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膝关节炎治疗法,让你告别疼痛!
userphoto

2023.11.29 陕西

关注

尊敬的师父大师兄,各位师兄师姐大家晚上好,我今天晚上给大家膝关节炎的治疗,由于运动康复治疗为主,经方临床经验不足,如有不正确的望师父大师兄,师兄师姐们批评指正。

01
膝痹治疗案

病案 刘某,女,47岁,2023年8月12日初诊。

主诉: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2年余,因受凉加重2周。

现病史:患者2年前爬山后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自行外用膏药、内服止痛药,症状稍缓解,

2周前因受凉后疼痛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建议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拒绝手术治疗,经人介绍遂来我处就诊。

刻诊:双膝关节疼痛,以内侧压痛为甚,肿胀,屈伸活动不利,上下楼及蹲起困难;

同时伴有恶寒、手脚冰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不欲饮、纳呆食少、眠差、小便频、大便稀等症状;

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缓。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控制平稳。

体检见:双膝关节肿胀,内膝眼、犊鼻、阴陵泉、曲泉等穴压痛明显,膝关节屈曲80°

中医诊断:膝痹。

辨证:太阴、少阴合病,

治以温阳散寒、祛湿止痛

拟方:

炮附子15g(先煎1),党参12g,茯苓15g,白术12g,白芍15g,桂枝9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温服。

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暖,减少膝关节负重,配合床边膝关节等长肌力训练。

2023年8月22日二诊,

患者服药后双膝关节肿胀已消,疼痛明显改善,膝关节屈曲100°,食欲、睡眠较前改善,唯上下楼时膝关节疼痛明显,仍倦怠乏力,质淡,苔白腻,脉沉缓。

上方加山药20g、怀牛膝30g,服用方法同前。

2023年8月29日三诊

患者双膝关节疼痛基本消失,屈曲130°,食欲、睡眠、大便均明显改善。

继服二诊方药7剂,巩固治疗,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暖,继续进行床边膝关节等长肌力训练。

随访至今,患者感觉良好。

按:

患者为老年女性,双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不利2年余,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双膝关节肿胀,倦怠乏力,口干不欲饮,纳呆食少,大便稀,均为太阴虚寒、水液内停之象;

恶寒、手脚冰凉、腰膝酸软、小便频、双膝关节以内侧疼痛为主,则为少阴里虚、阳虚寒凝。

纵观整体,辨为太阴、少阴合病,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内停为标,故治以附子汤合小建中汤加减。

温阳散寒止痛,补气健脾祛湿,同时嘱患者注意保暖,加强膝关节功能锻炼。

二诊时,患者双膝关节肿胀已消,疼痛明显缓解,提示脾肾得补、寒湿得化,唯觉膝关节活动不利,倦怠乏力

拓展

膝关节疼痛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以关节软骨变性、软骨下骨化、滑膜炎为病理特征,临床常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活动不利,上下楼梯及蹲起困难等。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患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据统计,在45岁以上人群中,肥胖患者发病率更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患者日益增多,发病率、致残率呈增长趋势,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学痹病范畴,常见名称包括膝痹、筋痹、历节病、鹤膝风等。

1  六经辨治

《灵枢·本脏》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由此可以推测,膝盖与经络病变密切相关,《伤寒论》六经辨治理论以足六经为基础。

2  六经辨治思路

2.1  从太阳辨治  

太阳主肤表,为六经之藩篱,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主外,少阴主里。

太阳失固,易致病邪内传少阴;少阴里虚,导致太阳虚馁,人体易受外邪侵袭。

太阳统营卫,营卫之气相互协调,不失其常,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及防御功能。

《素问·痹论》曰:“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若患者先天禀赋不足,营卫素虚,或因起居不慎、劳倦内伤致腠理失密、卫外不固,则六淫之邪乘虚而入,导致营卫失和,痹阻经络而发病。

《灵枢·经脉》描述足太阳膀胱经的部分循行路线为“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腘中”即腘窝中央,腘窝为膝后区菱形凹陷处,故太阳经病变会引起或加重膝关节病变。

发病初期和加重期多由外感风寒湿邪所致,临床辨证要点为膝关节冷痛,以后外侧为主,局部麻木不仁,恶风寒,活动不利,兼发热、头痛、项背不舒、鼻鸣干呕等全身症状,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或浮紧,可从太阳辨治。

《伤寒论》第35条所言:“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时病位在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此,治当发汗解表、宣通营卫,痹病自除。

《伤寒论》第20条曰:“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对于初期邪客于表而见表阳虚弱、卫失固护、阴失濡养、关节屈伸不利者,宜发汗祛邪、调和营卫,予麻黄汤或桂枝加附子汤。

若患者膝关节疼痛、重着、恶风、屈伸活动不利,同时伴有发热、脉浮滑数等全身症状,则为风湿郁表化热,若营卫之气虚,风湿袭表,宜予防己黄芪汤以益气除湿。

若外感表邪,内传于太阳膀胱之腑,水湿内停而膝关节疼痛、肿胀明显,同时伴有小便不利、脉浮等全身症状,则以五苓散泻热除湿。矢数道明认为五苓散能调节细胞、血液中的水分,具有消肿功效。

因患者就诊时多数已过急性期,因此,临床少见单纯太阳病患者,常见与其他经合病者。又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故最多见太阳与少阴合病者。

2.2  从阳明辨治  

阳明经乃五脏六腑之海,为多气多血之经,可濡养脏腑、滑利关节。

《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充盛可使宗筋濡润,骨骼和关节功能正常。

《灵枢·经脉》曰:“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其支者……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是主血所生病者……膝髌肿痛。”说明足阳明经循行过膝,故其病变会引起膝关节肿痛。

若患者素体阳盛,感受湿热之邪,或感受风寒之邪,邪从热化,出现膝关节红肿灼热、疼痛剧烈,遇热加重,得凉痛减,兼壮热、烦躁、四肢困倦、头汗出、腹满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则从阳明辨治。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该条引申到辨治中,即当病机为风湿热邪壅滞经脉、气血闭阻不通时,方用白虎加桂枝汤以清热通络、宣痹止痛。

若湿热明显,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泻热渗湿、透邪解表。

叶天士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观点,治法提倡“急清阳明,以致小愈”“使阳明气爽……而痹痿之根尽拔”,独重宣通阳明经气,并创制“阳明流畅气血方”,选用黄芪、生白术、防己、独活、薏苡仁、茯苓等药物。

彭建中等报道赵绍琴教授用白虎汤治疗风湿热痹收效迅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临床此类证型越来越多,多见于肥胖患者,此类患者平素过食肥甘厚味,喜卧好坐,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蕴热化毒,郁于膝部,发为本病。

2.3  从少阳辨治 

少阳主相火,主枢机,位在半表半里。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则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心烦喜呕等症。

《灵枢·经脉》曰:“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其直者……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素问·热论》有“少阳主骨”之说,《黄帝内经太素》亦提出:“足少阳脉主骨,络于诸节,故病诸节痛也。”

施杞运用“少阳主骨”制定和解少阳、调和气血、以衡为期的治疗大法,临床疗效明显。可见,关节病变与少阳郁滞、枢机不利密切相关。

《灵枢·根结》曰:“少阳为枢……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骨繇”即肢体摇晃、关节弛缓无力疼痛等。

因此,邪传少阳,枢机不利,则见膝关节胀痛、以外侧或后外侧为主,关节弛张无力、屈伸活动不利,兼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心烦喜呕、胸胁胀满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脉弦或弦细,治以畅达枢机、调气和血。

《伤寒论》第146条曰:“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取桂枝之半以散太阳尽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微结之证,表里双解,通畅气机,气血调和,则诸症皆消。

临床此类证型多见于女性患者,特别是绝经期妇女,因年龄和雌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发病率显著上升,且此类患者除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不利等症状外,临床多伴有心烦、胸闷、头晕目眩、焦虑等肝气郁结、少阳失和症状。

2.4  从太阴辨治 

太阴脾土,主运化水谷精微,《灵枢·痈疽》曰:“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而养骨节,通腠理。”《灵枢·经脉》曰:“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膝股内前廉……是主脾所生病者……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厥,足大指不用。”

太阴脾主肌肉四肢,若脾虚失运,气血化生乏源,四肢筋骨肌肉不得濡养,湿邪流注经脉关节,则可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故《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石氏伤科认为,慢性筋骨疾病当脾肾共治。发病与膝关节周围核心肌群(如股直肌、股外侧肌、股内侧肌、腘绳肌等)肌力及周围韧带稳定性下降密切相关。

病至太阴,脾土运化失司,寒湿内盛,临床辨证要点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以内侧为主,周围肌肉萎缩,兼腹满而吐、下利、纳呆食少、腹痛、乏力、气短汗出、面色少华等全身症状,舌淡,苔薄白,脉弱而缓,当从太阴辨治。

方选小建中汤加减,以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若患者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可加黄芪,为黄芪建中汤。

若患者膝关节周围麻木不仁兼酸胀感,可选黄芪桂枝五物汤以益气通阳、和营行滞。

若寒湿偏盛,则用理中丸以温中祛寒、化湿补脾。

若中焦脾虚湿盛,水湿停聚于膝关节及腰部,此为“肾着”,方选甘姜苓术汤以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从太阴辨治,使脾气健运,寒湿得化,气血得生,鼓邪外出,经络通畅,则膝关节疼痛肿胀及全身症状自可缓解。临床此证型较为常见,膝关节肿胀明显者多属此证。 

2.5  从少阴辨治 

少阴肾经,水火之藏,肾为元阴元阳之府,藏精主骨生髓,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内经知要》曰:“肾主寒水之化,肾虚则阳气不充,营卫凝泣,肢体挛踡,所谓寒则筋急也。”肾阳虚则不能主骨生髓,筋骨失养,则关节疼痛、拘急痉挛。

少阴里虚,易致太阳虚衰,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流注关节,不通则痛,临床辨证要点为膝关节冷痛重着,以内侧疼痛为主,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兼恶寒肢冷、下肢无力、面色㿠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频数等全身症状,舌淡或胖嫩,苔白滑,脉沉,可从少阴辨治。

《伤寒论》第305条曰:“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附子汤补肾扶阳、祛寒除湿,有利于缓解痹痛。若关节疼痛剧烈、屈伸活动不利,可选乌头汤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若风寒湿郁久化热导致患者膝关节红肿疼痛、屈伸活动不利,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可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滋阴清热。

《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曰:“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临床此证型亦较多见,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言:“痹证多在少阴”。

 2.6  从厥阴辨治 

厥阴者,两阴交尽,阴之极也,《灵枢集注·厥论》谓:“厥阴肝经主血。”《灵枢·本脏》曰:“血和则经脉流行……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

若肝血不足,寒凝经脉,气血流通不畅,临床可见膝关节刺痛,以内侧为主,痛有定处,夜间痛甚,屈伸活动不利,甚则僵硬变形,同时伴有形体瘦弱、心中疼热、手脚冰凉、纳呆食少等全身症状,舌红少苔,舌下脉络青紫,脉沉细无力或细数无力,当从厥阴辨治。

《伤寒论》第351条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养血通脉、温经散寒,可使气血畅和,关节通利。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痹病后期肝血不足、经脉凝滞,当归四逆能明显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安全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

临床对于膝关节慢性疼痛重着、肿胀、屈伸活动不利,而无明显热象、温补脾肾效果不佳者,应考虑厥阴血寒、相火不升,予当归芍药散加桂枝、升麻等,以宣通气化、加强疏泄通达之力,使阴阳相得,水复其道。

若患者痹病日久,膝关节肿胀刺痛,周围皮肤瘀斑、可触及痰核硬结,关节僵硬变形、难以屈伸,肢体麻木不仁,同时伴有面色黧黑,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瘀斑,苔白腻,舌下脉络瘀粗胀、紫黑,脉弦涩,宜予桂枝茯苓丸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若患者虚劳羸瘦,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腹满不能食,宜以大黄䗪虫丸攻瘀通络、甘润补虚,攻补兼施,以复正气。

临床此证型常见于患病日久、缠绵难愈者。


作者介绍



张绍奎

师承钦州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钦州市名中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导师,胡希恕经方医学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教授。

2003年当兵入伍后在部队司训卫生培训大队学习,退伍后到运动康复学习随后一直从事临床运动康复。新冠疫情期间在武汉九院确诊病例病区担任安全组组长,先后在郑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院学习,国家体育总局运动研究所,临床上结合经方外敷配合毫针,刃针,火针,拔针,圆利针贯穿使用治疗很多庝痛疑难问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目前主要从事运动康复是体育学与康复医学中医相结合,以物理治疗为主体,以运动为特色,帮助肌肉骨骼创伤恢复机体功能及运动表现。努力践行仲景先贤经方医学,致力于将高效、安全、价廉的中医治疗服务于需要的人

撰稿 丨 张绍奎

编辑 丨 温睿敏

校对 丨 刘德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膝骨关节炎六经辨治思路探讨
膝关节疼痛验案(活络效灵丹合桂芍知母汤)
喝了这碗中药汤,手指能屈能伸,关节不再疼
膝盖疼有积液,2味药外敷,消除疼痛积液!前段时间接诊的一个患者,53岁,左侧膝关节受损,肿痛,一走路...
过度运动会导致半月板损伤吗 ?
穴位推拿可缓解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疼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