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战国早期玉器①山东曲阜鲁国古城遗址玉器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另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改革举措的推行,大大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同时也促进了商业、手工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玉器生产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兴盛,战国时期成为中国玉器飞速发展的重要阶段,战国玉器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产生了质的飞跃。

战国早期玉器是春秋时期玉器的延续,相对来说,方形玉片使用逐渐减少,龙形玉的数量逐渐增多,谷纹、蒲纹等纹饰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玉器以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和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赵国墓的玉器为代表。本文将介绍鲁国古城遗址出土的精美玉器。

1977年山东省曲阜市鲁国故城遗址乙组52号墓出土的夔龙谷纹玉璧(见上图),青玉质,晶莹温润,半透明,油脂光泽,局部有受沁褐斑。直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厚0.6厘米。玉璧肉部内、外缘各有一周廓,肉两面纹饰相同,以两组微凸起的绹索纹分隔成内、中、外三层纹饰。内、外两层为阴线刻纹,中间以斜向交叉排列的蒲纹为地,其间浅浮雕饰排列均匀的谷纹;内层为合首双身龙纹,其间以三道绹索纹相隔成三组;外层为五组合首双身龙纹,每组龙尾两两相交,纹饰布局紧密匀称,繁缛精美,线条流畅,工艺纯熟,属战国玉璧中的精品,也是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

该墓还出土了两件夔龙谷纹青玉璧(见下图),右边玉璧直径31.0厘米,内径10.0厘米,厚0.6厘米,两道绹纹将纹饰分为三区,内区饰三组双尾龙纹,一首双身,两两相交,中区饰谷纹,外区饰五组双尾龙纹,两面纹饰相同。左边玉璧直径19.8厘米,内径6.5厘米,厚0.5厘米,纹饰分为两区,内区浅浮雕饰谷纹,外区饰双尾龙纹,两面纹饰相同。边缘有褐色沁斑。

鲁国故城遗址58号墓出土的透雕出廓双凤谷纹小系璧(见上图),黄玉质,晶莹温润,呈黄中泛白色。直径4.4厘米,孔径1.5厘米,厚0.3厘米,通长6.9厘米,体扁平。器中为玉璧,肉面琢疏朗的浅浮雕谷纹,璧上方凸出一齿脊,中一穿。璧两侧外缘下饰透雕双鸟,背向而立,鸟冠修长,圆目尖喙,体作S形蜷曲,鸟翼下垂,尾翎卷曲,鸟身刻双线竹节纹。整器形象生动,琢磨精细,工艺精湛。

鲁国故城遗址不仅出土了数件玉璧、玉瑗、玉环(见上图),还发掘出玛瑙有领玉瑗(见下图),内厚外窄,断面呈等腰三角形,近好处和肉外窄处磨边。质地分别呈蓝绿色和红黄色,较纯正。磨制光滑细腻,制作精美。

鲁国故城遗址52号墓出土的出廓双龙勾云纹玉璜(见上图),黄玉质,晶莹温润,璜边缘有一处沁斑。长8.7厘米,半径4.5厘米,厚0.3厘米,扇形,器扁平。璜身满刻勾云纹,中有一穿,璜下透雕双龙,相向而视,龙独角,张口挺胸,尾下垂卷曲,体如“S”形弯曲,龙身刻鳞纹,器两面饰纹相同。龙身形健硕,肢体柔韧,整体布局饱满,充满张力,线条娴熟流畅。造型恢弘,神态威猛,矫健有力,工艺精湛。

此玉璜为“出廓式”玉璜,是在传统玉璜的形体之外,加以透雕工艺饰龙纹,采用线切割工艺加工而成,尾部交汇处尖角锋利,双向切割而成,为典型的战国出廓龙纹玉璜。

鲁国故城遗址52号墓出土的透雕夔龙玉佩(见上图),青玉质,晶莹温润,局部有褐色沁斑。长7.9厘米,高4.7厘米,厚0.4厘米,呈半圆形。透雕相背双龙,体如“S”形弯曲,双龙翅翼相连。龙身线刻勾云纹、网格纹、羽纹,两面纹饰相同。

鲁国故城遗址3号墓出土的谷纹夔龙玉佩(见上图),青玉质,有褐色沁斑。器呈“S”形,扁条状夔龙,弧形,龙俯首,上唇较长,张口,前视,眼珠边缘的眼角、眼圈磨制过度自然,背部拱起呈弧形,尾分叉,向上回卷,背部有一圆穿。龙身正面浅浮雕刻饰榖纹,浅浮雕谷纹排列错落有致,解玉砂碾磨痕迹明显,背面刻饰卷云纹,阴线勾勒线条流畅,边缘陡立扎手。

“S”形玉龙佩为战国时期最常见的器类,其流行贯穿着整个战国时期,此龙形佩造型别致,身窄而长,是同类战国玉佩中不多见者,极为珍贵。

鲁国故城遗址58号墓中出土的谷纹夔龙形玉佩(见上图),青玉质,整体受沁,沁色经年历久渗于玉里。玉质温润,光泽怡人。此类镂雕龙形佩在战国和汉代均有较多出现,形似字母“S”。回首曲身龙形,体横向蜷曲,造型大气舒展,龙首独角,嘴微张,卷云鼻,斧形下颚,阴刻椭圆滴水形眼,龙身、龙尾分叉,龙爪作伏卧状。孔洞壁光洁,无砂磨、崩裂痕迹,应为管钻孔。器两面纹饰相同,线条流畅生动,有力遒劲;立边陡立,抚之扎手。阴线琢刻较深,有断刀连续的痕迹。龙身饰浅浮雕谷纹,其谷纹阴线用解玉砂碾磨痕迹明显,龙纹生动威猛,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气宇轩昂且具有王者风范的艺术形象,为战国玉龙中的精品之作。

鲁国故城遗址58号墓出土的谷纹夔龙形玉佩(见上图),青玉质,玉质温润,光泽怡人。长16.9厘米,宽6.0厘米,厚0.4厘米。

龙身弯曲,独角,尾分叉。龙首、背、尾、爪部皆有穿,龙身饰谷纹,两面饰纹相同。

鲁国故城遗址58号墓出土的兽面纹玉带钩(见上图),黄玉质,晶莹温润,有褐色沁斑。长8.3厘米,宽6.8厘米,钮径2.7厘米。钩为兽首形,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头形较小,阴线琢出兽首、眼、鼻、耳,颈细;钩身较宽,刻饰卷云纹,器面阴线刻兽面纹,曲线流畅,镂雕勾卷兽角。器背刻饰带角勾云纹,雕一圆形钮,钮面饰卷云纹。

鲁国故城遗址3号墓出土的圆雕立马(见上图),黄玉质,晶莹温润,有褐色沁斑。马呈站立姿态,昂首竖耳,张目前视,马口微张,鼻有双孔,马鬃突起,马尾打髻,腿部肌肉清晰,马蹄分明,前腿垂直,后腿微曲,立于方座上。

此器工艺精堪,运用圆雕、“俏色”技法,光泽如蜡脂光,光感肥厚,雕琢玉马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玉马始见于商,战国时期的玉马,线条遒劲有力、转折自然,使之玉马逐步立体化。单线雕刻、双线勾勒、浅浮雕、剔地平面雕、圆雕等战国时期玉雕的雕琢技法都在该器上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线条,鬃发,眼睛,尾巴等部位的精细雕琢,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鲁国玉器——孔子故里的最后印象
鲁国故城遗址出土战国玉器赏析
中国博物馆顶级玉器赏析
大邦之梦——吴越楚玉器精粹(高清细图)
龙年话玉龙 20120603
春秋战国时期的那段玉器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