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铸山品读|梅墨生 林散之书法的特殊意义

闲趣(古琴曲) 来自铸山 01:52

 作 者 简 介 

梅墨生

Mei

Mosheng

梅墨生,1960年生,河北迁安人,号觉公。斋号一如堂。书画家、诗人、学者、太极拳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厦门大学艺术学院、中国书法院、台湾艺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所大学客座教授、研究员,文化部国家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评审专家,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委员,杭州黄宾虹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医影响世界论坛副秘书长,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科学与养生委员会委员,北京中医药文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北京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原副主任。

正  文

林散之先生的书法,以“散草”名闻于世。奔逸的笔姿,划沙折股般的笔意,随方就圆、虚实相生的结体,磅礴放旷的气势,综合构成了先生自我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的穿透力、震慑力、感染力、表现力几乎是二十世纪后半个世纪首屈一指的。他参展于全国第三、四届书法展的精品便代表其书法水平。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林散之   草书自作诗   

142cm × 358cm   纸本   年份不详   

北京匡时2014年秋季拍卖会   

成交价:333.50万元人民币

艺术总要有各种表现,各种表现之间有时难以有优劣的划分。换句话说,属于风格范畴的不同,可甜辣因人,与时兴废。作为严肃意义的历史观察(历史观察也有短长之分),从纵的艺术史去衡量一位书家的历史贡献,有时需要时间的配合。而从横向的当代史角度去看,有时会不免身在此山中之短视。欲全面准确地评价一个书龄漫长的颇饮时誉的大家,笔者感到难免臆断。

林散之   叠石酒旗草书七言联   

151cm × 41.5cm × 2   纸本   1987年   

《尚品法书》中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林散之书法的特殊性意义何在?略言之有如下几点:

在有清乾嘉至今的数百年间,虽然碑派书法势如中兴,大家辈出,门户林立,但是相对冷落的帖派一脉却缺少与之共立的大家。

林散之   张继《枫桥夜泊》   

88cm × 106cm   纸本   1982年   

《林散之作品精选集》江苏画店2011年版

人们在阮、包、康诸氏的书法呐喊声中几乎一边倒地投身于断碣残碑、摩崖鼎铭之中。作为对赵、董帖学的过犹不及,已然形成了碑派和糅合碑帖派的天下一统。早期谢无量、沈尹默、白蕉等先生的力挽帖学于既倒,终归以诸家自身的书艺完善为结局。生年不晚而“出世”稍晚的林散老,无愧为回归帖学的巨擘。如果说沈氏诸家发轫于前,不妨说林散之成功于后。这种成功不仅体现在书家本人的艺术造诣的高超,还体现在作为真正的书艺精神领袖的潜移默化地作用所及——对帖派艺术审美的再度弘扬与挖掘,弥补碑派书法膨胀的一些不足点。从林先生在书界的广泛声誉,似可表征这一提法的合理性。

林散之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70cm × 138cm   纸本   年份不详   

《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

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

这里不排除时代风气的趋向性巧合,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事实:林散之书法的突出成就,的确极大地满足了现当代的欣赏心理倾向——洒脱与雄强、淡宕与奇变的辩证统一。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固多。但有一点值得肯定,林体大草的成功,多多少少影响了近年人们对帖派的重新反照,如“书谱风”“尺牍风”“阴柔美”的郁然出现,正是这种回归帖学微澜的后效应。可见,林先生书法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其艺术本身,不容忽视。此其一。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林散之   草书作品   

144cm × 366cm   纸本   1983年   

《云在青天——林散之圆霖书画精选》

荣宝斋出版社2011年版

对于林散之书法的艺术分析与评估,着眼点侧重在他在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的特殊胆识、能力。在相当的历史时期,人们的艺术取值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赵董”以及汉碑北碑等,而对于曾与锺繇并称的张芝草脉,鲜见青睐。张旭、怀素沿黄山谷而下至徐渭、王铎、傅山的大草——狂草路数,逐渐无人问津。之所以然,固然不能摆脱历史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去谈,但来自艺术自身的原因也是重要的。那就是清民以来的许多文人墨客的文化结构愈趋于“小学化”“训诂化”,是理念而极缺少激情,是雕琢而极缺少写意,是书斋化而极缺少江山之助。其结果体现在作品面貌上,便往往点画有余而意气不足,趣味横生而势韵贫弱。

林散之   鼋头渚   

138cm × 69cm   纸本   年份不详   

《林散之书画选集》

江上墨缘书画院2013年版

笔者无意在此全面评议整个明、清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及其优劣,只想提出此议以论证“草法”的日渐衰微。于右任有感于此曾经提倡的“标准草书”并未如愿以偿使草书标准起来,便是于先生重振草书雄风的努力也实在欠缺回响。作为清民之际推重草书的大家之一,于氏草书的贡献已属于历史。及时序至于林散之,80岁而草书名天下,却不仅仅可以以一人之成名视之。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林体草法具有相当成熟的包容性、继承性、创造性。可以并诸旭、素而仿佛比肩祝枝山、傅山而稍胜。来自乃师黄宾虹先生影响熏陶的笔墨功力修养,几乎是现当代少见的。在此,笔者认为,“散体”草书的用笔与造“线”,戛戛独诣,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在古来不多的笔墨精熟而能返生的大家中,应该记上林散之的名字。

林散之   不俗多情草书五言联 

95cm ×  23cm × 2   纸本   1981年   

《林散之书法选集》

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在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的传统笔法论之外,林先生的用笔合理巧妙地糅进了一些山水画中的“皴法”意趣,又大胆借鉴了山水画的水墨法微妙地拓展了笔法的表现力,既新又古,近于干擦的散锋,却能在精湛的指腕控制下裹束随意,独成新异的笔调,这是一种历史性的突破。从1985年问世的《林散之书法选集》上看到书于1973年的《李白草书歌行长卷》《不俗即仙骨》联等作品,我认为书家的笔力、笔法、笔意、笔势都是迹近天然!“请看墙头雨湿处,月影参差入漏痕。”老如的诗句流露出了自我清空豪迈的美学追求。这种追求之成功,入古而不泥古,出新而合于自然,是为妙造。此其二。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林散之   李白草书歌行    

32cm × 225cm   纸本   1973年   

《林散之书法选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年版

事实上,林先生书法在这些领域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的会心与创建。此其三。

详审于林的早年小楷诗稿,我们不禁流连在恬淡的享受中。从书法批评的角度说,我们无法摆脱一种困惑:我们的不同感受,如何找到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语言”,然后才可能深入进去论述和揭示艺术的价值?传统的、现代的、保守的、创新的……种种文艺观念有时难以公平客观地“对话”。为什么忽然想到这里?是因为触及到如何评价林散之草书的问题。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上看,林散之先生是破坏型的古典大师。

林散之   杜牧《山行》

134cm × 67cm   纸本   年份不详   

《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集》

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版

显然,必要的破坏是创造的前提,而创造的真谛离不开取古去古。林散之的草书作品,来自个人性灵,又来自前人传统,也来自它的诗画艺术与江山气象之助。衡诸历代大家,莫不是善于参化天地山川而为我用的。这是林书的又一大启示。

(注:本文原载《一如化蝶——梅墨生书法文选》

梅墨生著,荣宝斋出版社,2016年

配乐:龚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圣”林散之
聋叟——艺坛大家林散之
林散之字好在哪?先看看他是怎么学书法的!
学习林散之书法精神
林散之曾自言:“六十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
林散之笔下的乙瑛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