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教学 |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问题化学习之四

【摘 要】问题化学习是一种通过系列问题的推动来实现持续性学习活动。对于学习来说,其一个重要的假设前提就是学生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系统掌握知识、获得经验、生成智慧。因此,问题系统的建构以及对于知识结构与认知过程的优化也成为问题化学习的核心特征。

【关键词】问题化学习  问题系统  深度学习

问题化学习不仅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学生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同时通过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习者持续的探索与追问,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特定的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系统。问题“化”表示一种基本状态,同时也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是在发现问题中解决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新的问题。

小问题的提出化解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的提出深化老问题的理解。问题化是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连接,问题化学习是问题与问题解决之间的连接所形成的无穷无尽的新发现、新思考,从而生成智慧。

一、什么是问题系统

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单个问题层次、问题系统层次和问题总体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特征可分别称之为微观特征、中观特征和宏观特征。问题系统是指问题的中观特征,即在一个整体中具有内在关系的诸多问题所构成的问题集合。问题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从属性,其表现形态可有问题集、问题链或问题网等。

组成问题系统的两个基本依据是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学科课程中,通常是指一门学科的概念、原理和规律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就构成了这门学科的知识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包括符合学生当前年龄特点的认知规律,也包括特定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

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是指用更宏观的视角,即问题系统来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研究问题间的相互关系。它要求学习活动以问题的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可扩展、图式化可迁移的问题系统贯穿并优化学习过程,整合各种知识,通过问题系统中问题的解决及对问题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形成系统的问题观,实现知识的整体建构与学习的有效迁移。

二、问题系统形成的心理机制

第一,问题系统化。系统化就是在概括的基础上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系统图式化。无论图式的获得是自动的还是策略的,都要通过教学使图式或心理模型更精制化、结构化。只有当学生头脑中有关问题或问题系统的图式更精致化时,才能提高他们在问题解决时进行类型识别的准确度,从而轻松自如地解决问题。

第三,图式可视化。图式的获得与完善则是借助于可视化的认知工具——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这也是促进图式获得、图式归纳与图式建构的有效认知工具。在大量的教与学的实践中,广泛采用Inspiration,Mind Map等思维导图工具进行教学实践,充分验证了运用可视化的问题系统可以优化学生认知图式,促进学生科学概念的获得,提升学生系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问题系统的类型与学习功能

1.不同学习功能的问题系统

根据不同的知识类型、认知过程,可以组成不同的问题系统,其表现形式也会各不相同,问题与问题之间所内含的逻辑关系也各不相同。包含、并列、递进、因果等不同的逻辑关系就能表现出不同的问题系统形态,其学习功能也会有所不同。

(1)建构问题集:根据知识的内在要素或思维的结构模型,形成问题集。此类模式结构稳定,有助于学生整体认知,避免学习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建构问题链:根据问题的层次或推演过程,层层递进,不断延展深化形成线性的问题链。如果说问题集是围绕一个知识主题的结构要素,或围绕一个中心议题的扩展思维,那么它考验的就是思维的广度与全面性,而问题链更多是围绕一个命题的变化、追溯与深究,它考验的是思维的深度与深刻性。

(3)建构问题网:围绕核心问题与辅助问题的解决,形成纵横交错的问题网状系统,此类模式生成性强,可以帮助学生在较复杂系统中理清线索。

(4)建构问题域:不仅每一科学、每一领域自成问题系统,而且不同科学、不同领域之间还相互联结,形成更大的问题域。在综合领域,可根据多元智能的参与程度,跨领域的知识整合,形成一个更宏观的问题域,此类模式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帮助学生架构知识体系,开放思考视域。

此外,还可以根据问题的类型、层次,双向两维建构各种类型的问题矩阵系统。这种简约凝练和针对性方式适合指向目标的学习,可检测所提问题与学习目标的联系,还可基于“主题—专题—问题”进行学习扩展,形成树状问题系统。此类模式适合各种综合学习活动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2.特定领域的问题系统

人类思维的模型无法穷尽,人脑对图式的建构与表征也各不相同,因此,思维导图的表现形式也就见仁见智。本文仅对几种常见形式进行了归纳,相信更多智者会有更多创见。在深入学科实践后,我们关注的是如何体现学科学习的基本规律。问题系统的建构更多注重学科思维的培养,体现特定学习领域的认知规律,如科学探究的问题系统、工程设计的问题系统、人文感悟阅读理解的问题系统、历史解释的问题系统等。

3.通适问题系统与个性问题系统

对于学科特定领域的学习,有一定的学习规律,因此,会形成通适的问题系统。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会形成个性的问题系统,如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有不同的问题系统。

四、引导学生建构问题系统

1.问题系统化的两种基本路径

一种路径是把已经提出的诸多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如“给问题排个序”或按照并列、包含、因果、递进等,在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一种逻辑关系,最终形成问题系统。另一种路径是针对一个大问题进行追问,通过从中心向周边推进的思维方式,抓住核心问题,然后运用演绎思维与拓展性思考向外扩展,细化演绎出诸多具体问题,进而形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统。这个过程其实也是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路径,并根据核心问题确立子问题、分解难点的过程。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围绕一个重要的概念、命题、主题内容提出具体系列化的问题,并给系列化的问题排个序。这些通常都是交替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根据一个概念提出系列问题,再将系列问题系统化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从发散到聚合、演绎与归纳交替进行。

2.形成问题系统的两次学习过程

通常对于学习之初的提问,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问题系统指向知识。而解决问题过程中突破难点的追问,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问题系统指向思维。于是,问题系统也从一开始“知识的问题系统”逐步进阶为追问而产生的“思维的问题系统”,问题化学习从优化知识结构逐步走向促进能力形成。

3.引导学生建构问题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

学生学会建构问题系统,首先能将问题与问题之间形成逻辑关系,并理解问题系统代表的学习路径;接着学会从多个维度建构问题系统,并理解不同问题系统所代表的学习路径,能对他人的问题系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能结合不同的问题系统,整合和完善问题系统。对于课堂实施,教师引导阶段可以是学生散点提问——教师组织形成问题系统——基于问题系统组织学习。学生初步尝试阶段可以是学生散点提问——合作排序逻辑化——基于问题系统组织学习。学生自主构建阶段可以是学生自建问题系统——合作分享集体优化——自主解决问题。

4.建构问题系统促进深度学习

认识问题系统,应该基于对问题类型的思考,应该基于对问题不同视域的思考,应该基于对问题之间逻辑关系的思考,应该基于对普通系统论的思考。引导学生建构问题系统,教师应该把握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规律,应该致力于精致学生认知结构、发展学生学科思维,应该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水平,自主发现学习路径。

作者系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  王天蓉

参考文献:

[1]张掌然.问题的哲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19年11A刊)

关注“第一教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研究性学习的心理学基础
指向元认知发展,构建小学数学“疑·答”课堂
指向问题解决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典型特征与实践路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