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庆群: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我来自西安铁一中。西安铁一中是中国最早的企业办子弟学校之一,随着企业剥离社会职能,2005年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19年作为中国铁路数百所移交地方发展比较好的代表,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的先进集体。现在在西安已经发展成6区7校的规模,今天非常荣幸受邀在这个平台和各位同仁,从校本实践的角度谈一下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思考。

我今天交流的题目是:强基础,促多元,适未来。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部署,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和战略性的支撑作用。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深入开展,世界日新月异,又变化莫测。在人类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未来国家的竞争首先会体现在科技方面,而科技是有赖于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拔尖人才,可以说教育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怎样培养适应于未来的人才,为未来人才赋能,着眼点一定是当下未来人才的培养策略,也就是说,我们在基础教育要以怎样的眼光来审视当下的教育对象?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们为一个国家,甚至是未来的考虑。当下在基础教育为教育对象提供怎样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某种程度就是在谋划一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

强基础:建牢未来人才的底层竞争力
基础教育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肯定首先是体现在奠基铸魂上。在西安铁一中的长期办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先成人,后成才的大教育观,始终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为先,确立了“责任荣誉”的校训,以“来为求知,去做栋梁”培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为育人目标,从实践层面上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样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有人也对这个目标提出过异议,说难道我们培养的所有的学生,未来都是栋梁吗?我们用自己的校本实践诠释了这个问题。如果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自己的家人幸福,他就是家庭的栋梁。一个人能够在走入社会工作以后,让他的团队,让他的工作单位因他而骄傲,他就是这个单位的栋梁。而一个人能够有所建树,在一方领域内有话语权,为这个社会、国家作出贡献,他当然也是栋梁,所以栋梁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也通过“来为求知,去做栋梁”培育新时代青年这样一个培养目标来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未来我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我们在校园着力培育“向真而生,向善而立,向美而行”的学校风尚,着力追求高质量、现代化、有特色的教育品质。我们用精神引导学生的主动发展,以文化人,着力让老师们去关注未来的人才,当下的学生,作为未来发展需要关注哪些核心素养。比如说人的核心素养和学习者的核心素养有哪些不同,人的核心素养首先应该体现在作为新时代人需要具备不断学习适应时代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学习者的核心素养体现在通过各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内化,为学生成为未来国家发展需要的时代新人来夯实基础。

具体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把它细化为五个基础:精神基础、智力基础、心理基础、体质基础和人格基础。

一是在精神文化层面,我们与时俱进地调整了学校的顶层设计,特别是学校精神育人规格方面的一些规定。制度文化层面制定了更多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的弹性制度和激励机制。在活动文化层面不断拓展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时空,搭建了丰富多样的平台载体。以供学生能够发挥特长,弘扬个性。

在物质文化层面,全面地提升了学生学校的设施设备集成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水平。当然,这个水平永远在路上,把这些文化影响作为学生的精神基础。

二是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工夫。“来为求知”的“知”是智慧,把这种知识基础作为一种智力基础。

三是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工夫。在基础教育阶段,注重引导学生树立高远的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希望在未来人生的不断登顶中,这种意志品质可以支撑学生持续奋斗,我们把这叫做心理基础。

四是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来增强学生体质,健全学生人格,锤炼意志,我们称之为体质基础。

五是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下工夫,作为学生的人格基础,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基础。我们也在强调五育并举,为一个人全面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更是面对全体学生,为他的一生奠基。

丰子恺先生曾经说过,人的生活境界有三重:一种是物质的境界,一种是精神的境界,第三种是灵魂的境界,那就是有理想,有终极关怀,有博大情怀。我们在基础教育工作的时段,就是让学生能够有高远的理想,有家国情怀,有具备未来终生学习的核心素养。

从西安铁一中走出的毕业生都愿意把陕西人、大学者张载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看作是自己的人生追求,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使命担当,成为为祖国发展的栋梁之才,也应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来为求知,去做栋梁”。

我在这里举了两个人的例子。

一个是赵金昊,2014年的毕业生,2013年获得了数学奥赛的金牌、信息学的银牌,进入了清华大学。他在参加最强大脑比赛的时候,进入了中国战队。他在回母校演讲的时候说到了一段话,他说铁一教会他的不仅是翱翔学海和认识自我,更是在脚踏实地的同时能够不忘抬头仰望。“来为求知去做栋梁”是铁一在他心里埋下的第一颗种子。

尤其是他说了一句话,让我特别感动,这是我们作为老师和校长愿意看到的。他说“无穷的远方和无数人们都与我有关”。

下面这位人物是谢军获得2020年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是北斗3号工程的副总设计师,北斗3号卫星的首席设计师。他的团队用一年14天将19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这是一个史上中国的新纪录。

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有很多成果都是自主研发的。作为中学,我们并没有教给他高、尖、深的知识,但是有人问他,中学赋予了他什么的时候,他说因为中学让我首先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且始终能够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保持着一种热爱,而这种热爱是伴随在我后来征服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让工作开始变得有趣,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在他身上就体现了铁一人永攀登,不放弃,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这也就是我们基础教育人能回答的问题,我们为拔尖创新人才能提供什么样的支撑?这种精神支撑是受益于终身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奠基铸魂的作用。

促多元:建构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人肯定是有差异的,无关乎好坏,而是在发展水平、表现方面的不同。高水平的教育应该是能够看到每个人的不同点,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他的教育,这也是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着力点。今天我们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首先就是应该在多元发展上下工夫。用通俗的话讲,这就是因材施教。

早在1000多年前,孔子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后来朱熹对这个教育实践进行了理论的提炼和升华。他说,“圣人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如果我们的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那就没有人是弃人、废人。当前,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有教无类,而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发展更应该是最终实现人尽其才,因材施教,促进每个人高效学习、充分发展。学校如何做到因材施教?高中育人方式的改革如何多元化发展,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我们在学校实践层面做了多方面的尝试,今天我只介绍两个,我认为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是课程多元,一个是评价多元。

首先,课程多元。课程多元的出发点是我们对因材施教的正确理解,是给不同的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师能够从能力、性格、志趣一些具体情况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能够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每个人的才能、品行都能得到最适合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引导老师关注到具体的学生、真实的学生和成长的学生。

具体的学生就是要承认差异,用个性的眼光来审视每一个具体的教育对象。而真实的学生需要我们老师用包容的心态和专业的素养接纳每一个学生,在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来研判和帮助每一位学生。而成长的学生,我们要把他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的名词形式是“跑道”。学校实施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在大一统的格局下,为不同的学生努力设计不同的轨道。既然是不同的轨道,那就意味着丰富多彩,意味着多样性和选择性,意味着多元。学校围绕着立德树人,围绕着全面育人,为学生设计了不同课程。

我们建构“一体四翼”的校本课程体系,即以国家必修、必选为体,以选修、校本选修、校本特色、大学先修为翼。

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这样一个路径,优化必修,完善选修,探究课修,指导自修,综合研修。

通过这样一个路径连通学科的内在要素,链接真实生活和真实问题,开发出鲜活灵动的学科 项目,还探索学科 学科的跨学科课程项目,开设了近10门大学先修课和精选了近百门校本选修课。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按照课程的价值属性,学生的学能梯度、主题知识的深度,建构了一个涉及到“学科拓展、社会生活、人文素养、技术技能”四大领域的课程群落。在局部区域也实行了走班教学,效果良好。学校2020年入选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

在这里,我专门把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列了出来。

作为我们这样的学校就得有这样的担当,国家发出号召要提高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时候,我们要主动站出来去承担这样一个任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就是在支撑国家未来的发展,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一定要有一个体制的支撑和系列化的顶层设计,是需要结合社会各方力量来打通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培养壁垒,为拔尖创新人才提供异质化的课程,建立一个动态个性发展途径,兼顾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协同发展,这需要我们纵向、横向的联系。纵向不同学段,横向不同学校。当然每个学校在当下都是主动自主地在做一些工作。

我们也尝试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说,我们一些跨区域、跨学校、跨学段、跨学科的协同培养体系,上面讲了博雅人才的共育基地,以及搞的网络空间安全大学,英才计划等等。我们也尝试与国科大开办了“理科精英班”,从2014年到现在,确实有很多同学被选入“强基计划”,为高校基础学科的研究做了一些工作。这是一些有益的尝试,今后我们在这方面还要更大胆一些。

课程多元方面。活动课程的体系化,一个是艺体活动,刚才讲了栋梁的含义。实际上我们这个栋梁不仅仅是指科技领域,也包括艺体等多方面的人才。我专门把这个艺体活动和实践活动在课程多元里面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个是我们在活动课程体系化方面做的一些实践。西安铁一中是中国女子足球的诞生地,所以我们对于艺术体育的发展一直有很好的传统,现在一直在传承这个做法,去更新这些做法,在创新地传承在艺术体育方面的工作。我们坚持优秀 特长的理念,健全高水平基础和差异化发展的学校艺体课程体系。我们是在学校基础和提高两个层面来开展艺术体育活动的。

通过艺体选修课开设和学生社团的组建,搭建了一个很广阔的舞台,开展个性化、定制性培养,群体性、群众性的浸润,挖掘每个人的多元智能,提升广大师生的艺体素养,以此丰富他的生活。各学生团队注册的队员能够占到全校人数的50%以上。每年100%的特长生都是以文化和专业双优的成绩升入到高等学校。

学校连续7届代表陕西省参与教育部的全国中小学艺术展演,总成绩在全国都是比较好的。

活动课程体系化的另一个侧面是实践活动。“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先生也提出了“六大解放”,包括解放学生的空间,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课堂里,不局限在学校中。教育部搞的“课堂革命”在陕西开展了三个课堂的革命,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三个课堂的联动使得这个实践活动更丰富、更多元。

在这里,我也举了一个例子,用这个例子很形象地告诉大家,实践活动基于一个学生和基于一个学校的课程,它的意义在哪里。

熊逸放,这是搞无人机的一个同学。他创业亿航无人机。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回到学校参加学校艺术节的时候,他有一个演讲。他说,他看到每年的艺术节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从他毕业这么多年,艺术节这个形式一直在,内容有变化。他说希望同学们能够珍惜在铁一的每一天,他的创业梦想,就是那时候在艺术节铁一文化街的活动中被点燃的。他讲到他怎么样在这个艺术节上发现这个牒片,怎么样组织活动的整个过程。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去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才能。孩子一旦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角度,一定会在某个领域产生兴趣,而引导他继续发展下去。

楚艳,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北京8分钟的表演,运动员表演的服装,就是她设计的。她在这个服装设计中也运用了很多跨学科的东西。包括到现在,学校的校服都是在她最初的设计上不断改造的。她说“一定不要错过学校的文化活动,每一次参与和锻炼都受益匪浅。学校的社团课程丰富多样,多学科的融合交叉为学生真正去发现兴趣,能够找到展示自我的平台,提供了可能”。这可能就是我刚才讲怎么样更多元的一个具体体现。

第二个部分,评价的多元。

之所以在学校能够得到所有老师的认同,能够将课程丰富、蓬勃的开展起来,评价的导向作用在我们学校是应用得比较好的。我们为适应个性化学习和人才成长的学习,为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引导老师在具体的工作层面能落实下去,我们的评价做了很多的尝试。我们在过程性评价,在综合性评价,在改善结果性评价上下工夫。现在6区7校,未来在9月就是7区8校的规模上,每个校区都做了不同尝试,但主体都是铁一中从最初的德育量化综合实践考核开始的。

有的校区是AI多元的评价体系,有的校区搞“阳光136评价体系”,现在在全国不同层面在推。今年还参加了中国基础教育成果的评选。

适未来

既是未来的适应,又是当下怎样教孩子去适应未来。学校是孩子走向社会前的一个模拟社会,更大的高中育人方式的变革是应该教会学生在学校里去模拟场景,适应未来。

我讲过三个学习生态的营造。

一是“合作”学习生态的营造。教会孩子要合作,未来融合是大趋势。

二是“跨界”学习环境的创设。ChatGPT、“文心一言”,它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扁平了、更高效了,跨界学习环境的创设在我们三年疫情线上线下不断交错的过程中,大家体会很深。

三是“多边”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时间关系,不多讲了。欢迎各位同仁能够来西安,教育者非为以往,非为现在,专为未来。我希望在专为未来的这条路上和各位同仁一起携手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作者庆群系西安市铁一中学校长,教育部领航工程名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指导专委会委员,陕西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正高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本文是作者2023年3月25日于北京圣陶教育研究院、北京市特级教师协会主办,北京一零一中教育集团、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承办,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指导单位的“第九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中学组上所做的主旨报告。论坛主题:高水平实施因材施教,为学生的未来做准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要加强通识教育
用音乐剧“表演”教育实践课程
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 杨启亮
高职院校如何推进文化育人
护苗行动:学校办学目标是学生成长的通途
70年代北大工农兵学员:领导推荐录取,绝大多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