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79年马三立到王佩元婚宴,为何当众称:按规矩我不能来这样的馆子
userphoto

2023.08.06 北京

关注

前言

“做喜剧的一个矛盾之处,就是做喜剧行业的人在台下没有一个是快乐的。他们都是心里比较郁闷的人。”

这段话是著名相声大师马三立的孙子马小川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尽管马小川从小便受到爷爷的相声熏陶,但马三立却不允许他说相声。

或许正如马小川所说,做喜剧行业的人在台下没有一个是快乐的,而且马三立深知做相声的辛苦,所以,他才不允许其他子孙说相声的吧。

拜师周德山,正式迈入说相声的门户

1914年9月25日,马三立出生在北京,其祖父马诚芳从事评书表演,父亲马德禄是相声八德之一,母亲恩萃卿唱京韵大鼓。1917年,马三立全家迁居天津,这个时候,马三立的母亲因身体抱恙,已经不再唱大鼓了。全家的生活靠着父亲和万人迷李德钖搭伴说相声赚来的钱过活。

不久,马三立母亲逝世,父亲将其寄养在叔父家中。1927年,13岁的马三立考入汇文中学,由于家境困难,他一边上学,一边跟着父兄学艺。实际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马三立从小就十分喜欢曲艺,尤其是相声艺术。就这样,在父兄的培养下,他逐渐打下了“说学逗唱”的功底。

尽管马三立跟着父兄学艺,但父兄对他的要求又高又严,一点也不低。说单口还是笑话,都要做到用词准确、尺寸也要准、“包袱”抖得更要准。这对年仅13岁的马三立来说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除了要求他做到“三个准”之外,父兄还会提问马三立说这句话时要用什么语气?为什么用这种语气?为什么这里要加这个动作?根据父兄的指导,马三立反复琢磨,当他好不容易记下来了,能说下来了,自以为能行了。然而,父兄听后,会十分直白地对他说:“不行。气口不行,动作配合地不好……”于是,马三立就只能继续再练、再琢磨。

后来,相声界的同行们说起马三立来,都不约而同地称他的相声“瓷实”,但个中辛苦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小时候,兄长教他学活练功时,一旦学不好,便免不了一顿打,或是藤条,或是戒尺,若是手边没有工具,就用手打他嘴巴。多年后,马三立想起当初的经历还会忍不住直哆嗦。

1929年,还没高中毕业,马三立便因家庭原因辍学,并开始赚钱养家。当时,卖艺是有规矩的,其中一点就是如果想要靠说相声挣钱,就必须正式磕头拜师,同时加入班社。否则,就算你家里几代人都是说相声的,也不允许你干这一行。

1930年,在父亲的推荐下,马三立拜了周德山为师,正式加入了说相声的门户。周德山跟马三立父亲是师兄弟,也是“相声八德”中的一员,因此,周德山对自己的这个徒弟很是关照。

当时的天津,娱乐行业繁荣,各地的艺人都来这里“赶码头”,尤其是干曲艺的,唱戏、唱大鼓、说相声的,只要能在天津站得住脚,就是很厉害的一号人物了。

天津的相声竞争激烈,马三立虽已小有名气,但他的技艺进展不大。思来想去,他意识到了不精进技艺的危害。如果决心把相声当作终身职业来干,就一定要学好、学精。此后,无论多难的段子,马三立都刻苦学习、熟练,至于“抖包袱”的时机,他更是反复钻研。就这样,勤学苦练了好几年,他的技艺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1933年,19岁的马三立成家了。为了让他娶妻,家里专门借了一笔高利贷,后来,父亲为还这笔账四处演出,省吃俭用,每月往家里寄回些钱来。然而,1935年,马德禄病逝,马三立开始承担起了全家人的生活开支,他每天辗转各地说相声。

除了奔波于各地说相声赚钱养家外,马三立还深受当地地痞流氓、恶霸“飞帖打网”的骚扰。

“飞帖打网”是指当时有权有势之人借着办喜事、丧事或是祝寿的机会,广发请帖,强行要对地位低下或势力弱小者收敛钱财。

马三立不敢惹事,只要收到帖子,即便没钱,一家人也要勒紧肚皮,凑出钱来。养家的重担、债主的利息、“飞帖打网”的应付……重重压力下,马三立最终一连三月病倒不起。

这一时期,幸亏有师兄弟的接济,家里的生活才勉强维持下去。病好后,为了多挣点钱,马三立决定多出去说相声,从咸水沽、塘沽一带,到唐山、昌黎、秦皇岛,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的声音,这些地方来往过客不少,他的收入终于有所增加。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便结束了。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天津宵禁戒严,艺人们为了生活各奔东西,或是转行,或是离开天津。

这一时期,马三立深刻体会到了在旧社会讨生活的不易和心酸。

“我们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艺工作者”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马三立被北平城内的喜悦氛围感染,情不自禁地加入了欢迎解放的游行队伍里。此后,北平城内取消宵禁,平津铁路开始正常运行。虽然戏院剧场还没有开门营业,但电台广播已经恢复了,马三立又开始讲起了相声。上场前,马三立会认真听有关共产党政策的讲话和告示,这也是他最初政治学习的开始。

这一时期,马三立的相声获得了不少好评,演出效果很好,不少电台听众还专门写信,点名要听马三立的相声作品。马三立等相声演员不仅收入稳定、增加了,而且也多了不少良师益友,一切都在肉眼可见地好转。

马三立曾感叹:“这是因为共产党来了,我们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艺工作者,有了尊严,有了地位,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啊。”

1950年春节,马三立从北平回到天津过春节,家里家具齐全,饭桌上年夜饭更是前所未有地丰盛。妻子的脚上第一次穿上了皮鞋,在家里走来走去,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马三立第一次发现皮鞋走路发出的声音竟然如此悦耳。他还专门买来红纸,贴上了对联,上面写着“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

作为新社会的文艺工作者,马三立这一时期创作出了不少歌颂新生活、新社会的作品,尽管相声历来以讽刺为主题,揭示残酷的社会真相。但现实生活却为他提供了不少新的歌颂的主题。

1953年抗美援朝中,马三立忽然进入朝鲜为志愿军官兵演出,历时两个多月。当时,报名前往朝鲜进行慰问演出的曲艺人员很多,经上级批准,马三立被分配在慰问团第六分团演出队,并担任副队长。

穿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服,马三立既紧张又充满荣耀。他没有目睹过炮火纷飞的战争场面,更没有亲临一线阵地。战场严肃的氛围让他有些害怕,但志愿军战士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为他们的安全作了周密、细致地安排。他渐渐地放下了恐惧,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演出中,先后共在朝鲜演出了150所场。回国后,马三立在北京进行了汇报演出。

1954年,马三立润色、排演的相声《买猴儿》一经演出便收获了大量好评,他在作品中塑造的“马大哈”这一形象更是家喻户晓。

1955年,马三立应邀在政协礼堂演出,周总理也在现场听了《买猴儿》《扒马褂》,听后,周总理鼓励他继续创作表演,还大赞这是“笑的艺术”。

1956年,毛主席来到天津,特意听了马三立表演的《买猴儿》,还接见了马三立等人士。马三立握着毛主席的手,激动地问道:“主席,您认识我吗?”

“当然了,马大哈,马猴子嘛。我在广播中听过你的相声《买猴儿》,但是没有见过面。”紧接着,毛主席又问起了他:“你说了多少年相声了?什么文化程度呢?看书吗?看什么书呢?”

马三立一一回答了毛主席的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国内形势的变化,马三立失去了说相声的机会,并被安排到了农场、郊区劳动。尽管环境发生了变化,但这并没有让马三立萌生放弃从事相声的想法。

1985年春晚的节目单上,赫然出现了马三立的名字,这一年,他已经70多岁了。这也是他第一次参加春晚。

当他站到春晚的舞台上时,下面立即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身穿单薄长衫的马三立在表演完原定的内容后,见台下观众热烈地反应,便提出再演一段。导演也没有拦着,就这样,马三立再次表演了九分钟。

此后,马三立便再也没有上过春晚的舞台,这也引起外界种种猜测。

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先生后来作出了解释,他表示:“马三立先生认为马派相声以描绘小市民形象为主,并对其进行调侃,不符合春晚的主题,也不适合在春晚这个平台播出。因此,马三立之后便不再上春晚了。”

除了在相声方面保持严谨的态度,在对待家人时,他更是严格要求。

一次,央视曲艺杂坛筹划了一期马老祖孙三世同堂的节目,节目组找到马志明,马志明听后,高兴地告诉老爷子。但没想到的是,马三立一口回绝了,他说道:“你不能借我的蔓儿,扬你的蔓儿,如果这样,你就永远成不了蔓儿。”

所以,马三立始终没有和马志明同台过。他要求儿子有能耐就自己使去,不要借自己的光。

鼓励、鞭策年轻的相声演员

1979年,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这一年10月,马三立作为天津文艺届代表出席了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他终于等来了重返舞台的机会。

回到天津后,马三立来到了曾经的剧团,看着剧团的景象,马三立才知道,剧团已经许多年没有其他演出节目了,只靠着王佩元的相声《挖宝》才得以勉强维持度日。

王佩元的相声作品《挖宝》为何能够始终坚持演出?因为为了创作出这样一部作品,王佩元曾在工厂里跟工人们同吃同住三个月,他深深地融入到了工人的生活中,深刻体会到了工人的艰辛。因此,基于现实创作出的《挖宝》自然很受人民欢迎。

马三立见到王佩元后,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感动地说道:“这么多年多亏有你,要是没有你,剧团恐怕是真的不行了。”

王佩元听后,眼眶泛红,说道:“您别这样说。跟您比,我是小辈。如今您回来了,时代也变了,以后咱们都是好日子,一定会苦尽甘来。”

马三立在听完王佩元的相声作品后,不由得感叹“后生可畏”,此后,两人一起交流相声理念和技巧,并逐渐加深了对彼此的了解,马三立也得知了王佩元这些年来为了剧团做出的努力和他生活的不易。

剧团的收入本就不多,王佩元又一直待在这里,虽然有相声作品,但也并没几个钱。尽管如此,他依然十分坚定地表示“我要继续说相声,我只想说相声。”这样的精神令马三立十分感动。

在得知王佩元年近三十,仍然没有成家时,马三立便开始为王佩元介绍起了对象。与此同时,如今剧团的情况也开始好转,各类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王佩元的相声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广泛关注。他向剧团申请的房子也获得了批准,一切苦尽甘来。

不久,王佩元的人生大事也终于定了下来。结婚当天,王佩元特意邀请自己最敬重的老前辈马三立来参加婚礼。

婚宴定在登瀛洲,一共办了14桌,高朋满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马三立来到了婚礼现场,他没有多交际,只是安静地坐在酒席前,但面对一桌子的美食也不动筷子。

到了敬酒环节,王佩元特意带着新婚妻子来给马三立敬酒,这时,马三立一脸严肃地站了起来,当众说道:“佩元,今天是你的好日子,但按照规矩,我是不能来这样的馆子的。”

在场的宾客听后,十分震惊,甚至误以为两人之间有了什么矛盾。

就在周围议论纷纷之际,马三立盯着王佩元问道:“佩元,你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说吗?”

王佩元也没想明白,他心里也十分紧张,误以为是自己招待不周。

这时,马三立大声说道:“因为我是回民啊。”

话音刚落,众人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起来。王佩元也才反应过来,他激动地一拍大腿,立即叫来服务员让上一桌回民菜。

马三立摆了摆手,对他说道:“这回民菜我就不吃了,不过,这杯喜酒,我得喝。”

马三立年事已高,已经不适合喝酒,但他举杯将自己杯中的白酒一口喝掉了。王佩元见状深受感动,他能感受到马三立身为长辈对自己的宠爱。

这时,王佩元笑着说捧哏道:“好水量呀。”

众人恍然大悟,明白原来杯中是水呀。

当时,人们都知道马三立出生于北京,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祖籍是甘肃金昌的永昌县,是回族。

此后,马三立继续在相声领域钻研,创作出了大量优秀作品,获得广大观众一致好评。形成为了颇具自己风格的相声表演形式。今天的相声历经几次变革,也深受广大年轻人喜爱,这离不开马三立先生的贡献。

2001年12月8日,马三立在天津人民体育馆举办了从艺80周年告别演出。在最后一次演出中,马三立问了观众一句话:“我值吗?”

“值。”观众们给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马三立一生给观众带来了无数的快乐,而在最后的告别演出中,观众们也报以真诚的认可。除了精湛的表演技巧、艺术水平高之外,马三立的人格、品德更是摆在第一位的,做人低调谦和,主动提携后辈,他是所有人的偶像。

2003年2月11日6时45分,马三立因病逝世,享年89岁。临终前,马三立特意留下遗嘱,要求丧事一切从简,不搞遗体告别仪式:

我是一个相声演员,也是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我按照党的要求,用相声,用笑声,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天津的父老乡亲,给予了我很多荣誉和关爱。我也曾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我心里的感谢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人总是要死的,我有最后一个请求,就是在我过世后,请将我的丧事从简办理,我不愿再让各级组织为我费心费神;同时我的朋友、学生和再传弟子也比较多,所以不搞遗体告别,不接受花篮、花圈、挽联,不接受钱物。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而不能给大家添麻烦,给国家浪费钱财。我衷心祝愿相声繁荣,人民幸福,国家富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79年马三立参加王佩元婚宴,为何说:按规矩我不能来这样的馆子
民国曲艺神秘行当经励科,科内一人能骂侯宝林欺师灭祖
马三立
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坎坷一生--李玉霄
马三立在济南的“酸甜苦辣”
相声天才殒命天津,他若活着,侯宝林马三立都得尊敬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