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就蔡邕故里与韩鹏先生商榷

拜读韩鹏先生的《我对陈留圉人蔡邕故里的几点看法》(以下简称《看法》)受益匪浅,早闻先生治学之严谨,言出必有据的文风,读后甚感敬佩。但对《看法》一文也想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与韩鹏先生商榷,不当之处请先生给予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始乎对考察某一特定时段,特定人物的故里作用不大。尉氏早在七八千年以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境内有我国新石器时期最早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两处,也是开封市目前仅有的两处。即位于洧川镇的兴隆岗遗址(见图一),位于永兴镇的三柳遗址(见图二)。距蔡庄蔡邕故里不到一千米的大新庄遗址就是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致于龙山(见图三)、商周文化类型的遗址则更多,欢迎韩先生来尉氏考察,我将作陪并兼导游。

图一、兴隆岗古文化遗址

图二、三柳古文化遗址

图三、上:同刘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

      下:程庄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

在还没有确切纪年的时代,西周的第五代王姬满,除了征讨四方,还喜好到各地巡游狩猎。在洧川镇北不到二里地,有一座南北走向的鸿台岗,《穆天子传》记载夏庚午,天子饮于洧上,乃遣祭父如圃郑,用诸侯。辛未,天子北还,钓于渐泽,食鱼于桑野。”又载“丁丑,天子里圃田之路:东至于房,西至于丘,南至于桑野,北尽经林煮之薮,南北五十。十虞:东虞曰兔台,西虞曰栎丘,南虞曰富丘,北虞曰相其,御虞曰来,虞所辰,天子次于军丘,以畋于薮。甲寅,天子作居范宫,以观桑者,乃饮于桑中。”这里的桑野就在洧川城北,桑野处于圃田泽南段,鸿台岗的北边,据《洧川县志》记载,岗上曾有穆王行宫,后来还在遗址上建有穆王庙。即现在的鸿台寺所在位置。

在洧川镇东约三里地有一个村名叫“养马寨”,据《洧川县志》记载和村民传说这里是曹操养马和养马人住的地方。从这里向东约二十里有两个村寨叫“南曹”和“北曹”,据村民时代相传,这里是曹操军屯时所筑的寨子。再向东约四里就是圉村了,也是养马和养马人住的地方。


再说圉:“圉:《唐韵》魚巨切。《集韵》。偶举切。《韵会》魚许切并音语。

《说文》本作囹圄人,掌马者。

《周礼夏官校人》乘马一师四圉(注)四匹为乘,养马为圉乘马分为四圉,则圉师一人掌之。

又《圉师》掌教圉人养马。

又《圉人》掌养马刍牧之事以役圉师(注)役者圉师使令焉。

又《尔雅释古》垂也(注)守圉在外垂也。《诗大雅》多我觏痻孔棘我圉,《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年)亦聊以固我圉也,

又《僖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不有行者谁扞牧圉?

又月名《尔雅释天》月在丁曰圉。

又《孟子》始舍之圉圉焉(注)圉圉困而未舒之貌。

又姓《左传哀公十六年(前479年)》楚圉公阳穴宫负王以入昭夫人之宫。

又圉门,周王城门《周语》王自圉门入。

又圉阳地名《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楚王以舟师略吴疆至圉阳而还。

又朱圉山名《尚书禹贡》西倾朱圉,《前汉地理志注》山在冀县南梧中聚。

又邑名《后汉郡国志》圉属豫州陈留郡,又洛阳有圉乡。

又与圄同,详前圄字注。

又与敔通乐器《诗周颂》鼗磬柷圉,《尚书益稷》作柷敔。

又《谥法》威德刚武曰圉。

又《正韵》魚据切音御,止也、捍也。《庄子缮性篇》其来不可圉(注)与御同。《管子大匡篇》吾参圉之,安能圉我。

又《前汉贾谊传序》设建屏藩以守强圉,吴楚合从赖谊之虑。

从上文我们不难看出“圉”做为边陲、边疆出现的时间最早,其次是做为地名出现则晚了二百年左右,再就是养马和养马人住的地方这也就是秦汉时期了。按时间推论 “陈留圉”做为一处地域名或边陲较为合适,我非常认同韩先生“养马的地方”的见解,不应是某一特定城邑和村名。

尉氏自西周到三国就是养马的圉地了。但是我们不排除圉镇也是春秋时期养马的圉地之说,要知道那时养马主要是放牧,再加上当时地广人稀,圉地阔一二百里不足为奇。据《杞县志》载“圉,春秋郑地,郑取之,苦楚之难,修干戈于境,以御其患,故曰‘圉’”。或曰“边陲之号,郑之边邑之谓。又称养马之地,馆驿所在。”不难看出现在杞县之圉镇在春秋时期是郑国圉地和疆域的边陲,所谓城邑只不过是一座驿馆而矣。

但是圉城何时所筑,则需要历史文献和考古的佐证了。

《说文解字》中讲:“圉:囹圄,所以拘罪人,从羍、从曰。一曰:圉人,掌马者。魚举切从幸从曰,当作从幸从口。小徐本作从口幸。”

尉氏不仅是圉地,还是郑国的别狱,是狱官郑大夫尉氏的食邑之地,尉氏的地名也是由此而来,地名和城邑都有两千七百年左右的历史了。怎能说相对“而杞县圉地的古典记载、遗存考古的证据却相对充分。”而尉氏不充分呢。

再说蔡邕为蔡朗所撰写的碑文: “君讳朗字仲明,盖苍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讫于平襄,周祚微蚀,王室遂卑。碑文中齐鲁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侯分迁,氏家于圉。所记事件发生在公元前493年,我们知道蔡姓是以国为姓的姓氏,偌大的蔡国统治阶层不可能迁居一个地方或一个城邑,“公侯分迁,氏家于圉。”这是一起历史事件的真实写照。

春秋时期蔡国频遭楚国虐杀,几次被楚所迫两次迁都,甚至被灭,再复国,再灭。其仇不可谓不深。而氏家于圉时,郑国国势已弱,其时圉镇频繁属于陈国,间或归郑。而陈国听命于楚,可以说是楚国的附庸。我想蔡国的公侯们若不脑残的话,又有谁愿意被主子逼迫背井离乡,逃难在外,而选择再居家于仇敌之下属侧旁再寻欺负呢。

《春秋左传·昭公五年》记载:“晋韩宣子如楚逆女,叔向为介。郑子皮、子大叔劳诸索氏。......韩起返,郑伯劳诸圉。”这段话的意思是:“公元前537年,晋平公派执政大夫韩起(谥号宣,史称韩宣子)到楚国送女儿出嫁,大臣叔向作为负责行礼的宾客相随。路过郑国境内时,郑国大臣子皮(即罕虎)、子大叔(即游吉)在索氏(郑国地名,在今河南荥阳市)这个地方进行慰劳。韩起事毕返程时,郑简公又在圉地慰劳他们。”

韩先生在《看法》一文中提到“早在春秋时期,陈留圉地曾归郑国管辖,也曾归宋国、陈国(淮阳郡)管辖。两个“曾归”足以说明杞县圉地处在春秋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的时代,此时的陈国是楚国的附庸国,而郑国简公时期国力已经衰弱并与楚国不断交恶。作为一国之君的简公能冒着被楚国抓捕的危险,跑到数百里外的敌国势力范围内去犒劳晋国的韩宣子吗?事实上郑国确实占领过现在属杞县的圉地,但都是短暂的。郑国的东界一般都在现在的通许县城东西两侧徘徊,隐公十一年(前649年)郑侵入许国,许公奔卫。一百一十多年后的郑国远没侵占许国时强大,所以尉氏县城小东门内的啸台紧挨城墙,《县志》载“高十五丈”,笔者认为啸台的前身在春秋时期所起到的应是“烽火台”的作用才符合实际。也只有在尉氏,并且在今尉氏县境内的圉地犒劳才符合事实。

 

蔡朗碑的碑文是蔡邕于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撰写的,时年蔡邕二十一岁。据昭侯徙于州来已过六百四十六年之久,对“氏家于圉”,尉氏的学者多有论述,后人崇祀的遗迹和以蔡邕为傲的碑碣、文献也不泛多处。这里我再对《看法》中关于阮瑀“少求学于邕”提出不同看法。

《三国志·卷三十一·魏书二十一·阮瑀》:“瑀少受学于蔡邕。”阮瑀约生活在160212年,而蔡邕约生活在132192年,古时称少年一般指十岁左右,最大也不超十五岁,因为那是十六岁就成家结婚,被称为成年了。若当时蔡邕住在其老家尉氏的圉村(汉和三国时圉人驻地,后成村延续至今),而阮瑀住在老家阮庄,两家相距仅三公里余,蔡邕若住在新家蔡家庄,相距也不到十五公里,而阮瑀住县城相距也就十六公里余,二人若同居县城,那就近在咫尺了,做为一个少年,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父母也不可能让十岁左右的小孩,跑到七十五公里外的圉县去求学的。

阮瑀约出生于165年,中平六年(189年)蔡邕被董卓征招赴洛阳时,阮瑀才24岁。直到192年蔡邕被王允害死狱中时,阮瑀才27岁,并未入仕,并在送蔡邕赴洛惜别是的燕子坡(今尉氏县西大营镇君李村一带),建祠以祀之。由此可以看出蔡邕和阮瑀当时同居住在尉氏县城的可能性最大。

至于蔡邕被封高阳候的高阳,应为雍丘之高阳,而非圉县之高阳亭也。据《陈留县志》记载“陈留有高阳里,汉郦食其居此。”又载“高阳桥,在楃春门外。”高阳里、高阳亭和高阳乡,都是汉代不同时期的基层行政区域称谓,县管辖乡,乡管辖亭(见图四),亭下就是里,就如现在的县乡村组相似。而高阳亭和高阳桥也有可能是具体的建筑物。更何况乎,史上并没有规定,封地必须是被封者的家乡故里之说。

图四、画像砖门亭长拓片

写到这里我们不妨再了解一下《后汉书》和《三国志》的修撰时间和范晔、陈寿二人修史参考的依据。

范晔于元嘉九年(432年)扬州刺史刘义康的母亲彭城王太妃薨,范晔因丧葬失礼,触怒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据此范晔修《后汉书》应始于432年。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十志未及完成。因涉孔熙先等谋立彭城王义康一案被杀。

陈寿撰《三国志》成书年代不能确定,但他死在晋元康七年(297年)。陈寿修《三国志》前魏国史官王沈修的《魏书》,吴国史官韦昭修的《吴书》和私人撰的有鱼豢的《魏略》这三种是陈寿所依据的基本材料。当时唯独吴国无史,所以《吴史.》的撰写就必须有陈寿直接采集了。

如此来看《后汉书》的成书时间比《三国志》的成书时间相距甚远,少说也有一百五十年。

再看《后汉书》的注者李贤等人的注,他们侧重于对前人所著七种不同版本《后汉书》的诠释,不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并由于参加注的人员较多,又没有对各种版本仔细校订,所以有许多错误、冗杂和疏漏的地方。

如:《后汉书·卷六十下·蔡邕列传第五十下》:“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唐李贤⑨等人在对蔡邕列传注(一)的解是“圉,县,故城在今汴州陈留县东南。”从注解中可以看出陈留在唐时已经是县治所在地,非是郡治所在。而当时圉县撤县,其故城距同为县治所在地的雍丘、扶沟两县要比故城与毫不相连的陈留县近的多,并且境界相邻,为什么不注为“在今雍丘县西南或在今雍丘县昵?”

《三国志》的注者裴松之和范晔同时,论年龄裴比范年长二十,又比范晚死六年。两人虽生在同一时期,同样搜集史料,但用史料的方法不同范编成《后汉书》,裴则用来注陈寿的《三国志》,并将重点放在对《三国志》事实的补漏、充实和考订上,所以三国志的错漏就比较少,可信度也比较高。

我认为范晔的《后汉书》,误将周朝时期的圉地当作南北朝时的圉县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故范晔根据蔡朗碑中的“氏家于圉”,而把蔡邕和出生在圉县的历史名人董宣、高柔、夏馥那样称为“陈留圉人”。

最后我想谈谈尉氏、杞县,有关蔡邕和蔡文姬的遗迹和历史文献:

关于尉氏的蔡氏文物古迹和历史文献请参阅拙作《说圉辩里——再探参阅故里之所在》一文。

杞县的蔡氏古迹都在圉镇,据说有伯喈胡同,还有一口不知筑于何时的文姬井,再就是1599年时任杞县县令的马应龙等人编撰的《杞乘》中《古迹考第三·杞乘十一》“蔡邕墓:在县南五十里蔡丘。按:邕为圉人,蔡丘近圉,盖取其墓以为地名。今不知所在。意者其圮于河乎?”至今也不知在何处的蔡丘,更否谈蔡邕墓了。

杞县有关蔡氏的历史文献中有: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杞县志》卷之六·选举·荐辟中载有来自《后汉书》中的蔡邕生平事迹约有四百字;卷之七·人物·义行中载有来自《后汉书》中的蔡勋生平事迹,约八十字。

《杞乘》中:除古迹中提到蔡邕墓外,还在乡贤祠中提到蔡邕名字,在艺文考第八中载有“《蔡邕集》十卷,《独断》二卷”等字,在蔡氏世家第二中载有:蔡勋、蔡朗、蔡稜、蔡邕等人的生平简介,在列女传第十八中载有蔡文姬的生平。而在《杞乘》的:古圣、先贤、名儒、直臣、高士、笃行以及文苑传、孝行传里都没有提到蔡邕之名。

难以理解的是在《蔡氏世家第二·杞乘二十三》的评语中却有“尝读《中郎集》,谓蔡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因家于圉,宗乃亢矣。若君严之不任新室,钟明之教授生徒,伯直之孤党不群,其渊源远矣。独怪邕以旷世奇才,不思蒙难正志,乃为董卓鼓琴赞事,卒致王允收付廷尉。当其时,虽求黥首刖足,且不可得,岂不惜哉?甚矣,才名之为累也。蔡族自邕而显,亦自邕而斩。悲夫!”而在《列女传第十八·杞乘四十五》载有蔡文姬生平,但却在首句加上“博学多才,遭乱失身者,蔡琰是也。”等字,更不知何意。

可能杞县后来人受马应龙等人之影响,故在之后的志书等文献中就很少提及蔡邕、蔡文姬了,就连风行于明清时期各地八景名胜,都少见蔡氏父女的踪迹了。

我读杜宝田先生在杞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四辑《杞县“十四景”的研究利用一文中,被列入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河南总志》的杞县十四景,看到“圉镇樵歌”一景,本想跟蔡氏父女有关,读后竟毫无牵连。

而在杞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周清怀先生的《杞县八景》一文中“圉城夜月”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是圉城人怀念才女蔡文姬,而把嫦娥误作了蔡文姬。

我不能认同的是韩先生“尉氏最基础的历史凭证存在修改、虚假之嫌”的说法。历代修志都会把新的见解、新的证据,做新的补充。修志就是要修改和补充,并且古代修志者在注入自己的见解和补充时,都要用比原文小的多的字体,以示对原文和前代史志者的尊重(见图五)。

图五、明嘉靖《尉氏县志》

更不赞同全盘否定尉氏史志工作者数百年来的劳动和研究成果。研究、探讨、考证、修改也是历代史志编写的必经程序。谁能保证落笔就准呢,提出来新的见解我们应去探讨、研究、考证。正常的,冷静的论辩是每一个史志工作者的必备素质,而不能以一点而否定全盘。

最后我非常认同韩鹏先生在《看法》结语中 “研究、论证蔡邕圉人、故里固然重要,但研究、论证蔡邕、蔡琰文化更为重要。” 的见地。更赞成韩先生希望尉氏、杞县把源远流长的蔡氏文化,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不断继承、发扬光大。”的倡导,争论的目的应是去伪存真,合理地开发利用,让我们两县史志学者,响应韩先生的倡导,和文化、文史和艺术等界的专家、学者和朋友们携起手来,以实际行动,多做些向蔡文姬纪念馆、文姬文化园(见图六)那样的实际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和我们两县的文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请韩鹏先生和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尉氏县文物保护管理所  副研究员 王小秋


图六、尉氏文姬文化园


 

本文参考文献

1、《后汉书》中华书局  北京19655月第一版 19738月上海第二次印刷

2、《三国志》中华书局  北京195912月第一版 19738月第六次印刷

3、《中国历史大事年表》辽宁人民出版社  沈阳  1985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4、《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社出版  上海  1975年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5、《万历开封府志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州  2017年8月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6、《水经注》重庆出版社  重庆  2008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7、《蔡邕蔡文姬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州  20174月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8、《康熙字典》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  喀什  2002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9、《开封市地名词条选》开封市地名词典编辑部  19868月印

10、《嘉靖尉氏县志新注》吉林人民出版社  长春  2010年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1、《洧川县志译注》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州  201610月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2、《尉氏古今地名词典》尉氏  尉氏县地名办公室

13、《杞县县志5——8卷》嘉靖二十五年版

14、《杞乘译注》(万历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郑州  2015年第一版

15、《杞县文史资料》(112集修订本)杞县  政协河南省杞县委员会  20131

16、《厚重通许》中国楹联出版社  2010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17、《中国历代官制简表》山西人民出版社  太原  1987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鹏谈中国狱官、圉和蔡邕文化
蔡邕·蔡文姬故里在尉氏县
蔡文姬——尉氏蔡庄镇蔡家庄
杞县八景之四
吕强:天子知我忠而不能用
清代 杨沂孙 篆书《后汉书 · 蔡邕列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