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期干教师这一行,你愿意吗?

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我们身上的疲惫极容易洗去,因为有这群孩子吸吮着知识的雨露,像春笋一样悄悄地成长,我们的快乐都源自他们‘拔节’的声音。支撑我们不断工作的是工作本身及其带来的成就感,有机会参与别人生命中的可能性变成现实的过程,看着一个个年轻人走向美好而坚强的人生,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吗?

一批批教育者来北京十一学校学习,共同的感受是:这里的教师活力四射,精力充沛,目光中有一种明澈坚定的力量。曾经有一位同行十分不解地问:“这所学校的老师怎么都跟打了鸡血似的?究竟是一种什么力量驱使他们这样投入,这样忘我呢?

因为挑战,才有劲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十一学校英语老师侯敏华特别害怕开学,并不是因为教得不好,而是因为在一年比一年高的高考成绩里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的工作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对学生的未来没有做更有意义的事,只是帮助他们应试,经常感觉江郎才尽了。“快走不下去了,我甚至想过放弃。


教师职业被国际心理学大会认为是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行业之一。在他完成经验积累、专业技能拓展之后,职业倦怠就容易出现。


为什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师重教的背景下,职业幸福对广大一线教师而言似乎是一件很奢侈的事,许多教师感到精疲力竭,对学生冷漠、疏远,甚至想逃离课堂。


为什么一些学校绞尽脑汁提高待遇,组织教师参加文体活动,听音乐,散步,进行放松训练,甚至请心理专家疏导,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低成就感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2010年8月,十一学校启动了课程改革。“终于等来了这一天。”英语学科主任侯敏华有点儿绝处逢生的感觉,“改总比不改好,哪怕只迈出一小步,对老师和学生都是非常有益的,这是了不得的事情。”


课程研发焕发出了侯敏华老师身上巨大的能量,她带领几十位英语老师日夜奋战,研究如何让国家方案落地。国家标准是一个方向,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十分清晰,而且加大了对能力的要求,但是,如何在课堂上操作?这是一项十分艰苦而浩繁的工作,也是一次大胆的开拓。


这次改变,最重要的是实现由知识主线向能力主线的转变,给予学生建构的过程,通过任务型学习,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完成某项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加探索、体验、建构、应用。他们将国家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分解到每一学段的教学中,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落实到教材中,落实到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中,落实到教学辅导书中,落实到学生的练习册中。


从教材、教辅到练习册都需要自己去研发,评价也要随之改变,工作量大得惊人。每个年级的必修课程都编写了教学细目、学习指南、练习册,同时开发出7门选修课程。这项艰巨浩繁的工作,居然在中学教师的手中完成了,十一学校共有60多位英语老师,其中40多位参与了此项工作。科学的课程体系的建立,让教师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克服了不可忍受的“重复”。


教学被打通了,课堂上不再犯愁了,分数不再是唯一的目标,侯敏华老师开始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教学,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多的是能力、方法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引导。侯老师加大了阅读量,一年要看40多本英文杂志,读三四本英文原版书,最近,她看的是《杀死一只知更鸟》。


在学校课程改革中,身材瘦小的潘国双老师释放出了巨大的能量。他负责数学Ⅴ的教材研发,针对学校里最有数学天赋和兴趣的学生,将初中、高中、大学数学的内容全部打通,重新进行组合。这位自己上学时几乎不听数学课,全靠自己推导、演绎的个性老师编写的这本教材,更像是带着学生在数学海洋里遨游的导游图,仅目录就有49页,融合了初中、高中和大学数学的内容。


潘国双老师早就渴望拥有这样的教材,因为他在教学中早就发现学生的程度差别太大。他曾经悄悄地给学生分层,发现,有六人能在一年内学完高中三年的内容;有几个处于第二梯队,很用功,基本不用管;另外几名同学实力很强,但经常偷懒,属于潜力股,得经常督促;还有不到十名同学处于末端,满足高考要求就行了。


在课程研发的日子里,潘国双老师从来没有休息日,三个春节都是在枣林村书院度过的。从2011年至2014年,他一共参加编写了16本数学教材,其中12本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


“我们一起营造一个时代,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事情。”十一学校的老师们感觉不是在为自己做事情,而是在为改变中国教育而努力,他们有一种成就自我、成就学生甚至成就中国教育的豪情。

因为创造,才不倦怠

在课程研发中,成长最快的是教师,他们在创造课程的同时发现学生,发现自己。正如王笃年老师所说:“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完成了由一位化学老师到教学研究者,再到课程研发者的转变。


“人们通过做事情变得快活起来。”语文老师黄娟做梦也没有想到,她竟有机会把读博期间专攻的鲁迅研究开发成高质量的选修课。这让她兴奋得睡不着,经常凌晨三四点钟还在家里踱来踱去,构思课程。用她的话说是,她的思想在风口浪尖上驰骋,她简直达到了一种忘我的境界,灵魂在忘我中喷薄而出,覆盖一切,渗透一切。


如何将抽象的思想用具体可感的声音、形象表现出来?一天深夜,黄娟老师还在冥思苦想。“能不能让学生表演?”这一大胆的想法让她兴奋不已,顾不上已是凌晨两点,她匆匆打开电脑,将一封邮件发给了年级主任王春易。为了补充戏剧表演方面的知识,黄娟一有空就去看话剧,就是凭着这股劲头,她摸索出用戏剧表达的方法。她激动地说:“我终于找到了语文教学的意义,每天早上,我还有理由醒过来。”


“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的是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精力和时间,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这是《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的一段话。


王爱丽老师重读这段话时,联想到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用“震撼”两个字形容自己的心情:“我们现在不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吗?正是这样的教学,让我重拾教书的快乐。过去,教学是我谋生的手段,现在是我的生活。


在一次师生辩论会上,大家就“文理分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纪律是促进还是抑制个性发展”进行辩论。在8分钟的抢答时间里,年过半百的赵蓓老师尽管十分努力,但还是跟不上学生的反应,有时她的观点不够尖锐,学生甚至会指着她说“和稀泥”。


当师生辩论赛以平局拉下帷幕时,赵老师写下了一段感慨: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成年人,我们年事已高,家累很重,思维有定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感度降低;作为老师,我们“师道尊严”的文化传统由来已久。师与生,有着本质差异。而这项活动,使得学生与老师的身份被迅速拉平,成年人与孩子同台对阵,针锋相对。当长者遇到青年,当经验面对挑战,当过去邂逅未来时,随口的三言两语之间,亦有真知灼见的光芒。后生可畏。我特别需要转变观念,迫切地需要与学生平等交流,需要向这样年轻的头脑学习,需要终身学习,我愿意这样渐渐老去。

迷恋学生成长,才坚持

一直以来,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美好的教育,就像加拿大知名教育学家马克斯·范梅南所说的:“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对这一点,李希贵校长有很深的感受:“教师得天独厚的职业生活就是与成长中的生命打交道,分享孩子们生命成长的快乐,这是教师职业独有的幸福之源。能长期干这行肯定是因为喜欢。我们会遇到好多好多问题,你迷恋学生的成长,你打心眼里高兴,所以碰到问题的时候,就会调动好多智慧和资源,谁都会这样。”


与李希贵校长有过较多接触的崔永元对此有着自己的体会,他觉得,李校长能把学校做成这样,绝对不是下个决心那么简单,也绝不是定个目标就能做到的,真正的关键是“乐趣”,“其实他特别享受,这些年他干的所有的事,就像燕子垒窝,衔一根小树枝,再衔一根小树枝,他就想搭一个好窝,这正是他的乐趣所在。”


赵蓓老师说:“人生有许多供我们透视世界、寻找意义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对于我们过去不尽知道的领域将可以看得更远、更清楚。与学生个别交流,分享快乐,解决困惑,让我的生命有了新的活力,每天的忙碌也更加有价值。整天和他们在一起,我的心变得特别年轻。孩子们不仅给我们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他们把我们重新引入真善美的世界。这难道不是更能引以为傲吗?这就是产生幸福战栗的根本原因。凭着一时的冲动,或者表现自己的目的,或者功利的目的,是无论如何也走不远的,这些低能量的动机让你坚持不下去。”


本文整理自 教师之友。

作者:李建平,《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构建新课程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体系的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调查报告
成长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范良火教授访谈录
京城多所学校试水“全课程” 跨学科教育会误人子弟么? | 观教
课程,如何留住儿童易逝的好奇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