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说古城开封


繁塔

  繁(po音婆)塔是开封最古老的建筑,位于开封城东南大约二公里的繁台之上。一千多年以前那里曾是一块自然的宽阔高地,且附近居民多姓繁,故称繁台。据说唐朝初年有个叫慧云的僧人就是来到此台上,夜览开封,发现城中异光闪亮,于是在那里建造了千年古刹大相国寺。又因五代后梁高祖朱温曾在台上阅武,所以这高台也称为讲武台。根据《河南总志》等文献记载,五代时后周显德二年(955),在繁台上修建一所寺院,名曰“天清寺”。北宋开宝年间(968年~976)将此寺院扩建成殿堂宏伟、香火旺盛的庙宇。为了收藏佛宝舍利子,遂在寺内修建一座高塔,塔曰兴慈塔,或天清寺塔,俗称“繁塔”,时为北宋开宝七年(974)。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后周的末代皇帝周恭帝(柴宗训)被迫下台,曾安置在天清寺住了一段时间。


  北宋时期,天清寺香火旺盛,名声很大,与当时的大相国寺、开宝寺和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当年天清寺内要修建繁塔,资金是由寺院长老于民间化缘募捐而来。常因集资款不到位,所以塔的建造工期一再拖延,前后共用了二十多年才最终建成。


  盛世时的天清寺曾有僧人四百余人,有道高僧也有五十余位,可见当时是颇具规模和声誉的。而后因兵灾水患而衰败,虽经后人几次在繁台上修缮寺庙,但是都因黄河水泛滥而损毁,繁台也被黄河泥沙淤积而成为平地,数蒙劫难的繁塔却顽强地屹立在那里,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与铁塔相同的是,繁塔也收藏有舍利子,叫做“定光佛舍利”,埋在塔下的地宫里,因而显贵。繁台与繁塔在宋元时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巍巍高耸的繁塔作为观光塔四面开门窗,当年慕名登塔者接踵而至,络绎不绝。人们登塔游览,可鸟瞰东京景色,实是观赏胜地。北宋人有清明踏青郊游的习俗,其时人们常蜂涌繁台,登上繁塔,自然而发出由衷地感叹“登楼下瞰,尤为壮观。”北宋文学家石曼卿写诗赞到:“台高地迥出天半,瞭见皇都十里春。”因此,“繁台春晓”或“繁台春色”历来被列为“汴京八景”之一。

 


  繁塔当初颇为高大,人们按照塔的现有形状推测出,高度可达七八十米,据记载高度为二百四十尺。远比铁塔的五十六米高得多,是当时开封最高的塔。所以民间流传着古老的歌谣:“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达繁塔腰”。由此可想见繁塔当时是怎样的雄伟壮观。可惜现在遗存的只有原塔下面的三层,原来它应为九级楼阁式砖砌空心结构的塔。繁塔不仅比铁塔高,还比铁塔早建75年,然而塔的上半截共六层早已不见踪影。直到清初重修相国寺时,才顺便在繁塔残根上部修成完整平台,在平台中部再建了一个七层实心小砖塔,繁塔形成三层大塔上面叠摞小塔的怪异造型,总层数达到十层,外形类似一口倒置的大钟,便是如今我们看到的形象。



  现存繁塔的结构复杂而独特,呈正六边形,是中国佛塔从传统的正四边形向更为复杂的正八边形过渡的典型代表,没有重檐。塔下部三层,底层最宽,从下而上,各层逐级收缩,到第三层呈平顶,平顶上的七级小塔高六米多,约为下部一层的高度,下部三层主塔高度约25米,连同小塔的顶尖,总高为31.67米。


  这座造型奇特的古塔,坐落在一个六角形的塔台上,外壁上镶满七千多块正方形佛像瓷砖,每砖约一市尺见方,上面都有球形凹面佛龛,龛中有佛像凸起,佛像的姿态、表情各具特色,有喜悦,有凝思。雕像中的乐伎尤为生动,塑造精巧,活灵活现,形态逼真。佛像面部和手足丰满细润,所穿的短衫、袈裟,线条流畅。据统计共有菩萨、罗汉、乐伎等共108种。

 

     在塔内的塔心室和各层的磴道墙壁上,镶嵌着以佛经为主题的宋代石刻题记有200多方。这些内容丰富的碑刻不仅是研究繁塔历史的宝贵资料,也不乏书法艺术的珍品,尤其是宋代书法家赵安仁写的楷书佛经。

 

图表1·西北面拱形门内两侧墙壁上保存的经文碑刻


 塔基上有四个拱形门,只有正南正北拱门能进入登塔,但互不相通。从南门入,为六角形塔心室,可容纳一二十人,顶部是锥状砖劵,右侧有木梯可上达三层,通道内比较低矮狭窄。各层均有可供喘息的塔心室,面积稍小,一面有窗,可凭窗远眺。若从北门入,沿石阶磴道也可上到三层。欲从第三层登上大塔平台,须出洞门,由外壁磴道盘旋而上,这就是所谓的“自内而上,自外而旋,登于其巅”的说法。同理可以从其中一个门进,在塔顶围着小塔转半圈后下来,从另一个门出。


图表2·登塔的蹬道


图表3·后代香客捐资碑刻


图表4·六角形的塔心室

 

图表5·塔顶

 

  繁塔地处城郊,元代时,当天清寺香火渐稀,逐渐衰落后,变成残垣断壁,埋没在荒沙之下,繁塔便很少再有人光顾,四周一片荒凉景象。从老照片上可以看出,百余年前,这里已人烟稀少。塔台之上杂草丛生,塔基四周荆棘遍地,枯树残枝,鸦雀噪鸣其上,狐兔出没其间,满目荒凉败落景象。形象已是怪异的繁塔孤独地躲在开封城东南隅。所余的三层也成为“崩啮幽窘,狐狸魑魅昏啸阴啼”、“鸟鼠秽之往来”的荒凉场所。

图表6·1907年的繁塔


图表 7·繁塔身上呈“品”字形的3块发暗新砖里覆盖着日军没有爆炸的炸弹。


1938年6月初,入侵日军密集的炮火对开封城进行狂轰滥炸,不仅城东北角的铁塔上部被毁,城东南的繁塔也未幸免,塔北侧的砖雕被打掉,一枚炮弹直接钻进西北角离台基两米多高的塔身之中,或许苍天有眼,佛祖保佑,炮弹突然变成哑弹未炸,至今仍然存留在塔身内。千年古塔幸免于难,却留下仇恨的伤疤。


开封繁铁双塔南北相望,千年以来站立在风雨之中,不惧雷电,不畏水浸,更不怕日军的炮火。铁塔当年身中数十枚炮弹,却安然无恙,傲然挺拔,这不正是我们开封所具有的打不倒的精神吗?而繁塔更为坎坷,金元时期的土炮、明初的“铲王气”都没有触动他的根基,将日军的狂轰滥炸视若芥子,至今仍以三层主塔,笑傲江湖,笑看日月。

日军侵占开封,长达七年之久。据记载在繁塔东南方不远处有一个日本的军营,一些日本兵也曾闯入繁塔内,在昏暗的梯道两侧的砖壁上刻下一些字句。初次看到,令人惊讶,仔细辨认那些字迹,有些凭汉字还基本可以读懂意思,有的刻的是家乡、地址,有的刻的是时间年号、个人的姓名。如:“越后柏崎·德间直吉·昭和十三年(1938)七月十二日”、“大日本秋田·十四年(1939)·全滕太郎”、“水户市外六罔·水野弘·一九四二·九书”、“大日本信州诹访出征时·小坂亲知登”。还有用毛笔写的:“昭和十九年(1944)九月·枥木县铃木根”等。这些刻写也许是记载了日军在异国他乡的思乡之情,也许是想借助古塔“千古流芳”。不管出于什么目的,这无疑是日军侵华罪证的实物。繁塔无语,砖石为证。



  从这张塔内的照片上可以模糊的看出,佛龛的左上角刻有“山川村”等字样。也许佛像的脸就是被这个家伙砍碎的。


图表9·100多年前的繁塔

       繁塔,这座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黑暗的日子里历尽磨难,遍体伤痕。到开封解放前夕,残塔孤寂,寺院倾颓,荒草连天,孤树鸦雀,凄鸣长风,繁塔迟暮了。

 


解放后,有关部门虽然对繁塔进行了清理和局部维修,但由于地处偏僻,景点单一,很难引起人们对它游览的兴趣。后来政府在繁塔南边建立了大型工厂,慢慢地此处有了人烟,但多是在附近自行修盖民居,因地势高低不平,房屋也随之高矮不同,参差不齐。加之道路多是自然形成的土路,狭窄曲折,慕名前来的参观者们往往望而却步,即使是有意前来,也会被这八卦迷宫式的道路所迷惑。

图表8·繁塔(拆迁前)

 


  繁塔以名称特殊,形状怪异而出名。对于繁塔的残缺缘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在明朝初年朱元璋为“铲王气”下令拆掉上半部分,明代李梦阳于嘉靖六年(1527)撰写的《国相寺重修记》中说:“国初铲王气,塔七级去其四。”;有人认为繁塔之毁是因“防寇”所致。《礼山园诗集·卷八》载:“半毁因防寇,中虚可住僧。梁园洪水后,繁塔历恒升。”;有人认为是毁于兵患,地方文献说:“元末兵燹,寺塔俱废。”;还有人认为是毁于雷电等自然损坏。无论如何,繁塔诞生于大宋盛世,那时它曾高大,傲视群雄。到了元朝以后,开封失去往日京都的光彩,繁塔也随之逐渐萎缩,变短。盛极一时,沉寂经年。


跨入新世纪后,千年古塔旧貌换新颜。繁塔虽然现今只存三层,但它仍不愧为一座名塔,它的存在代表着一种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宁折不弯,顽强地在逆境中生存的精神。这也是开封和开封人的精神。同时它也是一座古老文化艺术宝藏。繁塔悠久的历史还会延续下去,独特而壮观的造型和特有的气质会永远存在。

  有一首《減字木兰花·繁塔》赞叹道:

  断塔残迹,兴衰谁解天公意。一铲王气,斜阳怪影荒草凄。 

  转瞬千载,一砖一佛堪称奇。春风吹醒,塔映禅林芳草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古塔(1)——铁塔 
中国古代十大名塔
开封现存最古老建筑:有6923块佛像,奇特塔型全国罕见
河南开封: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搭繁塔腰,塔内外遍嵌佛砖近7000块,一砖一佛,千姿百态,形象生动
寻访古塔之开封繁塔(天清寺塔)
中国十大名塔大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