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玉精髓】国家博物馆的珍品传世玉器
  • 玉珏形龙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
    高5.9厘米、宽4.8厘米
  • 青玉,卷龙是红山文化标志玉器之一。在红山文化大墓中,卷龙多位于墓主的身躯上面,可能穿绳佩于胸前,应是当时的一种礼仪用玉和宗教用器。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穿孔,被认为是佩饰,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等
  • 玉螭虎食人佩
    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
    长6.2厘米,宽3.8厘米
  •  青玉,双面透雕。雕身躯蟠蜷螭虎,似正在 吞咬人的腹部。螭虎背脊凸起,内刻阴线纹。螭 虎两旁,镂空两个带飞翼神人形象。器表有朱砂 痕。这种螭虎噬人的形象,可能和古代神话故事 有关。此器采用阴刻与透雕相结合的雕刻技法, 阴线细如毫发,纹饰极具神秘色彩,稀少罕见, 不仅是战国时期艺术价值极高的玉雕精品,而且 是研究战国时期祭俗文化、仙化升天思想的珍贵 实物资料,有很高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 兽面纹玉饰
    春秋(公元前770—前403年)
    高4.1厘米,宽5.1厘米
  •   青黄玉,单面纹饰。长方拱形,正面浮雕隐起兽面 纹。粗眉,椭圆形眼,卷云状鼻。隙地饰卷云纹、如意 纹和绞丝纹等。背面光素无纹,边侧有四组对穿孔。兽 面纹又称饕餮纹,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此后各代均有 制作,不同时代,兽面纹装饰技法也不尽相同。椭圆形 眼始于西周,春秋时期普遍使用。此兽面纹雕刻优美, 线条圆转流畅,采用阴刻、浮雕等技法,使纹饰立体感 强,具有春秋时期工艺特征和艺术特色。
  • 神人夔龙纹玉璜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长10厘米,宽1.9厘米
  • 白玉,双面雕。上端雕双神人首共身纹,毛发后披,“目”形眼,阔鼻嘴微张,勾云形耳。下端雕双夔龙首共身纹,夔龙和神人相互缠绕。璜两端顶部各有一对鼻穿孔,可系佩。玉质优良,采用阴刻、勾彻等技法,纹饰精湛,线条流畅,代表西周玉雕工艺水平。神人首龙身纹是西周新创纹饰,玉璜在西周时期是重要的组玉佩饰件之一。西周时期将玉拟人化,开始把玉与君子的品性联系在一起,佩玉之风开始盛行。《诗经》言“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郑风·子衿》)、“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秦风·终南》),在某种意义上组玉佩已是上层贵族身份和品德的象征。
  • 龙纹玉璧
    西汉(公元前202—8年)
    直径26.3厘米
  •  深绿色,体扁平。圆形双面雕,中心有一圆孔。肉 内区雕琢蒲纹,外区饰四组夔龙纹,内外区以一周绳纹 相隔。玉璧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明清时期,是使 用时间最长的玉器之一。汉代玉璧常作为礼仪器使用, 主要用于祭祀、朝聘、纳聘、馈赠,也用于随葬。花纹 精美的玉璧多为墓主生前使用,出土时位于墓主的胸部 和背部。有的玉素璧放于棺椁中间,有敛尸作用。此璧 制作规整,玉质优良,颜色纯净,纹饰精美,是汉代玉 璧中精品,代表了西汉时期玉器的制作水平。
  • 白玉浮雕螭纹剑格
    西汉(公元前202—8年)
    长5.7厘米,宽2.3厘米
  •   白玉,双面纹饰。一面高浮雕蟠螭纹,昂首粗颈,双目圆 睁,挺胸提臀,肢爪撑地,姿态优美雄健,脊刻阴线纹,卷云形 长尾;另一面阴刻兽面纹和勾云纹;中部作矩形贯穿孔,供剑柄 嵌入。此器以上等和田白玉籽料制成,玉质温润洁白,有油脂光 泽,螭纹雕刻极为精湛,反映出西汉玉器雕刻水平。剑格为剑 饰之一,汉代是玉剑饰发展的高峰时期,出土和传世都很丰富。《晋书·舆服志》记载:“汉天子以至百官无不佩剑。”汉代剑上 装饰玉器有剑首、剑格、剑璏和剑珌,纹饰多为螭纹、熊虎纹、 兽面纹和云纹等。玉剑饰是战国和汉代特有的玉器。
  • 白玉三联谷纹璧
    战国(公元前403—前221年)
    直径13.6厘米
  •   白色,有褐色沁。体扁平,圆形双面雕,中心有一圆孔。璧面外沿及近孔沿处阴刻弦纹,弦纹内隐起三联谷纹,即三个谷纹为一组,用阴刻线相互连接。 
    造型规整,玉质优良白润,温润刚亮,雕工 细密精湛,采用减地浮雕及阴刻相结合等装饰技 法,纹饰布局严谨协调。纹饰与1977 年安徽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双龙首玉珩上三联谷纹形同。战国时期这类玉质精良、制作精致的玉璧,多为上层贵族使用,或为镇国之宝。此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玉器制作和工艺提供了宝贵的实证资料。

  • 青白玉忍冬纹璧
    唐(公元618—907年)
    直径10.3厘米
  •   青白玉,双面纹饰。圆形,中间有孔,璧面浅浮 雕四组缠枝忍冬纹,尾部用细密阴刻线装饰。器型规 整,玉质优良,花纹线条流畅,纹饰精美少见。采用浅 浮雕、阴刻等技法,造型和纹饰具有唐代工艺和艺术特 征。《说文》释璧:“瑞玉,圜器也。”玉璧始见于新石 器时代,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有出土。玉璧是出现 时间最早、也是延用时间最长的玉器之一,一直延续到 清。周代玉璧被当作祭天的礼器,为“六器”之一。汉 代玉璧制作较为精美,纹饰规范,常作为礼仪器使用。
  • 白玉宝相花纹梳背
    唐(公元618—907年)
    长14厘米,宽5.1厘米
  •   白玉片雕。双面纹饰,正中隐起三朵宝相花,花苞饱满,周 围雕叶脉和含苞待放的花朵纹,叶脉雕刻细密并呈放射状的阴线 纹。下部平直有榫,便于镶嵌其他质地的梳齿。花瓣使用打洼技 法,技艺精湛。玉质纯净白润,雕刻具有唐代艺术特征。
    唐代玉梳背多雕琢隐起的花卉和云雁纹,是唐代创新的纹饰,云纹写实优美,雕刻技法高超,花朵花蕊多雕成细密的网格形,花朵轮廓用阴线雕刻,花叶上雕琢细密的短阴刻线纹,纹饰布局采用对称式,雕刻细腻。唐代玉雕纹饰富有生活气息,以现实世界的花卉纹为主,纹饰更加写实,充分展现出唐代玉雕高超琢刻水平。
  • 白玉持鹘童子
    辽(公元916—1125年)
    高6.4厘米,宽2.7厘米
  • 白玉。圆雕立童,面部饱满,五官端正,身着长 衫,背部浅浮雕结状带纹。双手置于胸前,右腕托一只 海东青鹘,臂腕处戴有臂鞲。左手似拿食物正在喂鹘, 生动展现出辽代人工驯鹘饲食的真实情景。
    “鞲,臂衣也。”鞲原是射箭时套于左臂上的革套, 起保护手臂的作用。也可用为架鹰饲食的护具,以防鹰 爪抓伤身体,故有“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的诗 句。辽墓出土的玉臂鞲、玉柄刺鹅锥等猎具,反映了辽 代契丹民族捺钵文化和尚武精神的文化精髓。
  • 白玉镂雕巧作鹘琢鹅帽顶
    元(公元1206—1368年)
    高3.7厘米,长3.1厘米,宽3.1厘米
  • 帽顶是元代官服中帽子顶部的玉饰,是元代独有 的玉器。白玉,立体镂雕鹘啄鹅的春水图案。一只张 口展翅的天鹅将长颈探入到芦苇交错的荷莲丛中,以 躲避鹘的攫捕。荷叶上面一只鹘已经发现了天鹅,正 伺机俯冲下来捕捉天鹅。底部有两组对穿孔。工匠巧 妙利用黄色玉皮,渲染荷叶和鹅顶。中国国家博物馆 馆藏元代帽顶纹饰还有鹿纹柞树、龙穿花、双螭纹、 莲鹭纹、孔雀牡丹纹和人物纹等纹饰,雕刻技法高 超,均采用深层镂雕技法,立体感强,纹饰生动。这 种大量使用和田籽玉,保留黄色玉皮的巧作技法,始 于金代的秋山玉,并成为鉴定传世品中金元秋山玉的 一个标志。
  • 白玉镂雕巧作鹿纹柞树带饰
    金(公元1115—1234年)
    直径5.9厘米
  • 白玉,带黄色玉皮。表现北方金黄色美丽秋景和狩猎 场景。黄色的柞树下,镂雕一只肥硕的鹿,双角和耳后 伏,掩映在灵芝、树干和山石间。背部平正,左右均有孔 洞。此器造型精美,应为金代秋山图案玉带饰。玉质优 良,为上好的和田籽料制成,有油脂光泽。金代秋山玉多 采用浮雕、双层或多层镂空透雕等雕刻技法,工艺复杂, 雕刻精细,纹饰布局合理,景物相互辉映,构图巧妙,有 沉稳大气之感,体现出金代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特征。
  • 白玉镂雕巧作人物祝寿图山子
    金(公元1115—1234年)
    高9厘米,宽19厘米
  • 青白玉,带黄色玉皮。镂雕老寿星、仙人骑 鹤、童子和鹿纹,用玉皮黄色雕刻树木来表现深秋 之浓意。仙人与动物和平共处于山林之间,立体感 强,构图唯美,刚劲浑朴,显现晚秋山林意境,有 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这种多重镂雕、透雕人物、动 物纹饰的玉山子又称为“玉图画”,流行于宋金元 时期,是文人书房中的陈设品。玉质优良,工艺使 用管钻、剔挖、深挖、减地、起凸和阴刻等技法, 雕刻技法娴熟,具有金代玉雕工艺特征。249 白玉镂雕巧作鹿纹柞树带饰 金(公元1115—1234 年) 直径5.9 厘米 白玉,带黄色玉皮。表现北方金黄色美丽秋景和狩猎 场景。黄色的柞树下,镂雕一只肥硕的鹿,双角和耳后 伏,掩映在灵芝、树干和山石间。背部平正,左右均有孔 洞。此器造型精美,应为金代秋山图案玉带饰。玉质优 良,为上好的和田籽料制成,有油脂光泽。金代秋山玉多 采用浮雕、双层或多层镂空透雕等雕刻技法,工艺复杂, 雕刻精细,纹饰布局合理,景物相互辉映,构图巧妙,有 沉稳大气之感,体现出金代北方少数民族工艺特征。
  • 白玉镂雕巧作山石柞树卧虎摆件
    金—元(公元1115—1368年)
    高5.9厘米,宽6.8厘米
  • 白玉,带黄色玉皮。一只老虎卧伏于山石柞树 旁,体型肥硕,双目圆睁,一爪托腮,尾部高高翘 起,用长三角形表示皮毛。柞树叶宽大,用阴线来表 示树叶茎脉,山石上方有一朵灵芝纹。玉质精良,造 型生动,技法精湛。采用镂雕、巧作等雕刻技法,展 现出一幅深秋山林间意趣盎然的秋捺钵图景,是秋山 玉代表作。秋山玉多表现虎鹿或人与虎鹿共处于山林 之间,相安无事的场景。金元秋山玉多使用巧作技 法,在玉器表面利用黄、金黄、枣红或褐色玉皮的和 田籽玉进行巧雕,用金黄色巧雕柞树植物,虎、鹿、 狼和兔等动物的皮毛,来表现秋天北方山林迷人的景 色,形象鲜活生动。秋山玉是金元民族独有的玉器。
  • 白玉镂雕三童子执莲佩
    宋(公元960—1279年)
    长7.7厘米,宽5.7厘米
  • 白玉,镂雕。三童子分别立于莲花座上, 一童子肩扛缠枝莲枝,头顶盛开一朵莲花,一 童子双手高举一枝含苞待放的莲枝,一童子手 臂高举扶莲,造型别致。童子持莲玉雕在宋代 较为流行,童子多神态天真,稚气可爱,桃形 发,八字眉,葱管小鼻,樱桃小口,大耳,双 手粗宽,身穿坎肩,衣裤方格内,常有“米” 或“十”字纹,有连生贵子之吉祥寓意。宋代 童子持莲玉雕多一或两童,三童子持莲玉雕较 为稀少,为宋代持莲童子玉佩中珍品。
  • 白玉镂雕云龙纹佩
    唐—五代(公元618—960年)
    长7.5厘米,宽4.5厘米
  •   白玉。双面镂雕行走在云端的龙纹,弓背细颈,龙 首张口,卷舌露齿,角发后披,身体粗壮呈走兽状,脊 背呈锯齿状,一肢前伸捧珠至吻前,一腿压尾,脚踏卷 云纹。唐代是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鼎盛帝国,为玉器 大发展提供了条件。此时玉器功能发生了转变,玉器制 作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人面前,玉器从最初的神秘走 向了世俗和唯美,新型玉器不断涌现。此佩玉质白润, 龙纹新颖独特,采用镂雕和透雕等技法,纹饰细腻精 美。造型与浙江临安康陵出土五代玉行龙风格相近,具 有晚唐五代时期龙纹玉雕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及艺 术价值,为这一时期云龙纹玉佩中珍品。
  • 白玉镂雕折枝萱草花带饰
    金(公元1115—1234年)
    长9.2厘米,宽7.5厘米
  • 白玉,一面纹饰,椭圆形高浮雕、镂雕两朵盛 开的萱草花,五瓣花叶,上下各有一透孔。背面平 正,有对穿孔。萱草花又名宜男草、忘忧草,是金 代特有图案纹饰。金元时期,盛行花卉纹,如凌霄 花、萱草花、金莲花、牡丹花、海棠花和菊花等, 这些花卉多是金代北方诸山盛产的花卉。此器选料 精良,采用深层镂空透雕技法,雕刻难度大,每一 片花叶、花瓣均刻叶脉花蕊,有立体效果。花叶翻 卷交搭,突出主要部位,形象生动。
  • 白玉浅浮雕兽面纹带板
    唐(公元618—907年)
    长3.5厘米,宽2.4厘米
  •   白玉质,腰圆形,一面纹饰。池面正中隐起兽面 纹,背面平整,有三对鼻穿孔。玉质精良,为和田籽 玉制成,纹饰非常罕见,具有异域特征,为唐代兽面 纹的典型作品。唐代玉带銙很多是来自西域一些方国 进贡或由人员前去西域购置,见于文献记载的就有于 阗、大食、回鹘和康国等,雕刻技法多为池面隐起浅 浮雕。唐代玉带以銙的多少、质料及纹饰,来区分官 员品级的高低。等级越高,銙数越多。《唐实录》记 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 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天子二十四銙,诸王将相许 用十三銙而加两尾焉。”唐代带銙纹饰有西域胡人伎 乐、狮纹、人物、花鸟、鹿纹和兽面纹等,有些纹饰 有异域特征,反映了当时中外文化交流。
  • 白玉透雕孔雀衔花纹佩
    宋(公元960—1279年)
    长6.6厘米,宽4.3厘米
  • 白玉。两面纹饰相同,双面透雕孔雀展翅 翘尾,曲颈回首,口衔一枝折枝花,高冠,凹 坑眼,长喙,展双翼。翅膀刻细密长阴线纹, 尾翎透雕呈椭圆形,翅和尾翎边缘呈锯齿状。玉质精良,采用透雕技法,造型优美新颖,纹 饰细腻生动,传世稀少,具有很高的造型艺术 之美。孔雀有尊贵和祥瑞寓意。此佩造型和纹 饰与北京房山长沟峪石椁金墓出土的白玉孔雀 簪和故宫博物院藏宋青玉透雕孔雀佩相近,为 宋代孔雀衔花佩中精湛的艺术杰作。
  • 白玉透雕连环花结纹霞帔坠
    宋(公元960—1279年)
    长7.6厘米,宽5.5厘米,厚0.8厘米,重47克
  • 白玉。菱形扁平体,双面纹饰,上部透雕缠枝莲纹,下部透 雕凸脊状连环花结纹环。造型别致,纹饰流畅,花纹对称,纹饰 和雕刻吸取了辽代工艺技法。霞帔坠是缝缀在古代妇女命服霞帔 下方的缀饰,使妇女在行走时,霞帔不会偏移,落座起身时,霞 帔能自然平正下垂。《宋史·舆服志》记载:“后妃大袖,生色领, 长裙,霞帔,玉坠子。”宋代的霞帔及其霞帔坠作为礼仪服饰, 是身份、地位和等级的标志,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品。依据佩带者 身份,霞帔坠有金、玉、银等不同质地。
  • 白玉透雕连环花结形佩
    辽(公元916—1125年)
    长8厘米,宽5.9厘米
  • 白玉,椭圆型。双面透雕,雕刻四组连环花结状 盘肠纹,纹饰流畅。此佩造型和纹饰与辽代陈国公主 墓出土凤鸟摩羯组玉佩上端白玉透雕连环花结形佩相 近。辽代契丹人尚白,喜用白玉。和田玉料通过当时 西域小国派使节进贡,或通过与西域地区商业贸易, 大量流入辽国。《契丹国志》记载:“高昌国、龟兹国、 于阗国、小食国、甘州、沙州、凉州,以上诸国三年 一次遣使,约四百余人,至契丹贡献玉、珠、犀、乳 香、琥珀、玛瑙器。”此佩玉质精良,白润细腻,造 型和纹饰繁复精美,为辽代连环花结形佩中佳作,具 有辽代契丹民族艺术特征。
  • 白玉透雕双鹅巾饰
    金(公元1115—1234年)
    长3.7厘米,宽3.2厘米
  • 白玉。透雕交颈双鹅栖息于莲池水草旁,神态亲昵,羽翅 用阴线刻划。下部边框有三个透孔。玉巾饰为金代贵族男性皂 罗垂角幞头巾后左右两侧缝缀的玉饰。《金史·舆服志》记载:“金人之常服四:带、巾、盘领衣、乌皮靴。”其中“巾”指冠 巾,即戴在头上的帽服,其上嵌缀的玉饰,称为冠巾饰。冠巾 饰也称纳言,杨伯达认为金代玉纳言应叫“玉逍遥”,依据是 《金史·舆服志》记载:“年老者以皂纱笼髻,如巾状,散缀玉 钿于上,谓之玉逍遥。此皆辽服也,金亦袭之。”金代服饰受 中原汉文化影响,官服中有幞头,在常服制度中,其名称为 巾,即幞头巾。幞头巾在女真语中称蹋鸱巾。
  • 白玉透雕双龙衔珠纹冠饰
    金(公元1115—1234年)
    长7.7厘米,宽5.7厘米
  • 白玉,一面纹饰,雕双龙衔珠躬身相向而对,腿尾相 缠;背面平整。采用一面透雕技法,玉质精良,造型独特, 纹饰精美。历代冠、帽、巾等都属于头顶服饰,但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其形制和式样各有不同。金代玉冠饰,是指缝缀 于贵族女性花珠冠冠后正中的玉饰,又称为纳言或玉逍遥, 是金代女真贵族妇女独有的玉器。此器造型与黑龙江阿城金 墓出土齐国王妃花珠冠冠后正中的白玉透雕双绶带衔枝纹冠 饰和北京房山长沟峪金墓出土青玉双绶带衔莲冠饰相近。
  • 白玉透雕云龙纹佩
    宋(公元960—1279年)
    长9.3厘米,宽6.6厘米
  • 白玉,长方形,两面纹饰相同。双面透 雕云龙纹,龙昂首挺胸,龙首侧立,细颈, 张口露齿,角发后伏,身体粗壮盘曲,一肢 爪高举火珠,一腿缠尾。身下方饰缠枝卷云 纹,龙似正在云海中飞翔。玉质精良白润, 造型精美,采用透雕和阴刻等技法,雕刻工 艺精湛,体现出宋代玉雕造型艺术之美。龙 纹造型沿续唐、五代时期云龙纹风格,有唐 五代时期遗韵,为宋代云龙佩中艺术精品。
  • 白玉透雕云雁纹簪柄
    唐(公元618—907年)
    长5.3厘米,宽3.4厘米
  •   白玉,双面透雕云雁纹。三角形眼,长喙长 颈,展翅飞翔,长腿挺立云端,翅膀用树叶纹和 短阴刻线表示羽毛,云纹端部可以嵌接金属类或 其他质地的簪体。簪柄为发饰,是唐代头部装饰 玉器之一。玉质精良,造型精美,纹饰生动,采 用透雕技法,具有唐代玉雕工艺和艺术风格。唐 代玉雕纹饰富有生活气息,以现实世界的花鸟纹 为主,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云雁纹在唐宋时期较 为流行,经常作为发饰、带饰或佩饰等装饰纹 样。宋张先《雨中花令·赠胡楚草》词云:“近 鬓彩钿云雁细,好客艳、花枝争媚。”
  • 青白玉跽坐武士
    唐(公元618—907年)
    宽4.8厘米,长5.5厘米
  •   青白玉。武士跽坐状,双膝着地,上身直立。相貌英武,头戴盔甲,身着铠甲,神态和姿态似正 在与旁人辩论,人物传神,体态威武英俊,将唐代 武官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有盛唐时期艺术风范。使用透雕、镂雕和阴刻等技法,具有唐代典型的雕 刻工艺和艺术特征。唐代石刻、陶器和青铜器等质 地的武士形象较多见,而唐代玉器武士形象非常罕 见稀少,此器是一件形神俱佳的艺术杰作。
  • 青白玉镂雕花卉“万寿富贵”执壶
    明(公元1368—1644年)
    通高36.5厘米,口长13.4厘米,口宽10厘米,
    底长11.5厘米,底宽8厘米
  • 青白玉。八棱状,带盖,盖顶镂雕龙纹钮,龙钮处连一 条由三十九个椭圆形小环相互套接组成的长链。壶口沿饰回 纹,通体刻莲花纹和莲瓣纹,盖面和颈腹部浅浮雕阳文“万 寿富贵”4字。壶体两侧饰兽吞式流和柄,间饰螭龙纹。玉 执壶始见于明代,有出土和传世品。出土器以北京市昌平县 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托万寿玉执壶为代表。此壶形体高大, 玉质优良,设计精巧,纹饰繁复精湛,集掏膛、镂雕、浅浮 雕和阴刻等多种雕刻工艺于一身。此器原为清宫旧藏,代表 了明代宫廷玉器制作水平,是明代宫廷玉壶之珍品。
  • 青白玉兽面纹双兽耳簋
    明(公元1368—1644年)
    通高17.5厘米,口径13.3厘米,底径9.4厘米
  • 青白玉,紫檀盖为清代后配,上嵌元代白玉镂雕 龙穿花纹帽顶为钮。此器原为清宫旧藏,为明代宫廷 制作的仿古玉,是明代玉簋中之精品。玉簋仿商周青 铜簋的造型。此器玉质优良,造型厚重规整,采用镂 雕、浮雕和阴刻等技法,纹饰精美。白玉镂雕龙穿花 钮与紫檀盖相配,更显典雅古朴,相得益彰。
  • 青玉莲瓣云纹圆盒
    北宋(公元960—1127年)
    通高5.2厘米,直径11厘米
  • 青玉,立体圆雕。器由盒体和盒盖组成,子母 口。盒体内中空,盒底宽圈足,足内底心阴刻双圈纹 和双层莲瓣纹;盒盖内中空,可与盒体相套合,盒外 壁饰八组椭圆形开光,间饰花卉纹。盖面外缘内凹, 中部凸起弦纹,外沿阴刻四组灵芝状长飘带云纹。玉 质优良,光洁莹润,器形规整,造型秀巧,布局对 称。底部纹饰粗犷坚致,顶部纹饰细腻流畅。采用阴 刻、打洼和掏膛等技艺,工艺精湛,具有北宋工艺特 征,为北宋器皿类玉器代表作。
  • 青玉莲花冠
    宋(公元960—1279年)
    高7.4厘米,长10.6厘米,宽7.4厘米
  •   青玉,冠四面浮雕双层莲瓣,冠顶向上拱起。侧面正中有 圆形孔,冠四面外凸,冠底口为椭圆形,冠里掏空,冠壁较 薄,体现出掏膛工艺之精。近底部正中透雕圆孔,可供插衡笄 固发。五代出现玉质束发冠,是男子束在发髻上的发罩,又称 为小冠或矮冠。宋代男子有用玉冠束发的习俗。《清异录》载:“士人暑天不欲露髻,则顶矮冠。”莲瓣纹是古代传统的艺术题 材,荷莲出污泥而不染,品性高洁,喻意君子之性。在宋代绘 画中常能见到头戴玉冠的士人形象,是上层贵族使用的一种束 发用具。雕琢精巧,为宋代发冠艺术佳作。
  • 青玉镂雕鹘啄鹅带饰
    金(公元1115—1234年)
    长8.3厘米,宽7.6厘米
  • 青玉,圆形环托高浮雕、镂雕鹘捕天鹅的春水图案。天鹅形体高大肥硕,长颈向上弯曲,嘴部微张。鹘高展双 翅,爪抓天鹅脑部,锐利的尖喙正欲啄鹅的头顶部,背部 有对穿孔。《金史·舆服志》中将金人服饰上的鹰鹘捕鹅 雁图案称为“春水之饰”,将金人服饰上的虎鹿山林图案 称为“秋山之饰”。这些记载为鉴定传世鹰鹘捕鹅雁、虎 鹿山林玉器的年代提供了依据。此器采用透雕、浮雕和阴 刻等技法,鹘和鹅的羽毛用排列整齐的粗阴刻线表示,具 有写实风格,是金代春水玉典型器,立体感强,有浓郁的 时代气息,将独特的草原民族捺钵文化,浓缩在小小的玉 器上,展现出较高的艺术创作水平。

  • 白玉浮雕胡人戏狮纹带銙
    元(公元1206—1368年)
    方形銙长6.8厘米,宽5.9厘米;
    桃形銙长5.8厘米,宽5.4厘米;
    长方形铊尾长10.7厘米,宽6厘米 
  • 胡人戏狮纹带銙也称“狮蛮带”。白玉,采用边框打洼和剔 地高浮雕技法,人物高鼻深目、头戴高帽、身着具有异域风格的 胡人形象,神态各异。狮子或卧或跃,形象生动,富有情趣。玉 质优良,雕工精湛,具有元代工艺特征和风格,为传世元代玉带 銙中精细之作。
    玉带銙是由蹀躞带发展演变而来,銙最开始的用途是以环悬物,蹀躞是带鞓上垂下来的系物之带。带銙带指在革带上或裱得较硬的丝绢带上饰玉銙,一条完整的革带是由鞓、銙、铊尾和带扣组成。唐及以后玉銙是皇帝及朝廷官员使用的玉器,形制有严格的规定。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元代玉带銙纹饰丰富,有春水秋山、胡人戏狮、蟠螭、花果、人物、花鸟、云龙、云凤、莲鱼、荷莲龟游和龟鹤等纹样,具有写实风格。
  • 白玉葫芦形水盛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高8厘米,长18.6厘米,宽12厘米
  • 双圆口葫芦形,外壁采用透雕、高浮雕等雕 刻技法,雕刻葫芦枝叶及藤萝和蝙蝠纹,有浓厚 的艺术气息。由和田羊脂白玉制成,玉质白润细 腻,莹润亮泽,抛光精良,反映出清代玉雕的掏 膛技术以及精湛的雕刻工艺水平。
    水盛为文房用具之一,为清代宫廷文房用具 兼陈设器。除水盛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玉质 文房用具种类有玉笔筒、洗、臂搁、笔架、笔、 砚、水注、印泥盒、香熏和玉印等。古人把葫芦 视为吉祥物,葫芦及藤蔓组合,寓意“瓜瓞绵 绵”及“子孙万代”之意。此器既可实用,也可 用来把玩,兼做陈设之用。原为清宫旧藏,是乾 隆时期玉质文房用具中精品。
  • 白玉迦楼罗神鸟
    辽(公元916—1125年)
    高2.8厘米,长4.4厘米,宽4.1厘米
  • 白玉,圆雕。人首鸟身,昂首挺胸,表情生动, 面部双眼、嘴和耳部留有孔洞,应镶嵌宝石,现已丢 失。头戴冠,发卷曲。双臂弯曲双手捧于胸前,四 爪,肋下双翅和尾部用阴线纹装饰,双臂旁和尾旁有 透孔,可嵌缀。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迦楼罗神鸟 被称为金翅鸟。在古代印度神话传说中迦楼罗是巨型 神鸟,在佛教中则位列于天龙八部之一。辽代佛教盛 行,迦楼罗神鸟是佛教重要的护法神之一,玉迦楼罗 神鸟可供奉在佛龛上方,居于佛的头顶。此器玉质温 润,造型精美,雕工精湛,具有辽代工艺特征,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是辽代契丹族独有的佛教玉器之一, 是研究辽代佛教文化重要的物证。
  • 白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高6.7厘米,长23.5厘米,宽15.6厘米
  • 洗白玉,作双联方胜形,折角处镂雕六只蜻 蜒套活环。外壁开光浅浮雕八宝纹,有轮、螺、 伞、盖、花、罐、鱼、肠,底部有六个如意形 足。玉质白润,抛光精良,造型新颖别致,雕刻 精美。此器为宫廷文房用具,又为精美的宫廷陈 设器。原为清宫旧藏,是乾隆时期玉雕精品。清 乾隆时期,随着制玉工具的改善,琢玉技术的提 高,以及和田白玉大量涌入宫廷,加上皇帝的挚 爱,玉雕工艺发展达到鼎盛,产量之多、器型之 众、使用之广,都达到空前,造型和纹饰达到很 高的艺术境界。八宝又称八吉祥,是佛教的八种 法物,是清代宫廷器物常用的装饰纹样。
  • 白玉龙首
    唐(公元618—907年)
    高2厘米,长6厘米,宽1.8厘米
  • 白玉,长方体。“巨”目宽眉长角,吻部前伸,阔 鼻张口露齿,双耳后抿。嘴角处有一对穿孔,后端有长 方形孔洞,应作为插嵌饰件。唐代玉雕朝实用性、装饰 性和造型艺术等方向发展,更注重造型和纹饰美。此器 整体造型轮廓分明,刚健有力。细部如发纹和胡须以阴 线描绘,细腻流畅。玉质白润纯净,龙首雕刻立体感 强,精美独特,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唐代艺术特 征,表现出唐代玉雕造型和艺术之美。
  • 白玉镂雕鹅穿莲绦环和白玉莲花首雕鹘绦钩
    元(公元1206—1368年)
    绦环长9.6厘米,宽8厘米;绦钩长8.3厘米
  • 白玉镂雕鹅穿莲绦环,白玉,在椭圆形环托上高浮雕、 镂雕鹅穿莲的春水图案,辅以莲花和荷叶等纹饰。天鹅穿梭 于芦苇丛中,翅膀和荷叶用排列整齐的阴线表示。环托一侧 较大的隧孔应是与绦钩相钩套,另一侧稍小的透孔应与绦带 固定。采用深挖翻卷,翻转交搭,交错叠压等镂雕工艺,充 满了浓厚的艺术气息,立体感强,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白玉莲花首雕鹘绦钩,白玉,钩首浅浮雕莲花纹,钩腹 浮雕一只鹘,回首展翅飞翔状。钩首小而扁平,与腹部纹饰 有一定距离,便于钩首能顺利钩入绦环中。绦钩腹面雕鹘, 与之配套的绦环纹饰应为鹅穿莲的春水图案,其上没有鹘, 故此绦钩应与白玉镂雕鹅穿莲绦环配套使用,系于丝绦带上。
    两件绦带饰均为白玉制成,玉质精良,雕工精湛,传世 罕见,二者在玉质、纹饰和雕刻技法上都相近,为仅见传世 春水图案绦带饰中精湛的艺术珍品。元代蒙古人穿袍服,需 在服外束带,称之为“腰线”。上层贵族喜用玉质绦钩扣绦环 装饰非常流行,绦环有的光素,有的高浮雕、镂雕玉图画。元代画家所绘《名贤四像图》中的虞眉庵像,腰部用绦钩扣 绦环作饰。考古发现元代道士冯道真入殓时,其袍服外束有 丝绦带,带上用绦钩扣绦环为饰。
  • 白玉镂雕飞天
    宋(公元960—1279年)
    高2.9厘米,长4.8厘米
  • 白玉。飞天侧卧,昂首,身体平直,头梳髻, 双手相合于胸前,一腿向上翘起,身披帛带向身体 后方飘拢,身下雕朵云纹,整体造型呈现向前飞行 的姿态。背部有上下对打的透孔,可能作为佩饰使 用。玉飞天属于佛教玉器,始见于唐代。唐代飞天 姿态优美,腰身扭转,胸部以上多做正面造型,神 态飘逸灵动。宋代飞天多侧面造型,有的双手持 物,面部神态和整体造型拟人化。辽代飞天与宋代 飞天很相似,只是头部为正面形象,有的为男相。此器玉质优良,雕工细腻,使用镂雕、透雕和阴刻 等技法,工艺高超,是宋代飞天艺术佳作。


加社长 入古玉群

出货,卖假货者勿扰



开门·文话社重要活动


2016年7月
玉海奇珍  韬声依旧——开门文话社7月雅集

2016年8月
开门文话社8月雅集,香港淘宝之旅

2016年12月

开门文话社&博商商学院 玉文化讲堂


2017年9月
开门文话社9月雅集,沈华老师玉文化讲座

2018年6月
“开门·玉缘”古玉特展——广州站

2018年9月
“开门·玉缘”古玉特展——深圳站

2018年12月

第十四届深圳文博会“开门古艺术特展”


2019年3月
开门文话社香港春拍游学

2021年4月
明清古玉文化鉴赏沙龙

2021年11月
陆建芳老师雅集座谈会





↑↑↑点击上图了解↑↑↑
骨董汇拥有海外回流藏品与优质古董行家资源,确保艺术品供应链条无“断层”。将艺术品的价值交由您来决定。让艺术品,成为您美好的收藏积蓄,让每一件艺术品均为典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首都博物馆玉器欣赏
古玉鉴(六)
浅析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玉器 - 玉器 - 雅昌艺术论坛 - Powered by Disc...
馆藏丨首都博物馆藏玉器
玉器入门知识大汇总累积篇6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汉之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