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劳动的“全景图卷”--《天工开物》


▲ 明 《天工开物》宋应星著

《天工开物》是明朝宋应星编写的世界上第一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其名是借用《尚书·皋陶谟》中的“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中的“开物成务”二词而成,主张自然界靠人工技巧开发有用之物。该书分为三卷,内容涵盖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不同部门的所有生产技术,书中附有作者自绘插图120多幅,生动体现了古代劳作的全景图卷,画面生动逼真、线条清晰、比例适当、有立体感,直观反映了古代各类器物的形状、结构及其原理,以及各种工艺的生产工序与过程,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 明 《天工开物》内页

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

什么是“天工开物”? “天工”中的“工”与“功”通,“天工”亦作“天功”,“天工”即客观的自然界,“开物成务”,作者说是“盖人巧造成异物也”。“天工开物”承认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的客观存在,承认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的存在及其作用,闪烁着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 明 《天工开物》内页

与《尚书》中所写的“天工人其代之”相反,在宋应星看来,“天工人不可代”。人不能从外界干涉或者代替自然界的行为,只能顺应自然界的固有规律,使天工与人工相协调、使自然力与人力相协调。然而,他又认为在天工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只要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得当,就像用“沉铅钩银法”从不纯的银中提炼纯银等技术过程那样,甚至可以达到“人间巧艺夺天工”之妙,这就是他提出的“天工人工互补”说。“开物”则是根据人类生存的利益将自然界所包藏的各种物由人类加工出来。《天工开物》强调,在人类与自然界良性协调的过程中,技术则成为人与自然界进行沟通的桥梁。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朝崇祯十年),全书按“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分为《乃粒》(谷物)、《乃服》(纺织)、《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盐)、《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铸》、《舟车》、《锤锻》、《播石》(煤石烧制)、《杀青》(造纸)、《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矿物颜料)、《曲蘖》(酒曲)和《珠玉》,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又细分为18卷。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上卷记载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蚕丝棉苎的纺织和染色技术,以及制盐、制糖工艺。中卷内容包括砖瓦、陶瓷的制作,车船的建造,金属的铸锻,煤炭、石灰、硫黄、白矾的开采和烧制,以及榨油、造纸方法等。下卷记述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兵器的制造,颜料、酒曲的生产,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全书还绘制了一百二十三幅插图,注明工艺关键,具体描述生产中各种实际数据(如重量准确到钱,长度准确到寸)。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宋应星--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

宋应星 (1587年—约1666年),字长庚,江西奉新人,生于名宦世家、自幼聪明好学,明万历乙卯年(1615年)中江西第三名举人,历任江西分宜县教谕,福建汀洲府推官、南直隶毫洲知州。宋应星才高学富,沉潜实学,著述宏富。迄今有《天工开物》、《论气》、《野议》、《谈天》、《思怜诗》等著作流传于世,尤其是《天工开物》这部叙述农业、手工业发展的著作,是科学界公认的世界第一部有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典籍,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宋应星也由此成为一位具有世界声誉的科学家,被称为“中国的狄德罗”和“中国的阿格里科拉”。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天工开物》作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意、俄等文本,传遍世界,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公元16-17世纪,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内外市场的开拓,中国社会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出现。这个时代不仅兴起了启蒙社会思潮,还兴起了启蒙科学思潮,涌现出了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一批杰出人物,他们在医药、农业、手工业及地理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天工开物》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

宋应星是世界上第一个科学的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在“五金”卷中,他明确指出,锌是一种新金属,并且首次记载了它的冶炼方法。这是我国古代金属冶炼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世界上唯一能大规模炼锌的国家。宋应星记载的用金属锌代替锌化合物(炉甘石)炼制黄铜的方法,是人类历史上用铜和锌两种金属直接熔融而得黄铜的最早记录。《天工开物》中还体现了诸多物理知识,如在提水工具(筒车、水滩、风车)、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排除煤矿瓦斯方法、盐井中的吸卤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有许多力学、热学等物理知识。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在生物学方面,《天工开物》记录了农民培育水稻、大麦新品种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气候、栽培方法对作物品种变化的影响,又注意到不同品种蚕蛾杂交引起变异的情况,说明通过人为的努力,可以改变动植物的品种特性,得出“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这是世界上关于物种变异的最早科学论断。这一点为达尔文所反复引证:“在一部中国百科全书中,已有关于物竞天择原理的明确记述”(《物种起源》)宋应星以蚕茧为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思想,引起了包括卡尔·林耐(1707-1778)在内的西方生物学家的强烈共鸣。他还将该理论用于实际,提出将有两种不同优势的品种杂交,然后在其后代中选育同时拥有两种基因优势的品种。这已经是遗传学说的先导。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宋应星在声学领域的研究亦走在世界前列,并最早提出了声波的概念。宋应星在《论气》的《气声篇》中专门讨论自然科学中的声学问题,其中包括影响声调的各种条件、声速、声音的传播媒介和决定声强的因素等问题。他还指出传播声音的介质是空气,声的传播方式,就像以石击水所成的水波那样扩散,以波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可见他已有了关于声波的初步理论概念。他的这些思想为此后声学理论发展指出了正确方向。当时,欧洲关于声的传播媒介到底是空气,还是以太微粒或物质微粒,还在争论不休。1649年,德国学者O·盖利克以抽气机作传声试验后,才证明声的传播介质是空气。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宋应星还是世界上最早论述“质量守恒”原理的科学家。他在讨论土石五金的“生化之理”时,从中引出了物质在变化前后“未尝增”与“未尝减”的物质守恒思想。在这130多年后,一个叫拉瓦锡的法国人才最终确立这一原理。宋应星还进一步指出动物体内所含物质成分与植物所含的是同类,而植物是摄取土中无生命养料与水而生长的,从而论证了有机界与无机界之间在物质构成上的统一性。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宋应星的“穷究试验”的科学精神,是科学研究者的楷模。宋应星一生讲求实学,曾嘲笑对谷物无知的“著书圣贤”,批评尽管通晓《易》理,却对使其赖以生活的衣食如何而来的开物之学一窍不通。

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

宋应星于公元1615年(万历四十三年)考中举人,但以后多次进京会试均告失败。他终于下决心放弃科举以求功名的思想,转向实学,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实用科学技术。多次跋涉,见闻大增,他说:“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他在田间、作坊调查到许多生产知识,并且在《梦溪笔谈》的影响下,他鄙弃那些“知其味而忘其源”的纨绔子弟与经士之家,嘲笑对谷物无知的“著书圣贤”,批评圣人尽管通晓《易》理,却对使其赖以生活的衣食如何而来的开物之学一窍不通。他在《天工开物》序中写道:“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想加以验证而无钱,想同人们讨论真伪而无场馆),只得“炊灯具草”,日夜写书,但“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 

▲ 明 《天工开物》插图

在《天工开物》撰写过程中,宋应星十分重视调查、试验,虚心向农夫、工匠请教,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操作要点每每亲自实践体会。例如他叙述锄具锻造技术的时候说,锻成后要“熔化为生铁淋口”,再入水淬火,并指出锄头每重一斤,“淋生铁三钱为率。少则不坚,多则过刚而折。”讲到制作锉具的时候说,錾出纹理后,烧红,必待微冷后再淬火,这是这项工艺的关键,可以防止工件变形和开裂。像这些精湛的技术,只有熟练的工匠才能掌握,也只有深入作坊工匠之中、经过细心观察与研究,才能详细地了解,并做出具体、精确的记述。宋应星还特别注重用数据说明问题。他对金、铜、银比重的描绘和对黄金成色的测定、对油料出油率的统计以及对生产各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人力、产量,对生产器具的规格、尺寸、效率,对产品长、宽、高、深、重量、容积、比率等技术指标所做精确记述,无一不是运用数量、比重等数学、物理方法亲自“穷究试验”的结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天工开物
宋应星和《天工开物》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
笔记类《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序
宋应星《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插图插画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