诺收购两个海外标的之后中介费亏损的投资收益等因素三诺净利润已经变成了测不准状态季度之间波动比较大而在18Q1和18Q3两个季度母公司收入也产生波动后对于三诺的盈利预测模型就更难做了

所以我对三诺的业绩判断只能是更多的观察变化而没有更确定的结论什么时候三诺重新回归成业绩指引明确经营变化可预期的时候我们可能更容易下判断结论

关于18Q1/Q3的收入波动公司给了很多原因我下面从自己的角度说是我的理解

投资小贴士经营渠道和体系变化对报表的影响

我观察偏消费类企业的时候很愿意研究一下经营模式和销售体系一方面评估一下销售能力绝对值的强弱另一方面公司发生渠道变化的时候会给公司带来哪些影响也可以提前有个预判

近几年三诺销售渠道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以2016年两票制为契机经销商级别有所调整新建立了线上百强连锁等渠道从全部经销商代理调整为线上渠道大约占20%百强连锁和专门客户占15%经销占65%我们可以想象可能是经销商规模过大之后开始有绑架生产商的趋势公司一方面是开拓新渠道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渠道商尾大不掉

而经历这样的变化之后反应在报表端就是18Q3单季度母公司国内业务收入增速只有6%远低于终端15-20%增速情况据说是清理代理商渠道库存加强回款

我们对于公司报表单季度出现异常情况可能做出的判断要么是补欠账譬如说前期压库存太厉害终端增速小于出厂增速货都积压在渠道里那么绷不住的时候就是出现终端还有增长但是出厂端完全没增速了要么是彻底恶化的开始一般这类就是终端需求不行了对于三诺我们可以去OTC渠道调研看看终端销售情况也可以逐季度去跟踪一下如果是渠道库存问题那么2-3个季度报表数据总会缓过来会呈现趋势向好而如果是终端需求问题那么报表数据就会持续恶化

不管是那种情况其实我们都应该避免去投资增长节奏有问题的行业和企业天然有一些行业容易形成压货→库存→去库存 周期譬如 羽绒服类企业譬如OTC类药企永远判断不准的渠道库存很容易形成研究挫败感

总结

三诺之前口号是全球血糖监测专家通过并购Trividia+ PTS完成了血糖的海外扩张以及其他血糖指标的延伸搭建了全球化全品类的架构通过分次资产注入现在PTS已经完全并表Trividia只有不到40%股权未来如何拿到全部股权如何做生产销售方面的完全整合可能还有一段路要走

我们持续关注这家在血糖领域的吉利汽车吧

想到的几个小贴士不知道放哪个段落好就放在最后吧

研究小贴士
血糖仪从原理角度说算是IVD领域的POCT但其体量很大而且应用场景和其他POCT产品不同所以产品分类划分的时候通常把血糖仪单独算一个品类

投资小贴士
有时候说话是有技巧的你可以把鱼跃说成是血糖仪医院市场国产份额最高的企业但是规模只有不到1亿如果把国产血糖仪销售量最大的OTC渠道合并计算销售额超过10亿的三诺肯定是国产份额最高的企业怎么让别人觉得你牛逼就是把领域细分细分再细分总会找出你在某种特定细分领域特定情况下的最大优势我经常和别人说我是医药研究员里面新能源汽车研究的最好的也算是段子

投资小贴士
To B 转 to C的企业是否产品质量好就一定能转型成功从我看到的案例里面可能成功的算少数失败的案例却比比皆是在血糖仪领域中有个企业叫做九安医疗以OEM代工起家并且血糖仪产品进入了苹果iHealth系列但是也许是缺乏消费品的渠道能力也许是其他方面原因从九安上市就说要转型切入国内终端市场但几年过去了已经沦落成年年亏损的企业了同样的道理我在看家电行业时候研究新宝股份发现其西式小家电的确质量很好但是转战国内市场后也步履维艰

$三诺生物(SZ300298)$ 

@今日话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泰医药代雯团队】三诺生物(300298,买入): 厚积薄发,王者归来
健康大数据联盟成立助力健康中国 八股爆发
拜耳中国可能要并购
2015年拜耳将成国内OTC销售额的老大
【并购】2014年22起医药重大并购案例综述
“并购狂魔”三诺生物2亿美元拿下美国PTS诊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