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堂试卷讲评课的准备过程
这是一篇长又长又长又长的备课过程记录啊,碎碎念,到后面实在看不下去这又臭又长的裹脚布,所以有些记录转战其他阵地。唯一可提出的一点是真实的一手记录,时间绝对一分钟不差,算是一堂课准备过程的时间记录手账吧。
为了方便阅读,我大致吧模块提出来,太累了,不管美不美化了,当时想到啥就写啥吧!
一、备课前的碎碎念
一个突如其来的通知,作为地理教研基地我们学校需要在4.22出一节公开课,与专家同课异构,课题主题为“试卷讲评课”。第一个想法就是——完了完了,这咋上?作为公开课,只上过按照教材的有课程标准的,可以搜索许多资料进行参考的,但尽管这样,要备出一节公开课依然万分艰难。而现在居然要讲一节试卷讲评课,平常讲试卷都是按部就班地讲,即使有点创新,无非就是总结一些做题的步骤,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答题思维过程,总结自己的得失。但是都是不成体系、不系统、不标准、无理论——简言之是上不了台面啊,我怎样才能把它组织成一节有体系、有逻辑、值得同行们评价而不是就按照试卷一股脑讲下去的课呢?好吧,一个字——难。(难在毫无思路,毫无参照。)
准备之前我的内心想法:嗯,虽然难,这也未免太具有挑战了,一眼就能体现出老师的水平了。原本内心是抗拒的,但是回想原来的备课体验,就是无论听课的时候如何如何努力想吸取别人的优点、经验,都是听完那一刻感触颇深,因为实践用不了久而久之就忘了。而自己亲自体验过程却完全不一样,会在某个小点在准备和上完后,在与他别人比较后,会产生“哇塞”时刻。
我自己的初步想法:
1.像上次写的公众号一样,汇总分析空间比较类的题目,学会分析题目提高得分率。
2.提高学生对自己做题的元认知能力,尝试分析自己的思维过程是否需要改进。
但想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做的,看看有什么新方法没。
 二、时间手账提前预览:
阅读8篇论文记录200分钟 观看视频53分钟 公众号阅读30分钟 第一次思考整合设计基本框架360分钟 上课模式改变,重新设计330分钟 磨课后改动187分钟=1160分钟=19.333333个小时。


(一)阅读论文,记录感觉自己可借鉴的点,一共阅读八篇论文,一共200分钟,即3个小时20分钟,时间分别是:

1.(用时4月17日10:50——11:34,第一篇论文用时44分钟)

2.(3月17日15:38——15:59,第二篇论文耗时21分钟。)

3.(16:00——16:05,16:25——16:35第三篇论文耗时15分钟)

4.(21:40——21:53,第四篇论文耗时13分钟)

5.(21:55——22:15、4月18日 7:54——8:13第五篇论文耗时39分钟。)

6.(21:55——22:15、4月18日 7:54——8:13第六篇论文耗时39分钟。)

7.(4月18日8:45——9:04,第七篇论文耗时19分钟。)

8.(4月18日9:13——9:23,第八篇论文耗时10分钟)

(二)观看视频学习,一共耗时53分钟。

1.(4.18日10:06——10:24,第一个视频耗时18分钟)

2.在研直播上找到一个关于试卷讲评的教研,16:40——16:55,耗时15分钟):

3.    第三个视频(22:38——22:48第三个视频耗时10分钟)

4.(4月18日23:04——23:14第四个视频耗时10分钟)

(三)公众号文章搜索学习:大致30分钟。

地理类看完后可借鉴的点的记录(4.18日14:40——15:10分)(20:05——)

(四)选题目所花时间:15 8 17=40分钟

预选取了21组选择题,三道大题(4.19日8:47——9:02)(9:07——9:15)(9:30——9:47)

(五)思考基本模式和框架:大致360分钟(妈呀,六小时,太可怕了,我在干啥啊!绝望,哈哈)

(10:00——10:13)(10:17——10:30)(16:20——16:55)(17:20——17:35)

(21:24——22:00)(22:10——22:30)

(22:36——22:49)(4.19日22:54—4.20日0:19)(4.20日9:24——10:08)

(10:26——10:40)(10:46——11:00)(11:17——11:51)(13:03——)

(六)由于上课地点改变,重新设计:所花时间为330分钟,即五个半小时

节奏打乱,也就是之前花时间设计的表格和模式推翻后,重新梳理,为第二天也就是周五的组内帮忙磨课:

(21:44分——22:30)(22:36——次日1:20)(4.21日7:39——8:40)(9:01——9:50

(七)第一次磨课后改动:187分钟,三个小时

由于前一晚太晚睡了,太累了所以睡了一下午,然后又去跟同事打排球,归根结底还是内心大意了,觉得既然上过一遍应该改动起来没有之前复杂,所以开始得晚。

(4.21日21:33——4.22日0:40分)


后续其实我是下午上课的,所以早上和中午也还在重新设计组织语言,这个过程时间就略过吧。!


三、收集论文可用的亮点:
[1]邓泽文,张燕.地理学科“合作探究试卷”讲评模式的建构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6):54-58.(用时4月17日10:50——11:34,第一篇论文用时44分钟)
亮点:
1.1指出了一些日常讲评课中的问题
于我而言,有用的是第二点:“试卷评讲课变成“批斗课”,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学习热情。”这点跟我之前的想法一样,但是更加强化了,不要把课堂关注点落在正确与否,而是引导到对做题过程中的思维元认知中。
还有第三点“教师不妨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题或错误率高的错题进行改编,或者找一些同类型的题再次以作业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这点也可以在这次课堂中借鉴起来,但是也许改编一道高质量的题目放在公开课课堂中,于我而言可能还是有困难。
1.2试卷分析
本来我想着现场做题现场分析,但是这样估计要更花时间,讲评的时间不够无法提高质量。现在有两种方法,要么让学生提前做,要么学生现场做,我看能不能有什么软件能让学生现场上传答案统计正确率的。但估计第一种要稳当些。
1.3考察目标、难度
平常我也做的,但是只是我的主观想法,我如何能清清楚楚的,具有理论依据的把各个题目的考察目标和难度呈现出来呢?又该以什么形式呈现?如果观点不权威不够科学,还是否要呈现?
1.4探究互动,学生点评
这个点我平常也是这样做的,由学生自主说出自己的答案后,再重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自主发现自己的问题,或者教师和其他学生提出疑问后,该生能发现问题,我本意想着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关注度即元认知。但是看了这篇文章后,我发现我的这种方式不适合公开课,一方面学生复述过程中时间无法控制,一般情况下耗时长;另一方面,日常课堂中我能给学生建立安全的心理环境,但在公开课中由于有人听课,学生会下意识地对自己的思维过程中自主发现的错误进行保留,而让本意是自主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从源头断开;
1.5评价
这点跟刚才的点相似,但又落脚于评分。运用起来我应该区分开来,第一个活动是学生自主分析思维过程,讨论并逐步修饰语言,形成答案。第二个活动是答案出来后,再呈现出几组答法,让学生去评价,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理解能不断增强。
1.6学生反思表
我平常也让学生反思并记录的,但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格式,这样会导致学生思维散乱。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但并没有呈现出来,我应该自己开发一个“反思表”,但是问题来了,什么是核心问题值得反思的?我应该课堂用让学生分享将元认知极致地体现出来?还是当做课后作业展示出来即可?嗯,有待商榷。
[2]杨荣章.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18(96):142 159.(3月17日15:38——15:59,第二篇论文耗时21分钟。)后续的文章,由于大部分会与第一篇主旨重复,所以就不重复记录了,就写下更新认知的:
2.1  区分错误题目成因为粗心还是确实不会
这点其实我也有在做,我也比较喜欢这种认知过程再分析的过程。学生做题后发现,因为粗心而丢的分值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并且这个数值对于个人而言保持在比较稳定的数值。比如说统计了多套试卷后,有些同学稳定的会粗心两个选择题,有些是3-4个。在讲题中多次认为区分这点,让学生意识到粗心丢分很重要,而屡次在讲评过程中提起,但是没有落实到表中。所以上一篇提到的“学生反思表”可以加这一项:粗心或者确实不会,确实不会这点再细分,知识漏洞?还是迁移运用能力不足。
2.2学会审题
引导学生学会审题应该是所有老师在试卷讲评课的重中之重,但是我没有和学生形成共识,比如说习惯于每一次都区分指令词、限制词、内容方向等。原来是想着每个题目问法不同,再加入新名词会比较乱,但现在看来,我可以去学习然后分类一下,与学生形成一个共有的词语库,方便在每个讲解题目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过程分析题目。不过如果分类下来操作不了就放弃吧。
还有就是公开课中可以考虑尝试将如何审题作为一个板块。
2.3错误分析
这点跟做的,和第一篇强调的是一样的,新就在于他写出学生错误的四个方面原因:基础知识不牢、基本能力有限、解题思路和方法不对、答案不规范等。也许这个也不是最权威的解释,先记录在这儿吧,如果能找到最全面的分类的话也可以按照问题来作为课堂的架构。
2.4再次强调变式训练
新的点在于提出变式训练类别包括类似问题的扩展和相关知识点的扩展。也就是说,试卷评讲课肯定是需要扩展才能提高高度的,我可能倾向于方法类的试卷讲评课的话肯定选择第一种。
[3]赵磊,龙海俊.关于对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的几点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12):144.(16:00——16:05,16:25——16:35第三篇论文耗时15分钟)
3.1反思表中加入答题优点
 
之前总想着让我学生记录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这篇文章提到记录答题优点,对啊,应该要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都了解清楚才是具有清晰的元认知。
3.2对错误归因的更细致描述
[4]刘洁.高中地理试卷讲评课优化设计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S1):106-107 113.
(21:40——21:53,第四篇论文耗时13分钟)
4.1学生自查自纠
刚才我还嫌学生自己述说可能会担心时间不够的问题,但是做题的思维过程最好是独自思考才能得到锻炼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容易被“发言人”牵着思绪,会形成没有思考收获答案的现象。看来后面我应该思考如何设计过程才能解决时长的问题。有必要参考一下这个模式。
[5]刘海香.讲评二轮地理试卷的策略与方法[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12):74-75.
所写的点几乎重复,就不再记录了。
[6]韦小丽.例谈高中地理试卷讲评课教学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22(25):77-79.
(21:55——22:15、4月18日 7:54——8:13第六篇论文耗时39分钟。)
让各组组长来收集?这个怎么操作呢?好像有点复杂,或者我自己来区分吧,分为满分卷,要点全表述不规范的优秀卷,要点不全,多点重复的良好卷,逻辑混乱的低分卷,答非所问的零分卷。嗯,这种区分也可以,用学生的答卷来作为教学资料。还有这儿提到一个智学网,这个我还没有用过,可以后面尝试一下。
6.2公开课前还是需要学生做一次试卷吧
没有学生的答题,就如活水无源头,提前作答也能节约课堂时间。可是目前时间有点紧张,我还在看论文收集思路阶段,还得看一下视频。还没形成基本的框架前,挑什么题放到课堂就是一个难题。
6.3知识点回归,语言组织
这一点平常我也在做的,只是平时我用口头语言或者板书,看来可以考虑用ppt呈现,更清楚一些。
6.4“题在书外,理在书内”
这句话可以做成一个ppt的引导词,读到引导学生总结这点,我又开始怀疑自己开始的想法了——即以空间比较为切入点,学会审题,提高正确率。总感觉只讲一个小点占位不够高的样子,深度不够!
[7]吕志忠.谈以学生参与为主的高三地理试卷讲评课[J].中学教学参考,2022(19):94-96.(4月18日8:45——9:04,第七篇论文耗时19分钟。)
7.1学生统计错题
读到这儿想到一个办法,可以在黑板上画,包括题号和正误的表格,不同组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表格中写上本组的数据。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一目了然,但缺点是浪费一定时间。还有假如全对的情况下,我又应当如何?
7.2强化之前的认知
个别学生的询问过程导致课堂沉闷,可是小组又应该如何设计组织呢?发现什么问题?表达什么?有个模范不??
7.3综合题考察能力的标准用语
 
7.4解题思路步骤
 
我竟然因为自己形成答题的思路模板而沾沾自喜,藏着掖着呢。我原来给学生讲解过程中,形成审题——找主题词——这下思维模板——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改动、增减——语言组织。这篇文章提的是科学审题——联系模板——提炼纲要——精准答题。哈哈,居然大家的想法都是一样的,格局小了。
 
[8]陈幸科.浅谈高中地理试卷讲评课中情境创设策略[J].高考,2021(03):91-92.
(4月18日9:13——9:23,第八篇论文耗时10分钟)
8.1创设角色体验——体验试题情境
虽然可能这次用不到,但是记录一下吧,因为这也是我曾经做过的,原以为自己乱七八糟想的小招式,也有呼应的,就是自己不能提升到理论层面而已。
8.2质疑情境
 
确实可以找出一系列拥有矛盾情境的题目来,让学生统一练习。如何在矛盾情境中破题。
 


四、视频学习
1.(4.18日10:06——10:24,耗时18分钟)
 
1.1综合题解法:一审二模三选四文,跟其他论文中和我之前想法大致一样,不过可以学习的是可以直接做在ppt上,可以在课堂中强化学生对解题步骤的认同、认知过程。
 
1.2错字失分
可能地区不同所以错字是否扣分情况不同?之前有专家来做讲座,我特意去问了错别字是否扣分,当时回复我的是不扣分。现在这个老师分享的案例是要扣分。不过提醒学生注意终归是好的吧!
 
2.在研直播上找到一个关于试卷讲评的教研,看完后可借鉴的记录点(16:40——16:55,耗时15分钟):
2.1可以参考一下这个分析设问的过程
2.2可借鉴一些
 
后续内容主要是该老师对学生的线上答疑解惑,对一堂试卷讲评课的课堂组织借鉴意义不大。
  
3.               (4.18日13:59——)(22:38——22:48)

3.1答题出现的问题分类,虽然前面看论文的时候记录过了,但是这儿再记录一下吧。汇总的时候看看哪种分类更适合使用
 
3.2

3.3细致的分类,不一定用,但先记录着吧。总感觉太细致了,后面遇到再分析一下这种分类实战中是否有用吧!
 
 
4.在公众号东胜地理中发现一节试卷讲评课。(找一个教学视频真是太难了,我从研直播和哔哩哔哩中找的,要么是常规的网课讲题目,要么是老师开的关于提高试题技巧的视频,很难遇到试卷讲评课的视频)
(4月18日23:04——23:14)耗时10分钟
 
这个视频是横的,很难截图的,我就把有用的简单用文字记录吧。
4.1她的课堂框架:成绩分析(这一步与我而言可以省去数据展示)——试卷展示(这儿一波鼓励,哈哈,我就不用了)——直接讲题了(看到这儿我发现这个视频可能不适合我了,我需要的是有用框架引领的,具有高度总结经验的一堂评讲课。)

五、公众号学习
地理类看完后可借鉴的点的记录(4.18日14:40——15:10分)(20:05——)
1.可以学习一下讲评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2.选择题可以借鉴一下这种模式

3.题组数量有疑惑

5分钟自查自纠,我应该没时间磨课了,我想5分钟够吗?到底应该放多少选择题合适????
4.分组讨论
 
这个应该设计一个通用的整体表格给学生,到时候可以拍照上传全班分享。但是我现在担心一个问题,这样做会不会太以学生为主了,教师的点拨时间太少?
好啦,信息收集的过程到这儿大致落了一个帷幕,解决第一个问题“知道别人在干嘛!”下一个真正触碰的核心问题是“自己要怎么干!”这个问题才是大块头,肯定是更花时间的。 
六、自主消化整合
请问我现在心情如何?看时间记录就知道了,与收集信息阶段不一样。收集信息阶段总感觉自己在干大事,一定会设计出一堂好课。但在自主思考整合阶段的时候,觉得之前收集的啥啥也不是,感觉想的每个点子,每句转折语都不行。否定自己,蓝瘦,又刷会儿手机,又不得不接着干。我知道啊,这是开始,这也是常态,这就是所谓的输出比输入难太多了。
1.选题(4.19日8:47——9:02)(9:07——9:15)(9:30——9:47)
一共选了21组选择题,三道大题,但是如何抉择,要多少数量,我依然心里没底,只能把大致选好的题先搁置。
2.思考基本模式和框架
(10:00——10:13)(10:17——10:30)(16:20——16:55)(17:20——17:35)
(21:24——22:00)(22:10——22:30)
(22:36——22:49)(4.19日22:54—4.20日0:19)(4.20日9:24——10:08)
(10:26——10:40)(10:46——11:00)(11:17——11:51)(13:03——)

太痛苦了,磨不出来了。在选择题的答法这儿,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才能融入选择题的做题方法。
展示答案,自查自纠选择题
课件展示答案,课件展示表格,“每组有一个共用表格,请同学们在表格中在自己做错了的相应题号后以写正字的方式轮流填写,组长汇总。
 
请同学们根据答案自查自纠,(太难了,语言组织,不知道引导到何方才是正道,又要考虑时间,又要精简,又要方向正确。)
 
3.(4月20日10:28分)大致确定了题目,从头开始屡思路吧:
 
3.1引入语:“请同学们分享一下你在做地理题的时候有过哪些困惑?分享一下是什么原因让你在做题的时候常常会出错呢?我们看看大家的问题是否会有共性?”
2-3名同学分享
“根据同学们的分享,可以看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但是又有共性。其实同学们统计失分值会发现,除了基础知识不扎实外,比如审题出错、解读材料能力、有时发现两个选项都对等问题而导致的所丢的分值是非常高的。我们可以把这些成为解题软实力,如何提高软实力?咱们这堂课以关注自己的思维过程、关注错误为基础,提升学会审题等解题软实力。”
(预估引入这儿会3分钟?)
 
3.2021甲卷第一组选择题医用注射剂瓶。
(太纠结了这儿,不知道怎么组织才比较有逻辑不散乱)

4.选择题4——12题,展示答案
4.1“请同学们在试卷讲评记录表一中第一列自纠前,用符号“√”表示与答案相同,“×”表示与答案不同。”
 
4.2想不通或者不认同,请诚恳记录,若经过独自思考后依然不认同答案提供的选项时,请坚持你的想法。在自纠后这一列同样用符号“√”“×”表示出来。并完成小组汇总表的人数统计,记录员将组内情况记录并在黑板上填写数据。(不同组别用不同颜色的粉笔)
4.3根据黑板上的数据表自纠前后的差异变化,选取数据变大的(太难了,这个环节,可以一目了然,但是每个组都上来写24个数字,要多少时间??)加上自纠的思考时间也许需要7—8分钟?可能还算少了,太花时间了,仿佛没必要啊。
 
4.4小组讨论:“针对意见不同的题目,小组讨论,讨论过程记录不同的分歧意见,可以简单记录,能在总结的时候给大家分享你们组的意见分歧过程即可。”记录员在黑板上填写经过小组讨论后,你们组意见不统一的题号。
 
 
4.5
A.可以请自纠后不是全对但是小组讨论后全对的小组来分享,开始该同学的想法如何,后来又是如何被同学们的想法改变的。
“相信同伴的力量”
B.意见不统一的题号,请小组分享他们有几种不同意见?请其中两位同学分别说明为何不能彼此说服。
C.请完全通过的小组帮助诊断,他们分歧的问题所在。
D.在教师辅助讲解过程中强化答题思路,模板。
 
5.综合题
5.1展示题目,请同学们再现你的思维过程
设计了一个潦草的板书分布图

备考“元认知”反思表(设计了这个名字,不知合不合理。
引导语: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简言之就是同学们不要只顾着刷题——埋头赶路,却忘记抬头看天。备考攻坚阶段,相比于量,我们需要的是质。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在备考过程中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如何为自己设计调节策略并进行自我监控。与新授课不同,老师在课堂上统一讲授的不一定是你需要弥补的,你的最深层次的问题也只有你能发现,所以从现在到高考的这段时间里,最能帮助你提高成绩的人是你自己。现在同学们手中有一张反思表,请同学们根据本张试卷统计自己的亮点和不足。不用每个题都写,记录下你感到很开心的进步点。记录下你觉得自己迫切需要改变、且能改变的的几个问题。可口语化表达,方便自己查看。
 
(随手设计一个,后续需要再改动。)

结束语:
“每一张试卷、每一个错题、每一张反思表的积累都将是我们通往高考成功的阶梯。希望大家改变心态,欣喜地接纳每一个错误,积累应对措施成为每一个跳板,迎战高考!每一张细致填写的反思表,都将成为你的功勋”。


七、备课心理状态规律:
1易——2难——3易——4崩溃——5易——6难
1易:收集信息阶段不伤脑筋,信息越收集越多,越丰富,自我感觉越良好。仿佛一堂好课近在咫尺,只要元素收集越多就越能信手拈来,内心些许膨胀。
2难:当开始需要整合的时候,脑子一团乱麻,需要取舍、需要整合,思绪和意志力会卡在每一个活动设计、每句话该如何说、每一页ppt该如何做、每一个过渡是否生硬……在手里一堆散乱的材料毫无头绪时,是最崩溃之时。所以总想逃避,等会儿再做吧,所以到这个环节我的时间记录总是散乱的,有几分钟,有十分钟的。总之就是坐不住,坚持不下去。
3易:2阶段硬着头皮坚持下去,会有些新想法冒出来,慢慢的课堂设计的主线也会浮现出,这时候一点点自己完成的一部分小设计都会开心不已,于是便“沾沾自喜”“鸣鸣得意”哈哈!
4崩溃:因为主线浮现而开心,可是紧接着的阶段是细节的设计,又要进行新一轮的纠结取舍、补充完善,还是难。(我来补充下我今天处于这个阶段的心态,妥妥的崩溃啊。就是比上一个阶段的难感到更难,内心多次产生放弃的念头,然后开始逃避,一下午啥也没干。我现在回想曾经的备课过程,好像也是一样的,在成型前都是崩溃到渴望放弃,内心偶尔幻想是否会有什么外力因素让我不必去上这堂课。)
5易:大致完成后,毫无疑问会自我感觉良好
6怀疑:第一遍磨课,同样也毫无疑问每一次都会觉得上的这堂课像一坨shi。
第二遍
第三遍
……
自我认可——自我否定——自我认可……
我是谁?
我在哪?
啊!!!

4月20日下午,节奏又被打乱了,原计划设计好几个表格,学生提前做试卷,然后在课堂以学生讨论互助为主,查缺补漏,点拨做题方法即可。现在通知换教学地点,那就不能提前做,现场做题目就比较少了。少就得讲得有深度,可是深度咋样才算深啊啊啊啊啊啊。。。。。
 
所以,以上全部推倒重来。好的,大哥,我重头来,重头设计:
 
越记录越像裹脚布了,又臭又长,我重新转战阵地开页记录,这儿就记录下时间得了:
 
八、推倒重新设计时间记录
节奏打乱,也就是之前花时间设计的表格和模式推翻后,重新梳理,为第二天也就是周五的组内帮忙磨课:
(21:44分——22:30)(22:36——次日1:20)(4.21日7:39——8:40)(9:01——9:50

九、磨课后改动时间记录:(4.21日21:33——4.22日0:40分)
由于前一晚太晚睡了,太累了所以睡了一下午,然后又去跟同事打排球,归根结底还是内心大意了,觉得既然上过一遍应该改动起来没有之前复杂,所以开始得晚。


十、碎碎念小结
后记朋友圈总结:
嗯嗯,总结时间到了!
一、事件起因:需要上一节试卷讲评公开课
二、内心想法:首先,这是没有课标、没有参照我不曾试过的课,未免太有挑战了。其次,要不记录下备课时间??
 
于是,一发不可收拾。
……
三、准备过程的时间统计:
现在汇总时间的时候我在想,我当时是疯了吗?有的环节居然要五六个小时。
阅读8篇论文记录200分钟 观看视频53分钟
公众号阅读30分钟 第一次思考整合设计基本框架360分钟 上课模式改变,重新设计330分钟 磨课后改动187分钟=1160分钟=19.333333个小时。
(这个时间记录刷手机就暂停,只记录真正在做这件事的时间。具体各项统计时间附图,具体各项目当时的记录及心情见公众号。)
 
四、收获一:发现一个秘密——我的备课心理状态居然有规律?
1易——2难——3易——4难(崩溃期)——5易——6难。曾经每次要上公开课都痛苦,身在居中而不知,这次记录时间竟然发现规律了,因为痛苦的时候时间总是坚持的短,有时候只有七八分钟,然后看时间记录隔一两分钟又开始,哈哈,那是痛苦不愿意的自我逼迫。所以备课的秘密是备课心里状态规律,具体解释附图。
 
五、收获二:发现自己备课耗时长的秘密。
那就是收集信息一时爽,一时收集n时惨。一方面是因为提高了期望值,另一方面是因为前期的沉没成本高,导致后续很难轻易收尾——收集信息阶段内心是愉悦的,仿佛一堂好课近在咫尺,且收集越多,自己内心对这堂课的期望就越大,收集时间长的时候,就越不愿意就此舍弃而虎头蛇尾。所以后面的每个环节都在极致地熬着,也因为收集信息越多,在处理和整合的过程耗时。
以我这次课为例,最终呈现的还是曾经发过的公众号,还是曾经的想法。这次临时花时间收集的都在一步一步全部推翻了!
     所以应对的方法就是,今后改变备课步骤,先把自己的基础想法做出来,再去搜集信息,再慢慢改。
 
六、收获三:大道至简,教师理论水平的高低(或者换句话说,关于高考考情、课程标准、考向的掌握)决定了学生复习的质量。
陈红生老师的课听起来毫不费力,总在关键点能为学生四两拨千斤,做到难题简单讲。但是这不是轻易能达到的,尤其是与我们还在分专题只为进行基础的专题知识梳理。
 
七、收获四:备课积累在平时
正如我这次一顿操作猛如虎,最终呈现的是我自己原本的基础想法。因为为了一次课所临时收集的信息,对他的认可度和理解度都不高,所以在处理和呈现的时候达不到效果反而感觉怪怪的影响效果。所以一方面下次再有这样的的课,为自己减负吧,临时的时候不要收集太多。另一方面如果真想用些新材料,那就在平时偶尔内化一些别人的观点把。
八、收获五:永远不要低估备课可能会花的时间
这次磨课后总觉得应该很快就能修改完成,导致中途先浪了很久,后面又各种马不停蹄的熬夜。下次的教训是,如果我觉得简单的时候,那么预计的时间再翻4-5倍就可以觉得玩耍时间。
九、收获六: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一直觉得课堂驾驭表现自己不会有问题,今天跟新学校、新学生,下面坐着两排老师。内心还是紧张了,呈现的课堂也不如预期。所以真不知道人家上市赛、省赛、国赛的现场课是多强大的内心啊!
 
(最后说一个乌龙,昨晚无意多吃了miss刘的咖啡糖,大概凌晨三点过才睡的,今早七点过起,现在只想一睡不起啊!)
(还有感谢:感谢组内各位老师真诚的磨课建议,感谢师父和吴类还要特地搜资料发给我,感谢我的“富婆”好友们在我的崩溃阶段给予了我精神上的鼓励,她们说“不要在乎别人,就上你自己想上的课”,她们说“结束后帐篷安排起”,那种崩溃谁经历谁知道,哈哈!感谢cctv,嗯,这么多感谢,仿佛我在发表什么获奖感言。然而,这只是一节区内教研交流课,一节平平无奇的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试卷讲评课的课堂实操步骤
关于课堂效率低下诊断②一一试卷讲评课实操步骤
政治试卷讲评课中学生“说题”教学的实践研究
中学课堂三种类型课基本教学模式
试卷讲评课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试卷讲评课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