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看展 | 中国美院校庆90周年首展,献给了这两位老人


本文大概

2900

读完共需

9

分钟

 编者按  1月9日上午,天朗气清,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在湖蓝优雅的色彩中迎来了新年首展,正如一池西湖碧波的清秀自然。“西湖志——徐君萱 / 金一德作品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也成为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之年的第一场展览。



昨日(1.9)开幕式现场


“西湖志”同时又是“西湖人物志”,希望展示西湖边生活着的一批艺术家的清白人生,以及他们的“为己之学”。


这一期“西湖志”呈献的是徐君萱、金一德二位先生数十年西子湖畔的秘密工作。两位先生安于寂寞,不求闻达,却展现出艺术家最为重要的品质——朴素与诚恳,代表了身为教师最为根本的素质——开放与谦卑。


两位老人现场还将作品捐献给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的母校,党委书记钱晓芳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宣布展览开幕。


徐君萱(左)与金一德(右)


 人物名片  徐君萱,江苏江阴人,1934年10月生。196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1962年毕业于由罗马尼亚博巴教授主持的油画研究生班,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和工作室主持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人物名片  金一德,浙江绍兴人,1935年1月生。195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60年考入由中央文化部委托中国美院举办的罗马尼亚博巴教授油画训练班深造。195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





湖山如画艺心相照

文 | 许江


1928年早春,国立艺术院建在孤山罗苑。那里一片葳蕤柳色,水映曙霞。90年过去,学院数易其名,数迁其址,却湖伴不变,山居不改。最忆者,始终在西湖。


孤山北枕葛岭,襟抱外湖,在春秋轮替的静默中醉卧,俯览青山绿水,连苏堤,伴曲院,接平湖,踏断桥,将春晓风荷、秋月残雪变作一段湖山,变作千载的诗意。


受这样的湖山熏养,学院总怀一份浓郁的诗性。徐君萱先生与金一德先生正是将这种湖山诗性铸成人生情谊的一对名师益友。


院长许江致辞


金一德致答谢辞


徐君萱之子徐山致答谢辞


他们的名字被放在一起,最初是因了57年前的博巴油画训练班。这段上世纪60年代的著名教习,不仅在当时的单一样式的艺术教育潮流中,树立起一个“漱石”一般的异类,引出另一种造型与创作的体系,而且这一教习的深处还蕴含着一种让东方观念得以现代式地活化的诗性内涵,而这一内涵的真正实现,正得益于以徐君萱先生、金一德先生为代表的名师们数十年的不懈努力。


在上世纪下半叶的油画系教师中,徐君萱先生和金一德先生是颇善思考的一对。早在博巴油画训练班之时,他们就悉心撰写了大量的教学笔记,临摹了不少博巴先生的素描。


这些笔记和摹品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之初就迅速地以变革和理性的形象登上学术反思的讲坛,发出素描内涵大讨论的信号。在1979年于美院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素描讨论会上,徐君萱先生的发言引起广泛的讨论。


80年代初美院的前卫风潮几乎都是以这种理性分析、线性表现的方法为发端而探入批判的实验世界。1980年,油画系分工作室,第一工作室主要的任课教师正是徐、金两位老师。在他们身上不仅连缀着博巴先生的教学体系,还连缀着倪贻德先生、王流秋先生、胡善馀先生等满含中国式造型和韵味的艺心追求。


那段时间正是他们两人思想活泼、讨论密集的时期。特立独行,思痕斑驳,一工置身于西方现代精神与中国诗化传统的崖壁之上,立足当代生活实践,统览扑面而来的各类资源,努力形成自主性的研究与创造的谱系。


金一德 大美

200×200cm 布面油画 2015年


近年来,金一德先生在京杭各地均举办了大型个展。他的“老人”系列、“大脸”系列以放拓的用笔、强烈的色彩及其蕴蓄的悲怀悯心,已为大家熟悉


徐君萱先生因为身体缘故少有亮相。多年来,徐老师画了大量的江南风景,此次展出的正是其中的代表。


徐君萱先生的风景用笔简节、色彩披纷。中国人讲“文节著见”,即用富有节制的文笔,来让人易于见到此景此情。徐老师的画正有此类品味。徐老师的油画色彩调性拉得很开,以色布光,以光蕴境,笔触却有大的自由,正如黄宾虹先生所言:“一烛之光,通体皆灵。”


徐君萱作品


他的江南,他的湖山,往往疏疏一树,却又飞絮飞花。繁丝摇落,人忆春山;西风好恨,秋壑绵长。徐老师的写生有一份江南人的沉醉,他画《家山》,画《故乡月》,画《梦里横塘》,写眼前之景,已将离断蕴于其间,含而不露,一若水乡上的戏台,以聚散的方式让水乡更显婉转深邃。


湖山景与徐君萱先生的画不能离,那湖山的晨曦落照正是在披纷中跬成某种深深的牵挂,洒脱而凄美,自然而天成。


金一德作品


与这些风景比,金一德先生此次主要展出的玉兰花依然是他的浑朴一路。玉兰花素朴高洁,却被金老师画作岁月狂飙。美花如是,凋残必要伤情。这飞花风波的骤起,让人遥想人生无尽、孤心断肠。


徐老师、金老师的画中既有沧桑之气、飘蓬之慨,又有翻墨之韵、跳珠之笔,最具烟云道情、湖山噎心的况味。


徐君萱先生与金一德先生皆是文采画采兼具。上世纪80年代初,徐老师带我们赴敦煌考察,望雁塞与古窟,曾慨言退休后写小说以抒怀。退休前,徐老师著述是丰富的。金老师更是众学生倾心求教的对象。


老美院未拆之前,西大楼三层阁楼的灯光每晚必亮,被当时的师生称为“一德灯光”,以作为执着努力的劝勉。


他们数十年艺心相照,文心相融。现在,他们已年过古稀,也少相伴而行,甚至因世事揪心,森然积郁,却彼此间始终不思量、自难忘,心心而相印。


昨日,金一德先生发来一短信:


“两个老人在西湖边共同探讨艺术一辈子。……诚如鲁迅有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


这样的短信,令人动容。如此之境,湖山之志也!



/



展览中展出了两位先生大量的手稿,这些创作手稿与艺术笔记也是本次展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的展览,观众看到的是最终的作品,也就是创作的最后结果,而这次则把“创作过程”全部解剖展开。


据策展人闵罕透露,展览二楼为呈现“秘密工作”特地设计了两处“遮蔽空间”,一方一曲,外表如坚墙洗练,内部则大有乾坤 ▼


金一德手稿


徐君萱手稿


除去艺术家的身份,两位老先生还都是备受敬重的教师。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表示,40年前,金一德与徐君萱共同主持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在学院内部形成了一个推崇个性、鼓励创新的小环境,为创造力与批判力的生长提供了宝贵的土壤。


1980年代,从他们的工作室里走出了一批批重要的前卫艺术家,77级的侯文怡,80级的张培力、王广义,81级的耿建翌、魏光庆、刘大鸿……连当时不在油画系的吴山专等人,都深深地感受到二位老师的影响与鼓励。


这一个个现在熠熠生辉的名字,当年都是“八五新潮”美术运动的著名闯将,是他们使杭州成为了中国前卫艺术的重要策源地。



/




杭州与苏州两地是我的精神家园。我生长而且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故乡的各种景致深深印刻在脑中,作画时的素材取舍往往是记忆和想像的混合。譬如《梦里横塘》,我确信我见过这座塘堤,可是现实中寻了几遍都没有能找到,也许是拆了吧。于是,我把它画下来,根据脑中的记忆。可是画中的视点是一个半高的鸟瞰,这又是一个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视点,我是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一座横塘呢?!在我的作品中常常出现这种虚构的视角,那些画面既是真实的,也是虚构的。


——徐君萱



我几乎每天读点文学作品,昆德拉有过一句话,“现代化的愚蠢并不是无知,而是对各种思潮生吞活剥。”这给我们一个警示:必须有自立意识。不能知识面很广,却没有主见。作品很多、没有特色,那就辛辛苦苦一场空。绘画有它的特殊性,只有把画家具有的理论、智慧、修养、经验等等聚焦到眼睛中、养成一种个人的独特“眼光”时,学养才产生了价值。我认为画家画什么,怎么画,凭潮流远远不如凭自己的眼光,至少不至于上当受骗。所以要不断地修炼,达到敏锐的独特的眼光。


——金一德



  展览详情


■ 展览名称:西湖志 – 徐君萱、金一德 作品展

■ 展览时间:2018年01月09日~02月05日(开幕:2018年01月09日 上午十点)

■ 展览地点: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 学术支持:许江、高士明

■ 项目总监: 佟飚

■ 策展人:闵罕

■ 展览支持:余旭鸿  赵辉

 

■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 协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展览现场



徐君萱作品












金一德作品



















 | 申博 龚美玲 周懿

编辑 | 沛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重阳赏佳作 看美院先生们画笔不辍
“非常之观” 中国美院油画六人展开幕
一个毕生求索的艺术家是什么样子?金一德×常青×杨振宇×王犁对话|南山讲堂·金秋阅读季③
【?展览推荐】列宾美院&中国美院联展
广州美院老教授的油画作品,逼真极了!
贺羽油画作品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