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对良渚遗址




一个五千多年前的文化遗址,令我心向往之。良渚古城,这个名字震古烁今。

良渚古城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是环太湖地区区域性早期国家的行政中心遗址。它宛如一颗明珠,代表着良渚文化的辉煌成就。2019年,良渚古城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千年的历史烟尘,丝毫没有抹去她独特的魅力。这是我第二次踏上拜访她的旅途了。

一路上,我几乎是无言的。我只想静静欣赏它的壮丽。一条环形的游览路,宛如她的围裙,无数的水脉如花纹穿行其间。我坐在游览车上,望那河渚波光粼粼、草木葳蕤。一坪草,一泓水,一座山,犹如画家笔尖的色点,缀在一张洁净的宣纸上。

在良渚时代,河道运输是城内居民的主要交通方式。这迢迢水网,其实是良渚古城的护城河。涓涓细流,穿起了内城墙的9座城门,就像莹亮温润的手串,戴于湿地脖颈。少倾,游览车停在一块草坪中间,不远处一道高墙巍峙耸立。这里是良渚古城唯一的陆城门,包括3个独立台基和4个门道。一整块土坯墙,竟然如此雄浑厚重——亘古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不由走上前,瞻仰上古文化的孑遗。泥土质地柔和、苍古,似乎还在呼吸,吐纳芳华。一棵水杉高耸入云,也许,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吧?

移步间,便是良渚原住民生活区了。这里是散落的村庄样式,茅草屋星罗棋布。屋顶上方天似穹庐,湛蓝如洗。小型博物馆内,再现了良渚居民原生态的生活、生产场景。古良渚人择山麓而居,筑土台成房,形成大大小小的聚落。他们以木骨糊泥为墙,外涂灰白色涂料,还在屋顶开有气窗。难以想像,他们已能熟练地制造牙器、漆器、陶器、玉器,仅牙器就能制作簇、锥、针、鱼钩等生活用具,更有镯、杖等礼器。制造这些器具自有独立的手工作坊,沿河遍布,仿佛良渚先人终日劬劳的身躯。如今,这里开辟了作坊区,供游客体验。我见那鱼钩精细如针,蠡测老祖宗精心打磨的情境。它是怎么制作的?怎么可以如此精细?没有考据,我无法言说。古人的智慧,总是玄妙高远。智慧的传授毋须借助于语言文字,而是在劳作中自然实现,也许是在挥舞的臂膊上,也许是在灵巧的指尖上。或者说,匠人的手艺也是一种文明的语言,懂的人自然懂得。

一只苍朴的仿制古船,在我脚下静静地泊着,仿佛要渡我回到千年之前,而那古良渚人就是我的亲人。一旁的妻子划起了桨,目光清决,仿佛她就是那个古文明群落的船娘。

莫角山王城遗址,是良渚古城的中心,也是我此访的又一看点。这是一块广袤的黄土地,视野开阔,让人恍若到了黄土高原。大莫角山、小莫角山、乌龟山犹如三颗钻石,镶嵌在土地东、西、南三侧。莫角山遗址南北长约1800米,东西宽约1500米,呈圆角长方形。这里曾经是王宫,见证过城池的荣辱盛衰。考古人员甚至发现了大量碳化稻谷的堆积,推断此地曾建有大型粮仓。而如今,只余几方土台。野草沿台壁蔓生,诉说着“吴宫花草埋幽径”的苍凉。台基周身墙体糊着黄色粘土,有别于此地的原生土质,应是民夫从远地运来。前方不远的台地顶面,有一片面积7万平方米的沙土广场,沙层、泥层交相混杂,自上而下沙层渐厚,泥层渐薄,据说可达13层之多。泥层上留有一个个夯窝,夯土面上还有成排的柱坑,杭籍作家张抗抗对此曾作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像是良渚古人为今人留下的窥探气孔”。沙土广场上,三两石柱武士般孤耿傲立,依然能让人感知到昔日王宫的富丽豪奢。我想要拥抱它们,却自觉渺小如虻。这古国曾经有过的壮丽,太庄严,太神圣,以至今人在它面前只能仰视。

或许是出于好奇,身边一对年轻的男女游客跨过围栏,在宫殿遗址台基旁的草坪上挖起了野菜。神秘文明的沉睡,仿佛瞬间被世俗的熏风惊醒。这一幕不甚和谐的画面,与温润如玉的良渚王城遗址格格不入。“这里是世界遗产,不是你家菜园!”保安见状赶忙上前制止。那对青年男女红着脸连连认错。在王城,我甚至难以忍受喧闹,更何况是对古遗迹大煞风景的打扰呢!

我登上土丘,面对苍茫旷远的大地,聆听大自然诚意的演出。山风穿空,呜呜拂耳,那是良渚王的仗剑呼啸么,抑或城亡国灭的伤悲呜咽?眼前的级级台阶,是你走过的丹墀么?这块土地是否还残存着你的脚印、你的体温?

我不想对良渚王城过多相扰,转而前往反山王陵虔诚拜谒。语言已无法形容王陵的华贵。1986年,考古学者便发现了九座完好的良渚早期墓葬和两座晚期墓葬。若俯视观,这些墓坑错落有致,极如古时的“算筹”,它们一概为竖穴墓,随葬品包含大量精美的玉琮、玉钺、玉璜。这些坑葬规格有别,陪葬品的多寡,对应着墓主人身份的尊卑。显然,12号墓的主人身份最为显赫,此墓穴位于南排中轴处,玉镯、玉钺、玉璜、玉琮一概齐全。出土的玉琮上錾刻着神徽图案,是迄今国内发现的体量最大的一尊。神徽人面兽身,顶戴羽冠,宽鼻大眼,威严八方。学术界称其为“人面兽身纹”,是华夏文明图腾崇拜的重要象征。古良渚人相信,高大的羽冠可以震慑敌人,披荆斩棘;面露獠牙的神兽可以赋予战士们力量,无往而不胜。                                   

这祭祀神祇的礼器——玉琮,内圆外方,荧光剔透。周身的纹饰虎踞龙盘,有种沈博绝丽的殊胜,留待后人解密。我想,这一定是王者的魂。他生前穷奢极欲,兴宫建殿,终究还是化作了黄土一抔。如果时光能够倒流,看到他闭上眼睛的那一刻,或许可以明白他内心的孤独,明白那种“寥落吾徒可奈何,青山青史两蹉跎”的家国命运。而我们这些后来者,又怎么跳脱同样的悲情轮回呢?玉琮或许是一面锃亮的历史镜子。

良渚王城的贵胄之气,已随上古时代的远逝而消散,但先人的智慧之光却依然在照耀这片生养我们的土地。我们所能做的,不是去打扰它,而是静守并延续这一缕历史文化祖脉。历史文化,毕竟是与我们民族的血液奔流在一起的。这座古城,就让它沉睡下去吧。至于喧闹,让它留在城市就可以了。

作者简介

俞天立,英国卡迪夫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曾获得过浙江省首届鲁迅杂文奖银奖、“我的西湖记忆”全球征文一等奖。现为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会员、浙江省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茶当酒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穿越5000年:漫步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
良渚申遗成功,看看良渚文化玉琮有多精美!
良渚古城代表了良渚文化吗?
瞭望
良渚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