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调查 | 当代青年的中国式奋斗

“北京青年1%抽样调查”是以北京青少年群体为样本,通过社会调查的专业方法,调查解析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青年整体发展状况的首次实践。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3月,北京团市委组织了专兼职团干部、社区青年汇社工5000余人,邀请12所高校、6所青少年研究机构进行专业指导,走进青年工作生活中,面对面地与青年交流、访谈,共调查10.8万个青年样本,得到1313组1661万条数据。经过多角度的统计分析,对当前北京青年群体的数量结构、区域分布、生活状况、思想意识和利益诉求有了进一步了解,形成了对当代城市青年时代特征的新认识。

基于这次大规模的首都青少年群体调查,北京青年报社制作出品了大型社会学纪录片《中国式奋斗》,全景式反映当代北京青年的奋斗人生,让每一位青年人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梦想与奋斗,从而更加坚定地去追求和实现梦想。

一、北京青年的基本结构

北京,是一座青春的城市,6~35岁常住青少年人口990.46万,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47%。按照职业特征分类,北京青少年可以分成“学生群体”和“从业青年”共计11类群体。

同时,作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北京还聚集着许多备受国家和社会关注的新兴青年群体,如“蚁族”,高校青年教师,网络从业青年,新闻媒体从业青年,以流浪歌手、青年画家、演艺人员为主的流动艺术青年,流动人口二代等。

二、当代青年的八个时代新特征

当把22个青少年群体的数据放在一起比较和思考时,我们感到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当代青少年在流动特征、行业分布、群体类型、交往方式、思想状况、压力困扰、组织覆盖、发展希望8个方面呈现出明显区别于以往且时代性很强的新特征。这些特征成为我们认识和判断当代青年、开展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础。

1.新流动特征:流动青年群体庞大,城市融入程度差异明显

在京工作生活的非京籍流动青少年数量持续增长,到2013年底达534万,占全体青少年的54%。2014年,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流动青少年持续增长的趋势得到了遏制。北京流动青少年来源省份前六位是河北、河南、山东、黑龙江、山西、安徽,共占总量的63.7%;其中来自河北的最多,占总量的25.7%。

从融入北京的程度看,北京青年已经分成了5个区别明显的圈层。

“原住型”户籍青年

出生在北京或儿童时期就取得北京市户籍的青少年约有312万,占青少年总量的31.5%。他们对北京的认同充分,接受较好的教育,在工作生活上能得到家庭支持。但职业分层不理想,由于城市拆迁,主体部分迁居到五环附近及以外的城市边缘地区。

“迁入型”户籍青年

上大学及工作以后取得北京市户籍的青少年约有144万人,占青少年总量的14.5%,他们主要是具有较好的高等教育背景,在体制内单位工作的群体。他们整体上就业稳定,待遇良好,职业层次较高,主要集中在中央及北京市级机关事业单位。他们在社会交往圈、获得亲属的生活支援、未来带动父母迁入北京养老等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门槛型”流动青年

非京籍但在京拥有自购房,或虽无自购房,但在京居住8年以上,收入水平在整体青年平均收入水平线以上的青年群体,约有70万人,占青少年总量的7.1%。其中相当部分供职于新闻出版、媒体娱乐、非公科技企业、创业型企业等体制转轨型单位或其自身是自由职业者。他们总体上收入和住房状况良好,生活稳定,但受限于户籍门槛,在购房、购车,特别是子女教育方面遇到制度障碍。

“普通型”流动青年

流动青年的主体部分仍是来京时间较短、未有自购房、收入水平在平均线以下的青年,约有330万人,占青少年总量的33.3%。他们更具有一般流动青年的特征,尚处于职业发展初期,工作居住方式分散多元,流动性强。

流动人口二代

非京籍青少年中约有68万人出生在北京或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跟随父母到北京,这类群体占青少年总量的6.9%。他们的家乡观念淡漠,对北京有一定的文化认同,但生活、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在完成高中学业、参加高考、享受社保等方面存在困难,是“已经北京化”但又无法成为“完整北京人”的群体。

2.新行业分布:2/3的从业青年聚集在传统单位以外

与以往北京青年主要分布在“体制内单位”不同,当前,分布在学校、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中的青少年占到全体青少年的48.8%。特别是在从业青年中,在非公企业就业的青年达到400万,是在国有企业就业青年人数的2倍,还有近90万的各类非正规就业青年及无业青年,而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萎缩至9万人。整体而言,在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各类新型、非正规就业的青年共有506万,占从业青年总数的66.6%,即每三个从业青年中就有两个在“传统单位”以外就业。

从业青年的组织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全市18~35岁的流动青年为例,他们当中,在工业园区中就业的青年产业工人约40.6万,在大型商场、市场中就业的青年销售人员约38.7万,相对集中管理的建筑业和保安业青年从业人员约37.5万,其他为分散就业和居住的流动务工青年。上述不同类型青年的人员来源、教育程度、工作方式、待遇水平、居住方式、组织化程度等都有很大区别,对于这类群体很难用传统的青年工作组织体系、单一化的工作手段进行有效的联系和服务。

3.新群体类型:众多意识形态影响力大的新兴青年群体在北京聚集

如“蚁族”(流动大学毕业生),2014年底在北京约有90万1980年以后出生、大专以上学历的流动青年,主体居住在西北四环至西北六环路之间城乡结合部的社区和村庄中。他们初入社会,工作流动性大,生活相对艰苦,文化层次较高,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如“网络从业青年”,互联网公司在北京高度聚集,网络从业青年约有61.9万,主要是分布在中关村“一区十六园”及朝阳区传媒走廊的“小编”和“码农”们。这一群体以流动青年为主,工作生活高度依赖网络、对网络舆论有较强的影响力,自我提升意愿强烈,生活状态不稳定。

又如“流动艺术青年”,在北京从事美术创作、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的流动青年约有8.4万人,其中62%集中在通州区宋庄、朝阳区798、怀柔中影基地等区域。他们是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活跃群体,也是崇尚艺术、追求自我、敢于批判社会、意识形态影响力较大,又面临较大生活压力、思想辨识能力不高的青年自由职业者群体。再如“高校青年教师”,在北京有90所高等院校(211高校26所,985高校8所),高校青年教师约有2.6万人。他们学历层次高,价值观趋向多元,自身又面临“职称拥堵”、科研压力、住房困难等现实问题,其自身的成长进步和对北京85万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

此外,活跃在各高校、创业孵化器、创业空间中的“创业青年”,聚集在新闻媒体单位的“媒体从业青年”,数以十万计国别分布明显的“外籍青年”,广受社会关注的“残疾青少年”“贫困家庭青少年”等群体,都成为青年工作者必须特别联系服务的新兴群体。

4.新交往方式:青年交往圈以同学同事为主,互联网催生大量青年自组织

调查显示,北京青年的朋友交往圈不大,最紧密的交往对象是同学(65.5%)、同事(15.7%)、同乡(9.4%),与亲戚、邻居的日常交往较少。但当青年遇到困难时,69.8%的人认为帮助最大的还是家庭及亲戚,在对创业青年的调查中发现,目前青年在创业的起步阶段主要依靠家庭支持。网络生活成为常态,北京青年中每天上网5小时及以上的占21.3%。青年的网络行为总体理性,遇到网络声讨、网络签名等群体性网络行动时,表示通过发帖或跟帖参与讨论的仅占3.9%、转帖传播的仅占2.9%、表示可能在现实中开展行动的仅占0.9%。

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青年的交往方式也转向网络,55.6%的青年选择微信和QQ作为与朋友沟通、参加组织活动最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互联网使远距离、陌生人的长时间、持续性交流成为可能,这一特征迅速改变着青年自组织的运行方式。青年主要参加的自组织有同学组织(22.8%)、同乡组织(7.2%)、网络组织(10.7%)、兴趣组织(19.2%)、公益志愿组织(12.7%)。目前,青年的社会交往尚未延展到公共事务的社会参与中,通过学校或单位(43.2%)、社区(14.7%)进行社会参与、意见表达,仍是主要渠道。

5.新思想状况:青年价值观总体健康向上,部分群体的政治认同态度值得关注

青年思想倾向调查显示,北京青年总体上有着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对“人生价值在于奉献”“别人需要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但对“社会公平”的认可度则较低。对于“作为中国人你是否自豪、中国梦一定能实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一定能领导中国走向强大、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等考察政治倾向的问题,中小学生、青年农民、创业青年和青年教师持认同态度的比例较高,大学生处于中游,新闻媒体从业青年的认同度普遍相对较低,而网络从业青年在各方面的认同度几乎都是最低的。中央企业青年、“北漂”艺术青年、非公企业青年、网络从业青年、市属国有企业青年中“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的比例均未过半。

6.新压力困扰:职业发展不确定和住房压力,成为城市青年的突出困扰

青年的压力和困扰具有时代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质匮乏,家庭出身和政治表现是青年的主要压力来源,七八十年代,就业不充分、社会思潮复杂多元,在思想及工作生活上对青年造成不同程度的困扰。调查显示,与以往不同,当代城市青年的压力和需求,主要集中在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房价攀升所带来的生活压力方面。

总体而言从业青年就业比较充分,即使是社会资源相对匮乏的“蚁族”(流动大学毕业生),其就业稳定性也很强,调研显示该群体中暂时未就业人员仅占6.9%,就业间隔时间为一个月左右,普遍表示找工作并不困难。但在从业青年的职业发展方面,由于传统单位体制和职称晋升体系逐渐解体,从业青年的发展希望、向上流动的前景与以往相比更加模糊和不确定。从业青年对自己工作前景的满意度较低(总分5分,得分3.23),“满意”或“非常满意”的仅占35.9%,而其中农业青年(25.1%)、新闻媒体从业青年(30.1%)、市属国有企业青年(31.5%)表现出迷茫。

调查显示,从业青年的月平均收入为4536元,月平均支出为3244元,占到月平均收入的71.5%,普遍呈现“收支相抵、盈余不多”的状况。住房是所有从业青年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支出最多的项目。约30%的从业青年拥有自购房,月均偿还房贷3438元。约340万的从业青年租房居住,月均房租1730元。文化层次较高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自购房比例为34.4%,稍高于所有从业青年的平均值。高昂的房价成为当代城市青年最重要的经济压力来源。

7.新组织覆盖:党团组织资源在青年群体中分布不均,青年之间希望党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差异性大

青年党员在各群体中的分布呈现明显差别,“北漂”艺术青年、非公企业青年、创业青年、农村青年中党员比例最低。调查显示,在学生和职业青年群体中,团员平均占全体青年的38.4%,但基层团组织覆盖不均,调查中非公企业青年中有54%表示本单位“没有团组织”和“不知道有没有团组织”,57.3%表示“没有参加过团组织的活动”、农业青年的这一比例分别为31.7%和41.9%、社会组织从业青年为37.3%和38%、市属国有企业青年为21%和31.6%,这四类群体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群体。而这四类青年群体也是党员比例偏低的群体。非公企业青年、国有企业青年这两个群体基数较大,是今后共青团工作要着力加强的领域。

在“您最希望参加哪些活动”的调查中,运动健康活动、志愿公益活动、学习培训活动是各类青年都比较喜欢的活动,体现出当代城市青年健康向上的积极状态。但群体间的需求也有明显差异,除上述三类活动外,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更喜欢文艺比赛活动、参观实践活动,市属国有企业青年、非公企业青年更喜欢就业创业活动,农业青年更喜欢普法维权活动。

8.新奋斗精神:青年奋斗精神突出,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

尽管面临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等诸多问题,但仍有80%的北京青年坚定地认为“奋斗一定能成就人生”,86.3%的人表示“我的家庭会过得越来越好”,85.3%的人表示“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正是因为看重未来,所以当代北京青年能够正确看待当前生活,尽管多数青年正处于事业生活起步阶段,但“关于自己的状况,您是否觉得满意”,只有9.3%的青年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当代青年对北京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并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71.4%的青年认为北京这座城市的发展会越来越好,55.7%的青年选择未来五年仍留在北京上学、工作或创业。从职业流动方面看,北京青年认为最向往的就业单位是中央级单位,中央国有企业、中央事业单位、中央党政机关占据前三名,比例分别为14.2%、12.4%、10.2%。对于“客观来说,您是否喜欢北京”这个问题,只有17.8%的选择了不喜欢或非常不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京城中的5个年轻人,不得了
流动时代下的青年关怀|青思考
陕西:团组织为快递业青年“当红娘”
中国青年,你在奋斗么?
什么是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
310万北漂青年:近半初中学历 1/4来自河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