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卢志文:给成长型教师的四个建议
 
成长不是成为家长、局长、首长、尊长,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向上“生长”的状态!

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当中“成长型思维”入选了美国教育界最关注的20个趋势,并且排在第一位。我们说有生命才会有生长,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这是《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在他的书里说的,可见“觉醒了”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成长的阵痛


·  为什么要改变
 
我们在做课堂变革的过程当中遇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位老师坚持不做课堂变革,他认为他的课堂不需要变革,为什么要改变呢?是学生反对吗?是家长不满意,还是我的班级考试成绩不好,其实也都不是。这位老师上班尽力,做事认真,为人诚朴,班级的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是课堂跟学校其他老师一样,也都是满堂灌的、操练的那种传统课堂。
 
我们认为课堂变革顺应的是时代的需要,不仅仅是一个应试的需要,但是改变是痛苦的。

所有人都进入了课改,他坚持选择不变,其实不变的理由更好找——教育不能试错,不变才能应万变,改革也不能搞一刀切……这些理由让他觉得不改变,非常有理,于是他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到期末统测的时候,这位老师教的班级居然成绩大好,甚至超出了年级平均分10多分。我们眼看着这位老师在校园里走路都横起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他对一个期末统测这样的考试是熟悉的,他用他的课堂去实现这一切也不是很困难。


·  改革的阵痛与挑战来自哪里
 
改革有远期成果和近景成效,在改革的过程中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我们找到了这位老师平时和以前的考试成绩做了分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考试层级越高,他的班级考试的成绩就越低,平时考试县区统测都不错,但是高考大考成绩就不理想了。我们知道孩子们未来是要应对时代和社会的挑战,他的教学很显然是有问题的。
 
但是如何让他觉醒,我们分析了他的成绩之后,跟他讲了这样一些道理,他明白了。

于是他也高高兴兴地参与到课堂变革中来。他才真正地领会到为什么教师不能成为学生的天花板,为什么教育不是注满一杯水,而是唤醒、点燃一个灵魂!他才真正地知道,不是我们把自己已经熟练的技能和掌握的知识转手传授给孩子,这就是教育。当他做了课堂变革,找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觉醒。
 
我们说人都不愿意做改变,就像一场堵车,人们总以为原因在别人,能做改变的也只能是他者。事实上唯一可以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他者。
 

成长的觉醒

 
·  内观,重新认识自己
 
我们的大脑有三重,需要我们重新对自己有一些认识。

本能脑,源于爬行动物时代,主管本能,速度非常快。

情绪脑,源于哺乳动物时代,主管情绪,反应也很快,而且在大脑当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理智脑,它源于灵长动物时代,主管认知,这是人类独有的。但是理智脑进化时间短,只有250万年,而本能脑已经有3.6亿年了,情绪脑也有约2亿年。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很容易被情绪脑和本能脑左右,留给理智脑的时间,做决策的时间太短、太少。
 
·  成长就是为了主动控制
 
成长是什么?就是为了主动控制,就是能够实现延时满足。人类天性当中最原始、最本能的部分就是及时满足。很多人虽然嘴上说保持耐心,但是身体却是诚实的,游走在及时满足的边缘。

我们常常高估自己的耐心,沉迷娱乐,醉心琐事,想法很多,放弃很快,盲目勤奋,假积极,计划完美,不坚持,收藏干货但是从此不再点开。

所以,当我们缺少内省这个品质,我们很多的努力都会白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那些得寸进寸,长期主义,积累性超越,它就显得愈加可贵。
 
我们需要认知一些宏观的规律,这对我们作理性的判断很有价值。

比如说复利曲线,它显示的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就是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是到达一个拐点之后会飞速增长,这就需要我们冷静地面对前期缓慢增长,并坚持到拐点。你有没有这个耐心?耐不耐得住这个寂寞?

 
·  在舒适区的边缘去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舒适区的边缘”,我们都怕在困难区,我们都想待在舒适区。

但是成长在哪里?成长在困难区。我们怎么做呢?我们就把舒适区跟困难区之间的这一段叫“拉伸区”,我们总是在舒适区的边缘,在拉伸区来促进我们自己的成长,它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我们常常说跳一跳够得着,就是这个意思。人既然都愿意待在舒适区,我们就有意识地去逼逼自己。

所以,我们有一个很通俗的话,什么叫牛逼?牛人都是被困难逼出来的。穷则思变,很多被逼进困难区的人获得了改变的勇气和动力,所以我们要在舒适区的边缘去扩展自己的行动范围。
 
微观规律当中还有一个现象需要我们去认知,我们知道“学习、思考、行动、改变”是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要素。但是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它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普遍的状况是什么?学习很多,改变很少,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另外一个事实,就是很小的改变却有很大的成就。改变之径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在行动。

周岭先生认为,不发生真正行为改变的学习,都是无效学习。我们再看一看陶行知,原来叫陶文俊,你看后来改成陶知行,再改成陶行知。他就知道行动的重要,“知”和“行”是“行”放在前面。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他强调在世上磨,也是这个意思。

今天我们的新教育实验有两句话很精彩:行动,就有收获;坚持,创造奇迹。
 

成长的建议


罗伯特·凯根有一个人的成长模型,叫“借势修人”。他的《人人文化》这本书当中,在腰封上就有这样的话,叫“如何拥有一个'悍将辈出、良将如潮’的组织”。

它就是通过技术来磨炼人、修人、提高人,成长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我想要借这个机会给大家一些关于成长的建议——
 
·  坚持长期主义,实现积累超越
 
《时间的朋友》当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凡我赶不上的,我就做好准备,到未来等它。”要持续地、长期地守住目标,在一个方向上“蜗行”!这种行为模式,叫做“长期主义”。只有长期主义者,才能实现“积累性超越”。
 
什么叫“蜗行”?就是像蜗牛那样行动。我们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登上金字塔的顶端,一种是雄鹰,另一种就是蜗牛。它虽然慢,但它不停下,这是很厉害的。数学告诉你,只要每天坚持比别人多一点点的努力,你的人生会大不同。
 
这几个公式,我相信大家都熟悉,1的365次方还是1,但是1.01的365次方就是37.8,而0.99的365次方就只有0.03。如果我们再努力一点点,或者再退步一点点,再看1.02的365次方,就是1377.4,0.98的365次方就变成了0.0006。
 
所以一点点的改变,一点点的积累,在时间后面就会是一个很伟大的结果。我们不要沉溺,也不要丢掉,让一个爱好终身相伴。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就会收获自然形成的积累性超越。
我有一个小小的爱好叫“灯谜”,没有丢掉,花的时间不多,但是几十年积累下来,我也能走得很远。我平时觉得一个老师或者一个校长应该能够写好一个中国字,于是就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练一练。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当它积累下来的时候,也会富有成效。
 
这种长期主义的积累超越,实际上是一种零存整取,我们说是“加拿大”。什么叫“加拿大”?就是加起来,到时候可以拿一个大的,这就是积累的效应,这就是长期主义的效应。
 
·  掌握多元思维的模型
 
菲茨杰拉德说过这样的话:“一个人能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大河奔流,蜿蜒曲折,一往无前,为什么不取直线?一个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勇往直前”,他会怎么做?他一定走圆场,他不会走直线!如果他不知道转弯,不用一分钟就会摔下台去!走圆场,才是真正的“勇往直前”!

科学也告诉我们:两点间,直线最短,曲线最快。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多元思维让我们告别简单,在手拿锤子的人眼里,满世界都是钉子!

 
·  宏观做背景,微观做决策
 
查理·芒格说过:“宏观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微观才是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比起那些宏观因素,我们更应该关注具体情境中的决策,就是什么呢?就是不要为宏观问题纠结。

薛兆丰说得非常好,宏观的好坏就是跟全球平均气温一样,你要是关心人的命运,你可以关注平均气温,但是你今天出个差,你只要了解那个地方的气温是多少就可以了,你关注平均气温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抽象的两难在具体情境当中并不难,这就需要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行动者,做事的人。在做事的人那里没有这些纠结和乱扯,有的只是一张时间表。在这张时间表上具体的活动安排,当然你必须有你自己的轻重缓急。
 
·  系统代替目标
 
亚当斯说:“目标,是为失败者准备的。”为什么呢?你设定了目标,实现之前,持续的失败感;实现之后,短暂的愉快,很快就空虚,要重新设定新的目标,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你设定的目标不会实现。

当我们用系统来代替目标的时候,情况完全不一样,发展一个系统远比完成一个目标更有价值。
 
减重30斤,是一个目标,保持标准体重,是一个系统;每天走一万步,是一个目标,每天坚持运动,是一个系统;每天练字一小时,是一个目标,而成为一个书法爱好者,是一个系统;每天写一篇教育随笔,是一个目标,成为一个好老师,则是一个系统。
 
新教育有一个“三专”模式,它提出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通过“三专”让我们走向卓越。

专业阅读是专家引领,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专业写作是一种自我反思,是教师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越,是教师与自己的对话。而专业交往是一种同伴互助,是站在同伴的肩膀上腾飞,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坚持“三专”就会走向卓越。
 
作为我们校长和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牢记福禄贝尔的这样一句话: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
 
我们少用嗓子,多放样子。为孩子寻找榜样,不如家长成为榜样!为学生寻找榜样,不如老师就是榜样!为老师寻找榜样,不如校长做出榜样!把团队带到真实的变革场景中去,肩负使命,一起行动,接受挑战,经历磨难,迎接庆典,并不断总结成长,于是拔节就会自然发生。
 
新手上路,为什么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我觉得相信是一种力量。无限的相信,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就是因为给他一个任务,他行动起来了,于是就能创造奇迹。
作者 | 卢志文,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
来源 | 本文根据作者在第八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演讲整理
责编 | 雅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找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原创】教师成长:不断更新追逐的目标
细节管理决定班级管理的成败
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打造中学体育训练高效课堂
​从点火、加油到自动巡航 ——谈教师的课堂激励
高效课堂对教师的要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