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大清明论坛举行,著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衰老与死亡永恒命题,韩启德、敬一丹等现场分享生命故事


▲2022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现场

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记者 储慧静 现场报道  3月27日,第四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在北京及上海(线上)两地举行。本届论坛将死亡话题延展到衰老领域,社会各界人士参与进来,碰撞出更多新思想、新观念,共同探讨衰老与死亡的永恒命题。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殡葬处处长曹洪峰等出席论坛,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CCTV主持人、作家敬一丹,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北京丹曾文化创始人黄怒波及来自医学、社会学、伦理学、生死学、传播学等领域专家学者作主题演讲。医疗、殡葬等行业从业者,相关专业领域师生以及网上报名公众来到论坛主会场,近4万名网友在线观看论坛直播。
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主办,福寿园国际集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文化专委会协办,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支持。

▲北京广播电台主持人安杨宣读《2022年清明论坛共识》
论坛发布了《北大清明论坛共识》:
“人固有一老,也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如泰山者,人格流芳,化作永恒。
死亡的形式可以更美
衰老与死亡无法回避,但在何种境遇与体验中走向末日却是可以选择的。美而温馨的死比冰冷隔绝的死更加人道;自然优美、设计雅致的墓园远比奢华无度、千篇一律的水泥坟头更加人性而美好。
死亡的遐思可以更暖
死亡的过程和方式几何,这些事情对于未死的人来说都只能是想象。但是,安详离世的人们,关于身后的遐思都不会是恐怖的、黯淡的、痛苦的、惩罚的、孤独无依的,而是自然的、温暖的、悲壮的、神圣的、富有意义的。
信念让死亡充满力量
面对衰老与死亡,抱持怎样的观念和信仰至关重要。常怀希望和梦想,是化解死亡恐惧与忧伤的良药。人世间,有些事情比死亡更加重要,宁死也要完成,宁死也要承受。让我们常怀超越生死的希冀,信仰永驻心头!”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致辞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周程在致辞中表示,在历史和现实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学清明论坛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国人的生命观和死亡纪念文化开始重构,在城市中宗族和家族已经开始消亡,核心家庭逐步小型化、个人价值多元化,因此构建出全新的清明文化。思考死亡的必然性与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体面死亡、纪念死亡非常有必要。周程指出死亡看似是生存的反题,但对于死亡的认识却是对于生命价值的终极拷问。近年来,对于生死问题的深入探究不仅展开了哲学、伦理以及美学思考,而且还深入殡葬、医疗等事务环节,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参与进来,共同关注国人生命观念的重构问题。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作《美与衰老》主旨演讲

韩启德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如何优雅地老去,如何“让我们衰老着并快乐着”。他表示,死亡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之所以永恒,一是因为它的无解,没有人会真正有过死的体验;二是因为它重要,不解决对死亡的认识,就会让人始终活在对死亡的恐惧当中,临终时就会痛苦万分。在社会层面上看对死亡的恐惧还是造成过度医疗和临终阶段过度抢救的重要源头。

和死亡一样,衰老也是一种必然,而且是一道生命的长坡。衰老既是独立的状态,又与疾病相互依存,形象地说衰老与疾病是两个轨道上跑的车,但随时都可能发生变轨、并轨。在衰老与死亡之间有一个时期叫深度衰老,医学上称之为生命末期,也就是“安宁疗护”发力的阶段,关乎到每个人生命落幕时的质量。

韩启德认为,我们虽然无法避免衰老,但可以防治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导致的早衰,甚至一定程度上延缓衰老的过程。面对衰老而来越来越多慢性疾病的困扰,不同的态度取决于对人生的生命和死亡的理解,以及相应的精神状态,也由此影响到晚年生活的质量乃至衰老的过程。衰老伴随着一系列生理功能的丢失和疾病的痛苦,但是从精神层面而言,人生走过童年、少年、青年和中年各个阶段,见过世面,经过历练,心智和思想更加成熟,更能理解人生与生活的真谛。如果修炼得好能够做到心静似水,荣辱不惊,超然于生活中的各种失意和失落,对世事洞若观火,对境遇甘之若饴。

▲知名医学人文学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王一方作《生命的别离:从凄凉到壮丽》分享交流

王一方以《生命的别离:从凄凉到壮丽》为题作主题演讲。他阐述了死亡美学与死亡美育的概念和意义。以审美的角度重新定义对死亡的看法:美可以表现生命、关照生命、提升生命,甚至诗化生命、幻化生命,来对冲恐惧,抚慰忧伤。死亡与美的阐述,不是赞美死亡、讴歌死亡,而是赋予死亡以纯美的意境、意蕴、意味、意思。

王一方表示,死亡美学具有独特价值,探讨死亡的崇高美,建构死亡的神圣感、敬畏感、悲悯感、垂怜感,在中国文化里叫做诗意、禅意、慧根。通过死亡美育可以缔结生死共同体的文化,倡导美丽、诗意的精神殡葬,从而抛弃迷信、低俗、过度物化的奢侈跟豪华,真正进入一种纯美的境界,而不是形式美。

敬一丹、黄怒波讲述了亲身经历的生命故事,分享对死亡的态度和思考。

▲CCTV主持人、作家敬一丹作《亲情陪伴中的爱与美》分享交流

敬一丹在母亲病重无药可医时,意识到精神慰藉是药,信息沟通是灯,有质量的陪伴是爱。为了让母亲重获精神力量,她把母亲最在意的60多年来的家书,重新搜集整理编纂成一本书《那年那信》,把1700余封书信故事化,用通俗的方式让后辈了解家族血脉,唤起了病床上的母亲很多美好记忆,让她的生命末期得到一定慰藉。为了与听力受损的母亲有效沟通,敬一丹与家人采取手写小纸条的方式,让母亲清楚地知道正在发生什么,并坦然接受。

在母亲的告别仪式上,敬一丹选择了母亲生前录制的歌曲《儿行千里》,并在母亲周围放满了彩色的鲜花。为了让家里第四代人理解太姥姥的逝去,家人给年幼的孩子讲解生死,而孩子拿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把它埋在松花江边的土地里,没有恐慌、没有害怕,完成了最后的告别仪式,这也是孩子最初的一堂生命课。

当敬一丹深情讲述父母爱情故事,依据一首父亲写给母亲的情诗而创作的歌曲《云颂》响起:“躺在绿绿的草地上,望着淡淡的云,薄薄的云忽而散开,轻如罗纱,忽而飘飘,杳无踪迹……”云是母亲的名,歌曲里传达出浓浓的爱意。

▲北京中坤投资集团、北京丹曾文化创始人黄怒波作《山神的孩子——世界之巅的生命审美》分享交流

黄怒波发表题为《山神的孩子——世界之巅的生命审美》的演讲,他结合自己多年征服高山的经历,看过很多高山之巅的死亡,他认为那些征服高山不惧死亡的人本质是在寻找人类最原始的家园。征服珠穆朗玛峰时,黄怒波也有几次接近死亡的惊险时刻,他把向死而生的感悟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不断提醒自己珍惜现在、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泰康终极关怀首席执行官陈平作《安宁疗护之我见》分享交流

泰康健投高级副总裁、泰康终极关怀首席执行官陈平以《安宁疗护之我见》为题作演讲,分享安宁疗护的商业模式:打造专科医院或病区,减轻医保压力;提供居家安疗服务,降低服务成本;对接身后增值服务,反哺医疗发展。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哲学博士、生死学专家雷爱民,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彭勇文,艺瓦建筑设计创始人、澳大利亚注册建筑师王元,福寿园国际集团生命文化产品中心技术总监、上海福寿云生命信息科技总经理于浩,分别以《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把死亡带回生活》《哀悼音乐与音乐哀悼》《诗歌疗法与死亡超越》《生命建筑的场所精神》《用科技延展生命之美》为题,从医学、音乐、诗歌、建筑、科技等角度探讨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文化的关怀等。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作《柳叶刀死亡价值报告:把死亡带回生活》的解读和启示分享交流

▲哲学博士、生死学专家雷爱民作《哀悼音乐与音乐哀悼》分享交流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创造性艺术教育及治疗》编委彭勇文作《诗歌疗法与死亡超越》分享交流

▲艺瓦建筑设计创始人、澳大利亚注册建筑师王元作《生命建筑的场所精神》分享交流

▲福寿园国际集团生命文化产品中心技术总监、上海福寿云生命信息科技总经理于浩作《用科技延展生命之美》分享交流

据悉,北大清明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2018年首届论坛以'生命教育与死亡辅导'为主题,开启了持久而深入的生死学探讨;第二届论坛主题为'生命教育与死亡关怀',为生死学研讨注入更多温度;第三届论坛以“生死两安:医疗殡葬一体化'为主题,直面生死学中的诸多问题。

本届论坛结束后,公众可登录论坛微站在线回看精彩全程,并查阅论坛议程、嘉宾观点等相关资料。

▲现场图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启德院士:暮年的我,想与你们一起谈谈衰老
清明节|解构“死亡”,成就“温暖”
韩启德院士建议:门诊医生应先让患者自述一分钟
韩启德:感悟死亡
二十世纪中国科学:韩启德、田刚、潘建伟、饶毅的争论
讲座预告:秦汉研究中的文献学新视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