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月拾粹之二》 朱丽华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说起我的原籍“潘家桥镇”恐怕没几人知道,但要说太湖那可是人人知晓。潘家桥镇就离太湖二里多路(这是从山坳里穿裹去的里程)可想而知,这片区域水系纵横,稻麦飘香,是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
  说到此,不能不先说一条古运河支流,无名支流横贯南北,两岸乡民交通不便。直到明朝,一位潘姓官员独资建造了一座无名木桥,后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木桥渐趋倾塌。
  大约在乾隆年间,潘家后人多方筹资,并建议改建石桥“务为永远不拔之基”最后甚至卖田补资,终于完成了心愿。此桥正当锡、宜、武交通要道,方便外地商贾及乡民的货物往来,给地方造福。乡民感潘家几代人的厥功匪浅,故而将此石桥冠名为“潘家桥”哪条无名支流辄冠名为“潘家河”而“潘家桥镇”之名也因之而来。
  潘家桥原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用青石板舖就,无一点类似粘结物。桥两侧爬满了青苔和蕨类植物,尤其桥墩,幽绿重碧,已看不出原来的本色。磨秃了的边边角角及大小麻点,记载了它的沧桑年华。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以及战火的摧残,依然固若磐石,可见古代匠工的智慧,着实令人起敬。
  桥下就是那条冠以潘家河的支流,东面原是货运自然码头,十里八乡的农产品,以及外地商贾都在此货运往来,互通有无,直接给潘家桥镇带来繁荣昌盛。小时候多次跟妈妈回乡,就在这码头下的船,故印象非常深刻。
  晴天还好,若是雨天那就糟了,江南的雨水又特别的多,好像每次去都在下雨。船停了后,一块长长的跳板,从船舷搭到泥岸上,大人都得小心翼翼地挪步,轮到小孩子,一般都是艄公主动帮忙,抱起孩子一溜颤动就上了岸,哪利索甚是令人敬佩。
  别以为过了跳板就算上了岸,到岸上还有十来级青石阶呢。石阶磨得溜光,加之上面流下来的混雨水,一步一个滑溜,我紧紧拉着妈妈的衣角不敢放手,满以为上完石阶就好了。错!和泥带雨水的岸上,一脚下去甭想把鞋拔出来,妈妈教我捡有草的地方下脚,果然省力多了。

  
 
  幸亏这条路很短,不一会就到了桥上。被雨水洗得干干净净的青石板,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小麻点,等于天然的防滑设施。过了桥,就是潘家桥最繁华的商业街。每个店铺门前挂着各种标志的小旗,一看就知道是卖什么的,我舅公在镇上开了家牛肉馆,门前的小旗上画了一只牛头。
  斑驳陆离的碎石板路,有的地方直接就是泥土,很是难走,特别是雨天。舅公说:“别看现在这样,听说从前路面全是青石板,只是年深日久不成样了”是啊!沧海桑田啊!
  穿过商业街就是土公路(现在已是水泥路了)好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滑溜,穿过公路,即是一望无边的稻田,及各种几何形的菜地,勤劳的乡民一寸土地都不舍得闲着。沿着曲曲折折的田埂,不到一里路的功夫,就是掩映在浓绿丛中的小山村——陡门塘,哪就是我的出身之地。


====================

原创作家简介:朱丽华,78岁,汉,原籍上海,现住址:青岛李沧区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雨天绝不能错过的唯美古镇!漫步青石板路,仿佛一秒穿越到江南
古老的青石板桥
姑苏古桥:注定“姓潘”的潘家桥
我多想再见你,在云烟成雨的江南
冬钓第一集--雨中的桥
有雨的巷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