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室是“三室一厅”的“家”,学校处处是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

2011年7月,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借助新校区的建设,以空间变革为支点、以教与学的变革为先导,创新“班组群”教育组织形式,尝试在学校中创造像家一样的多层次的生活环境。

 

01

班组群—校中校的多样组合

 

 

在一所超过一千名学生的学校里,儿童很容易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而且只与同年级学生交往,也使儿童的社交维度变得单一。在中关村三小的新校区中,看不到那种大家习惯了的、两边排满了格子间教室的长长的走廊,取而代之的是“三室一厅”的“家”的格局,这就是所说的班组群。

 

班组群就是由三个连续年级的三个班级的学生组成的学习共同体。例如,将四年级1班、五年级1班和六年级1班这三个班一百多名师生分配到一起,形成一个班组群。在空间上,将三间相连又互通的教室组合在一起,再加上同等大小的公共空间(我们称之为“厅”),组成一个“三室一厅”的“家”,作为一个班组群的活动空间。



三间教室的墙壁都是可移动的隔板,利用隔板的活动实现空间的组合与隔断:平时三个班级的学生在各自的教室里学习,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随时打开不同的隔板,将两个或三个班级自由组合在一起,为小组合作、团队探究以及不同年龄的学生共同学习提供更加多样的学习空间。

 

在这个学习共同体里,学生不仅与同龄同学共同学习,同时也根据自己的整体发展需要,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共同学习;在这个大家朝夕相处的大家庭中,既有班级内部的生活,也有组群内部大小孩子的共同生活。

 

来自不同学科的七位教师组成“家庭式合作团队”,共同负责一个班组群一百多名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做好校内外不可分割的学生教育和发展工作。

 

四个这样的班组群组成一个“校中校”,形成一个数百人的小型学校的架构,这是一个相对独立但内部开放、融通的教育共同体,由一位主任专门负责其日常工作。根据一个校区的规模,设计了四个校中校(每一层一个校中校),共同组成一所整体的学校。

 

班组群、校中校为师生提供了便于认知自己的不同年龄段的同伴和团队,以及便于获得归属感的社会人文环境和合作学习的教育生态环境。学校的基本空间,由以单个班级为单位过渡到以班组群为单位,管理效能得到了提升,各种教育关系也随之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02

 更大的学习空间

 

从学习的需求出发设计空间,可以为学生独立学习、合作探索、资料查询、成果分享提供空间保障。因此,新校区的教室相对传统的教室空间更大,并且从传统的以黑板 讲台为中心转向多维中心,由过去仅仅关注个体学习的需要拓展为关注个体、同伴、小组和集体学习的多重需要。在过去狭小的空间中,教室里的一个区域在一天中往往被用于不同学科的多种教学,很难保留学生学习的痕迹与路径,更难以创造出长期的合作学习成果。而现在,学生进行的跨学科的项目学习成果可以连续几天在公共区域展示而不会被移动或拆除。

 

空间扩展之后,我们就可以采取不同方式组合课桌椅,学生不再被限制在固定的座位上,可以自由走动、讨论、动手、表达和展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班级分享等多种学习方式的转换变得灵活自如,运用多样的学习方式如家常便饭一样变成一种常态。


 

03

 更灵活的家具

 

过去的教室家具通常只有课桌椅,而且都是一种规格、一个样式。事实上,教室需要多元的设施以满足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活动,于是,我们在传统的课桌椅之外,还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家具,如沙发、靠垫、地毯、搁脚凳、站立式桌子、笔记本桌子等。我们还根据人体工程学设计了可调节高度的课桌椅,以适应不同身高、体形的学生,避免学生坐姿不良、视力下降、骨骼发育畸形。

 

这些课桌椅和其他教学设备均能自由移动,可以根据学习形式的变化而任意组合。如小组学习时,可以把桌椅拼成几个小组;讨论时,可以将它们摆成方形、圆形、椭圆形、马蹄形多种形状。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用具,充分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学习。

 

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师生提供了有存储功能的家具。学生在学习不同的学科和内容时,所需要的材料往往不同,因此我们为每一个学生都配备了储物家具,让他们的学习材料能够得到有效收纳,学生的课桌上只放一些轻便的学习用具。这也方便了课桌椅的移动,使教室空间得到了有效的划分和利用。

 

书架、小柜子和其他灵活的家具,也为教师组织学习空间带来了更多自主性,可以帮助他们创建独特的“学习互动中心”,便于他们快速布置空间以满足不同教学活动的需要。



04

 更智能的联结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数理逻辑智能、言语智能在传统学校空间中一般会得到很好的支持,而其他智能,如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则被冷落或边缘化。因此,我们在新校区的设计中,特别注重扩展学校的公共空间,打破空间功能的思维定式,促进适合不同智能发展的空间资源相互转化,实现不同空间资源的深度联结。



因此,我们的每个校中校都配有自己的科学、美术、音乐专业教室,共享学习区域还配备了戏剧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礼乐厅、融合信息技术的梦工厂以及进行工程实践的工匠坊,我们鼓励学生像艺术家一样感受,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把鲜活的真实世界引入课堂。各种功能教室和活动场馆有机融合在一个综合楼中,孩子可以便捷抵达,随时开展丰富的艺体活动。

 

班组群是一种基于未来的教育组织形式,其重点在于多种关系的重组与建构,而非单纯物理空间的变化。通过实践,中关村三小越来越坚定这样一个认识:班组群是一种教育理念,取决于我们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三室一厅”的空间构造有助于实践这种理念,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班组群作为一个支点,撬动着教育的整体变革,也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组织形式,倒逼我们再次反思常态下的教育价值与追求,倒逼我们想象面向未来的学校教育应有的模样。

 

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一座充满成长机会的博物馆,这样,学校建筑就成了生命意义上的存在,就有了超越“教室 走廊”的“处处”——处处是教室,处处是图书馆,处处是博物馆,处处是舞台,处处是艺术馆,处处都有学习的地方。



责任编辑:蓝海黎

图文排版:余十三


文章来源:源创图书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网络火爆的“北京魔法学院”,原来是这所3.0版本的学校(令人震撼!)| 热点
头条 | 跨年级混龄组合、重组教室空间……这所学校凭啥被称为小学中的“霍格沃兹”?
什么是3.0学校? --(六)实证的创新:班组群
【李镇西】一所将教室变成“三室一厅”的学校
当建筑与课程融合:一所“3.0学校”的探路性设计
逃学:可以让培训更丰富一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