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填骨髓,长肌肉之药,你需要吗?
生地的趣味传说生地玄参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炮制品,它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是很多医家名方中被应用得较为得心应手的药材,并且追根溯源,已有了相当久的药用历史。

在我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发展中,一味药材的诞生往往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伴随着颇为传奇的故事以增添它的功效,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疗法”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这在无形中也给了患者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心情,加速疾病的痊愈和身体的恢复。
 
而在数以万计的这些中药材中,生地便是其中值得探寻的一味。作为玄参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地黄的块根炮制品,它在我国古代医学典籍中的地位非比寻常,是很多医家名方中被应用得较为得心应手的药材,并且追根溯源,已有了相当久的药用历史。

那么,关于生地有着哪些动人而有趣的人文传说故事?


医书里的生地,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医家钻研,又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呢?

生地,又名生地黄,意为植物地黄的根部切片,但在不同的典籍中内涵却略有差异。

一说是新鲜切片,还有人认为是未经炮制的地黄根部的干燥切片,这在概念上的混淆导致生地的具体定义至今仍然具有不小的争论。

生地黄是我国河南、河北及内蒙古和东北地区的古老道地药材,由于生长于地下、新鲜挖出的根部呈现出如红薯内部般的橙黄色,故得名“地黄”。
 
然而除了生长习性和外观特征,生地的命名由来还在我国古代祖先们的口中有了更具有意趣的故事,也为生地药材本身增添了更多附加的人文意义。
 

唐代著名医家日华子在其医药笔记《日华本草》中对于生地的姓名也进行了一番粗略记述:“生者水浸验,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佳,半沉者次,浮者劣。”

也就是说借助于水来检验新鲜生地的品质,只有沉于水底的才是最佳的“生地”,而浮上去或漂在水中的大概只能称之为“生天”、“生人”了;这种命名方式虽然有些简单粗糙,但却明显更加贴合逻辑。

相传在唐朝,盛世年代中却生出意外:黄河中下游突然流行起来的瘟疫令原本富足而闲适的百姓爆发焦虑,无数的人因为医治无效而失去了生命,一时之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


此情此景下,当地县官无奈下奔赴神农山里的药王庙求药,以祈求神灵保佑,解黎民苦难。

在山上,得到了一位送药人的指点,赠予他一株草药,这药材状如参根,颜色发黄,送药人只道是这药材名为“地皇”,乃是地下之皇的恩赐,在神农山北草洼里还有许多。
 
县官收了药,千恩万谢一番回到了当地,带领着身体尚无大碍的青壮年去挖药,带回为大家煎熬。

果不其然,不出几日,服用了这“地皇”药汤的人大多病情好转,身体健朗起来。为了防止疫情的再度发生,县官连忙令大家在田间大力种植这种药材,以备不时之需。

人们发现这黄色药材平日里吃还有增益气力的效果,便相互告知,久而久之,人们将“地皇”就传成了其谐音“地黄”。
 
当然,生地黄的命名究竟是根据其物理密度在水中的浮沉草率规定还是后人郑重其事地为生地重新营造出的一番说法而的来已不可考证但从生地的传说故事中却可得知。


这味药材对于我国古代平民的意义是沉默但却深远的,它反映着地方官对地方百姓的爱护,承载着治病救人的使命,这些复杂的内涵共同组成了生地的人文意义,也更升华了它的人文价值。

生地在我国用药历史悠久,相关文献内容众多,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承意义。

关于生地的文字记录,最早可见于我国经典医书《神农本草经》,判定其“味甘、寒”,还特别强调“生者尤良”,主治“折跌,绝筋,伤中”;

还具有“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之功效。

然而在《本草经集注》中对生地已经有了进一步的细分——“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此时的地黄根切片才可以确切地称为“生地”。
 
随着临床用药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对生地药性及药理作用的深入研究,到了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里,他对生地的某些性质及限制条件做了关键性的修改,并记录生地的性为“大寒”,且提出了干燥方式为采集鲜品后阴干,还着重规定了产出自咸阳川泽黄土地的生地最佳。


最优产地的筛选意味着此时生地在我国传统医药系统中的各种认知已经得到了相对全面且完善的发展。
 
到了元、明两朝,在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下,我国的医药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个趋势也带动了关于生地新功效的记录和总结内容的大量积累,诸多流传甚广的重要医典中都有相关的涉及,在这段时期,生地作为这一辉煌医学巅峰的见证者,其表现出的人文价值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元代李东垣所留《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的生地性味在“甘”的基础上,还增添了“苦”味,被安上了“阴也,沉也”的药性特征,具象化了其可凉心火所引发的血热、清泻湿热引起的脾胃失调,达到除烦热的目的;

同时代的《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中则将“甘、苦”味再次改写,仅余“甘”,并且总结生地可“解诸热”的强大药力。

这一举动证明了在对生地的研究中,传统医家们具有循序渐进、反思总结的实践规律,再次反映出医家们精益求精、不断修正的求医品质以及我国传统医学精准可靠的人文情怀。

《雷公炮制药性解》为明代医生李士材所书的经典著作,其中延续了《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对生地“味甘苦”的判定,体现出当时开放多元的医学理论环境,这给生地的研究提供了自由的前提;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李时珍再《本草纲目》中对生地的评价:

服之百日面如桃花,三年轻身不老。这句话高度概括了生地对于气血的补益和长期服用可延年益寿的养生功效,切实地认证了生地极为突出的药用价值。
 
而到了现代中医里,生地在文献记载中重点着墨的“活血祛瘀”作用在入药使用中已经逐渐被边缘化,中医传承者们更加偏重于它清热沉降的功效,这是因为随着时代发展的局限,现代生地多指的是地黄的干燥饮片而并非新鲜地黄的切片,所以从中也可知,生地的意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着动态发展的。
 
从药材生地一路走来的“履历”中便可切实地窥见我国传统医学发展进程的一道缩影。

它的人文历史反映着我国传统医学千百年以来曲折迂回却一直积蓄力量不断向前发展壮大的趋势,作为中药材体系的众多组成中的一员,生地的人文历史价值在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丰富并影响着整体的医学文化,现代医学中已经运用更为科学的前端手段对生地价值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以生地为代表的中药材们将在更广阔的空间范围中为人类的健康保健做出重大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地药材
医学漫谈:博大精深的古代中医医术
医学启源(二)药性要旨
“西南药都”中药饮片调查录
鲜品中药 清新之气 除秽通达
中药学课堂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