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舍与得】
【舍与得】
美语一句三冬暖
“舍得”在佛教中叫“布施”。布施出去,将会得到更多的收获,也就是先舍后得。舍得,要看你舍得什么了。一般我们大家一听到布施这个词都会想到我应该拥有财富,才可以去做布施。其实未必如此。
言语的舍得,得到的收获最大。言语是表达人与人之间情感最好的方式。
言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在不同阶层生活的人,沟通的言语方式都不一样。那么,什么样的言语让对方能够产生欢喜呢?
很多时候我们把人与人在彼此沟通过程中产生的让对方欢喜的语言就叫做“美语”。“美语”,没有固定模式,因人而异。对学者,用非常严谨的语句来跟他讲话,他觉得特别动听;如果用这样的语言跟一个比较没有文化的人来讲,他会觉得非常别扭,不觉得这是美语,觉得很刺耳。
沟通是从言语上开始的。从言语的表达当中,我们拥有了所该拥有的一切。所以,言语的付出,也就是舍。透过善的言语表达,发展出去后,从别人那里就会得到善的回报;恶语相对,得到的就是恶报,互相带来的就是痛苦。
言语表达必须通过学习。学习某种文化是最能让人得到想要得到一切的来源。我们说先要学会舍得,这就叫有智慧。这种智慧就是先放下自己的一切,学会尊敬别人拥有的文化,再把这个文化加以传播,慢慢就会得到了。
我们学别人的语言,也要舍很多东西。你本来会讲自己的语言,现在得放下自己的语言,然后很尊敬地去学别人的语言。学的过程中,当你把对自己语言的执著与对自己环境的适应放下以后,学到越来越多的是对方语言和对方文化。学到了对方文化,学到对方语言,你可以很容易把文化、思想用适合对方接受的方式传播出去,在传播的过程中就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得到想拥有的。
精神扶贫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舍得,最多的应该是文化布施、知识布施。
有一个领导,每次见面都会问我来北京干什么。有一次我跟他讲:“领导,我扶贫来了!”他说:“只听说过发达地区的人到你们贫穷山沟里面去扶贫,没有听说过山沟里的人到发达的京城来扶贫的。”我说:“领导你搞错了,都市发达地区有很多人的心灵是贫穷的,他的知识充足、物质充足、社交充实,但是他精神是贫穷的,所以需要我们给他们做‘精神扶贫’,所以我来做‘精神扶贫’。”
一般人认为,拥有物质后人才活得快乐。而有信仰的人则认为,先要有精神层面的丰富,人才能快乐。这时,我们先不谈谁对谁错,从中可以知道物质和精神这两种财富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
我们佛教里叫“资粮”,也就是人活着时需要的粮食。佛陀最早就说,有两种粮食可以让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叫福德资粮,一个叫智慧资粮。福德一般是指什么呢?人的长寿、人的健康。然后才是人的名利,就是我们习惯叫的福禄寿,这两者加起来就叫福德。
真正的智慧资粮,是指一个人灵魂上不会经常自私地执著于他自己;经常能够放空自己,达到无我境界的方法,在佛教里叫智慧。智慧如何产生呢?智慧是需要去从听、想、行中产生出来,我们叫闻思修。
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是人活在世界上的两个真正依靠,一个是精神层面的,一个是物质层面的,两者缺一不可。
舍得就应该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尤其是,精神上面我们能够舍,得到的更多。我们做老师的教学生,舍一点自己的时间,就能够把我们所学到的佛法知识传播出去;我们布施的时间虽然很短,对别人产生的效果却很大。用这种传播方法,一个老师带十个二十个学生,这二十个学生将来又能带一百个学生。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有善的念头,不去斤斤计较,愿意把自己的精神、思想布施出去,这些思想渐渐就会传播得很广。
到现在为止,佛陀的教育维持了两千多年。刚开始是佛陀一个人发展,如果佛陀不花几十年的时间来弘法利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佛教。再者,佛陀如果当时舍不得自己的王位,舍不得自己的军队,舍不得他所享受的特权,而不去苦行六年,那么佛教就不可能作为一个伟大宗教延续这么久。佛陀就是舍得的典型。
我们经常说,“舍得”小小的种子,很快就会得到回报。最不用成本的“舍得”是愿意舍出爱心与慈悲心。在这方面佛陀做得也非常好。佛陀从伟大的无我境界中发出去的舍得,舍去他的享受,付出了很多辛劳,他传教的四十余年是很辛苦的,但他把佛教传播出去了。佛陀的一代代弟子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并不只是佛陀这一个老师,所有的老师都是这样的。一个老师实际上一生也很短暂,但他教出了一批批的学生,这些学生有的去经商了,有的去搞教育,有的当医生了,他们在方方面面又给社会带来了很多贡献,所以在这种舍中,他们得到的是无止境的快乐。
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农民舍得春天时间,舍得他可以吃的粮食,把种子种到地里,然后再舍几个月的时间翻土地、浇水撒肥料,秋天就会有收获。也就是说,他布施了春天的时间,就会得到秋天的收获。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我们对事业的投入上,也都是这样。如果你付出得多,得到的回报也一定是加倍的;如果你没有付出,得到的肯定就没有多少。所以,舍不得种子想等到果实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做的就是空手套白狼,自己什么都不愿意付出,光等着天上有珠宝掉下来,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来源: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舍不去小名小利,得不来大眼光,大志向;舍不去患得患失,得不来大胸襟,大智慧。
人心如长河,时时都在流转波荡之中,无片刻之安宁。用庄子的话说,叫做“日与心搏”,每天做事的时间少,闹心的时间多,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与内心的斗争中。有所得,兴奋不能自已;有所失,伤心不能自控;有所虑,焦躁不能自安;有所思,纷乱不能自宁。得也好失也好,爱也罢恨也罢,都会让人情绪波动,心态失衡。心情无法平静,事情如何做得好?在大风大浪中航船,不但吃力,还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诸葛亮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了,志向才能明白;宁静了,眼光才能长远。怎样才能得淡泊,得宁静?惟“舍”一途。不能“舍”,就不能“得”;惟其“舍”,方能“得”。
有大智慧的人,才懂“舍得”。
说起三国,芸芸众生中,惟诸葛亮最为我倾慕,唐国强的演技之功,堪称前无古人后不来者,将大将之气、风雅之度,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角色塑造的成功,还因为寸寸之中,居然息息透漏着一丝暗淡。虽说成败在人谋,可知盛衰岂无凭呢。说到此处,不得不想到孔明之友水镜先生语:孔明可得其主而不可得其时也!处境深情,加上孔明出山时一曲《卧龙吟》的渲染,足以让人泪如雨下。
《卧龙吟》的词可谓对先生一生的概括,再配上隆中点灯苦读、与黄承彦对荐、和石光元、水镜唇舌辩论、为亩民研制水车的画面,将“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意境渲染的分分入骨。表达出了一个人生活在世间,必然会经历大喜大悲,应该拿得起、放得下,具有宽广而豁达的胸怀,不要为一点小事过多计较。
歌曲第一次在剧中出现,孔明刚刚出山,正当青年才俊春风得意,而这首曲却透露出淡淡沧桑,很好预示孔明悲伤人生的基调。看过后期“出师未携身先死”,再反观回来这首曲子,便会有不一样的效果。先者为先生出山不值而流泪,后者为先生鞠躬尽瘁而感动。
这首曲的旋律变奏一直在剧中伴随着孔明,特别在丞相晚年,这首曲的多种变调反复出现,配乐器也有相当的表现力。每当丞相独自在帐中思索退敌之策,思索蜀国命运,箫独奏的悠远之声如丞相的忧思。上方谷火熄之际,丞相一人大雨浇淋,此曲用筝独奏,魏兵欢呼众马夺路而逃的喧嚷反而显得十分遥远,令人真真感到心如死灰的悲哀才更切近。到了丞相卧病在床,往昔种种浮现出来,从先帝时的,到后主时的独撑危局,清微淡远的民乐后紧接宏大的交响乐风格的旋律,一场气势蓬勃英雄壮志难酬的悲愤不甘与无奈。
小学对于三国的浅显理解,显示小时候的幼稚思想,现在重温,颇有很多感慨,但从小以来对于诸葛亮这一举止拍案人物,却一直佩服不已!
舍,是放弃,放下,付出、给予的意思,得,得到,拥有,获得,是给予、放弃后得到的一种或许更多的回报,如欲取之,必先予之。
舍与得是一种选择,如放弃或拥有,这都在失与得之中,天下之事,有舍有得,有得有失,常常发生在一念间,这靠人自己随时调整自己的生命点。
很多事情,总是在经历后才会懂得,很多东西,只有在舍弃后才会得到更多······
欢迎赏阅:
陈怨蜚诗文荟萃
http://bbs.news.163.com/bbs/society/599867335.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群讨论
从《大智度论》看佛教的语言智慧——杨航
佛陀教育一百句(上)
大道无言
三论
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律篇):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