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南方哪里的面最好吃?
userphoto

2022.12.18 北京

关注

身为一个北方人,世间美食万千,唯有「一碗面」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早在 2000 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制作食用面条。世事经年,由于各地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食材等因素不尽相同,制出的面条品种,可以说吃上小半辈子都不重样!

图片来自纪录片《中华制面》

图片来自纪录片《中华制面》

冲出亚洲的兰州牛肉面、堪称最早方便面的合阳踅面、煤老板们挚爱的刀削面、繁华四九城里的炸酱面、鲤鱼盖着被子睡觉的鲤鱼焙面……

图片来自纪录片《中华制面》

图片来自纪录片《中华制面》

等等……这说来说去都是北方的面,南方的面表示很没面子!今天的主角明明是它们才对。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比起北方对面筋道的追求,南方面条本身的口感,总让我有种味同嚼蜡的错觉,但是……

图片来自《街头美食斗士》

那种「啥啥都是浇头」的 style,或精致,或新奇,足以让我蠢蠢欲动。面条裹挟的鲜美汤汁,费尽心思的万千浇头,一碗下肚,喉咙本能地发出一声“Emmm……”

图片来自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

而且,在南方的「爱面家族」中,也四处充斥着地域的争斗,且听我一碗一碗地讲给你听。

云吞面

这碗面是谁的最爱?

广东省和港澳同胞们率先举起双手+双脚表示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

金黄的银丝面、白里透粉的薄皮云吞、几段韭黄、一碗清澈的汤底,就是《花样年华》里苏丽珍穿着旗袍,手提保温桶里的那碗面。

图片来自《花样年华》

而一碗地道的云吞面有「三讲」:一讲云吞,二讲面,三讲汤

云吞,无疑是这碗面特别的存在。七分瘦三分肥的肉糜,挑起口感饱满的大梁,加入的虾球让它鲜嫩细腻,包成一个个似拖着小巧金鱼尾的形状,煮熟后娇小玲珑的刚好一口吞下。

图片来自纪录片《风味人间4》

碗里的面多为竹升面,只用鸭蛋和鸡蛋和面,大量的蛋白质让它拥有了初级弹滑的效果,再加入一小勺碱水增强它的骨架肌构,接下来就是一种「新型健身方式」的登场

图片来自网络

一根大竹杆放在面团上,一端固定在案板上,一端由制面师傅坐在上面,靠着全身的重量与竹竿协同合作。

下压、移动、在下压,像骑马一样,竹竿在千起千伏间给予了面团自然的褶皱,让它在弹、韧、滑之外,还多了一份“脆”的口感。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取一瓷碗,放上一小撮韭黄,碗底放上五颗出水芙蓉般的云吞,把煮好的竹升面铺在上面,再加入大半碗用大地鱼、河虾子和猪骨熬制的鲜美清汤,这才是一碗汤鲜面爽云吞靓的云吞面。

图片来自纪录片《无饭不早起》

一筷子干爽又不失弹性的银丝面,一个个有虾有肉的云吞,伴随着清甜而不呛喉的汤底,“咻咻”的滑入口中,没错啦,我很钟意啦!

肠旺面

这碗以色、香、味'三绝”而著称的面,是贵阳人的情结,也是贵阳的美食文化。

图片来自纪录片《风味原产地·贵阳》

肠旺面距今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肠”就是猪大肠,“旺”就是猪血,面显而易见就是面条喽。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每一种食材的制作都极为讲究。

图片来自纪录片《风味原产地·贵阳》

这个自带法式慵懒感的面,看起来和上面的兄弟竹升面有点像,但它的修炼,除了「三翻九转四道压」的过程外,还需要静待时间的渲染。

静止一夜,面条的水分流失,在蛋白与麦香的交织间最终塑形完成。拥有了仅需热水沸水汆烫 10 秒,就爽脆劲道的口感。

原创图片

看似简单的血旺,在制作上也有不同门道,分成薄皮旺、嫩旺、千层旺和老旺,说白了就是不同火候的口感。

薄皮旺,拥有一副吹弹可破的肌肤,牙齿轻轻的触碰就能让它爆浆在口中,如同奶油般瞬间化为无形。只可惜因为尺度过大,如今已经被下来禁令。

图片来自网络

现在能吃到的大多都是老旺,这种内外密度一致的猪血,丝毫没有夹生的口感。但合格的老旺在牙齿划破的瞬间,也弹韧得像颗布丁。至于嫩旺和千层旺,由于火候的严格掌控,也基本是绝技了……

原创图片

还有肠,它的首要标准就是「洗干净」,毕竟自带臭气的它,如果没有经过面粉的初洗、盐和醋的反复揉搓,再加花椒、八角等调味料的慢炖,那是万万无法下咽的。

其次,它还要拥有'趴而不烂'的口感,既要有抨弹的肌肤,又能一捏出水。

图片来自纪录片《风味原产地·贵阳》

除了这三位主角外,灵魂的汤底是这碗面的导演,豆芽、脆哨、辣椒也是必不可少的配角。如果还想来点高配的大场面,那就再加一份鸡块。

原创图片

鲜红的汤底、金黄的面条、紫红的血旺、粉白的肥肠、酱紫的脆哨、白绿的豆芽,六味合一地上演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肠旺面。

举筷下咽,红而不辣、油而不腻、脆而不生的风味与口感,吃得人荡气回肠。

豆花面

这碗站(蘸)着吃的面,是贵州遵义的心头好。

原创图片

豆花,这个介于豆腐和豆腐脑之间的存在,与嫩黄的面条搭配,看起来似乎八字不合,可一碗蘸水,让它俩的关系变得稳固结实。

图片来自网络

薄而透的宽碱面条是遵义豆花面的唯一择偶标准。在面粉里加入适量的碱、盐和鸡蛋,就能造出这常见的比韭菜叶子宽,但又比一般的宽面窄半的「盐筋碱骨宽刀面」

图片来自纪录片《寻味贵阳》

雪白细嫩的豆花,也颇具个性。在不产盐的贵州,当地人多以酸和辣代替盐来调味,就连点豆腐用的都是自然发酵带些微酸的窖水,俗称酸浆

图片来自网络

这种由时间和微生物发酵出制成的豆花,内部空隙多而细,不仅没有石膏或卤水的苦涩味,还多了一份独有的豆香。

原创图片

但不管怎么样,两者的结合依旧显得苍白无力,需要有位味道的导师,它就是蘸水

遵义的朝天椒,配上八角、草果、茴香、桂皮等十几种香料熬制的油辣椒,再加上肉臊、花生米、豆腐皮、鱼香菜、盐巴和一点点味精等配料,才是各家秘不示人又勾魂的蘸水。

图片来自网络

将面条和豆花放进蘸水内稍加搅拌,三者如金风玉露一相逢般,让紧闭的双唇内口感层次跳跃,既有缠绕不散的淡淡豆香,还有热辣鲜嫩的激荡,馥郁的蘸水,吃的痛快又饱足。

姜汤面

这碗浙江台州独有的面条,足以在寒冬里御寒取暖。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句老话叫“黄鱼面前有贫贵,姜汁汤里无尊卑”。姜,这个几乎万年不变的辅助,在台州终于做了一回主力。

图片来自网络

台州人对姜的热爱,在这里的街头巷尾是肉眼可见。无论是菜市场还是街边小馆,用红盖塑料瓶装的鲜榨姜汁比比皆是。

图片来自网络

一碗临海小芝的细米面,鲜虾、蛤蜊、虾米干等山珍海味纷纷跳入,晾晒的腊香肠、香菇干和黄花菜干在锅内热油的撩拨下,散发着自然酸香,一场海洋与大地的较量愈演愈烈。

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呈现迷人着焦褐色,用晒干后的姜熬煮几个小时的姜汤,呲啦呲啦加入其中,施展着它与生俱来的调和魔法,让两股势力化零为整,在咕嘟咕嘟中,成就了一碗合格的姜汤面。

图片来自网络

埋头进这碗包山包海的面碗里,尝着姜汁的辣碰撞大海的鲜碰撞出的本地风味,除了食指大开外,那股辣味带来的闷汗散出,用台州话说:“下雪天来上一碗,顶着鹅毛大雪回去都不冷dei”。

面线糊

福建泉州,这座世遗小城,是最早一批的全球化贸易中心,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图片来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这里,也刷新了我对面的认知:原来面可以像一碗用勺吃的羹

细如蚕丝的面线,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特色面食,它的芳龄大约是八百多岁。

图片来自纪录片《早餐中国》

小麦粉混合着水、盐揉搓而成的面团,被捏扯成根根细如蚕丝的面线,晾晒后的它,是面线糊里的关键。

图片来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面线糊的精髓,是用凉水与地瓜粉以 1:3 的比例混合的地瓜粉浆

它让用猪大骨熬制的奶白鲜浓的骨汤,或用鱼干、蛏干、虾皮、鲈鱼等海味熬制的鲜汤,与面线在水火交融的搅拌翻滚下,呈现出了一种「糊」的状态,但又糊而不烂,汤头浓郁。

图片来自纪录片《早餐中国》

可这两样不足以让我一个北方人对它死心塌地,冒尖的浇头才是拿捏我的灵魂所在。

图片来自网络

虾仁猪心大小肠,海蛎蛏子鸡鸭鹅,排骨醋肉鱿鱼蛋,只要你想,一碗面线糊里,可以容得世间万物。

图片来自网络

再搭配上油条和马蹄酥,海的鲜,菜的甜,油脂的馥郁,在筷子与汤勺齐飞间,口水与面碗粘连,“mǐ-sua-gou,ho-jia ho-jia”(闽南话“面线糊,好吃,好吃”的意思)。

沙茶面

福建厦门的沙茶面,是原住民心心念念的老味道。

图片来自网络

《闽南地道风物》中记载:“沙茶非茶。原为东南亚小吃——烤肉串'sate’。经华侨引入厦门、潮汕等地后,其所用的辛辣调料深得人心,最终喧宾夺主,所谓的'sate’变成一种混合型酱类调味料的专指

图片来自纪录片《风味人间2》

而它制作的醇香面汤,也在厦门街头巷尾的犄角旮旯骑楼民居间飘荡。

图片来自纪录片《风味人间2》

用花生、芝麻、虾米、丁香、陈皮等各种原料研磨熬煮的酱料,遇上浓白的骨汤,瞬间幻化出异域的风情万种。

图片来自纪录片《风味人间2》

醇、鲜、辣的汤头醇厚浓郁,喝到口中,还能感觉到花生碎那沙沙的颗粒感,微甜中带有一丝辛辣,香而不腻,恰如其分的挤进了食客的心里。

图片来自网络

再加上猪肝沿、米血、鱼丸、虾仁、豆腐干等 20 多种丰俭由人的配料,厦门人挺着腰杆说:林北诶面,尚好呷!(老子的面,最好吃!)

锅盖面

江苏镇江有三怪: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煮锅盖。而锅盖面便是“三怪”合一的神奇产物。

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口巨大的灶上,有一口巨大的锅,锅里飘着一个小小的锅盖,这便是在制作锅盖面了。

有 300 多年历史的锅盖面,是唤醒镇江人的闹铃。一小把带孔的小刀面,随着竹篓放入飘着老杉木锅盖的陈年老锅中,尽情地吸收着鲜香浓郁的白骨汤,或者酱油调味的红汤

图片来自网络

汆好的面倒入早已放好料的碗里,根根分明的面条,等待着与浇头们来一场碰头大会。

图片来自网络

长鱼、腰花、占肉、猪肝、干丝、素菜等荤素丰富的浇头,均出自火候与时间都恰到好处的烫菜手艺家,也就是做了一辈子锅盖面的店家手下。

图片来自网络

只见他们篓起筷落间,随着浇头的出锅,面汤也注入碗中。挑一筷子面,吃上两块浇头,再配上一叠姜丝和一叠醋,这就是镇江的烟火气了。

热干面

能与北方炸酱面齐名的拌面,我认为非湖北武汉热干面莫属。

图片来自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热干面之于武汉,就好比肠旺面之于贵阳,牛肉面之于兰州,都是最沉甸甸的乡愁。而武汉人坐在板凳上吃,也是一道街头过早的独特风景。

图片来自纪录片《第一餐》

外表粗犷,内心细致面条,在两架巨大风扇的左右开弓下,咸碱的掸面与香油相遇,在水中一烫,武汉人的绝技即将登场。

图片来自纪录片《第一餐》

甭管你是黄芝麻拌(bèn),还是黑芝麻拌,亦或是卤水和红油拌,都讲究动作麻利纯熟。

图片来自纪录片《第一餐》

用木筷快速挑起碗底面条,在最短的时间反复几次,麻酱和调料瞬间冷却附着在面条上。

图片来自网络

呲溜一口,伴着芝麻香的弹韧爽滑面条,在唇齿间上下涌动,夹杂着微微的碱味,没有一丝拖泥带水的让舌头与之交裹缱绻,让多巴胺几何级的向外分泌。

重庆小面

如果你问我,南方的哪碗面自带明星光环,答案一定是:重庆小面。

在山城,最浪漫又接地气的事,就是早上和他或她,一起坐在路边的板凳上吃二两小面。

图片来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微微泛黄的碱面,在油辣子、海椒、花椒面、猪油、芝麻酱、花生碎、姜蒜水等十几种调味佐料的加持下,或干馏,或汤食。

图片来自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搭配上一抹榨菜的灵动,一手托碗,一手举筷,面条与调料缠绵的滋味,辣甜鲜酸中透露着淡淡的坚果香,哧溜几口一碗面即见底。

图片来自网络

如果你还想升级服务,在来点杂酱、红烧、肥肠、泡椒、酸菜等派系浇头,保证让你胃口翻倍。

图片来自纪录片《中华制面》

图片来自纪录片《小城夜食记》

南方的「爱面家族」远不止这些,比如宜宾的燃面、南京的皮肚面、苏州的奥灶面、连江鱼面……每一碗都是南方人对一碗面风味的较真。

图片来自网络

在尘世俗食的烟火间,一碗面总能直击人心,它又如广阔的大海一般,万物相容,笑看风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北面食大PK,来猜猜谁才是真正的大赢家
从500种面条中选出“中国十大面条”,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在武汉,敢自称资深吃货?这几碗面,你还真不一定都吃过!
政务区最贵的苍蝇面馆,还滴样火!凭哼个?
江苏十三市的13碗最馋人的面, 看完就流口水了!
号称“天下第一面”的面条,为什么要把锅盖放在锅里一起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