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经典活用经方:调胃承气汤(急腹症、五官、皮肤病等)

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原文如下: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29)

2.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 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70)

3.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4.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105)

5.太阳痛,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郝郝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123)

6.阳明病,不吐,不下,心须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7.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8.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芒硝半升、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方义: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消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名家各论:

1、柯韵伯;不用气药,而亦名承气者,调胃即所以承气也。经曰:平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实,故气得上下。今气之不承,由胃家之实热,必用硝黄以濡胃家之糟粕,而气得以下,用甘草以生胃家之津液,而气得以上。推陈之中,便寓致新之义,一攻一补,调胃之法备矣(《伤寒来苏集》)。

2、王晋三:调胃承气者,以甘草缓大黄、芒硝留中泄热,故谓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泄尽胃中无形热结,而阴气亦得上承,故曰承气。其义亦用制胜,甘草制芒硝,甘胜咸也;芒硝制大黄,咸胜苦也;去枳实、厚朴者,热邪结胃劫津,恐辛燥劫胃津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3、钟小南:燥则肠干,实则胃热,故用硝黄润燥而涤热;痞满不甚,不欲大下,故去行气之枳朴,燥实俱轻,不可攻下,以硝黄量重伤正,欲其热退而津生,故用甘草之甘缓,以缓调胃气(《伤寒论便读》)。

禁忌:虚寒性便闭忌用。正气偏弱、脾胃虚寒及孕妇、老年人等慎用。

方证

1.体格壮实,面红唇厚,心烦,谵语,发热者。

2.大承气汤证而痞满不甚,不当峻下,并防泄下伤正者。

3.体壮、燥热、便秘较久,胃气不和,有时心烦、胸痛,大便反溏者。

现代临床应用

1.急腹症。

2.五官科疾病。如牙周炎、牙周脓肿、牙髓炎、结膜炎、扁桃体炎、舌炎、口腔溃疡等。

3.皮肤科疾病。如过敏性紫瘢、接触性皮炎,稻田皮炎、湿疹、疥疮、红斑狼疮、荨麻疹等。

4.其他还可治疗不明原因的发热、脑炎、肺炎、痔疮,糖尿病、哮喘及神经系统的精神分裂症、癫痫、焦虑症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典背诵班《伤寒论》第二十九天
治疗便秘的处方(出自《伤寒论》--调胃承气汤) 炙甘草
活血祛瘀剂之桃核承气汤
62、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经典医案、方论
《伤寒论》阳明实证——调胃承气汤证的应用——附思维导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