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备课时,如何分析学情

黄华伟老师在《追问“备课”逻辑,预走“学生做任务”道路》一文中,用高中语文的一个单元学习任务为例,展示了他在教材任务基础上,根据学情进行再设计的过程,并分享了对学习任务设计的思考。
 
其中,黄华伟老师文章中的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

教材要求,不是非遵循不可,但教材应该是我们最值得信赖、依靠的“学习内容”体系;我们未必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再编一个学习内容体系”。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要:“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再加斟酌。这时我们就开始成为一个课程研发者、一个课程设计师……”

我完全认同黄老师的观点,国家课程是教育部集全国之力研发的课程体系,其配套的教材理应成为我们最信赖的学习内容来源。
 
另一方面,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异巨大,在应用教材的时候,还需要根据具体学生情况,对教材任务做调整,设计适合学生的学习任务。
 
在设计学生任务时,理解学生,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则是教师的基础工作。那我们如何把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呢?


理解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完成任务

 
进入真实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面临的情况是,布置了学习任务,大部分学生都无法按照预期完成。由于任务太过复杂,学生和家长齐上阵的情况也不少见。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也不复杂,就是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不够理解这群学生,导致完成任务所需知识、能力,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为了设计合适的任务,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学生:
 
1.学科知识

首先,厘清完成任务所需的学科知识,判断学生对这些学科知识掌握的情况。完成一项任务,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

比如,数学课上,当教师为学生布置制定一日计划的任务时,需要学生先掌握更小的时间单位,能够理解整时、半时、分钟等概念。

2.个人经验

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一些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学生所拥有的关于该任务的背景知识、个人经验也是教师需要考量的维度。

我之前在一个农村小学访校听课,老师用坐地铁作为任务背景,但这些农村孩子大部分没有过坐地铁的经历,课堂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3.学生兴趣

有时候,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很多学生会对此应付了事。在设计学习任务前,教师需要评估学生对于该任务的兴趣和完成任务的动机。

例如,最近两年《孤勇者》这首歌十分流行,很多老师就尝试在自己的学习任务里面引入相关元素,殊不知,中学生却告诉我,《孤勇者》是小学生喜欢的歌曲,我们早就不感兴趣了。你看,把握学生的兴趣,这要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4.能力基础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除了需要先前知识,还需要一些能力基础。教师需要评估学生是否已经具备那些完成任务时所必须的能力。

在实践中,很多老师会布置自主学习任务,但细问起来,大部分老师对于自己学生已经具备哪些自主学习能力都不是很清楚,更没有细想如何支持学生完成自主学习。

而在自主学习方面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意识到,自主学习是一项能力,是需要有意识培养和发展的,不是简单布置一个自主学习任务就不管了。

5.难点预测

设计任务时,教师需要预测学生完成该任务所面临的挑战和障碍,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学习支架,帮助学生顺利应对挑战和障碍。

例如,在很多跨学科的项目中,项目管理本身就相当复杂,也常常成为完成项目的障碍。这时,老师们就应该提供成熟的项目管理工具,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持续给予项目管理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项目管理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发展上。

不过,日常和老师的接触中,我发现老师们往往忽略“能力基础”和“难点预测”这两条的分析。如果这两项处理不好,项目很容易烂尾。

我看到很多项目制学习中,教师希望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但是教师设计任务时并不知道学生们当前的合作能力水平,也没有设计专门的支架来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这导致学生们合作不起来,有效地合作成为了学生完成任务最大的卡点,造成任务目标无法达成。
 
针对上面这种情况,我们区分了“任务需要用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任务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这两种不同的情况。

作为老师,只有确认学生们已经具备了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合作能力时,才能够设计需要“用合作能力”完成的任务。否则,在课程的学习目标中就应该把合作能力放进去,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教学环节来支持学生发展合作能力。


怎样理解学生?

上面我们知道了理解学生的基本维度,接下来跟大家分享理解学生的具体工具和方法,大家在实操中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
 
观察法

通过简单的观察,教师就能够收集到很多关于学生的信息。比如,在他们的日常活动中,他们对什么话题、活动感兴趣,在他们与其他同学沟通、合作时他们的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处理冲突的能力等。

我的一个同事在刚接手一个班级时,设计了一个合作比赛的任务,希望学生在分组竞争中学习合作的方法。可是,任务刚进行到一半,有两组学生就打起来了,同事的精力就从教学转移到了劝架中。

课后复盘时,同事回想起,其实他自己几乎每天都能看到这个班的同学在办公室处理各种冲突事件,有吵架、打架等。但在备课时,却忽略了将自己的日常观察和“理解学生”这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联系起来,造成了一次教学的失败。
 
问卷或调查法

除了日常观察,我们还可以在课程开始前通过一个小问卷或小调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点、思维方式等,一般建议问卷或调查的篇幅不用太长。

比如,在语文的单元教学中,如果单元的核心知识是“仔细地观察”。老师可以在授课前,给学生发送调查问卷。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的已具备的观察能力,哪些是学生容易观察到的,哪些是学生容易忽视的。

问卷问题如下:1.在你每天上学的路上,有哪些好看的景色?2.在我们的校园中,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与学生一对一沟通法

在安全信任的氛围中,师生一对一沟通能够最深入地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特别是那些阻碍学生达成目标的难点,通过有设计的问题串,能够明确地诊断出学生卡点。

在一对一沟通中,让学生敢于真实地表达是最重要的。

教师不要为了鼓励学生,而否认学生对于困难的判断。“这其实并不难,你试试就知道。”这样的反馈,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同时阻碍学生更多地表达。

同时,教师要擅于“友善地”提问。尽量少用“为什么”作为开头来提问,这样的问句容易让学生感觉是在被责怪。教师可以说“关于这个困难,可以再多说一些细节吗?当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另外,如果直接问学生的困难,学生可能很难想起,或者说很难意识到。这时候,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做选择,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想法。
 
与家长、其他任课教师沟通法

家长是学生信息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比较方便地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过往经历,也可以通过问卷的方式,快速收集一些信息。

比如,在一年级的课堂上,老师设计的教学核心概念是“集体活动”。老师需要了解学生对集体活动的基础认知、个人经验和个人兴趣,可以在课前,向家长发送调查问卷,提出两个问题:

1.周末,你会带孩子参加哪些活动?
2.孩子最喜欢的周末活动是什么?

学生在其他任课教师课上的表现,也是我们可以重点参考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具有跨学科稳定性的能力和素养,比如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
 
过往学习记录分析法

这个方法适用于那些已经在校一段时间的学生。如今,大部分学校已经有了记录结果评价的数据库,部分学校还建立了过程评价数据库,甚至还有电子化的学生作品档案袋,分析和利用好这些资料,也能够为教师理解学生提供很大帮助。
 
团队建设活动法

在课程正式开始前设计一个与实践任务相关的团建活动,通过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氛围,让学生们体验任务中的问题解决过程,在一个小的模拟环境中收集学生们的反应。

比如,在一年级的数学课《学会分类》上,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所有书本混在一起,然后用最方便找到的方式进行分类。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可以在互动中唤醒自己的已有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到学生对于分类、分类标准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学习任务设计。
 


理解学生作为一种信念

过去的教育强调“知识”学习,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更复杂,更有挑战。教师的角色也需要从知识的分发者,向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转变。
 
在这样的教育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完整理解学生,教师才能设计出合适的学习任务,设计有效的学习支持,真正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
 
素养教育潮流中,“理解学生”应该作为一种教育信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师德师风建设学生调查问卷
如果你的课堂上有学生说话,老师批评就是不听,该怎么办?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音乐教学学情分析方案
谈谈把时间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100法简介(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