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佶《听琴图》狼窝里飘出的欢乐的乐章
   
瞅了半晌,到最后也没看清楚《听琴图》是怎么画出来的。工笔画,哪来的“朦胧”,不要说年代久远,久远不是囫囵的借口。点,划,线条,皴一个也不能少,赋彩,阴影,层次,反侧一样不能少。少了这些基本要素,还能是工笔画吗?少了这些,古代书画还有何意义?



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赵佶的瘦金体《千字文》,曾经专门写过文章,论证了《千字文》是无可辩驳的是印刷品。《听琴图》这枚徽宗的“御书”和上搏的《千字文》上的“御书”印章就是一个模子出来的。这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伙子人干的,他们是有组织的一致行动人啊。

他们往往会用绢本印刷来掩饰,正是因为有了经纬线条,让放大之下的印刷特征和经纬线条混淆起来。黑白印刷,人工上彩,当然能够让印刷的特征再次衰减。这个“听琴图”也不例外。

为了让《听琴图》更好看些,电脑上无论再三美化,也依旧摆脱不了印刷的痕迹,现在就让我们做一个特写工作,以便加深理解。



印刷和手绘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严重的信息丢失,我们给出一个来自于民间调查的版本,同样采用特写的方式。


站在技术的角度,我们至少可以非常确定,这是人工手绘的作品。因为有笔触的。我们完完全全可以看到笔起笔落,哪里宽,哪里窄,也能看见衣褶背后赋彩的浓淡渲染。这一特写,轮廓勾勒明明白白,线条技术的近乎完美。胡须的表达也是特别清晰。而故宫版本,在比对之下,究竟丢失了多少信息,正如很流行的一句话,“你懂的”。事实上,听琴图在结构上特别简单,没有多少人物,更没有人物之间的肢体相互影响的空间结构安排,因此,这对于临摹也好,印刷也好,都是一件合适的样本。让我们来看看听琴的另外两个人物。



以上画面构成,主要就是三个部分,一是弹琴的,一个是听琴的,另外还有左侧的家具陈设。我们有义务将这三者一一的表述出来,主要目的就是叫众人能清楚,用手绘画是一种什么感觉。第一幅是弹琴者。


第二幅是右侧的听琴者。




第三个是家具和陈设。


通过以上三个图片,我们是不是可以非常轻易的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人工手绘的作品。原因很简单,我们通过肉眼能够清晰的分辨出它们的笔触,也就是说,通过这三幅图片当中的每一笔,只要我们有能力,有耐心,是完全可以一笔一笔的临摹的,这就是笔触的交代,这就是手绘作品的最大特征,也是和印刷品的实质性的区别。我们可以临摹的只是存在线条质量高低的问题,而不是不可以一笔一笔的“复制”。印刷则不然,信息大量丢失以后,还要附加从照相到制版再到印刷的很多环节带来的“非人的特征”。这样的印刷品,作品本身就是含糊的,你几乎无法识别其中的诸多细节,无论是结构上的还是渲染上的。你只可以凭借人类的想象力来欣赏。至于临摹,因为临摹是需要细节的,要一笔一笔的笔触才行,即使是勉强为之,也只能加进你太多的想象力而已。不要强求人类去模拟哪怕是一根印刷之下的支离破碎的线条了,我们没有朦胧的能力。

听琴图实际上不只是三个人的聚会,另外还有三个人也在听,有必要給听琴图作出必要的补充了。一个完整的听琴图的复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要求,也是文化的要求,更是道德的要求,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和天下共享,再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赵佶和他的作品,也是我们没法推卸的责任。





这是宋徽宗的一部长卷,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论,就是多点透视的应用,所谓的多点透视,其实就是画家自己在一幅画卷的延长线上,通过几个点的观察,将一个大场面以块状的形式分割成几个小场面而已。我们固有的观念当中的《听琴图》仅仅是徽宗长卷的一个单元。在长宽比过分悬殊的作品中,照相复制一个单元是最聪明的选择。既照顾了照相器材的局限,又能够不用拼接而造成连续信息的“戛然而止”,但是照相印刷的缺陷无论如何也是掩盖不住的。

《听琴图》算不上徽宗的上等作品,徽宗画人物像本来就不是强项,从这个角度来说,《听琴图》对他个人来说也是很满足的。其中之一的原因,就在于赵佶画出了“听”的概念,能够如此惟妙惟肖的表达出“听”且陶醉的意境,这应该是赵佶引以自豪的地方,这恰是古人人物画的短板。因此,他还自题瘦金体“听琴图”三个经典大字(30厘米)作为背书,足以显示出他内心的欢喜,作为一个道教皇帝,这正是他灵魂当中所向往的文人世界。画心部分,还选择了《千字文》的瘦金体片段,愉悦之情溢于纸间。



当然,这要比故宫版本的印刷品《听琴图》当中的几个字不知道要优越多少倍。仅仅就“听琴图”三个字而言,瘦金体的特征,功夫,结构,细节而言,就应该得出一个简单而又实在的结论,故宫版本的《听琴图》是不折不扣的下等印刷品,而其中在画心“听琴图”的题写也同样是下等的画蛇添足的书写,作伪者用心可谓良苦。这用不着所谓的学术论证,只要有朴实的审美就足够了,前提是你必须感知廉耻。



故宫版本的《听琴图》在传承上是说不过去的,它没有完整的传递链条,就连那个徽宗自己的“御书”的印章也和上端的乾隆以及嘉庆时期的印章都是用的同一盒印泥,而且都是一个时辰加盖的。最不可理解的是,本来画心上部有足够的空间,“嘉庆御览之宝”居然放在当头正面,高高在上且居中,而乾隆爷的印鉴委屈在嘉庆的下面,这着实是个有违印章制度的笑话,当然对于下等的印刷品也是允许的,需要提醒的是,“御书”印章本来就是个低级的错误。
狼孩是怎样炼成的?无非就是没有人的环境嘛,重新融入人的社会难不难,很难很难。他不知道父母,不懂人的语言,更不要说老祖宗是何方神仙了。当从小告诉你印刷品就是人画的时候,且告诉你不容许自由思考,思考是有罪过的,那么你的认识只好凝固,而不能自拔。你相当于掉进了狼窝,你的理解相当于是狼孩的理解。狼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因为打小在狼窝里长大的人绝不是少数,因此文物界的狼孩真的不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赵佶《宣和御书》瘦金体
赵佶《宣和御书》瘦金体拓片 镌刻精绝
赵佶瘦金体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
(北宋) 赵佶瘦金体行书作品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
北宋·大观通宝瘦金体宋徽宗赵佶御书折五光背大金钱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感谢转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