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数学学科老师技能竞赛补充说明:

各镇教办、各实小:

2010年小学数学学科老师技能竞赛将于下个月举行。现就有关事项作如下补充说明:

一、关于参赛对象

请各镇(校)在12月14日前将本镇两名参赛教师的相关信息(姓名、学校、手机号)报教研室,另两位参赛教师将从各镇(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中随机抽取(在抽取时将会考虑到学校的覆盖面),各镇最终参赛教师姓名将会在16日前发至各镇校,到时再请各镇(校)通知相关人员按时参赛。

二、关于竞赛时间

第一轮竞赛的时间为2010年12月19日(周日)

请所有参赛的教师在19日上午8点前赶到实验小学参赛。

第一轮总成绩排在前十位的同志将参加第二轮的竞赛,第二轮竞赛的时间为2010年12月23日(周四),地点为实验小学。

三、关于竞赛内容

第一轮的竞赛内容包括解题与两字的展示。

(一)解题能力

解题的内容以去年下发的三四年级解决问题训练教程为蓝本,另涉及苏教版教材中的四个规律、六个策略和一些数学名题、趣题。考试时间为120分,总分为50分。

(二)设计与钢笔字

根据提供的教材内容设计一份教案的片断,然后以钢笔字书写好。设计的片断可以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也可以是某个例题的教学流程,还可以是一节课练习的编组或者是某课当堂检测的设计(具体设计要求与评比要求见附件)。

先说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注意从三维角度思考,但在表达时却又不要以三维分块。这是因为我们在陈述目标时,往往是将知识与过程相结合,因为知识的理解与接受离不开具体的教学过程;就是能力目标的实现也是依托具体的学习活动来实现,比如说通过数一数、量一量、画一画等途径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通过分一分、想一想、辨一辨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因而,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三个维度考虑,但在具体表达时一般分成这样三点来陈述:(1)引导学生经历某一过程,理解并学会某些知识;(2)引导学生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或途径培养学生某些方面的能力;(3)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的价值,激起学好某知识的兴趣。

当然教学目标这块不仅包括目标的定位,还包括教学重、难点的明确。一堂课目标的个数一般在3~4个,不宜过多。在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还得落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应该源自于目标,它是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就一节课而言,有时重点与难点是合二为一的,也有的时候是有所区别的。就重点与难点的个数而言,一般只有一个,否则也就不成其为重点与难点了。

下面举个例子。下面是苏教版国标本四上“找规律”的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的规律的过程,并能正确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列表、观察、比较等探索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3.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到的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发现间隔排列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现并能用自己的话表达间隔排列的规律。

再说教学流程。给定一个例题,设计出这个例题的教学过程。比如说,四下第七单元“运算律”这道例题的教学,我们可以分这样几层进行:

1.审题。呈现主题图,请学生说出条件与问题。

2.尝试列式。让学生独立解题,再组织汇报,引出两种不同方法,并让学生说清算式每步求的是什么?

3.得出等式。由结果相等,得出等式,并作板书。

4.变题思考。如果要求“买8件短袖衫和8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列出两种算式吗?(直接让学生口答)这两种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得出第二个等式。

5.观察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等式,说说有什么发现?并告诉学生,这种没有经过验证的发现只能算是猜想。

6.验证猜想。老师先写一个,并计算得出结果相等,然后添加等于号,这样做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验证的方法。然后再让每位同学自己写一个验证。

7.得出结论。交流各人写的算式,然后再追问,有没有同学通过验证,发现我们刚才的猜想是不正确的?然后小结,我们刚才的猜想是正确的。并再请学生说一说这个结论。

8.个性表达。请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

9.揭示规律。介绍字母表示的规律(如果有学生想到的,可以直接给予表扬并引用),并告诉学生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老师在解读文本上有问题。这儿结合上面的例子,说说设计时的一些注意点:一是主题图的教学。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在例题呈现上往往是以一个现实的情境引入的,一方面是想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学习的数学是有用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它也用这种现实的内容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算理知识。就上面这个例题的教学而言,在设计时,我们充分地利用题目提供的条件,通过变换条件与问题,直接让学生列式的形式进行,并让学生不计算直接判断两种算式的结果是否相等,让学生关注到是求同样的东西的价钱,无形中就借助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也为后面的观察发现提供了足够的观察素材。一般而言,观察发现某一规律应该建立在若干个具有同样规律的素材的基础之上的,那种仅凭某一算式就要让学生说规律往往会出现偏差的,这也是我们在教学有关找规律的内容时要注意避免的。当然,主题图教学还必须注意其完整性,比如说,要先让学生说清条件,并提出问题,然后再把条件与问题连起来说说。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孩子而言,尤其重要。二是规律探索。苏教版教材中编组了很多需要学生经历不完全归纳推理来学习与掌握的内容。这种编组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让学生真正经历这一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理解与把握知识尤其重要。但在平时调研中我发现有不少的老师在操作中存在偏差,尤其是验证环节,好多孩子是模仿着写等式,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验证,这点需要大家注意。在上面的例子中,老师的验证,其实也就是给学生提供方法的引领。

再谈练习编组。练习巩固是一节课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在调研中却发现我们有不少的老师重视新授过程,却忽略练习的设计。其实,练习的目标是否明确,层次是否清楚,都直接关系到练习的有效性。下面先举两个例子。

三上第17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要求学生找出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我们有不少的老师让学生找出这些就完成了,其实,教材为何要设计一些反例,就是想通过对这些反例的思辨使学生对这些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因而,我们在设计这一内容的教学时,至少要分这样两步进行:先找出线段、射线与直线;再追问图2有两个端点,为什么不是线段?图3没有端点,为何不是直线?(通过这一追问让学生感受线段、直线都必须是直的这一特征)

再比如四下第三单元“三角形”第24页的第2题。有不少同志是直接让学生判断,并在个别题上追问个“为什么”就算处理完了。其实,这道题我们可以作深层的思考。比如说,把题目数据修改如下:

下面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1)3厘米,4厘米,5厘米      (2)3厘米,3厘米,3厘米

(3)3厘米,3厘米,7厘米      (4)3厘米,3厘米,5厘米

在处理时,让学生先说说能围成三角形的有哪些?再说说第(3)小题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数都有些什么特点?并通过追问、猜想、验证把这种探索引向深入。象第(1)追问:是不是三根小棒的长度是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学生举反例1厘米,2厘米,3厘米)那怎样说才行呢?第(2)题的长度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猜想?这个猜想成立吗?第(3)题能不能变换一个数据,使它围成一个三角形?第(4)题只换数据5厘米,可能有几种办法(指整厘米数)?从1厘米至5厘米,这个图形会怎么变化?用手势演示一下(利用多媒体同步呈现演变过程)变成6行吗?这样,就使学生的研究由某一具体的个案引向了某一类问题的探究。通过观察、思考、交流与研究,学生对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问题也说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与把握。

最后说说当堂检测的设计。其实去年学科素养竞赛时,我们就有相应的竞赛内容。但从最终的完成情况看,还是有着以下问题:

一是试卷的格式,比如说要有试卷的标题,一般用小三黑体,位置居中,页面设置一般采用16开纸,正文内容也有大、小标题之分,字体与排版也有着不同。去年有关命题的材料中有较为详细的表述,这儿就不作过多说明。

二是内容的覆盖。必须关注到考查内容可以涉及的知识点块。比如说四上“角”这节课,我们可以从填一填(相关概念、关系、特征以及个数)、找一找(线段、直线、射线)、数一数(线段、射线、角)、量一量(线段长度)、画一画(线段、射线、角)等方面来编组题目。

三是形式的多样。一般采用填空、选择、判断、匹配与实际运用这些题型,当然,不是说这几种类型都要有,要有选择地加以使用,如果能注意到图文结合,就更好了。

四是试题的容量。一般地,我们要规定完成时间,那就应该保证有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完成并至少有一次检查的时间。也就是说,我们在命题时必须考虑总体的容量。去年的竞赛,我们有不少同志把这种试卷设计成了课堂上的练习单,变成了先练再评,分步完成的练习题,这种理解自然是有问题的。也有的同志在容量上思考不够,使得总体容量偏大了点。

五是题目的摆布。前面已经说到了格式,说到了排版,这儿要说的,比如说,每一大项的标题与下面的具体内容要有区别,象字体、大小上要有变化,大标题下的小题目最好要加序号,而且序号的使用要符合一般的规律,再比如说,整张试卷的行间距要相对统一,而且实际运用的题目必须留足学生答题的空间等等。当然,赋分还要相对科学等等。

就这一竞赛项目而言,设计占15分,书写占10分。不论是设计还是书写我们在评分时都分为A、B、C、D四等,分别打分。其中A等占参赛人数的10%,得分为总分的90%,B等占参赛人数的20%,得分为总分的80%,C等占参赛人数的30%,得分占总分的60%,D等占参赛人数的40%,得分占总分的50%。

(三)设计与粉笔字

同样,先根据提供的教材内容设计好一节课的板书,然后再用粉笔字写在小黑板上。就一节课的板书而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扣住本课知识点,透过板书要能反映出这节课的要点。二是要简洁。不要面面俱到,要突出关键。三是要注意整体布局。美观,同时要注意粉笔字颜色的变化。

这一竞赛内容同样是设计占15分,书写占10分。评分标准与上面相同。

第一轮比赛结束后,我们将根据各镇(校)几位选手的得分情况,评比出团体奖若干名和个人奖若干名。个人总分排在前十位的同志将参加第二轮的角逐。

第二轮的竞赛包括“演讲与微型课”。

参加第二轮竞赛的同志必须在23号上午7时30前赶到实验小学。参加相关赛前培训和抽签工作,7时40分开始竞赛。

(一)演讲

根据提供的教育故事或教学案例,先准备2分钟,然后作3分钟的即兴演讲。在演讲时,要注意主题与观点的提炼。做到有演讲主题,有观点阐述,有故事或案例内容的简要梳理,有教学实例的佐证。

这项竞赛内容总得分为40分。具体评分标准另订。

(二)微型课

完成演讲的同志,直接进入准备室,进行微型课教学设计。虽说微型课的教学时间只有30分钟,但参赛教师必须完成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并提供相应的教学设计稿(占10分)。

每位参赛教师有60分钟的准备时间,在这段准备时间里必须做好教学预案的设计和相关的准备工作。课堂上除小黑板外,可以使用实物投影。

最后综合两轮竞赛的成绩,确定本次竞赛的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难住很多学生的数学竞赛题,掌握这规律,其实很简单
北师大版数学四上教案
《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反思
(精品)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植树问题(2)
《数学思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