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嘉德: 拍卖专场‘玄礼四方-中国古代玉器’成交价全览

香港嘉德

玄礼四方—中国古代玉器

拍卖2021年10月14日15:30

拍品62件/成交22件

成交额4,645万港元


1136 白玉双龙衔环纹出廓璧

26.8 cm 高

估价:6,000,000-8,000,000

成交价:HKD 23,550,000

来源:台北一言堂珍藏 受白色及褐色沁,沁色由浅至深,色泽复杂且变化过渡有序,受沁处迎光不透,渗入玉石肌理。玉璧呈片状,中间有一孔,璧上端出廓镂雕螭龙纹,整体琢磨细致,抛光精细,有极为动人的玻璃光泽。玉璧饰以减地阳纹乳钉纹,整体排列密实有规律性,地子平整,迎光晃动观察依稀可见明显橘皮纹地,为解玉砂抛光所留痕迹。乳钉颗粒突出,饱满规整。出廓纹饰呈中轴对称布局,主体雕饰螭龙纹,双龙对称,龙首向内相对,张口露齿,双眼圆睁,威猛狞厉,侧首分别张口以齿噬咬一虺纹玉环,龙身躯丰满健硕,头顶出双角,角端向上翻卷,颈部与身体弯转成S形,四足交错作行走姿态,下承勾云纹,头、肩背之上亦缭绕云气。背上生短羽翼,翼尖上扬,通身装饰多种羽纹、鳞纹、鬣毛、云纹、节纹及小圆圈纹等,龙纹及勾云纹皆出廓镂雕,螭龙长尾及独角皆装饰绞丝纹,足趾锋利。螭龙纹刻画线条运用娴熟流畅,并利用凹弧面所产生的饱合张力,表现其张力十足的肌肉轮廓、S形优美的体形——纹样正中呈现两螭龙笼罩祥云之中,共噬一环,似在争斗;刻工通过刻画双龙头颈部夸张地扭转,后足奋力蹬地等姿态,对螭龙处于撕咬状态中、锋利而排列紧密地牙齿细致入微的描绘,成功营造出「双龙争环」这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更添生动之感。玉璧整体较厚,全身满工,用料奢侈,做工细腻精湛,一丝不苟,集合了浅浮雕、镂空、出廓、减地阳文、双阴线、平地打洼等多种技法,其中龙身及云纹中填饰阴刻平行短阴线,称「卯头刀」,为汉代典型琢玉技艺。如此繁缛华美,良材精工,应为汉代帝君或诸侯王等具有极高身份地位的人所拥有。汉代玉器是在战国晚期基础上发展而成,在造形、纹饰及制作工艺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其风格中最重要的特点是大气磅礴、灵动飞扬,出现了许多以往难得一见的较大形器,并广泛见诸于陈设、礼仪、丧葬、日常用玉中。另一方面,西汉中期凿通西域后,和阗玉大量输入内陆,玉料来源大为丰富,凭借治玉工具的进步,玉器制作开始走向全面变革。玉工除了利用器表线纹来营造立体美感之外,还善于将镂空融入造型之中,提升整体造型的动感,平面立体化的动物纹与高低浮雕动物纹大量兴起,从附属性的地位跃升为视觉美感上的主角,展现出立体化纹饰最成熟的风貌,西汉中期以后大型精品玉璧的制作便是此鼎盛时期之绝佳写照。其中汉代的出廓玉璧其社会功能与作为礼玉的传统玉璧也不尽相同,出廓玉璧几乎囊括了当时最高的设计和雕刻水平,有透雕、圆雕和线雕等,多数饰以排列整齐的谷纹,透雕的附饰造型优美,纹饰流畅生动,工艺技术远远超过圆形圆孔的传统玉璧。玉璧廓外有纹饰,战国时已有之,例如美国Nelson Gallery所藏金村出土的玉璧(图1),廓外有虎纹、云龙纹(《古玉鉴裁》,第32页、图版32),这种风气至汉代更盛,制作愈精美。传世大型出廓璧中,与本品制作工艺、构图和表现技巧最为相近且年代相同的,有两例:上海震旦艺术博物馆藏、东汉双龙衔环纹璧(图2:高24.5、璧直径18、厚0.7厘米)(《汉代玉器》,图版8),此件玉璧璧身与本器一样使用乳钉纹装饰;出廓镂空部分的纹样与本器相近,都使用了「双龙争环」母题:双龙侧面正视一圆环,龙口大张,试图从两面咬住环璧。两螭龙局部并不完全对称,左侧龙略高于右侧螭龙,两螭尾部及背上勾云纹略有不同,螭龙身躯上的装饰纹样不如本器繁复,气势略逊于本件玉璧。龙足下踏于璧外缘相接,勾连云纹仅在龙背作点缀,「虽整体仍略显平面化,但透过相同的云气和足尾,仍暗示出立体空间的特征」。另一件震旦艺术博物馆藏、西汉晚期龙纹璧(图3:高22.6、璧直径15.2、厚0.8厘米)(《汉代玉器》,图版6),此璧同样为出廓镂空的乳钉纹玉璧形制,出廓部分设计成一螭龙「口衔云气,凭虚御风的构图形式」,蔡庆良认为此出廓璧特点在于「瑞气同时和云气化的身躯各部互相借用,借此龙母题行将隐没在似有似无的云霞当中」。仔细观察、比照可以发现:虽然这件出廓璧并未使用「双龙衔环」的母题,但其描绘螭龙形体扭转姿态、面部五官、羽纹装饰、身体姿态及「云气化」细节与本器近乎雷同,尤其是吻部呲牙噬咬的动作与本器完全相同。可以说,两器至少在螭龙纹设计上,共用同一「粉本」,对多视点组合形式、立体化技巧的运用都非常娴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本件玉璧取材精良,形制硕大,质地莹润坚实,器身以乳钉纹为主题纹饰,出廓以云龙纹为主体,上下皆刻画细腻,细节交待清晰明了,纹饰虽繁复而不乱,显然在雕琢前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布局。璧上浮雕乳钉纹的制作延续了春秋战国以来经典的「几何式」样式,乳钉饱满匀称,每颗皆可与周边乳钉连成一条直线,呈现出一种井然有序的宁静感,将规律之美展示至极致。出廓部分则施以镂空及浅浮雕等技艺——龙身及祥云周边的镂空以小型管具钻磨的圆孔,勾勒出龙嘴、下巴及鬣毛与足爪的勾转处,复以金属线具拉切,使龙形、云纹勾转处皆呈圆卷状,营造出御风而行、毛发翻飞的动感体态;另一方面,龙身表面用凹线区隔身体,以弧面表现身体各个部位,每个部位都是不同角度下的成像:头部为顶面,颈部为背面,胸部为左前方,身躯为侧面,臀部则为左后方,整个龙纹即在多角度的形体变化中,呈现出「歪头、扭颈、转身、摆尾」的视觉扭转,与璧身乳钉纹一动一静,可谓相得益彰。总之,利用凹弧面、多角度取像和镂空技法,汉代玉匠依料施工,突破传统,将规律性纹饰与立体化纹饰巧做糅合,在这件平面片雕器上呈现出独特的立体化风格,凝聚出强烈的动态,其使作品整体同时呈现出华贵端庄、遒劲飘逸这两种艺术特征。当转动器身,光线变换,玲珑剔透,熠熠生辉,这种「实」与「幻」之间的艺术表现力,足以引人入胜,叹为观止。此件玉璧由台北一言堂珍藏。一言堂主人吴棠海先生作为著名鉴定与投资研究专家,几十年来潜心研究玉器,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鉴赏古玉的方法体系,他担任震旦博物馆馆长期间,承担起建立馆藏重任,担任总顾问专家,其撰写《认识古玉――古代玉器制作与形制》、《中国古代玉器》等著作从料、工、形、纹等角度解读古玉,成为古玉研究必读书目。

1105 玉辟邪

6.5 cm 宽

估价:6,000,000-8,000,000

成交价:HKD 10,680,000

汉家珍瑞—汉代圆雕玉辟邪之佳作 圆雕辟邪呈俯卧状,头部似狮,昂首挺胸,双目圆凸,斜刀剔刻出长三角形眼眶,卷眉上连双耳,眉内填以密集斜线纹,眉尾作如意形卷曲,眉心刻出长凹槽一道,延伸至颈后,小鼻方吻,鼻梁上端凸雕以示褶皱,口微张露齿,头两侧浅浮雕双耳,折耳后耸,耳内打洼,颈部略长,下颌有短须,趾爪较为粗壮,后足关节处有距,距出廓浮雕并装饰鬣纹,足趾有四爪,右前肢收于腹下,左前肢前伸,支起上半身,回身向左上方眺望,两肋生翼,双翼隐起收于腹部两侧,翼、足趾、腹部之间翼尖双颊、足胫后及尾部细节刻画中可见当时流行的短阴线表现手法。尾端向左侧回绕于左后足之下,尾根部施减地法,作如意勾云纹形状包绕于臀部,点缀沁色斑斑,予人以变幻莫测之感,更添神异。整器形态生动,刀法娴熟,身形扭转,利爪前探,前腿弓支,后腿侧蹬,似正在前进,又发现危险之情而张望,作保持高度警惕状,猛兽之谨慎机警习性跃然。腿部、脊背及兽爪线条强壮有力,以静态之形捕捉动态之神韵,尤为难得。包浆润泽,沁色与整体相融,是一件汉代玉雕辟邪中的杰作。整器与常见立姿辟邪相比,重心较低,造型沉稳,推测其为宫廷或贵族使用陈设器、镇器。汉代的圆雕玉器与前代有着本质的不同,几乎完全摆脱了式样化的古拙风貌,强化了活泼写实的创作手法,表现题材的选择也充满活力。在动物题材方面,有些玉器模拟真实存在的动物,如玉鸟、玉虎、玉牛,有些则是浪漫幻想之产物,比如辟邪之类的瑞兽。玉器中辟邪的形象以现实中的猛兽为原型,吸收了域外艺术中各种元素。汉代不少玉器构图打破了传统的对称平衡,如瑞兽、龙、螭虎等形象各自伸张有度,扭曲有势,不仅赋予瑞兽造型极强的灵动感,而且决无失衡之态。圆雕瑞兽造型常遵循「前足于胸,后足于臀」的基本原则,但这也限制了动态感的创作,因此富含巧思的汉代工匠常以不同的方式来改变兽身之走势、扭转,也常使兽足方向各异,添神异与动感,又营造出绝佳的、合理化的视觉效果。从这件玉辟邪的雕刻技法上不难看出,汉代圆雕线条与技法的运用已臻于妙境:其独特的立体化风格,灵活有力的动物造型,充分展示出汉代在古代玉器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此辟邪身形圆硕,炯炯有神,昂首回望,趾爪强健有力,蓄势待发。全身筋肌若隐若现,形体结实,展现矫健之姿。整器于威猛中不失端庄美感,细部处理谨慎得宜,辟邪面部刻画极其细腻生动,双目炯炯有神,一派威严凶猛之势。兽首刀工流利顺畅,融合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圆雕、管钻镂空等多种技法,砣工利落刚劲,肌理圆润饱满,体态自然协调,气韵磅礴,不怒自威。器表受沁处如泼墨,与玉料原本柔润洁白形成视觉上之鲜明对比,呈现出黑白映衬、虚实相生的审美效果:成片状的沁色覆盖于兽首、臀部、双翼,如皮毛斑斓,身背上有点缀丝状沁,一如鬃毛,宛若天成,令人赞叹。台湾蓝田山房藏东汉绿松石辟邪(图1:《群玉别藏续集》,第234页、图版153),此件辟邪呈少见的回首姿态,与本品相近;同类器兽首造型及胫部装饰工艺相近者,可参见陕西省咸阳博物馆藏两件西汉玉辟邪,两件玉辟邪皆头生两角,一昂首蹲踞姿态,一呈匍匐状(图2&图3:《陕西出土汉代玉器》,第276-279页,图版244;第280-282页、图版245);另有一件台湾金华堂藏西汉晚期玉辟邪(图4:《群玉别藏续集》,第232页,图版151),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西汉辟邪其头部的细节与本品有异曲同工之处(图5:《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第76页,图5-4-9);而另一件东汉玉辟邪(图6:《精彩一百:国宝总动员》,第80-81页,图版18),昂首上视,双角紧贴于脑后,非常低缓,近似于本器风格:以一个简单的凹凸面示意而不作突出描绘。这两件带翼神兽风格相异,亦可资参考。此件辟邪面部塑造立体感较强,五官琢制尤为清晰,其对兽首双睛、额头、颈部及耳部的处理,近似于汉代高浮雕螭虎纹剑璏上所常运用的技法,参见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庋藏、清宫旧藏东汉〈玉螭纹剑璏〉(图7:《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4:汉魏晋南北朝》,第193页,图版246);其他兽首面部细节,尤其是如意形眉组成额饰的装饰技法,亦常见于其他汉代玉饰件上,参见陕西省兴平市博物馆藏〈马首铜芯玉带钩〉(图8:《陕西出土汉代玉器》,第249页,图版226)。艺术是一定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和缩写。汉代社会神仙思想日渐成熟,关于长生升仙之想象,使得艺术品中神人、飞仙、神兽迭出,形象绚烂多姿,充满浪漫奇幻之美,表现了汉人对生命永恒的一种强烈欲求。细观之,本件圆雕玉辟邪工艺精细,琢磨光润,细节刻划入微,设计巧妙,兽身娴熟运用汉代流行的云纹、羽纹等作为兽身主体装饰元素,富于变化的曲弧面与线条营造出极佳的立体感、动态感,通身无一不展现出那个时代最精湛的玉雕技艺和纯熟手法,为典型汉代早期玉雕风格。其形制较为少见,折射出早期有翼神兽在演变、传播的过程中融合、吸收当时传统要素与新风尚,所产生的璀璨纷呈的艺术风格变化。来源:John Sparks,于1956年10月19日购于伦敦(附购买发票)

1082 玉神人面纹琮

8.6 cm 宽

估价:800,000-1,200,000

成交价:HKD 2,280,000

此件玉琮周身受沁,侵蚀面积较广。其形制为方柱体,作内圆外方形,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器身以转角为中轴线,上下各琢有两组简化的神人面纹,以单线圆圈表现眼睛,眼睛上方代表冠饰的长横带上阴刻数道平行线纹。所刻线条流畅,规格严整,为标准的良渚时期玉琮作品。玉琮纹饰虽简单,但体型比常见的玉琮显得更加厚重。琮,是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之一,集宗教、礼仪、权力和装饰于一体,是中国古代玉制礼器的核心。因此,良渚玉琮在中国古代玉器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和特殊的地位。此玉琮以圆形为基础出戟成方形,有天圆地方之意,线琢精细,经把玩后更见肥润包浆,实可宝之。来源:香港藏家旧藏

1135 玉铺首尊

9.3 cm 高

估价:1,800,000-2,200,000

成交价:HKD 2,160,000

来源:台北一言堂珍藏 《汉书·哀帝纪》:「秋九月,大司骠骑大将军丁明免,孝王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以作祈福避祸之用。此类题材,商周时即见,汉代广而用之,大多由兽首与衔环两部分构成。①汉代玉器既继承了商周以来的传统造型,又逐渐摆脱了传统礼与神的束缚,开始贴近生活,造型愈加流畅自然。此尊高二寸七分,轻巧盈握,色青白,如雨过天青之处,质古拙,与商周尊彝无二。盘口束颈,丰腹平底,尊颈双侧雕兽首衔环式样,琢法宛转流动,兽面眉、眼、鼻等部位阴刻行若游丝的纹饰,线痕似断似续,细入秋毫,豪无滞迹,大雅精工,必为良匠所制。犹如游丝,正如高濂《燕闲清赏笺》所载:「汉人琢磨,妙在双钩,碾法婉转流动,细入秋毫,更无疏密不匀,交接断续,俨若游丝白描,毫无滞迹。」其周身朴素无纹,惟自然之物,流水磨研,万古涤荡,浑然天成,故其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脉理紧密,质厚而润,蔚然华美。尊腹一璺,间有土沁,浑然天成,非经千年未得如此之旧,诚当为汉朝代佳器。夫玉以比德,自古所重,盖其身负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诸德,故君子无端,不去身也,佩之以为惕也。是尊雅而不傲,逸而不浮,手既可盈握,利人精神,盘之以发其华,亦可陈于几案,空灵邃远,养之以完其旧,虞燕闲之溺邪僻,叙清赏以端身心。榻排松窗之下,对玉而坐,脉脉如斯,虽咽水餐云,亦足以忘饥永日,岂非乐哉?

1091 玉谷纹琮

5.9 cm 宽

估价:1,100,000-1,500,000

成交价:HKD 1,320,000

此玉琮青玉玉料,有沁,质地细腻,玉琮内为圆环状,外为方形,去四角成八边。玉琮雕琢精细,边线皆起棱,边棱用斜线装饰,形成绳纹的效果,将玉琮的每一个面皆框定起来。玉琮外侧皆雕琢细密的谷纹,谷纹排布整齐,颇具韵律感。玉琮上面雕琢变形兽面纹,四边角对称分布,造型抽象夸张。春秋至西汉,礼制体系破坏,作为玉重器之一的琮,在使用上出现了较复杂的现象,琮的制作亦受影响。此玉琮玉质温润,琮身棱角分明。造型古朴大气,线条流畅有力。琮为六瑞之一,《周礼》中有以黄琮礼地的说法,是古时统治者用以祭祀大地时的礼器。来源:香港佳士得,2017年秋季拍卖会,拍品编号2765

1080 黄玉马蹄形器

8.2 cm 高

估价:800,000-1,200,000

成交价:HKD 1,200,000

黄玉「马蹄」形器呈长筒状,质厚,厚度均匀,呈倒置的马蹄形,截面多呈椭圆形,两埠径不一,上端呈斜坡形口,下端较平整。通体外壁打磨精细,圆润光滑,口缘均磨成钝刃状,下埠处有深褐红沁色。此类玉器在红山文化遗址中多有发现,是典型的红山文化玉器,也是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玉器造型之一。本品带民国原配老囊匣和木座,值得纳藏。来源:钱镜塘旧藏 自幼受祖、父熏陶,善画,能治印,爱好诗词戏曲,幼年得其父钱鸿遇之传授,工书法绘画。20岁以后,钱镜塘来沪,开始收藏历代金石书画,独资经营书画,掌握了古代书画鉴别能力,曾多次举办书画展销。数十年来,他鉴别珍藏了历代书画数千件之多,积累了丰富的鉴别经验,成为沪上著名的书画鉴定收藏家。

1134 白玉红沁镂雕龙凤纹环

8.7 cm 直径

估价:900,000-1,200,000

成交价:HKD 1,080,000

白玉质,玉质细腻温润,局部红沁,沁色古朴,深入玉质,过渡自然。通体圆环形,中央圆孔,玉环双面浅浮雕勾云纹,充满律动感。玉环边缘以镂空技法,透雕三出廓龙凤纹,龙凤曲颈扭体,线条婉转流畅又富于变化,纹饰雕琢十分精到。边缘阴刻「二十」。整体造型优美,构思巧妙,雕琢刀法娴熟圆润,体现了当时用料之奢华,工艺之繁缛,汉玉雕工艺由此可见一斑。《礼记·经解》:「行步则有环佩之声,升车则有鸾和之音。」郑玄注曰:「环佩,佩环佩玉也,所以为行节也。」《说文解字·玉部》:「环,璧也,肉好若一,谓之环。环,从玉晨声。」段玉裁注:「古者还人以环,亦瑞玉也。郑注经解曰:环,取其无穷止。」《礼记·玉藻》:「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环是组玉佩中不可缺少的玉件。可见玉环的功用一为佩饰玉器,以节行止,并有美饰人体作用,同时也是佩戴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二是作为瑞玉之一,有无穷止之意。来源:香港藏家旧藏

1086 玉牛

5.4 cm 宽

估价:800,000-1,200,000

成交价:HKD 960,000

玉牛以青白玉料圆雕而成,玉质细腻而温润,局部微显褐红色沁。整体雕琢一站立牛型,牛首平望,四足挺立,粗角方目、写实传神。《月令》:「季冬,命有司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礼记·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诸侯社稷皆少牢」。商周时期,牛多作为王和奴隶主祭祀祖先与神灵的「牺牲」,深受统治阶级的喜爱。此玉牛整体纹饰雕琢粗犷传神,器型厚重,刻工简洁,表现力却极强,牛的健壮由两条刻线表达,表现出其厚实的背部和腿部肌肉。牛角、目、鼻、口部采用两侧减地隐起雕刻手法,以阴刻线琢出抽象四肢,线条简洁传神,两眼呈菱形,微微上扬,与牛耳和牛角相互呼应,双目前视,神色沉稳,温驯生动,颇具神采。西周治玉工艺进一步发展,在片形的基础上有少量的圆雕作品。打磨和雕琢在前代的基础上都有提高。拍品正是西周时期少见的圆雕动物形象,反映了西周玉器雕琢的造型能力和审美追求。参阅:《中国出土玉器全集(3)山西》,科学出版社,2005年,页119

1121 元/明 玉雕玄武摆件

12.8 cm 宽

估价:500,000-700,000

成交价:HKD 600,000

摆件以白玉雕成,玉质油亮,略有深色沁。雕琢成玄武神兽之形,玉龟伏于下,四肢健壮,身体上隐约见一片片鳞甲。龟背高起,上饰回字纹。玉龟头部略呈椭圆形,嘴略张,圆眼,抬头向上看去。其上为一条卷曲的蛇灵,长身缠绕在龟背上,蛇首正位于龟头顶,向下看向龟灵。玄武,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又名龟蛇,源于远古星宿崇拜,是指二十八宿按东南西北分为四象中的北方玄武七宿。四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北方玄武于八卦为坎,于五行主水,象征四象中的老阴,四季中的冬季,同时也是天之北陆。《经稗》记载:「斗牛女虚危室璧七宿有龟蛇体,故曰玄武。」《左传》记:「玄武在北方也。龟、蛇二虫共为玄武,故蛇是玄武之宿,虚危之星也。」因此玄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神之一。此件摆件雕琢精细,采用了圆雕、阴刻等多种雕琢方式,形象生动,且玉质上乘,将玉质的自然之美呈现得淋漓尽致。配有木雕底座,形如海浪,颇具明代文人气息。来源:英国藏家旧藏

1120 元 白玉云龙纹镂雕香薰

5.5 cm 直径

估价:300,000-500,000

成交价:HKD 360,000

白玉雕香熏,玉质精晶莹润白,局部受沁呈红色。子母口,带盖,器身敛收,圆弧腹,下承四条形足,微微外撇。整体镂雕云龙纹,盖作覆碗貌,平顶,顶上做束腰圆饼状盖钮,钮上透雕缠枝花卉。盖腹外壁亦以透雕技法,满饰云龙。炉身广圆口,腹壁外亦以镂空雕琢云龙纹。龙身蜿蜒遒劲,于云气件飞舞,时隐时现,身体张腾有力。条形底足上线刻如意云纹,相互呼应。拍品雕琢精细,层次丰满,表现出极高的镂雕技术,为元代玉雕的精品。本品带日本老锦囊,值得瞩目。

1133 玉兽面龙凤谷纹璧两件

最大的 20 cm 直径

估价:300,000-500,000

成交价:HKD 360,000

玉璧一组两件,纹饰形制相同,其中一件周身近半水银沁。玉璧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两面纹饰相同。自外圈向内圈轮替雕琢龙凤纹与谷纹,外区共饰五组变形龙凤纹,形式相同,皆合首双身,缠绕相交,龙头呈兽面形,眼鼻突出,画面对称,线条纤细流畅。内区谷纹满地,内外区以一周绳索纹相隔。战国以前多见单纯的谷纹璧,自战国起,开始新增此类饰有二至三圈纹样的玉璧,至汉代达鼎盛。整组拍品制作规整,质地坚硬,纹饰精美,为古人祭天之用,是汉代玉璧中之精品。来源:奉文堂旧藏

1131 玉有领璧

最大的 10.9 cm 高

估价:200,000-300,000

成交价:HKD 240,000

此玉有领璧满身红沁,色泽深沉古雅。器呈柱形,孔壁向上下延伸,于内孔两端形成立体凸缘。以圆环作为分隔,下端饰三道弦纹,上端饰一道弦纹。通体抛光,沁色与玉质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使其免于单调而更添韵致,将玉器本身的细腻光泽感表现了出来。有领璧为采用旋转切割法,以环状玉料制作的璧形器。有领璧呈圆环形,孔壁向上下延伸,于内孔两端形成立体凸缘,因此又被称为「凸缘璧」。而「内圆外圆」的样态作为璧形器的基本特征,成为后世璧形器形制发展的基础。

1104 玉剑饰三件

最大的 6.7 cm 长

估价:150,000-200,000

成交价:HKD 180,000

此组剑饰共有三件,分别为剑首,剑璲,剑珌。制式、纹饰、风格具有汉代玉剑具特征。在剑和剑鞘上装有玉饰之剑,其古称为「玉具剑」。玉具剑饰在春秋时开始出现,盛行于战国两汉。此组剑饰可为汉代剑组饰之代表。剑首为白玉质地,局部有褐色沁,通体为圆形。以浮雕刻画出蟠螭纹,盘曲如蛇,雕工细致,生动传神。纹饰别致,工艺考究规整,可谓古玉上品。剑璲,为长方扁条状,中间有方孔可缚于剑鞘之上;剑珌,有两个对穿斜孔和一个直孔,便于固定剑鞘。玉剑具是古代帝王、贵族用剑上的高档装饰物和附件,是铜剑或铁剑鞘上的饰件,借以凸显示身份地位。

1089 玉素环

6.6 cm 直径

估价:50,000-70,000

成交价:HKD 168,000

玉环白玉质,有黄褐色沁,形制为规则的圆形,上下两端齐平,边缘倒角干净俐落,器身较直,边缘清晰,棱角分明,器形规整,通体光素无纹,抛光莹洁明亮,造型朴实,玉质细腻亮泽,沁色古雅深沉,内孔直径较大,修磨光滑仔细,边缘外刻文字「丑世三」,具有历史价值。该件器物端庄厚重,触之温和透润,深邃典美,古拙素朴,不可多得。

1076 玉牙璋

32.1 cm 高

估价:100,000-150,000

成交价:HKD 120,000

玉璋是古代礼玉六器之一,形制与半圭相似,玉璋的大小厚薄没有规定,因用途不一而异。东汉许慎于《说文解字》中道:「剡上为圭,半圭为璋」,说明玉璋应为玉圭而成。据《周礼》记载,玉璋的种类可分为五种,分别为大璋、赤璋、牙璋、边璋、中璋。赤璋为礼祭南方神明之器,牙璋为符节用器,用以统令命权及发令兵号,《周礼·考工记》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表明大璋、中璋、边璋为天子巡守所用,象征最高权力之器物,拥有者多统治者。此玉璋为扁长方体,颜色较深,器呈刀刃状,一端柄部有一个由两面对钻而成的穿孔,柄的尾章有四组齿状扉牙,左右对称,琢磨工整,前端刃内凹弧呈月牙型,刃体光素无纹。此器温润细腻,玉璋沁色自然,古朴典雅。器型锋利,包浆匀实,为高古之物,保存完整,不可多得。参阅:《敬天格物:中国历代玉器导读》,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页62,图5-2-1a&5-2-1b

1084 玉蝉纹柄形勒子

9.9 cm 长

估价:100,000-150,000

成交价:HKD 120,000

器呈柄形,玉质油润细腻,盘玩老熟,宝光内敛。器表两面皆以老练刀法雕出蝉纹,刀工十分精巧。上下端钻天地孔,作系佩之用。勒子,又称蜡子,渊源甚早,春秋战国以迄汉代尤其盛行,有圆柱形、扁圆柱形、方柱形、纺锤形,束腰形等,是挂于胸前或腰间的玉饰,或认为其为玉琮演化为而来。早期的勒子,纹饰一般以素面为主.后出现各种纹饰,常见的有兽面纹、线形纹、谷纹、文字纹等。勒子在玉器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件玉勒子素朴简约,古意盎然,为商代玉制佳作。

1075 玉钺

18 cm 高

估价:80,000-120,000

成交价:HKD 96,000

整体带沁色,深入玉质内部,表面呈白色网状灰皮。器体扁平,风字形,体厚刃薄,钺肩窄而刃部略宽,近肩处中间打一圆孔,孔单面钻透,上下径围规整,孔壁留有旋痕。弧形刃,刃单面磨成平直背。器身整体抛光,边缘整齐,制作精良,孔沿规整,再加上造形样式,可推断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之器物。玉钺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作为仪式上的军事权力象征,「主征伐」。良渚文化中石钺与玉钺都有所见,但玉钺更为稀少,作为礼制出现的标志,蕴涵了权力的基本内涵。该玉钺玉色斑驳,用料珍贵,器型规整,其本身为上古首领之物,存世稀少,加之良渚文化中高超的雕刻工艺更体现了古代礼制文化的深厚意蕴。

1116 元 玉龙纹连珠纹提携

6 cm 高

估价:50,000-70,000

成交价:HKD 84,000

此件提携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富有光泽。局部微沁,沁色自然。整体呈长方形,透雕云龙纹,龙颈细长,髯发飞扬,四爪张弛有力,身躯翻腾于祥云之中,周边以一圈联珠纹衬托,为典型元代风格。提携一端留长孔,可与丝带连接穿系。整器工艺精湛,线条流畅,是难得的佳品。提携是古人腰带上之挂扣,现存最早的提携为唐代制品,以后历代渐有创新与改进。

1090 玉龙纹环

4.5 cm 直径

估价:60,000-80,000

成交价:HKD 72,000

玉环白玉质,全器受沁。器体扁平,正圆形。两面纹饰,皆以抽象龙纹为饰,繁复神秘,古穆苍雄。内外缘各有凸出弦纹一周。整器形式古朴,去地平整,工艺精良,体量周正,比例协调,线条流畅自然,展现了战国玉器高超的制作水准,深具上古礼器之神秘威严,令人爱不释手。

1130 玉神人

6 cm 高

估价:60,000-80,000

成交价:HKD 72,000

此佩玉料细腻温润,通体钙化呈鸡骨白。玉佩作神人像。玉神人面部刻画细致,眼睛、鼻子、嘴部均有刻画,下颌方正,堪称「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神人面容颇具威严感。双手上举似乎在祈祷。后部雕有穿孔,以便穿绳系带。此玉神人纹佩应是古人信仰的体现,颇具红山文化时代风格。整体造型古朴自然,雕琢古拙简练,造型传神,独特少见,为收藏佩戴难得精品。

1103 玉覆斗钮印

1.9 cm 宽

估价:25,000-35,000

成交价:HKD 30,000

印由整块玉料雕琢而成。方形,覆斗式,棱角分明,因形制似倒扣于地面的斗,故称之为覆斗印。印身光素低矮,钮部作桥型,略带弧度,顶端两侧出一鼻,横穿打孔以穿系。印面无印文,印身素无纹饰,整体线条挺拔流畅,一气呵成,遒劲有力,极具美感。玺印之应用在中国拥有悠长的历史,自战国时期渐趋蓬勃,秦汉一统后玺印始分流,玺成为帝王御用之物,印则有官印及私印之分。本品制作精巧,造型古朴方正,用料上乘,打磨细致,简洁素雅,秀丽端方,宜于随身佩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港嘉德: 拍卖专场‘观古II-玉器金石文房艺术’成交价全览
嘉德香港将要拍卖这批精美古代玉器
绞丝环拍卖集萃
古玉投资正逢时
保利香港拍卖丨2023秋拍
中国地质大学_中国古玉器与玉文化5_第四章 历代古玉器总体风格特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