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海永:打捞一座古城的“文化记忆”

本文刊发于《文化河南》杂志2019年第一期 作者:冰玉

 



 

河南开封,八朝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当清明上河图的美丽画卷被徐徐展开后,那绮丽繁华的城市风光,悠闲富足的百姓生活,歌舞升平的市井风貌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千年前的大都市。作为北宋的首都,开封的前身东京城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一大城市,这片土地上曾产生过繁荣的文化,古都留下的每一砖每一瓦都包含有文化,每一个切片都能组成一个文化方面的体系,难怪英国历史学家迈克尔 伍德把开封与雅典和巴格达并称为世界文化的“记忆之城”。

 

然而,和所有的记忆一样,这座古城的记忆在岁月的嬗变中也在一点点风化、湮灭,承载“记忆”的媒介也不可逆地走向损毁一途,尤其在城市大规模的拆迁改建这样的背景之下,这个城市的文化记忆链条随时都可能中断,而这些链条一旦中断,那些弥足珍贵的与“文化记忆”有关的东西也许就再难寻觅,被掩埋在一层层的泥沙之下。

 

二十多年前,一位年轻人来到开封古城,为它灿烂的历史文化所惊艳、震撼和感动,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古城,并发誓要为古城做点什么。此后,他游走古城,沉陷古籍;奔走街巷,收购方志;寻访文化老人,抢救散落历史。在发黄的书卷中,在珍存的档案里,在昔日的遗址故地寻找他的梦里开封,做着打捞、保存和呈现这座古城“文化记忆”的工作。

 

如今,翩翩少年已成长为一位温文尔雅、博古通今的文史学者、专栏作家,他就是开封省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开封散文学会秘书长刘海永。近年来,刘海永将自己对开封文化的研究集结成书,已出版《一座城的人文秘境》、《一座城的民国记忆》、《文化开封·园林文化》、《餐桌上的宋朝》等著作。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开封通”。

 

前不久,本刊记者专程前往开封采访了他,听他讲述了他和这座古城的不解之缘。


 

宋文化强大,发展慢也是一种保护

 

记者:你干了这么长时间的“文化打捞”工作,一定和刚开始从事这项工作时的想法不一样了,能谈谈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吗?

 

刘海永:现在干了这么长时间,体会和之前确实不一样了。比如,我原来认为,说到开封,我们宣传的都是宋文化,宋文化就像一棵大树,大树下面寸草不生,其他文化包括明清文化、民国文化等等都被覆盖了,我对此并不以为然。但后来做了很长时间的民国文化,我终于发现,根本逃不掉宋文化,它是宋文化的另一种传承。我们现在的很多东西包括口语、方言、习俗都能在宋的文献中找到依据,比如说现在过年的风俗,正月初一忌针线,不让动针线,在宋代的《岁时广记》里都能找到记载;再比如,现在农村有在苹果树上多砍几刀,来年能多结果实的风俗,这在宋代也有记载;还有,开封话,雨下紧了,这个“紧”字在《水浒》里能找到出处;宋代宴会上有几道菜叫看盘,只能看,不能动,民国的开封有这种风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开封农村仍然有这种风俗。也就是说,民间的很多风俗在宋的典籍中都能呈现出来,这就很有意思,等于找到答案了。日常老百姓的所作所为都是有来源的,都是讲规矩的,不是胡来的。看的书越多,知道得越多,对宋文化越敬畏,开封太厉害了,每一砖每一瓦都有文化,每一个切片都能成一个体系。开封能够在世界闻名,也是因为历史上这片土地曾产生过最繁荣的文化。所以从刚开始排斥宋文化,到后来发现它真是强大。对它充满了敬畏之情。

 

这是一个转变,另一个思想上的变化就是对开封文化保护和发展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开封不是暴发户,宋代的地位在国际上很高,开封是世界城市的化石,没有一个城市像开封这样,地下有几座城,保存得还比较完整。开发商挖地基,随便一挖,下面都是明代的四合院。它不是一朝古都,北宋灭了以后,金代也定都开封,元大都的布局都是按照北宋东京城的格局设计的,甚至北京城的四合院都是模仿的开封的四合院。

 

因此,开封的文化保护和发展定位要国际化,开封在国际舞台上可以和雅典相媲美,这是我们所忽视的,全世界只有一个开封。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保护祖宗留下来的遗址遗迹文物,除了那些不可移动的,还有很多记录开封的历史文献,一定要保护好。我们之所以能回望到北宋,就是因为有宋代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开封的每一条街道,通过北宋的文献,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开封,一千年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无论怎样增高掩埋,城市的格局没有变,开封的街道都是棋盘,都是方格。这样,让我们不但可以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而且还可以透过文字,去重温北宋的繁华。还有,清人写过一部《如梦录》,记载明代的开封,明代的城池街道很多和现在都是重叠的,都能找到地点。这是说要保护好历史文献,除此之外,当代开封人还要做好记录,为后来的开封人留下鲜活的文字载体。

 

英国BBC电视制片人、历史学家麦克尔伍德先生曾说,对文化古城来说,发展慢也是一种保护。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世界上的其它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开封发展得慢,反而是一种成全。

 

心路历程:从失落到再度惊艳

 

记者:刚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肯定没有人支持,您的动力来自哪里?后来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的?有没有受挫折的时候?

 

刘海永:动力来自喜欢。1995年我第一次来开封,看到宋都御街,我觉得太漂亮了,想到贾平凹第一次到西安,暗暗发誓一定要在这个城市做点什么,我就想,我也一定要为开封做点什么。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也为这个城市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慢慢地,我做的事情也得到很多人的支持,顺利的时候还是比较多的。

 

也有受挫折的时候,有一年,在《汴梁报》做“名人与开封”专栏,做了几年,做着做着,我突然不想写了,感到很无助。我先查找文献,又到实地去探访名人的故居,寻找名人的旧影,这些都是近代的名人,他们都来过开封,看到他们曾经走过的道路,坐过的座椅,读过的典籍,仿佛感到了上面还存在着先贤的温度,不禁感叹岁月的无情!联想到周王府附近,也就是龙附近,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他们统统都葬身在湖底下。又看到过去那些大的四合院,很多被分割,变成了大杂院,有的房屋坍塌,人去楼空,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觉。看到这个城市千年以前曾经那么的繁华和辉煌,现在却如此凋敝,人才流失,开封沦为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城市,突然感到很绝望。在文化历史方面,虽然我们的资源不落后,我们的研究和人才却很滞后。

 

201410月份,英国广播公司(BBC来开封找我拍《中华的故事》纪录片,拍宋代,南宋和北宋,一集50分钟,开封占了45分钟,通过现在的镜头去追忆北宋。人家外国的媒体很厉害,脚本很下功夫。他们到开封相国寺去拍李清照曾经待过的地方,到开封书店街拍活字印刷,到足球比赛场上,用现代的图像切入,提到北宋的蹴鞠,通过古代的画寻找北宋。BBC的一个编导是我们中国人,之前曾看到过我的一些有关开封的文章,先打电话联系,又通过电子邮件沟通了半年。他们在开封拍了有四五天,通过翻译我和制片人迈克·伍德先生有很多思想上的交流。

 

为什么我说开封要有国际视野,要国际化发展,就是他们改变了我。我当时光觉得开封历史上很辉煌,可是现在却很凋敝,原来我们看开封是放在国内视野上看,而英国的历史学家看开封是放在全球视野中去看的,把开封和雅典、和古代巴格达相提并论,说开封市是记忆之城,什么是记忆之城?就是世界上古代的一些城市记忆、建筑格局、风俗习惯、人文环境在现代的开封城都能呈现出来。而且他们的很多认识让我觉得很新颖,说到四大发明,他们也改变了我的认识,说在宋代之前的汉代就有印刷术了,只不过当时是小型的,古代的印章就是最早的印刷术,私人印章或官符就是印刷,雕版印刷,但是版比较小,只是几个字而已。他们的思维,他们看东西的格局,给了我很大地启发,我突然发现,我们好像灯下黑一样,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这个城市原来是这么伟大,真是有点对不住它,人家把它当成宝贝,我们把它当成垃圾。所以过去的这种绝望啊、劳苦啊,委屈啊,我觉得都不值得一提了。我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独自上路,默默前行。

 

缺一不可,线索、文献、实地考察

 

记者:能谈谈你做这项工作的研究方法吗?

 

刘海永:应该说这是繁琐地、甚至毫无头绪的事情。开始没计划,没计划就是计划,在杂乱无章中去消化去积累,然后再系统化。现在的研究工作流程是什么?先在文献中找线索,有时候就是一句话两句话,通过线索再去找旁证的文献,然后再去找相关的人和相关的物。比如某个人的回忆录提供了线索,再根据这个线索再去找相关的事件,进行还原,到历史现场去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有时候,某个线索在脑海中徘徊很多年,有时脑海中同时转着好几个线索。

 

因为没有系统研究之前,所有东西都要看,名人系列,建筑系列,抗战系列,解放开封系列等等,我保持了一种对线索敏感的习惯,然后找相关文献,再实地考察,加上推理判断,缺一不可。

 

近期计划,还原宋人的美好生活系列

 

记者:您已经出版了不少著作,能谈谈现在的计划和打算是什么吗?在做哪方面的研究?

 

刘海永:我这两年一直有一个庞大的规划,就是做一个系列,还原宋人的美好生活。第一个要还原的是《清明上河图》。怎么还原?拿其中的一个场景来说,比如说刚入城时,骑小毛驴的妇女,头上带着遮蔽容颜的帽饰,这叫帷帽。这个帽子在唐代是源于新疆少数民族突厥人,如果发展到现在,看到养蜂人,去割蜂蜜的时候带的帽子很像这个。看宋代的帷帽,再看明代,根据沈从文的研究,后来发展为新娘的盖头。通过看《清明上河图》,展现帽子的发展历史,把古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衔接到一起,现在女士夏天穿的防晒衣,就是帷帽发展而来的。透过《清明上河图》,我们能看到服饰服装的变化;再比如方凳,在宋代以前,是没有凳子的,人们席地而坐,到宋代才正儿八经有凳子,一直传到现在。还有,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能看到,人们去干活搬东西,搬完以后,腰间会插上一个“筹”,搬一趟给一根,搬两趟给两根,最后拿着这个“筹”去算账。这个场景,在民国的上海,码头上的工人干活也是这样算账的。在《清明上河图》里能看到,还有人提着东西送外卖的,相当于现在的美团,哈哈,把古今串到一起才好玩儿。刚才提到的帽子的发展,都有考古方面的文物支持,都有证据,做得既严谨又好玩儿。

 

这样,把《清明上河图》做成切片,一段一段来讲述。能做多少切片?还没统计,《清明上河图》的布局都有呼应,都是对应的,只是角度不一样,很有意思。比如这地方有一个和尚,在另一个地方也必有一个和尚。这画有韵律感,讲究节奏,抑扬顿挫,有对应有呼应,这个东西看着才美。张择端是一个伟大的导演,他用蒙太奇的手法,不但让人们在图中看到四季的变化,还让人们们看到一个北宋的纪录片。我把这个纪录片分解了,分解之后去一一呈现。以前也有人解读《清明上河图》,比如,故宫博物院有专家说,《清明上河图》是盛世危言,我不去否认任何学者的说法,我抛开政治,咱们就说民生,说事件,从百姓的视角来看《清明上河图》,还原当时的市井百态。

 

作为开封本地人,我们的研究不只是书本到文献,文献到文献,而是文献到现场,现场到文献,我们是田野考察。《清明上河图》这么有魅力的东西为什么不去开发研究呢,本地人不做实在是太可惜了。

 

宋人美好生活系列,第一个是《清明上河图》;第二个就是《东京梦华录》。从书中还原民生民俗的东西,一书一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再做一本《汴京岁时记》,清人常茂徕曾经写过一本《汴中岁时记》,所谓岁时记就是讲时序节令,风俗习惯的,这本书已经失传了。但是这个选题太好了我想象着按照各个节气去做。这本书给我一个提醒,不要说千年了,就是过二十年三十年,后人都不知道开封有什么了,我小时候经历的,现在的小孩子都不知道了,变化是很快的,而那些曾经有过的东西都与文化息息相关。

 

总之,别人做的是断代史,我做的是贯通史。通过宋代的文献,明代的文献,民国的文献,把整个开封这一千年的风俗和文化历史一一展示出来,不仅仅只说宋代,也下沿到当代,整个任务就是贯通,贯通这一千年的东西,像捅竹竿一样,一节一节给它捅开。

 

 

 

采访结束后,记者很感慨,其实,刘海永的感受是很多开封人的共同感受。身为古都人,显赫的祖先带给他们的自豪和骄傲不言而喻;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古都的地位大不如从前,开封人的失落感亦非常人所能体悟;就像刘海永的经历一样,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这四十年的光辉历程,终于有一天,在和外界打交道的机会和过程中,开封人的眼界被打开了,开始有了国际视野、全球视野,开封人发现并再次确认了自身的价值。原来祖先留下的灿烂文化是这么值得被珍视,是这么应该被发扬光大,开封人不但应该保护好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还要将其发扬光大,让祖先的悠久历史文化为开封带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刘海永以其对古都的热爱、敏锐的眼光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走在了已经觉醒的开封人的前面,成为了古都优秀的文化保护者和探索者,愿他能继续不断地“打捞”下去,为古城留住更多的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梦回大宋
古都随想
穿越千年回大宋 留恋在宋朝民俗风情中
中国诗歌报庆开封会议作品专版
古都开封
六朝古都开封美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